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的本質是什麼?是功臣對抗「兔死狗烹」命運的武力反抗

2020-12-02 正史漫談

從本質上說,玄武門事變的導火索,是由於李建成一系加快了「去李世民化」的步伐。面對這一局面,後者不甘被「兔死狗烹」,於是果斷進行了一場軍事冒險。

而讓李世民如此果斷的,還有他父親李淵的態度。我們時常認為,李淵的「和稀泥」行為,是引發「玄武門事變」的罪魁;但縱觀史料我們可以發現,在李氏兄弟的爭權過程中,李淵顯然是支持李建成的,而且在李家的事業前期就有這個苗頭。

劉文靜之死、收復河北事件,體現出李淵對李世民的打壓

如果問誰是李世民的心腹智囊,我們都知道是房玄齡、杜如晦,畢竟「房謀杜斷」;但在這二位之前,李家剛剛太原起兵的那段時間,肩負這一重任的是劉文靜。

早些年,劉文靜擔任晉陽令,而裴寂擔任晉陽宮監,這二位是情投意合的好哥們,以至於「相與同宿」,也就是睡在同一間房。

巧的是,在李淵擔任太原留守後,劉文靜成了李世民的忠實粉絲,他曾讚揚這位少年"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即兼具劉邦和曹操的優點);而裴寂則是李淵的死黨,關係鐵到敢冒著殺頭的危險把晉陽宮的宮女送給李淵娛樂。

而接下來,劉文靜為李家作出的貢獻可以用「傑出」來形容:

他協助李世民促成李淵起兵,四處招兵買馬,並配合李淵演戲除掉副留守高君雅(隋煬帝楊廣的人);

決定西定關中後,他擔任李淵的行軍司馬,為了穩定後方、擴充力量,他提出聯合突厥的主意,並親自北上操辦;

在唐軍西進途中,劉文靜帶著500突厥兵、2000突厥馬雪中送炭,被李淵盛讚:「...皆君將命之功也」;

在唐軍主力攻打長安之際,劉文靜率軍扼守潼關,擊敗並俘虜隋軍大將屈突通,解決了唐軍的後顧之憂;

在大唐立國後,劉文靜受命率人在隋朝開皇律令的基礎上修訂新法,奠定了唐代法令的基礎。

而相比較之下,裴寂卻主要作為李淵的近臣出現,功勞與劉文靜根本無法相提並論,但其職務卻一直壓著劉文靜一頭。於是,這二位曾經的好哥們矛盾日漸凸顯。

公元619年,劉文靜酒後對一向無所事事、卻位居自己之上的裴寂吐槽了幾句,就被李淵以「謀反」之罪誅殺,絲毫不顧一旁苦苦求情的李世民。李淵只是替裴寂出氣?沒這麼簡單。

而在劉文靜被殺期間,河北梟雄竇建德在突厥的支持下,大肆襲擾李家的老巢太原。為了讓自己的鐵哥們立功(也是為了證明自己的人比劉文靜優秀),李淵任命從未打過仗的裴寂為晉州道行軍總管,全權負責討伐劉武周。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這位仁兄的帶領下,唐軍被劉武周部將宋金剛打得潰不成軍;緊接著,敵軍兵臨太原城下,留守李元吉卻直接開溜,太原順利落入敵手。其後對方乘勝南下,無法抵擋的裴寂昏招迭出,甚至逼迫百姓焚燒房屋、堅壁清野,結果部分百姓直接揭竿而起,與劉武周內外呼應。

此時,唐王朝東邊的地盤幾乎全部落入敵手,長安為之震動。

但是,即使到了這個時候,李淵也不願拉下臉面,讓大唐的頭號統帥、自己的二兒子——李世民出馬救急,他甚至考慮放棄崤山以東、龜縮固守關中。

最終,李世民主動請纓,北上血戰近一年,不僅收回了太原,還將劉武周勢力徹底剷除。

雖已功高震主,但迫於形勢,李世民仍被重用

從上述兩起事件可以看出,雖然身為父子,但李世民日漸增長的戰功、勢力,已經引起了李淵的忌憚與不安;也許,他更多的是為太子李建成鋪路。

但太原事件證明,在強敵環伺、兇險萬分的創業期,李家的生死存亡,離不開李世民的打拼;雖然李靖等人也很優秀,但他們哪有自家人可靠?

