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起千古一帝,很難不被人提起「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就被譽為皇帝的上限和楷模,千年來無數人讚頌的「貞觀之治」就出自於這位皇帝。從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很少有帝王可以與秦皇和隋文相提並論,而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功蓋當世,名垂千古,與其在位期間重賢才、施仁政,特別是從諫如流的品質,可以說是其萬世流芳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提到從諫如流,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人——魏徵。唐太宗在魏徵過世之後,稱其是他的鏡子,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1、「心寬寬闊、唯才是用」的牌坊
魏徵這個人可以說是「太子殺手」,早年輔佐李建成,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處決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強納弟媳,殺子侄的同時,太宗登太子位,不久受父親內禪帝位,這一時間段中以「既往不咎」的寬闊胸襟接納了很多曾經的「太子黨」。魏徵就是其中一個,魏徵後來逐漸升官,官至 太子太傅,國公,其實更像是一個行走的「心寬寬闊、唯才是用」的牌坊。
魏徵後來又輔佐李世民的兒子——太子李承乾,李承乾依然不得善終,最後皇位落到了軟弱無力的李治身上,成就了武氏臨朝的亂局,這裡就不多說。
2、從諫如流的牌坊
據史料記載,魏徵一生大約進諫過二百多次,很多次都是直言太宗的過失,而太宗即使很生氣,也大都會聽從,甚至賞賜。其中最出名的當屬《諫太宗十思疏》了。與很多皇帝一樣,青年上位的太宗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受到「殺兄逼父」等傳言的衝擊,一直立意做一個好皇帝,貞觀十年以後才慢慢越來越開始放飛自我,而魏徵在這段時間就是一個獨行的戰士,總是拼博在第一線。
貞觀十二年,嫡皇孫李象出生,李世民對臣下說道:「貞觀以前平定天下,輾轉奔波於亂世,這是房玄齡的功勞。而貞觀以後,盡心對我,進獻忠直的勸告,安國利民,敢於直言規勸,糾正朕的過失,只是魏徵一人。古代的名臣都不能超過他們。「這一段很是義正言辭,難分真假,不妨再看看後面一件。
貞觀十三年,魏徵上《十漸不克終疏》,列舉李世民搜求珍玩、縱慾、勞役百姓、親小人、遠君子、生活奢靡、喜歡遊獵、無事興兵等問題,提醒太宗應當慎終如始。李世民看了之後說了一段話:」朕今聞過矣,願改之,以終善道。有違此言,當何施顏面與公相見哉。方以所上疏,列為屏障,庶朝夕見之,兼錄付史官,使萬世知君臣之義。」這一段就直白多了,直言納諫一是為了「以終善道」,否則無臉見人。另 一方面是為了宣傳,不僅要弄成屏風,天天放那給人看(名義上是給自己看),還要讓史官記下來,讓萬世都知道他們的「君臣之義」。這明顯就是故意做假呀,魏徵的存在就是為了讓當世甚至萬世都知道他李世民是一個從諫如流的明君。
有人可能覺得有些牽強,那鈺哥不妨再全面深入的分析一下李世民這個皇帝。
1、李世民的太子之位是從其哥哥手上強奪而來,殺兄殺弟並軟禁父親李淵,幾個侄子幾乎被殺光,還強佔了弟媳楊氏,這樣到手的皇位,手段如此狠辣,難道會是一個職場小白羊?喜歡當眾受虐?
2、有史料記載,李世民是第一個正式幹預史書的皇帝,在李世民以前,史書的編寫是不受皇權幹預的,而李世民冒天下之大不韙,當然不是為了百姓安居樂業,而是一方面書寫其皇位的正統性,另一方面強調其千古明君的懿行。為了正統性表述,歷史記載中李建成就是一個二憨憨,要啥啥沒有,幹啥啥不行,整個天下都是他李世民打下來的。這種表述不免太過偏頗。如果真是這樣,李淵上位後早就應該是李世民的天下了,根本就不用發動玄武門政變這樣的容易讓歷史非議的事故。
3、有一次在魏徵直諫之後,李世民怒衝衝退朝對長孫皇后說「會須殺此田舍翁」,就是說我一定要殺了這個糟老頭。長孫皇后說要殺誰?李世民說是魏徵,說他都是在廷上羞辱我。長孫皇后於是退下換了正裝來見李世民,說道:「都說是主明臣直,今魏徵直肯定是因為皇上明呀,我哪敢不恭賀陛下。」彩虹屁一拍,太宗轉怒為喜。這個故事說明啥,太宗就是個虛榮心爆棚的人呀,被人當廷指出 問題就發怒,馬屁一拍就好了……
所以說,李世民實際上並不像史書上說的那般雄才大略,真正很多軍事上的功業都是其子李治在世的時候實現的,比如成功徵高句麗。但李治的名氣比其父親差太遠了,甚至比他媳婦武則天都差得多。可以這麼理解,這就是實幹派與流量派的區別,李世民在位確實做了很多好事 ,但很多事都是有目的的去完成的。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並沒有問題,歷史上很多的好皇帝都是懷著一定的目的去做的,而且還很難堅持下去,弄得晚節不保,如唐玄宗。
所以我們說在營銷達人李世民面前,魏徵更多的是一個牌坊,用現代語言來說是廣告,而不是鏡子。我們不能說李世民心口不一,事實上能騙人一段時間都是好的皇帝,如果能騙一輩子不翻車,那就是本事,千古一帝就是這麼營銷出來的,卻也無可厚非。對於老百姓而言,貞觀之治就是他的答卷,至於是為什麼而來?是真心還是假意,又何須過分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