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2020-02-19 10:42:37
在西藏歷史上,曾有「藏」、「蕃」、「吐蕃」、「藏茹」、「衛藏」、「烏思藏」、「西藏」等各種不同的稱謂。
這些不同歷史時期的稱謂,讓很多喜歡西藏文化朋友一頭霧水。
今天,我們從其稱謂由來、發展過程的角度,對西藏地名進行一次梳理。
一、「藏」「蕃」和「吐蕃」
「藏」和「蕃」兩個詞出現時間非常早,保存於敦煌藏經洞中的藏文版歷史文書,有這樣的記載:「南日倫贊贊普(松贊幹布之父)以蘇孜(即瓊保·邦色)忠順可靠,用乃將藏蕃二萬戶悉賞賜予之」。
南日倫贊之所以如此大方的賞賜臣子,源於瓊保·邦色殺了後藏小邦的馬爾門國王來投。
敦煌歷史文書在寫到馬爾門的國家時,便用了「藏」一詞。
同為敦煌文獻的《贊普傳記》,將「藏蕃」解釋為「既是地理概念,又是行政區域概念」。
即「藏」,泛指日喀則以西、以北廣闊地區,「蕃」,為農業人口的自稱(與牧業人口自稱的「卓」相對」),泛指雅礱、拉薩以農業為主的地區。
由此可見,在松贊幹布一統高原之前,「藏」、「蕃」和「藏蕃」的稱謂既已存在。
那「藏蕃」又是怎麼變成唐史裡的「吐蕃」了呢?
答案是不知道!
說出這個答案似乎有點搞笑,但歷史研究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假裝知道!
關於「吐」一詞是怎麼來的,目前的解讀莫衷一是,有七八種之多。
其中,流傳最廣的說法有以下三種:
其一、源於西羌「禿髮」部落之名;
《舊唐書·吐蕃傳》解釋為「吐蕃,在長安之西八千裡,其種落莫知所出也,或雲南涼禿髮利鹿孤之後也。……以禿髮為國號,語訛謂之吐蕃。」
《新唐書·吐蕃傳》:「吐蕃本西羌屬。……蕃,發聲近,故其子孫曰吐蕃。」
其二、「吐」為「上部地區」之意;
近代某些西方藏學家認為,當時的「吐蕃」分為上、下二部,而「吐蕃」應為「上部蕃部」之意。
其三、「吐」為「大」之意,「吐蕃」就是「大蕃」。
但即便這三種說法流傳最廣,各有擁躉,但任何一種都難稱完美,各有各的問題。
首先,《唐書》所記吐蕃為禿髮一部,屬於明顯的附會無稽。
「禿髮」部與「拓跋」部同源,皆為古鮮卑部落,其語言為已確知為阿爾泰語系蒙、滿語族,如果蕃人為鮮卑部落後裔,根本不需要發展出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藏語。
且西藏的歷史傳說、服飾、風俗與鮮卑族有明顯的差異,對於這種猜測行的論述,《舊唐書》自己都明確用了「或雲」一詞。
今天網上的朋友,別拿出來秀操作了。
其次、外國學者的「上下蕃部」說法,也有難以解釋之處。
一般來說,西藏語境裡的「上下」不代表「大小」、「貴賤」,而是代表「高低」。
所以,阿里地區才會稱為「上部」,而不是「西部」。
吐蕃一詞最早見於唐史時,為李世民的貞觀初期,當時吐蕃尚未對海拔較低的康巴實施統治。
如果吐蕃代表上下蕃部,恰恰應是「下部」,而不是「上部」。
再次、吐蕃是「大蕃」的概念,不知從何而來。
但從與吐蕃王朝同時代的唐史記載可見,至少唐朝人並非如此理解。
唐蕃大非川之戰後,唐高宗李治為募集兵員,曾在儀鳳四年(公元677年)十二月,「頒敕書,廣求猛士,徵討吐蕃」。
其中有「蕞爾吐蕃,僻居遐裔。吐渾是其鄰國,是乃奪其土宇」之言,「蕞爾」 是小的意思。
如果吐蕃是「大蕃」之意,此句豈不成了「小小大蕃」?
如果說,當時兩國處於戰爭狀態,著急上火中,屬於口出不遜。
那立於大昭寺門前的唐蕃會盟碑,算是最正式文件了吧?
在這份漢藏對照的盟誓文中,有「蕃漢並於將軍谷交馬,其綏戎柵已東大唐祇應清水縣,已西大蕃,供應須合舅甥親近之禮,使其兩界煙塵不揚」之句。
如果「吐」為「大」之意,那直接寫「吐蕃」即可,何用「大蕃」一詞?