於是,在滅掉劉武周后,劉淵放手讓李世民東徵「鄭王」王世充。公元621年,唐軍圍攻洛陽不下之際,梟雄竇建德攜平定河北之威、率領十餘萬大軍前來替王世充解圍。李世民臨危不懼,他分兵繼續圍城,自己則率領精騎飛奔虎牢關,並在此地擊潰河北大軍、生俘竇建德。最終,此行唐軍「一石二鳥」,一舉殲滅了兩大最強勁的對手。

立下不世之功的李世民,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但其後他在天策府廣招文士,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極度忌憚:你打仗就是了,對治國這麼上心,有何企圖?根據史料推測,從這時起,太子與秦王的明爭暗鬥正式上了一個新臺階。

就在這期間,名將李靖輔助趙郡王李孝恭平定了江南蕭銑;公元622年,竇建德的部將劉黑闥等人起兵,河北地區再度失去控制。而當李世民出師擊敗叛軍、取得階段性勝利後,卻被李淵臨陣召回,「乃以兵屬齊王元吉」;不久後,太子李建成親自出馬、撿了個現成,將劉黑闥殘餘一網打盡。

其後,除了輔公祏謀反被迅速平定外,大唐基本統一了中原,王朝的最大敵人只有北方的遊牧民族突厥人,但北方邊患、古而有之,並不影響中原王朝步入正軌。

此時,正是收穫的季節,但按照常理,也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時期。那大唐最大的功臣是誰?當然是李世民。

李世民如果沒翻身當皇帝,也許他就是因「功高震主」被殺的大唐頭號功臣

公元624年,日漸步入正軌下來的大唐政局中,太子與秦王的博弈成了頭等大事。

史書稱,李元吉試圖命人刺殺李世民,被李建成阻止;

6月,李建成、李世民各自偷偷招兵買馬;太子親信楊文幹被人舉報(高度懷疑是李世民的人幹的),「謀反」被滅。得知內情的李淵對倆兒子各打五十大板,將他們的一些部下發配了事;

7月,在城南圍獵之際,李建成送給李世民一匹時常拋橛子的烈馬,試圖讓二弟「失手摔死」;

然而就在8月,突厥頡利可汗率軍逼近關中,仍舊是由李世民出馬才擺平此事;接下來的一整年,大唐都忙於應對不斷襲擾的突厥人。

到了公元626年6月,李氏兄弟的宮廷爭鬥再度白熱化。

首先,李世民的親信張亮奉命前去洛陽結交豪傑,被李元吉抓捕下獄、嚴刑拷打;

同時,李世民應約去李建成府上喝酒,卻因中毒而「暴心痛,吐血數升」;

李建成、李元吉通過皇帝後宮日夜「誹謗」李世民,讓李淵「信之,將罪世民」;陳叔達認為:

秦王有大功於天下,不可黜也

即李世民的功勞實打實的擺在那裡,你不可能直接把他廢了,最終李淵才沒有採取行動。而接下來,李建成等人則採取了更狠辣的行動:架空李世民。

第一步,將李世民的智囊調走,斷其左臂

建成謂元吉曰:「秦府智略之士,可憚者獨房玄齡、杜如晦耳。」皆譖之於上而逐之。

第二步,把李世民的武將分為己用,斷其右臂。趁著突厥人入寇之機,李建成建議由李元吉替代李世民出徵,並且大量徵用秦王府的精兵猛將:

建成薦元吉代世民督諸軍北徵;上從之,命元吉督右武衛大將軍李藝、天紀將軍張瑾等救烏城。元吉請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統軍秦叔寶等與之偕行,簡閱秦王帳下精銳之士以益元吉軍。

甚至有人傳言,李建成等人計劃趁著出師勞軍之際,將變成光杆司令的李世民直接弄死。

但無論這種說法是否屬實,若王府的精英都被調走,李世民離被「烹」也差不遠了。畢竟我們可以發現,李淵對李建成言聽計從。

兔子急了還咬人,況且李世民從來都不是個善茬。他果斷召集自己的一眾心腹,集齊自己暗中豢養的800勇士,在玄武門設下圈套,將自己在戰場上的戰術用在宮鬥中,險中求勝,一舉除掉太子、齊王,甚至逼退自己的父皇,成功的從岌岌可危的功臣,轉身為大唐的接班人。

因此,如果拋開雙方當事人的血親關係,玄武門之變,本質上只是大唐開國功臣不甘面對「兔死狗烹」命運的一次激烈反抗。而導火索,正是李建成等人(也許還包括李淵)咄咄逼人卻不夠狠辣的動作。

