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發是嫡次子,姬昌為何傳位於他,學者:或發生了唐版玄武門之變

2020-11-27 騰訊網

歷史上的周文王,與正妻太姒一共育有十個嫡子,其中伯邑考是嫡長子,姬發(周武王)是嫡次子,但為何周文王卻最終傳位於嫡次子姬發?

眾所周知,在繼承制度上,周朝有嚴格的制度,即「嫡長子繼承制」的宗法制度,不容打破,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說到底,不管其他嫡子、庶子賢不賢或長不長,嫡長子享有繼承優先權,除非嫡長子自己死活都不想繼承。既然如此,為何周文王不是傳位伯邑考,而是傳位嫡次子姬發呢?

周文王與正妻太姒,一共生有十子,分別是長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發、三子管叔鮮、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鐸、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處、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載。

據《毛詩正義》引《大戴禮》記載,周文王十三歲時,生下長子伯邑考,十五歲時,生下次子周武王,因此伯邑考與周武王年紀只相差二歲。

但歷史上的周文王一共活了97歲,臨終之前才傳位姬發,大概算一下,姬發繼位時已經82歲,伯邑考已經84歲。那麼,會不會是伯邑考死在周文王之前,所以無法繼位呢?我們先來看一看史書上記載周文王為何傳位周武王的。

周文王之妻太姒為人正派,伯邑考十兄弟深受母親太姒教誨,從小到大沒有做過背常理、荒唐離譜之事。但龍生十子,不盡相同,周文王十子中,只有周武王和周公旦德重才高,是輔助周文王的左膀右臂,所以周文王捨棄伯邑考,而立周武王為繼承人。

《史記》: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司馬遷還提到了一點,就是伯邑考死於周文王之前。因此,既然姬發、姬旦比伯邑考更有才華,且伯邑考又早已去世,所以周文王只能傳位嫡次子姬發。

伯邑考到底如何死的呢?《史記》中沒有記載,但三國時期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中,卻提到了一個傳說,經《封神演義》流傳而廣為人知:紂王囚禁周文王於羑裡之時,伯邑考還在商朝做人質,擔任為商紂王駕車之職,紂王為何試探周文王,就把伯邑考給烹殺了,做成肉羹賜給周文王,並說:「聖人應當不會吃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周文王最後還是吃下肉羹。商紂王評價說:「誰說西伯侯是聖人?吃了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

漢朝還有一些史書,提及周文王不傳位伯邑考時,還有兩個自相矛盾的說法,但背後隱藏的歷史真相卻讓人驚心動魄。

《尚書中候》記載:「文王廢伯邑考,立發為太子。」

這是說伯邑考犯下大錯,或是周文王出於立賢,甚至或是姬發猶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一樣逼宮,最終周文王不得不廢掉伯邑考,然後立嫡次子姬發為太子。但伯邑考下臺,最大得利者是姬發,因此「文王廢伯邑考」的背後,是不是有姬發的推動?

《春秋繁露》記載:「伯邑考知群心貳,自引而退,順神明也。」

一個「貳」字,說明伯邑考在朝中勢力不足,群臣有二心,不支持他反而支持姬發,於是伯邑考主動退讓,避免被殺。但周文王還在位,加上他又是嫡長子,王位的最先繼承人,為何伯邑考害怕這一點呢?真相可能是姬發勢力太大,甚至已經架空了周文王,這讓伯邑考忌憚不已,只能主動退讓。

這兩則記載,可能都透露一個殘酷的真相:姬發可能與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一樣,設計除掉了登上王位的最大障礙伯邑考

伯邑考的死後離奇之事,可以佐證以上猜想。

上文說了,「周文王十三歲時,生下長子伯邑考」,而周文王駕崩時,伯邑考已經84歲,必然兒孫滿堂。

即便是「紂王烹殺伯邑考」之說成立,按照《史記》記載,紂王釋放周文王之後,又過了幾年,周文王正式稱王,其後「稱王50年」,根據周文王活了97歲推算,「紂王烹殺伯邑考」應該是周文王45多歲左右的事情。周文王40多歲時,伯邑考在30歲上下,也必然有不少子女。

更為重要的是,即便伯邑考子女全部被殺,或沒有生育一個兒子,但在講究孝道的古代,往往也會從宗族給他過繼一子,以便有人祭祀伯邑考。因此,伯邑考無論親生兒子,還是過繼子,總歸會有一個

但奇怪的是,周武王滅殷之後,大肆冊封姬姓諸侯,將親戚四處分封,甚至連紂王兒子武庚都有封地,但唯獨沒有給嫡親哥哥及其後人絲毫賞賜,顯然不符合當時的政治邏輯!

