大清帝國是我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清朝歷史的後期發生了一系列的戰爭,也就是這些戰爭進一步催化了清王朝的滅亡。在與英法兩國的第二次交戰失敗後也就是歷史上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又一次被迫的籤定了不公平的《天津條約》,但英法兩國並不滿意於此,又攻入了北京,並且犯下了火燒圓明園的罪孽。
圓明園是清代皇帝們的避暑場所,也可以說是皇帝的第二寢宮了,如此被糟蹋,讓鹹豐皇帝可謂是飽受羞辱,深感煎熬。同時又迫於形勢,於是便跑到了承德,回到了東北老窩。或許是覺得難堪,或許也是被英法打的害怕了,這使得鹹豐再不願再回北京,並且還戀上了鴉片這個能讓人麻痺的東西。他本來身體就不好,哪裡經得起這樣的折騰,還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就已經撐不下去了,最後也就死在了那裡。
回首看看他留下了什麼,一個年幼的孩子,還有兩個女人,一個皇后一個妃子。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皇帝同治,其中的一個女人就是晚清歷史後來的掌權者慈禧。接下來就是圍繞在他們和權臣之間的鬥爭,他們之間的鬥爭也隨著鹹豐的離開而變得越來越激烈。後來就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辛酉政變」。
我們的慈禧太后當時還只是個貴妃,新皇帝登基後,作為親生母親成為西太后,為了取得最高統治權,她開始聯繫在北京有著大權的恭親王,一是因為他手握重權並且也是親王,也有一顆想要得到重用為家族爭光的心,二是因為恭親王對八大臣也是早有不滿,所以兩位太后挑中了他,準確的來說是慈禧。並且同時又利用手裡有很大兵權的將領僧格林沁和文祥還有其它一些對八大臣不滿的人,發動了政變,最後以八大臣被拿下而結束,慈禧這派獲得了最後的成功。
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麼要發動這次政變?這是很多人都不理解的一點,因為在歷史上一直就有這樣的情況,一般若是新皇帝還是幼童,那麼老皇帝就會在駕崩之前,為他也是為了國家選擇一些大臣來幫助新的皇帝掌管治理這個國家,比如說康熙皇帝也是幼年登基,當時也有鰲拜這些大臣輔佐,還有就是漢武帝的兒子繼位時也是有霍光來輔佐。但這些大臣最後一般也都是因為權利太大,有的生了叛變的心,而有的是遭到了長大後皇帝的忌憚,總之幾乎沒有一個是善終的。
關於發動的原因,有的人認為是慈禧想要權利,把她描繪成了一個利慾薰心的女人,是因為八大臣擋住了她的路,所以不得不除。很多影視劇這都是用著這個觀點來拍的。但我並不是很苟同這個觀點。因為當時國內外的形勢都不允許慈禧如此任性,她既然能是貴妃,且出身也不算差,就是有點知識學問的,並且鹹豐帝後期不理政事,也都是由會寫字的慈禧來伴駕代為批閱,說明她還是懂一些國內情形的,她就應該不會做出如此損害國家利益的事。從另一方面來說,慈禧雖然太后,就算有恭親王的加持也抵不過八大臣的權勢,所以我認為若不是迫不得已,若不是真的受到了威脅,慈禧又何必急於這一時來孤注一擲呢。
或許八大臣也早就對兩宮太后有所不滿了,因為他們畢竟也只是臣子,最終的決定權還在皇帝的手中,而皇帝年幼,依賴於母親,所以兩宮對政令的實行還有有影響的,這樣就在八大臣眼中慈禧變得越來越礙手礙腳,所以這場政變的發生就變得很理所當然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慈禧和她的孩子無疑是幸運的人,在這場孤注一擲的權力鬥爭中她贏了,這場鬥爭的勝利也充分的體現出了她的政治手腕和區別於常人女子的膽識和果斷,從這裡就能看出其實慈禧是著很高的政治手段的,她並不是一個壞的政治家。但是,時代不同,她所處的時代已經是清王朝的後期,這時的王朝已經大有回天乏術的傾向。在這之後的歲月裡,她是這個國家的掌權者,也是她撐著這個國家,學者們對她的評價褒貶不一。但不得不承認也是因為她的知人善用,晚清才會出現一批像曾國藩的大臣,也有了洋務運動,或許換個人來也不一定能有她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