相關焦點

  • 奪嫡引發的玄武門之變背後,實則是開國第一功臣反皇帝清洗的鬥爭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可以說是古代奪嫡之爭的一個極端體現,將「最是無情帝王家」演繹的是淋漓盡致,李世民是弒兄殺弟,並且逼迫父親李淵,可謂慘烈到極致。而在今天來看,玄武門之變其實不只是一場慘烈奪嫡,背後更是一場唐初的政治鬥爭,是開國皇帝對開國第一功臣的清洗,進而被反擊所引發的後果,那麼這到底怎麼回事呢,今天宋安之具體來說說。
  • 「玄武門之變」奠定了「貞觀之治」的基礎,「大慈不仁」一條路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射殺了自己的哥哥,即太子李建成,發動「玄武門之變」,隨後李淵退位,開啟了「貞觀之治」。大局已定之時,是時候誰來當權的問題被放到了桌面。李建成是太子,如無意外,自然而然坐上皇上。而此刻的皇帝是父親李淵,是否能平穩過渡,是不得而知的。
  • 從一品國公正二品上柱國當了三品官,秦瓊在玄武門之變後降級了?
    很多看到這個問題,首先想的就是秦瓊被貶官了,而導致他貶官的原因就是秦瓊站錯了隊,他不支持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秦瓊當年不但參加了「玄武門事變」,而且還是功臣之一。《舊唐書.秦瓊傳》載「六月四日,從誅建成、元吉」,他都跟著李世民誅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你說他還沒有參與到「玄武門事變」中,誰信?那這裡很多人或許都不明白,為何秦瓊有功,還會被貶官呢?其實錯了,秦瓊的正三品左武衛大將軍非是貶,而是升。《舊唐書.秦瓊傳》載「六月四日,從誅建成、元吉。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結局(下):大多病逝,兩人被殺,長孫無忌最慘
    入秦王府,深受李世民器重,力勸李世民誅殺李建成等人,玄武門之變阻止馮立等人救援李建成,事後封定遠郡公。隨李靖平定突厥,封鄒國公。貞觀六年(632年)病逝,年僅39歲。貞觀十三年,追封為郯國公,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八位。程咬金,又叫程知節,民間盛傳的混世魔王、福將。年少武力過人,驍勇善戰,善使馬槊。先投瓦崗,後降王世充,最後降唐。
  • 唐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有哪些?
    武德九年(626年),參與發動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取帝位,是李世民奪得皇位最堅定、也是最重要的支持者,故而為"凌煙閣功臣第一"。歷任尚書僕射、司空。為人謹慎,改任司徒。貞觀十一年(637年)奉命與房玄齡等修《貞觀律》。貞觀十七年,圖功臣二十四人於凌煙閣,長孫無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冊封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
  •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了玄武門政變,這十人最終結局又是如何呢?
    尉遲敬德在玄武門之變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還是有些猶豫不決,除了長孫無忌痛罵李世民之外,尉遲敬德和侯君集也輪番勸說李世民,尉遲敬德更是說出了門外將士已經齊集,你現在說不幹也晚了的話,也是堅定了李世民發動政變的決心。
  •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的四大馬仔都是什麼下場
    武德九年六月,當秦王李世民率領諸位秦王府嫡系在玄武門狙殺李建成李元吉,太子府齊王府兵馬與玄武門禁軍及秦王府兵馬打的熱火朝天,箭都射到臨湖殿屋頂的時候,唐高祖李淵正和他的四大馬仔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等人在緊鄰玄武門的內湖裡優哉遊哉的划船,仿佛外面一切都與他們無關。
  • 凌煙閣24功臣都有誰,他們有什麼功勞,排名第一的是誰?
    凌煙閣24功臣都有誰,他們有什麼功勞,排名第一的是誰?凌煙閣24功臣分別是: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高士廉、尉遲敬德、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績和秦瓊。
  • 為什麼古時候有些開國功臣都兔死狗烹?
    軍權是一個君王最為敏感之處,剛剛建國,國家還不穩定,帝王當然不會動有軍權的將領。隨著時間的推移,功臣手中的兵權就像利劍一樣,讓帝王如鯁在喉,只要國家內部一穩定,帝王第一個就會收拾這些不願意放棄兵權的功臣。如漢初的韓信,因為戰功赫赫,被劉邦封為楚王,韓信在封地擁有極大的權力,而且他又是著名的兵仙。
  • 兩篇墓志銘揭開謎底:在玄武門之變中,程咬金秦瓊幫沒幫李世民?
    因為《舊唐書》和《新唐書》語焉不詳,很多人都不知道秦瓊和程咬金在玄武門之變中到底做了些什麼,甚至與這二人有沒有去玄武門,都成了一個謎題——新舊兩唐書以李世民修改過的實錄為依據,對秦程二人的記錄只是咋理解都行的「從討」、「從誅」以及「事平」之後的賞賜,但這賞賜可以被看作是李世民登基之後的普調職位和工資,那兩個「從」字也說明不了啥問題:秦瓊程咬金不「從」,還能「反」嗎?
  • 從一品國公正二品上柱國當了三品官 秦瓊在玄武門之變後降級了?