如果伯邑考主動讓位,至少政治輿論方面於周武王有恩,周武王更該重賞重封伯邑考之後。

如果周文王擇賢,周武王為了表示兄弟之情,此後也該重封伯邑考之後,顯示自己仁德,並安撫八個弟弟。

如果伯邑考犯下大錯,周文王將之廢黜,但周武王滅商之後,能大肆分封姬姓諸侯,自然也可以顯示仁德,對伯邑考之後略加分封。

如果「紂王烹殺伯邑考」,伯邑考對周人立有大功,周文王、周武王都該重賞伯邑考之後。

然而,周文王為何卻沒有封賞嫡親哥哥之後,為何周文王也沒有照顧伯邑考之後,甚至伯邑考好像斷子絕孫,不見史書記載一個後代?顯然,比較合理的一種解釋是:姬發與伯邑考發生嚴重的奪位衝突,而姬發可能發動了類似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掌握了周國大權,架空了周文王(姬昌年歲太大,後期可能糊塗),掌握大權的姬發,對於昔日王位最大敵人伯邑考,就猶如李世民對待李建成一樣,自然不會、也拒絕周文王給予伯邑考及其後人絲毫賞賜了。

參考資料:《史記》、《尚書中候》、《春秋繁露》

相關焦點

  • 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武王姬發的弟弟 周公旦姬旦的生平事跡簡介
    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武王姬發的弟弟 周公旦姬旦的生平事跡簡介時間:2020-08-11 14:24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武王姬發的弟弟 周公旦姬旦的生平事跡簡介 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
  • 姬昌有18個兒子,為何除姬發外,其餘17個都不姓姬?跟誰姓?
    看過《封神演義》的都知道,姬昌有兩個挺出名的兒子,一個叫伯邑考,一個叫姬發。可是周文王姬昌並不僅僅只有這兩個兒子,他這一輩子一共有18個兒子,以上這兩位只是他的大兒子和二兒子罷了。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他的兒子們除了姬發姓姬,其他兒子的名字卻不以姬為姓,這是為什麼?
  • 《封神演義》姬昌兩顧蟠溪請姜子牙為相,姜子牙讓姬昌為自己拉車
    姜子牙復活之後就讓姬發和蘭盈一起去了西岐,讓小娥和楊戩一起去尋找五行上將,為推翻商王的暴政做準備。但是那個時候姬昌被困在朝歌,姜子牙本想帶著老婆一起前往西岐,可是馬小紅得知自己是掃把星之後就不願意再拖累姜子牙,結果遭受炮烙之刑而死,還是姬昌親手殺害了馬小紅。
  • 伯邑考、姬發、管叔鮮,為何姬昌兒子們的姓名看似都不是一個姓?
    小說《封神演義》中,說周文王有百子,傳說周文王有很多的兒子,在路邊撿到雷震子的時候,他已經有九十九個兒子了,加上雷震子,正好一百個,正如雷震子所說:「吾乃西伯文王第一百子雷震子是也。」事實上,周文王姬昌有很多的兒子不假,但要說有一百個,那就是誇張的說法了。
  • 奪嫡引發的玄武門之變背後,實則是開國第一功臣反皇帝清洗的鬥爭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長安玄武門附近發動了一場政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並且趁勢派尉遲恭進宮「護衛」唐高祖李淵,面對這種局勢,李淵自然是配合李世民,不僅沒有追究其罪,還立其為皇太子,兩個月以後又禪位於李世民。
  • 三花談歷史:一場政變,他手沾兄弟鮮血,玄武門之變緣何發生
    但是儘管唐太宗治國賢明,他身上還是有這一個抹不去的汙點。那就是一場殺兄弒弟的政變,也稱玄武門之變。長久以來,玄武門之變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難以了解的千古之謎。關於這場政變的背後是眾說紛紜的討論,李世民是如何策劃這場政變?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有沒有給秦王設伏?秦王李世民真的是被逼無奈才殺兄弒弟嗎?這種種的問題距今都已不可考證。
