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是李世民的鏡子?更像是一座活牌坊!

2021-01-17 秦鈺詩詞國學

論起千古一帝,很難不被人提起「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就被譽為皇帝的上限和楷模,千年來無數人讚頌的「貞觀之治」就出自於這位皇帝。從歷史發展的眼光來看,很少有帝王可以與秦皇和隋文相提並論,而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功蓋當世,名垂千古,與其在位期間重賢才、施仁政,特別是從諫如流的品質,可以說是其萬世流芳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提到從諫如流,就不能不提到一個人——魏徵。唐太宗在魏徵過世之後,稱其是他的鏡子,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1、「心寬寬闊、唯才是用」的牌坊

魏徵這個人可以說是「太子殺手」,早年輔佐李建成,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處決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強納弟媳,殺子侄的同時,太宗登太子位,不久受父親內禪帝位,這一時間段中以「既往不咎」的寬闊胸襟接納了很多曾經的「太子黨」。魏徵就是其中一個,魏徵後來逐漸升官,官至 太子太傅,國公,其實更像是一個行走的「心寬寬闊、唯才是用」的牌坊。

魏徵後來又輔佐李世民的兒子——太子李承乾,李承乾依然不得善終,最後皇位落到了軟弱無力的李治身上,成就了武氏臨朝的亂局,這裡就不多說。

2、從諫如流的牌坊

據史料記載,魏徵一生大約進諫過二百多次,很多次都是直言太宗的過失,而太宗即使很生氣,也大都會聽從,甚至賞賜。其中最出名的當屬《諫太宗十思疏》了。與很多皇帝一樣,青年上位的太宗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受到「殺兄逼父」等傳言的衝擊,一直立意做一個好皇帝,貞觀十年以後才慢慢越來越開始放飛自我,而魏徵在這段時間就是一個獨行的戰士,總是拼博在第一線。

貞觀十二年,嫡皇孫李象出生,李世民對臣下說道:「貞觀以前平定天下,輾轉奔波於亂世,這是房玄齡的功勞。而貞觀以後,盡心對我,進獻忠直的勸告,安國利民,敢於直言規勸,糾正朕的過失,只是魏徵一人。古代的名臣都不能超過他們。「這一段很是義正言辭,難分真假,不妨再看看後面一件。

貞觀十三年,魏徵上《十漸不克終疏》,列舉李世民搜求珍玩、縱慾、勞役百姓、親小人、遠君子、生活奢靡、喜歡遊獵、無事興兵等問題,提醒太宗應當慎終如始。李世民看了之後說了一段話:」朕今聞過矣,願改之,以終善道。有違此言,當何施顏面與公相見哉。方以所上疏,列為屏障,庶朝夕見之,兼錄付史官,使萬世知君臣之義。」這一段就直白多了,直言納諫一是為了「以終善道」,否則無臉見人。另 一方面是為了宣傳,不僅要弄成屏風,天天放那給人看(名義上是給自己看),還要讓史官記下來,讓萬世都知道他們的「君臣之義」。這明顯就是故意做假呀,魏徵的存在就是為了讓當世甚至萬世都知道他李世民是一個從諫如流的明君。

有人可能覺得有些牽強,那鈺哥不妨再全面深入的分析一下李世民這個皇帝。

1、李世民的太子之位是從其哥哥手上強奪而來,殺兄殺弟並軟禁父親李淵,幾個侄子幾乎被殺光,還強佔了弟媳楊氏,這樣到手的皇位,手段如此狠辣,難道會是一個職場小白羊?喜歡當眾受虐?

