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弟
14歲入宮那天,當母親楊氏不無悲傷地送別自己,為了安慰母親,武則天不無豪氣地說,「見天子庸知非福?」
是的,如果能夠得到天子的恩寵,萬千寵愛集一身,那真的是鴻運當頭、富貴滿堂。
可這註定是一個小概率事件,雖說後宮的每個女人都有這種可能性,但真正能夠博得皇帝恩寵的人,往往寥寥無幾。
對於武則天來說,如果從最終的結果來看,14歲入宮是她個人命運改變以及整個歷史改變的起點。
但黎明前的曙光一直要到李世民去世前夕,最終衝破黑暗還要再在感業寺待近4年。
那已經是15之後,武則天已快29歲。
武則天一入宮就被李世民封為才人,起點並不低。當時,皇帝的嬪妃群一共八級,由121人組成。
四妃(一品)、九嬪(二品)、九婕妤(三品)、九美人(四品)、九才人(五品)、二十七寶林(六品)、二十七御女(七品)和二十七採女(八品)。
可以確定的是,武則天應該是被李世民臨幸過的,因為媚娘的稱號就來自李世民的授予。
之所以此後再也沒怎麼關注過武則天,主要在於武則天的性格不為李世民所喜歡。
眾所周知,李世民對長孫皇后尤為偏愛,原因不只是長孫皇后是李世民的結髮妻子,更在於長孫皇后就是李世民成功背後那個偉大的女人。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女人還能夠事事為自己的男人著想,從不恃寵而驕。
當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進入白熱化的時候,長孫皇后一方面對唐高祖盡心侍奉,另一方面對後宮嬪妃也殷勤恭順,極力爭取他們對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們對秦王的誤解。
玄武門之變前夕,她又對秦府幕僚親切慰勉,左右將士無不為之感動。
待李世民坐擁天下,下朝之後李世民總會和長孫皇后聊一聊家國大事,但長孫皇后只是耐心聽著卻從不發言。
她說:「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婦道人家,怎能隨意議論國家大事?」
當李世民想封長孫皇后的哥哥長孫無忌為宰相時,長孫皇后就對太宗說:「妾既被立為皇后,尊貴已極,我實在不想讓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漢朝的呂后、霍光之家,可為前車之鑑。所以,我請您千萬不要把兄長任為宰相。」
在長孫皇后的再三阻擋下,唐太宗只給長孫無忌加開府儀同三司這樣的虛銜。
長孫皇后就是這樣一個全心全意為自己男人著想的賢內助,反觀武則天呢?由於父親武士彠四處任職,所以武則天從小跟著父親到處跑,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家閨秀,性格自然外向。
而等到11歲時父親去世後,和母親一起不得不受到兩個哥哥以及其他家人的排擠和針對,開始知道什麼是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從武則天後來自己回憶的獅子驄事件就可以看出其性格究竟是怎樣:
獅子驄是一匹烈馬,很難馴服。有一天李世民帶著自己的女人們在後宮遊玩,然後突然興趣盎然地指著這匹烈馬說:「你們之中,誰有辦法馴服朕的獅子驄?」
其他嬪妃莫默不作聲,唯有才人武媚娘站出來,朗聲地說:「臣妾有辦法馴服它,但是需要三樣東西。」
那天李世民可能心情不錯,頗有興趣的繼續問道:「哦?你需要哪三樣東西?」
武則天回道:「一條鐵鞭,一隻鐵錘,一把匕首。」
包括李世民在內,在場的所有人都怔住了。只見武媚娘繼續說道:「臣妾先用鐵鞭抽它的背,倘若不服,就用鐵錘擊它的頭,要是還不服,臣妾就用匕首割斷它的喉嚨!」
由此可見,武則天性格之殘忍,與長孫皇后完全是兩個極端。
雖說根據武則天的說法,當時李世民給予了高度讚賞——「太宗狀朕之志」,但李世民真實的內心想法,恐怕並非如此,不然無法解釋,為何之後多年,李世民對武則天不聞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