    在正史中,秦瓊雖然沒有當過什麼天下督招討兵馬大元帥,但在李淵掌權的唐朝,那也絕對是超一流的高官,當年魏徵徐茂功程咬金的級別與他根本就沒法比,只有在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掌權後,秦瓊被「降級使用」,這才讓魏徵等人與他平起平坐甚至有後來居上的勢頭。
  • 兔死狗烹、兔死狐悲一個搞錯了出處,一個理解錯了意思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看到這兩個成語我首先想到的是韓信。大家都知道,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而且功高蓋主,最終被蕭何和呂后設計殺死。兔死狗烹這個成語用在韓信身上倒也特別合適,這一度讓我誤以為韓信就是兔死狗烹這個成語的出處。而且大家習慣把鳥盡弓藏和兔死狗烹連在一起用,但兩個成語其實意思完全不同。
  •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第一人
    在中國歷史有很多開國之君,在功成名就之後便開始變個方的除掉功臣。前有劉邦,後有朱元璋,這些都是只可共患難不能共享福的主。但是早在春秋時期,就有這麼一個國君幹過這種忘恩負義的事情了。這個人就是我們熟知的「臥薪嘗膽」的主人公——勾踐。
  • 史書上說「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被逼無奈的行動,果真如此嗎
    唐朝初年的「玄武門之變」,史書上說是李世民被逼無奈,「兔子逼急了也要咬一口」的行動。對這樣的說法,我是很懷疑的。我認為,李世民發動這場政變,是有組織有預謀的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玄武門之變)一、李建成被立太子後,李世民不服。其實,李淵在太原起兵後,參與反隋的不光有李世民還有李建成和李元吉。攻陷長安後,李淵建立大唐政權並登基稱帝,按傳統,將嫡長子李建成封為太子。
  • 傳統文化中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原來這樣解讀才對!
    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但是如何解讀,並且把他上升到傳統文化的高度以尋求解讀。那麼就不是對這兩句話含義的簡單解釋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最初來源于越王勾踐和謀士範蠡的故事。兔死狗烹-烹:燒煮。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鳥盡弓藏-鳥沒有了,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各個功勳卓著,為何長孫無忌能排名首位?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勞,既有文臣亦有武將,而位居其首的,便是後來官居宰相的長孫無忌。那麼,長孫無忌是如何在眾多功臣之中脫穎而出的呢?玄武門之變《威鳳賦》貞觀元年(公元627年),長孫無忌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同時封為齊國公這個時候的長孫無忌已經被太宗認定為唐朝的第一功臣。
  •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已沒有多少權力,為何李淵還是沒鬥贏他?
    特別是在武德九年的那一段時間裡,李世民已經是處於極度危險境地,根據《資治通鑑》中的記載,當時李元吉都已經敢明著勸說李淵殺掉李世民:元吉密請殺秦王,上曰:「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狀未著,何以為辭!」元吉曰:「秦王初平東都,顧望不還,散錢帛以樹私恩,又違敕命,非反而何!但應速殺,何患無辭!」上不應。
  • 玄武門之變時,高士廉的囚徒預備隊為什麼不去支援李世民?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爆發。但李世民當時能用於政變的兵力只有八百人,而李建成的兵力則有數千人。為了彌補巨大的兵力劣勢,長孫皇后的舅舅高士廉趕往長安大牢,發動囚徒做預備隊。「玄武門之變」開始後,高士廉立刻到長安大牢裡組建了大約幾百人的囚徒預備隊。
  • 玄武門之變到底有多殘酷?勝利者為王,殺侄佔嫂卻名留千古
    這就可見當人們不是處在和平年代時,生活會有多麼的而殘酷,無辜的人往往會成為戰爭的炮灰,但是改革就是推進歷史進步的一個前提,在古代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戰爭,那就是初唐時期的「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到底有多殘酷?勝利者為王,殺侄佔嫂卻名留千古。為了奪得更高地位,歷朝歷代都會發生奪權之戰。
  • 三花談歷史:一場政變,他手沾兄弟鮮血,玄武門之變緣何發生
    那就是一場殺兄弒弟的政變,也稱玄武門之變。長久以來,玄武門之變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難以了解的千古之謎。關於這場政變的背後是眾說紛紜的討論,李世民是如何策劃這場政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有沒有給秦王設伏?秦王李世民真的是被逼無奈才殺兄弒弟嗎?這種種的問題距今都已不可考證。但不容置喙的是,在這次政變後,秦王李世民順理成章地繼承了本該由嫡長子繼承的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