2、有史料記載,李世民是第一個正式幹預史書的皇帝,在李世民以前,史書的編寫是不受皇權幹預的,而李世民冒天下之大不韙,當然不是為了百姓安居樂業,而是一方面書寫其皇位的正統性,另一方面強調其千古明君的懿行。為了正統性表述,歷史記載中李建成就是一個二憨憨,要啥啥沒有,幹啥啥不行,整個天下都是他李世民打下來的。這種表述不免太過偏頗。如果真是這樣,李淵上位後早就應該是李世民的天下了,根本就不用發動玄武門政變這樣的容易讓歷史非議的事故。

3、有一次在魏徵直諫之後,李世民怒衝衝退朝對長孫皇后說「會須殺此田舍翁」,就是說我一定要殺了這個糟老頭。長孫皇后說要殺誰?李世民說是魏徵,說他都是在廷上羞辱我。長孫皇后於是退下換了正裝來見李世民,說道:「都說是主明臣直,今魏徵直肯定是因為皇上明呀,我哪敢不恭賀陛下。」彩虹屁一拍,太宗轉怒為喜。這個故事說明啥,太宗就是個虛榮心爆棚的人呀,被人當廷指出 問題就發怒,馬屁一拍就好了……

所以說,李世民實際上並不像史書上說的那般雄才大略,真正很多軍事上的功業都是其子李治在世的時候實現的,比如成功徵高句麗。但李治的名氣比其父親差太遠了,甚至比他媳婦武則天都差得多。可以這麼理解,這就是實幹派與流量派的區別,李世民在位確實做了很多好事 ,但很多事都是有目的的去完成的。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並沒有問題,歷史上很多的好皇帝都是懷著一定的目的去做的,而且還很難堅持下去,弄得晚節不保,如唐玄宗。

所以我們說在營銷達人李世民面前,魏徵更多的是一個牌坊,用現代語言來說是廣告,而不是鏡子。我們不能說李世民心口不一,事實上能騙人一段時間都是好的皇帝,如果能騙一輩子不翻車,那就是本事,千古一帝就是這麼營銷出來的,卻也無可厚非。對於老百姓而言,貞觀之治就是他的答卷,至於是為什麼而來?是真心還是假意,又何須過分在意?