  • 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的四大馬仔都是什麼下場
    武德九年六月,當秦王李世民率領諸位秦王府嫡系在玄武門狙殺李建成李元吉,太子府齊王府兵馬與玄武門禁軍及秦王府兵馬打的熱火朝天,箭都射到臨湖殿屋頂的時候,唐高祖李淵正和他的四大馬仔裴寂、蕭瑀、陳叔達、封德彝等人在緊鄰玄武門的內湖裡優哉遊哉的划船,仿佛外面一切都與他們無關。
  • 史書上說「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被逼無奈的行動,果真如此嗎
    唐朝初年的「玄武門之變」,史書上說是李世民被逼無奈,「兔子逼急了也要咬一口」的行動。對這樣的說法,我是很懷疑的。我認為,李世民發動這場政變,是有組織有預謀的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在《舊唐書·杜如晦傳》中記載,說李淵為了避免爭奪儲位的悲劇發生,不僅將李世民的兵權移交給李元吉還把李世民身邊的家臣調任外地,杜如晦便是其中一個。房玄齡知道後,便對李世民說:「那些人被調走並不可惜。但杜如晦是個王佐之才,你要是安於做個富貴王爺,便不用管他。若是想經營四方,非此人不可。」李世民聽後,馬上想盡辦法把杜如晦追了回來。
  • 玄武門遺址初現全貌,唐宋兩代遺蹟疊壓
    記者日前從洛陽文物考古部門了解到,史上發生「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還唐的玄武門,經過近一年的考古發掘,終於在千年之後「重見天日」。   玄武門遺址初現全貌,唐宋兩代遺蹟疊壓   玄武門始建於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陽城宮城大內的北門。
  • 《封神演義》中姜子牙讓姬昌拉車卜算大周國運,歷史上真有此事?
    在近期熱播的新《封神演義》中,伯邑考用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終於讓姬昌最終能返回西岐,得以自由。但當時姬昌只認伯邑考為繼承人,因此他對於二兒子姬發的歸來並不認同,甚至還對姬發冷言冷語,但由於他的喪子之痛,再加上紂王的殘暴不仁,最終姬昌下定決心,出兵徵討紂王。
  • 李世民殺兄娶嫂,為何不敢殺李淵?太宗聰明、李淵也不傻
    唐高祖李淵也曾為兒子間矛盾問題發愁,李淵童年時期經歷讓他非常看重親情,他不願看到手足相殘的慘劇發生。 唐高祖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後冊立李世民為太子,國事均交給李世民處理,隨後很快禪讓帝位做太上皇,此時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目標已經全部達成。 原因二:唐高祖李淵清醒放權、蝸居享樂 當尉遲將軍帶兵包圍李淵時,他心中的夢破碎了。
  • 從一品國公正二品上柱國當了三品官,秦瓊在玄武門之變後降級了?
    很多看到這個問題,首先想的就是秦瓊被貶官了,而導致他貶官的原因就是秦瓊站錯了隊,他不支持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秦瓊當年不但參加了「玄武門事變」,而且還是功臣之一。《舊唐書.秦瓊傳》載「六月四日,從誅建成、元吉」,他都跟著李世民誅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你說他還沒有參與到「玄武門事變」中,誰信?那這裡很多人或許都不明白,為何秦瓊有功,還會被貶官呢?其實錯了,秦瓊的正三品左武衛大將軍非是貶,而是升。《舊唐書.秦瓊傳》載「六月四日,從誅建成、元吉。
