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遲敬德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國古代唐朝的一位大將,能夠成為一個名將,和李世民的寬容大度和知人善用是分不開的我們都知道尉遲敬德是唐初大將,但是剛開始的時候他不是李世民的將軍,他是先在劉黑閥的手底下幹活,並且還曾經差點擊殺了李世民,那時候李世民潛伏在敵軍的地區,考察風土人情和地理,那時候尉遲敬德知道了李世民在自己的境內,立馬率領大軍,差點就要了李世民的性命。
但是自歸附李世民後,憑藉著自己高超的武藝加上自己的勇猛的性情,多次冒險救李世民於危難之中,立下不世之功。尤其在玄武門事變中,不但殺死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之命,還請高祖下令,令諸軍皆屬李世民指揮,內外遂定,可謂力挽狂瀾。
尉遲敬德不只是我們印象中的只會勇猛殺敵,他還粗中有細,能夠洞察世事,說到這兒,最應該感謝尉遲敬德的就是魏徵了,魏徵原來是李元吉的謀士,甚至還官至太子洗馬,他還多次建議李元吉和李建成除去李世民,因為李世民雖然不是嫡長子,但是這個人看到了李世民的雄才大略,說明李世民是最大的障礙,後來玄武門之變之後,按理說,李世民應該是直接將這些人殺掉,以絕後患的,但是這個時候,是尉遲敬德給李世民提出這個建議,說要讓李世民饒了這些人的性命,不僅可以體現出李世民的寬容大度,還能獲得一批能人賢士。所以魏徵才能存活下來。
在性格上,尉遲敬德淳樸忠厚,自歸李世民之後,從無二心,為其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不貪圖富貴享樂,是一個難得的不驕傲自大的開國元勳,大家都知道,作為開國元勳,幾乎很少有人不以此為傲,並且瞧不起別人的,因為什麼,因為你們現在所在的江山是我打下來的,所以我就應該驕傲,但是尉遲敬德則不一樣,他具備著很多開國元勳和三朝元老這樣的重臣所沒有的高貴的品質。正因如此,後人才將他作為門神,畫圖流傳至今,雖說居功自負是尉遲敬徳的不足之處,但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他了他的淳樣、做事毫無心機。
尉遲名恭字敬德,山西朔州馬邑縣人,出身本是將門之後,少以治鐵打制為生。面微黑,身九尺,膂力過入;性剛烈,尚忠義,精武善騎,隋大業末高陽從軍、積閱浸為人朝散大夫,後率眾水安降唐,招封右一府統軍。大會武德年間,唐一統基業大功告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登基即位,尉遲敬德被拜授右武候大將軍,賜爵吳國公,後改封鄂國公。顯慶三年(公元658年)尉遲敬德病逝,享年七十四歲,唐高宗冊贈司徒、并州都督,忠武。敬德一生東徵西討,南拼北殺,抵禦外侵,平息叛亂,橫刺單雄信,領兵血發玄武門,向以作戰勇猛、武藝高強之見稱,又多次於危難中護主救駕,為固李唐帝業江山立下了巨大功勳,彪炳千秋。
敬德死後,百姓們十分懷念,男女老少無不崇敬這位疾惡如仇、俠肝義膽、除暴良編柳報恩的忠臣良將。為了紀念,人們把他曾經養傷避難的呂窯村改名叫「尉遲」,並在村子北修建了一座氣勢宏偉的「敬德廟」,正殿塑著他一尊背插鋼鞭、手持銅鞭、氣宇昂然,栩栩如生的神像。後因村裡民風尚武,出門總好抱打不平,惹是生非,皆由敬德執撐正殿緣故,才改請玉皇大帝執掌正殿,同時將敬德神像搬請到左西廂殿、廟字仍稱之為「敬德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