相關焦點

  • 生前贊為鏡子、死後推倒墓碑,李世民對待魏徵,背後有現實原因
    魏徵生前被李世民視為鏡子,死後為什麼被推倒墓碑、取消子女婚約?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或恨,我們應該看看原因再做評判。  魏徵能夠被李世民重用,犯顏直諫只是表面原因,兩人的互相需要、互相成就才是關鍵;而魏徵遭受的波折身後事,則是他觸碰君權紅線的懲罰。
  • 歷史:被比喻為鏡子的魏徵,在唐太宗的面前到底有多能進諫
    文/秋天殊未曉歷史:被比喻為鏡子的魏徵,在唐太宗的面前到底有多能進諫唐太宗在盛年時期是一個很大度開明的皇帝,在他當政的二十餘年時間裡,君臣之間的關係是非常和諧的。作為皇帝的李世民,常常和賢臣們談論國事,暢所欲言。
  • 李世民召見魏徵,身後的鸚鵡突然開口說話,李世民放鸚鵡回家
    長孫無忌身為國舅,在軍國大事和諸位皇子的問題上,一直幫李世民謀劃。馬周雖然是後起之秀,但在糾正唐朝社會風氣、朝廷弊政方面做出重要貢獻。在糾正李世民的日常言行方面,魏徵則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
  • 一哥們給李世民送了一隻鳥,李世民怕魏徵看到,趕緊把鳥揣進懷裡
    有一次,有人給李世民送了一隻鳥,李世民非常喜歡,就託在手臂上逗著玩。忽然,看到魏徵遠遠走來,李世民心想,壞了。李世民有點怕魏徵,為什麼呢?因為魏徵這人一根筋,剛正不阿,直言敢諫,即使皇上有過失,他也該說就說,一點面子也不給。李世民怕魏徵看到,趕緊把鳥揣進懷裡。
  • 李世民:他是一位以大臣為鏡子讓自己的行為得到規範的皇帝
    李世民:他是一位以大臣為鏡子讓自己的行為得到規範的皇帝今天李裡為大家介紹的是一位歷史上有名的一個盛世皇帝,他經歷過戰爭的苦難,也經歷過兄弟反目成仇的痛苦,但是他最後成功的坐上了皇位。雖然在這其中他受到了許多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難,但是他堅持下來了。
  • 李世民納妃,聽聞妃子已訂婚,新郎說:我們沒訂婚,魏徵:你騙人
    唐朝貞觀八年,唐朝著名宰相房玄齡和另一位宰相魏徵吵了起來,震動朝堂,李世民因此非常頭疼,因為這件事因李世民而起。當年,李世民要納一位16歲的女子入宮為妃,而妃子在之前疑似訂婚了,到底該如何處理,兩大宰相產生了爭議。這件事,還要從半年前說起。貞觀八年,長孫皇后見李世民兩年沒有納妃,便張羅著為李世民尋訪世間貌美女子,以充實李世民的後宮。
  • 唐太宗需要魏徵這面鏡子,你也需要一面鏡子,才能照清自己的模樣
    所以能找到一面代表客觀的鏡子,來分析事情的真相,以省自身,就非常的重要了。魏徵唐太宗非常看重魏徵敢言敢行的特質。在魏徵得了重病,在家臥床不起的時候,不僅派太醫去給他治病,贈送名貴的藥材,還和太子一起前去探望他,在魏徵去世了以後,又讓百官出席他的葬禮。
  • 魏徵:陛下,您不能讓公主嫁妝太多。李世民:你信不信我要殺了你
    李世民有個女兒被封為長樂公主,是他和長孫皇后生的,雖然二人育有很多子女,唯有長樂公主最愛夫妻二人的寵愛。長樂公主就在這樣萬千寵愛集於一身的蜜罐裡長大了,終於到了要出嫁的年紀。李世民和長孫皇后捨不得啊,被疼成眼珠子的小公主要嫁人了。既然小公主要嫁人,那肯定少不了嫁妝。
  • 李世民玩寵物,為了不讓魏徵發現,做了這件事最後寵物死掉
    按理來說,一個帝王,天下是他的,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並不想自己決定處處受限於臣子,李世民為什麼願意聽從別人的勸諫呢,其中就有幾個因素。李世民出生在官宦家庭,他的父親是隋朝的臣子,後來跟著父親打敗隋煬帝,因此,對於隋朝滅亡有很大感慨,與很深的見解。
  • 他是有名的諫臣,多次冒死進諫,被皇帝贊為自己的一面「鏡子」
    因此,身為唐朝的開創者,李世民的功績是非常大的。不過,光憑一個皇帝可不能為社稷謀取到這麼多的福利,他背後肯定有德才兼備的臣子輔佐他治理整個朝政。要說到李世民的諫臣,那可就多了,就比如房玄齡、杜如晦、以及魏徵。在這幾個人當中,要數魏徵最為大膽,他也是李世民最為信任的一位大臣,還被誇贊說他起到了「鏡子」的作用。魏徵是一代名相,也是一個政治家、文學家。
  • 潮州牌坊街|細數一座城的「前世今生」
    在古城裡,每一條街、每一座城自有其故事與密碼。作為潮州府城政治、經濟、文化的中軸線,當我們談起牌坊街時,我們在談什麼?牌坊街的牌坊在取名這件事情上,民眾永遠能夠捕捉到最顯著的特徵——23座牌坊次第展開,「牌坊街」這個稱呼如此順理成章。