  • 從一品國公正二品上柱國當了三品官 秦瓊在玄武門之變後降級了?
    在正史中,秦瓊雖然沒有當過什麼天下督招討兵馬大元帥,但在李淵掌權的唐朝,那也絕對是超一流的高官,當年魏徵徐茂功程咬金的級別與他根本就沒法比,只有在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掌權後,秦瓊被「降級使用」,這才讓魏徵等人與他平起平坐甚至有後來居上的勢頭。
  • 玄武門之變時,高士廉的囚徒預備隊為什麼不去支援李世民?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爆發。但李世民當時能用於政變的兵力只有八百人,而李建成的兵力則有數千人。為了彌補巨大的兵力劣勢,長孫皇后的舅舅高士廉趕往長安大牢,發動囚徒做預備隊。「玄武門之變」開始後,高士廉立刻到長安大牢裡組建了大約幾百人的囚徒預備隊。
  • 小當家童年記憶封神卡——聞太師,崇黑虎,姬發,黃飛虎,力士
    時與黃飛虎並稱為殷商文武雙璧,幾乎以一己之力拱衛著殷商的江山社稷,他的一生南徵北戰,百戰不殆,卻在西徵西岐時戰死絕龍嶺,亡於雲中子所煉通天神火柱,其麾下眾截教門人亦盡數喪於闡教姜子牙等人之手,也從此敲響了紂滅商亡的喪鐘。
  • 兩篇墓志銘揭開謎底:在玄武門之變中,程咬金秦瓊幫沒幫李世民?
    玄武門之變後,尉遲敬德因為挾持李淵有功,不但得到了一萬匹絹,還得到了齊王元吉的全部財產,賺得盆滿缽滿,而程咬金似乎功勞也不小,他不但得到了可以跟秦瓊炫耀的金瓶(李淵曾送給秦瓊一個),還得到了秦瓊沒有的金刀、金碗。
  • 「玄武門之變」奠定了「貞觀之治」的基礎,「大慈不仁」一條路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射殺了自己的哥哥,即太子李建成,發動「玄武門之變」,隨後李淵退位,開啟了「貞觀之治」。大局已定之時,是時候誰來當權的問題被放到了桌面。李建成是太子,如無意外,自然而然坐上皇上。而此刻的皇帝是父親李淵,是否能平穩過渡,是不得而知的。
  • 《封神三部曲》李雪健飾姬昌 傳說中的文王百子是真的嗎?
    姜子牙成仙返回人間,助文王姬昌伐紂,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姬伯燕山收雷震、文王百子的成語也是出自文王姬昌,那麼歷史上的文王真的有一百個兒子嗎?姬昌知道此去兇多吉少,但君命難違,於是就將大小事務悉數交於大兒子伯邑考。在前往朝歌的路上,突然大雨滂沱,「霹靂交加」,姬昌感嘆,這是將星下世。果然,眾人在古墓旁尋得一個嬰孩,「面如桃蕊,眼有光華」。文王大喜:「我該有百子,今止有九十九子;當此之數,該得此兒,正成百子之兆,真美事也。」於是,姬昌把這個孩子認作義子,也就是日後鼎鼎有名的雷震子。
  • 玄武門之變的本質是什麼?是功臣對抗「兔死狗烹」命運的武力反抗
    從本質上說,玄武門事變的導火索,是由於李建成一系加快了「去李世民化」的步伐。面對這一局面,後者不甘被「兔死狗烹」,於是果斷進行了一場軍事冒險。而讓李世民如此果斷的,還有他父親李淵的態度。我們時常認為,李淵的「和稀泥」行為,是引發「玄武門事變」的罪魁;但縱觀史料我們可以發現,在李氏兄弟的爭權過程中,李淵顯然是支持李建成的,而且在李家的事業前期就有這個苗頭。
  • 「名人歷史百科」至德施仁──周文王姬昌
    【名人簡歷】周文王(前1152—前1056年),就是殷商西伯(意即西方諸侯之長,《封神演義》演繹為西伯侯),又稱作周侯,周季歷(周朝建立後,尊為王季)之子,姬姓,名昌。先秦時期貴族有姓有氏,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故周文王雖姬姓,卻不叫姬昌。「姬昌」一說在東漢時期成型,後世延續了這種說法,遂稱文王為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