最逗的是《舊唐書·吐蕃傳》中,在述及此次會盟時,如此寫道:
「長慶元年十月十日,與吐蕃使盟。……西為大蕃,東實巨唐。」
可見,此處的「大」與「巨」皆為誇飾之詞,並非他稱和自稱。
而在唐蕃會盟碑上漢藏對照碑文中,藏文部分的「大蕃」,在「吐蕃」一詞上加了「青布」(意為大)修飾。
由此可知,吐蕃人也不認為「吐蕃」包含「大」的意思。
至於其他說法,因涉及複雜的漢藏對譯和古漢語與現代漢語的讀音差,不在此贅述了。
但大家要記住,「吐」究竟為何意,至今未有定論。
雖然,「吐蕃」的含義尚未明晰,但作為一個地理稱謂,它其實一直存在,並非因之後有了「烏思藏」、「西藏」便已消失。
今天英文對此地的稱呼「Tibet」,其實就是「吐蕃」的轉音。
二、從「藏茹」到「烏斯藏」
松贊幹布在統一西藏高原後,對轄區進行了行政劃分,將居於各地的零散部落,以地域為單元分為「四茹」加以管理。
據藏文《五部遺教》記載,吐蕃全境共劃分為四個茹:藏茹(茹拉)、約茹、衛茹、葉茹。(「茹」藏語「翼」或「部」的意思。)
這次西藏歷史上重大行政變革後,「藏、衛、約、葉」為吐蕃境內四大行政地區的名稱。
其中,「伍茹」、「約茹」是以拉薩為中心,大體上相當於「衛」的地區,而「葉茹」、「藏茹」則是以日喀則為中心,大體上相當於「藏」的地區。
「衛藏四茹」的稱謂由此而來。
需要注意的是,「衛藏四茹」僅為吐蕃的核心區,阿里地區不在其內,另有一茹。藏東的昌都地區和林芝地區,也不其內。
吐蕃王朝崩潰後,末代贊普朗達瑪的二子各自擁立,互相攻伐。
因其盤踞的拉薩河谷與山南雅礱河谷,分屬「伍茹」、「約茹」之地,故也稱「伍約之爭」。
元朝將西藏收入版圖後,曾存在一個「吐蕃」、「烏斯藏」混用的時期。
但此時「吐蕃」的含義,已不是特指今西藏地區,而是泛指包括青海、甘肅、川西北在內,有吐蕃人聚居的廣大地區。
例如,元朝設置的「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朵思麻宣慰司)和「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朵甘思宣慰司),分別是青海﹑甘肅、四川阿壩,以及四川甘孜和西藏昌都藏區。
而管理「衛藏四茹」的,則是1280年(至元十七年)設置的「烏思藏宣慰司」。而後又於1292年,將衛藏與阿里並行管理,設置了「烏思藏納裡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這名字實在是太長了,也不知道蒙古人是怎麼把它念出來的。)
這個巨長無比的名字裡,「烏思藏」其實就是「衛藏」,藏語中「衛」的讀音即為「烏思」。
「納裡速」是「阿里」的蒙文讀法,「古魯孫」意為「三圍」(三廓)。
「烏思」、「藏」、「納裡速」三地相加,才有「三路宣慰使司」之名。
可見,蒙元統治者對衛藏阿里的區別,有很清晰的認識。
「烏思藏」、「朵思麻」、「朵甘思」三個宣慰司,為宣政院下屬的平行機構,轄區既不重疊,也無隸屬關係。
因此,某人所謂「藏人對藏區的長期管理」,純屬偷換概念。
三、從「烏思藏」到「西藏」
元朝將「烏思藏」作為正式行政區劃名稱後,便被明朝一直沿用。
例如,朱元璋在洪武六年(1737)二月,設置了「烏思藏衛指揮使司」。成化五年(1467)七月,禮部曾上奏「烏思藏地方廣遠,番王數多,若令各照年例進貢,則往來頻繁,驛遞不息。」
但在民間,「前後藏」的說法,已經出現。
如藏文史料《紅史》、《青史》中皆有「前藏」、「後藏」的稱呼方式使用。
所以,明朝實際上是「烏思藏」與「前後藏」混用。
清朝入主中原後,不再使用「烏斯藏」,卻將「衛藏」一詞重新拾起。
這一時期的史料中,是「衛藏」與「前後藏」混用。
例如,《衛藏通志》中有如下描述:「今以布達拉為前藏,札什倫布為後藏,統稱為衛藏。前後藏以兩者之間,以崗巴拉山為界,以西為後藏,以東為前藏。」
其實,除「衛藏」外,清朝初期對西藏還有另外兩個稱呼「圖伯特」和「唐古忒」。
這兩個稱呼方式,都由蒙古人而來。
蒙古人將西藏稱為「吐蕃」,「圖伯特」就是其轉音。
而「唐古忒」的由來更有意思,蒙古人將西夏人稱為「唐古忒」,滿族初入關內時,以為西夏人與藏人是一個民族,所以把西藏也叫作「唐古忒」。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年羹堯在針對青海的奏摺中說:「青海、巴爾喀木、藏、衛,為唐古忒四大部落」。
你看,年大將軍將整個藏族都稱為了「唐古忒」。
「西藏」成為一個官方正式稱謂,也是自清朝開始。
寫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的「御製平定西藏碑」,就用了西藏一詞。
但直到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設置了駐藏大臣,「西藏」才成了法定的正式名稱。
不過即便如此,「西藏」、「圖伯特」和「唐古忒」依舊在混用,直到嘉慶以後,才統一使用「西藏」一詞。
《大清一統志》是清朝官修地理總志,對各省的山川地理、人文風俗、古蹟關隘都有詳細介紹,其中便有西藏專篇。
其實,「西」作為方位名詞,很早就與藏地發生了聯繫。
宋代將西藏地區稱為「西蕃」,元代也有「西蕃」稱呼出現。
到了明朝,甚至還設了「西番館」專門進行語言翻譯。
宗喀巴大師在給朱棣的回信中,落款為「鼠年(永樂六年,1408)六月十九日,自西藏中部上書」。
《明實錄》中也有,「蓋許之建寺,則西藏一路,往來自繇,聽之奉佛」。
但此時,「西藏」的稱呼還都用於非正式場合,直到清代才正式成為官方用語。
參考書目:
《「吐蕃」考》_朱文旭;
《釋西藏名稱》_蔡志純;
《從藏博到西藏地名演變考釋》_蔡志純;
《「吐蕃」一稱語源及含義述評》_安才旦;
《淺釋吐蕃一詞的由來及其涵義》_江慰廬;
《關於吐蕃、朵甘、烏斯藏和西藏的語源考證》_牙含章
詳解歷史細節,釐清來龍去脈,視角不同的中國歷史!
歡迎關注「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