  • 李世民的最後十年:一代雄主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1在魏徵死後不到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狠狠砸掉這位貞觀名臣的墓碑。這是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作為被後世傳頌的君臣佳話,李世民向來以善待魏徵聞名於後世,然而史書從來只說前半段,不說後半場。此前,由於痛感魏徵的去世,李世民還親自為魏徵起草碑文和親自書寫,在魏徵死後給予極大的榮哀。然而,君王的心意說變就變。
  • 秦叔寶和尉遲恭是李世民封的門神嗎?
    說起秦叔寶和尉遲恭兩個人呢,就不得不從唐太宗李世民開始說起,話說李世民稱帝後,經常有惡龍在宮外咆哮嘶吼,導致他晚上總是睡不好覺,後來他才知道原來是涇河龍王觸犯了天條要被玉帝斬首示眾,而負責斬涇河龍王的人正是自己的手下魏徵,涇河龍王為了能夠活命,於是便向李世民求救,李世民也答應了龍王準備救他一命,於是李世民便準備在魏徵問斬龍王的時候讓魏徵陪自己下棋將他給拖住,可沒想到的是魏徵居然元神出竅去將涇河龍王給斬了
  • 唐僧發誓三年完成取經大業,結果14年還沒回來,李世民為何不急?
    而在唐僧出發之前,李世民曾問過唐僧,要多久才能回來,當時唐僧答應的是3年,結果14年了都沒有回來,為何李世民一點都不著急?魏徵斬龍王說到唐僧西天取經就要說說他手下魏徵斬龍王的故事!在唐朝貞觀年間,大地乾旱,少有降雨,城外的莊稼也都因此而枯萎,導致最後顆粒無收。
  • 魏徵整天端著架子板著臉,唐太宗把一樣東西端上來,他馬上現了原形
    這道菜本來不算名貴,但因為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而載入史冊。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魏徵為人嚴肅,不苟言笑。唐太宗對身邊的侍臣說:「山羊鼻子(唐太宗給魏徵起的外號)整天板著臉,真不知道什麼東西能讓他動心?」侍臣說:「魏徵喜歡吃醋芹,每次吃完以後都高興得直喊過癮,那時就是他的真情流露。」第二天,唐太宗請大臣們吃飯,上了三盤醋芹。魏徵見了,心裡高興,一個勁兒地夾醋芹。
  • 初唐名將, 闢邪鎮宅二門神之一, 曾經反抗李世民後來臣服
    尉遲敬德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國古代唐朝的一位大將,能夠成為一個名將,和李世民的寬容大度和知人善用是分不開的我們都知道尉遲敬德是唐初大將,但是剛開始的時候他不是李世民的將軍,他是先在劉黑閥的手底下幹活,並且還曾經差點擊殺了李世民,那時候李世民潛伏在敵軍的地區,考察風土人情和地理,那時候尉遲敬德知道了李世民在自己的境內,立馬率領大軍
  • 魏徵下了馬車,杜正倫和孫享福隨後跟上!
    魏徵下了馬車,杜正倫和孫享福隨後跟上!只要上朝的日子,皇城門口總是天亮之前最熱鬧的地方,天冷的很,大臣們都喜歡窩在馬車裡聊聊天,像今天,就有很多人叮囑自己的車夫,等孫正明的馬車來了,只會自己一聲,當然,夠資格直接鑽進孫享福馬車的人可不多,魏徵算了一個。「喲,正倫比老夫來的還快啊!」
  • 在惠安科山,有這麼一座石雕門樓牌坊
    那麼我們今天想要來講的是科山公園入口處的這座石雕大門,如果認真欣賞的話,你會發現那真的是一座很優秀的石雕作品。科山環境優美,景色秀麗,還有始建於宋的科山寺及科山書院,明清時建造於山腰的「甘雨」、「青雨」、「登雲」、「志靈」諸石亭,寺房有莊先生祠、劉望海祠、魁星造像,並有解放後興建於山麓的「治山治水紀念碑」,現代興建的惠女廣場、惠安革命烈士紀念碑、百獅園等大型建築,更有宋明以來文人學士的20多處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觀,方圓十裡,晨鐘暮鼓,風景秀麗。
  • 小志帶你看歷史:唐初有名的名臣諫官——魏徵的一生故事
    嗨,大家好,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唐著名的忠臣魏徵。魏徵的治史活動,或許有人並不太了解,但他與唐太宗之間的諫納故事,卻是婦孺皆曉。常言道,時勢造英雄,經歷了隋末大亂之後的唐朝初期,是一個特殊的時代,這個時期諫臣濟濟,史臣輩出,絕非魏徵一人。
  • 歷史上,魏徵僅僅是唐太宗的鏡子那麼簡單嗎?他死後發生了什麼?
    我總是保存著這三面鏡子,以防我通過。今天,魏徵死了,然後一面鏡子也死了。唐太宗還親自為魏徵題字,並在自己的書上刻石。今年,唐太宗在凌煙閣為24位英雄畫像,魏徵名列第四。唐太宗晚年發動了親徵韓戰,損失慘重。唐太宗大失所望,後悔地說:如果魏徵還活著,我就不遠徵了。魏徵(580-643年2月11日),河北巨鹿縣(今河北巨鹿縣,今河北館陶縣)人,唐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歷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