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烏斯藏」——「西藏」,藏地歷史稱謂的演變

2021-01-09 藏地讀行

原創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2020-02-19 10:42:37

在西藏歷史上,曾有「藏」、「蕃」、「吐蕃」、「藏茹」、「衛藏」、「烏思藏」、「西藏」等各種不同的稱謂。

這些不同歷史時期的稱謂,讓很多喜歡西藏文化朋友一頭霧水。

今天,我們從其稱謂由來、發展過程的角度,對西藏地名進行一次梳理。

一、「藏」「蕃」和「吐蕃」

「藏」和「蕃」兩個詞出現時間非常早,保存於敦煌藏經洞中的藏文版歷史文書,有這樣的記載:「南日倫贊贊普(松贊幹布之父)以蘇孜(即瓊保·邦色)忠順可靠,用乃將藏蕃二萬戶悉賞賜予之」。

南日倫贊之所以如此大方的賞賜臣子,源於瓊保·邦色殺了後藏小邦的馬爾門國王來投。

敦煌歷史文書在寫到馬爾門的國家時,便用了「藏」一詞。

同為敦煌文獻的《贊普傳記》,將「藏蕃」解釋為「既是地理概念,又是行政區域概念」。

即「藏」,泛指日喀則以西、以北廣闊地區,「蕃」,為農業人口的自稱(與牧業人口自稱的「卓」相對」),泛指雅礱、拉薩以農業為主的地區。

由此可見,在松贊幹布一統高原之前,「藏」、「蕃」和「藏蕃」的稱謂既已存在。

那「藏蕃」又是怎麼變成唐史裡的「吐蕃」了呢?

答案是不知道!

說出這個答案似乎有點搞笑,但歷史研究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假裝知道!

關於「吐」一詞是怎麼來的,目前的解讀莫衷一是,有七八種之多。

其中,流傳最廣的說法有以下三種:

其一、源於西羌「禿髮」部落之名;

《舊唐書·吐蕃傳》解釋為「吐蕃,在長安之西八千裡,其種落莫知所出也,或雲南涼禿髮利鹿孤之後也。……以禿髮為國號,語訛謂之吐蕃。」

《新唐書·吐蕃傳》:「吐蕃本西羌屬。……蕃,發聲近,故其子孫曰吐蕃。」

其二、「吐」為「上部地區」之意;

近代某些西方藏學家認為,當時的「吐蕃」分為上、下二部,而「吐蕃」應為「上部蕃部」之意。

其三、「吐」為「大」之意,「吐蕃」就是「大蕃」。

但即便這三種說法流傳最廣,各有擁躉,但任何一種都難稱完美,各有各的問題。

首先,《唐書》所記吐蕃為禿髮一部,屬於明顯的附會無稽。

「禿髮」部與「拓跋」部同源,皆為古鮮卑部落,其語言為已確知為阿爾泰語系蒙、滿語族,如果蕃人為鮮卑部落後裔,根本不需要發展出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藏語。

且西藏的歷史傳說、服飾、風俗與鮮卑族有明顯的差異,對於這種猜測行的論述,《舊唐書》自己都明確用了「或雲」一詞。

今天網上的朋友,別拿出來秀操作了。

其次、外國學者的「上下蕃部」說法,也有難以解釋之處。

一般來說,西藏語境裡的「上下」不代表「大小」、「貴賤」,而是代表「高低」。

所以,阿里地區才會稱為「上部」,而不是「西部」。

吐蕃一詞最早見於唐史時,為李世民的貞觀初期,當時吐蕃尚未對海拔較低的康巴實施統治。

如果吐蕃代表上下蕃部,恰恰應是「下部」,而不是「上部」。

再次、吐蕃是「大蕃」的概念,不知從何而來。

但從與吐蕃王朝同時代的唐史記載可見,至少唐朝人並非如此理解。

唐蕃大非川之戰後,唐高宗李治為募集兵員,曾在儀鳳四年(公元677年)十二月,「頒敕書,廣求猛士,徵討吐蕃」。

其中有「蕞爾吐蕃,僻居遐裔。吐渾是其鄰國,是乃奪其土宇」之言,「蕞爾」 是小的意思。

如果吐蕃是「大蕃」之意,此句豈不成了「小小大蕃」?

如果說,當時兩國處於戰爭狀態,著急上火中,屬於口出不遜。

那立於大昭寺門前的唐蕃會盟碑,算是最正式文件了吧?

在這份漢藏對照的盟誓文中,有「蕃漢並於將軍谷交馬,其綏戎柵已東大唐祇應清水縣,已西大蕃,供應須合舅甥親近之禮,使其兩界煙塵不揚」之句。

如果「吐」為「大」之意,那直接寫「吐蕃」即可,何用「大蕃」一詞?

最逗的是《舊唐書·吐蕃傳》中,在述及此次會盟時,如此寫道:

「長慶元年十月十日,與吐蕃使盟。……西為大蕃,東實巨唐。」

可見,此處的「大」與「巨」皆為誇飾之詞,並非他稱和自稱。

而在唐蕃會盟碑上漢藏對照碑文中,藏文部分的「大蕃」,在「吐蕃」一詞上加了「青布」(意為大)修飾。

由此可知,吐蕃人也不認為「吐蕃」包含「大」的意思。

至於其他說法,因涉及複雜的漢藏對譯和古漢語與現代漢語的讀音差,不在此贅述了。

但大家要記住,「吐」究竟為何意,至今未有定論。

雖然,「吐蕃」的含義尚未明晰,但作為一個地理稱謂,它其實一直存在,並非因之後有了「烏思藏」、「西藏」便已消失。

今天英文對此地的稱呼「Tibet」,其實就是「吐蕃」的轉音。

二、從「藏茹」到「烏斯藏」

松贊幹布在統一西藏高原後,對轄區進行了行政劃分,將居於各地的零散部落,以地域為單元分為「四茹」加以管理。

據藏文《五部遺教》記載,吐蕃全境共劃分為四個茹:藏茹(茹拉)、約茹、衛茹、葉茹。(「茹」藏語「翼」或「部」的意思。)

這次西藏歷史上重大行政變革後,「藏、衛、約、葉」為吐蕃境內四大行政地區的名稱。

其中,「伍茹」、「約茹」是以拉薩為中心,大體上相當於「衛」的地區,而「葉茹」、「藏茹」則是以日喀則為中心,大體上相當於「藏」的地區。

「衛藏四茹」的稱謂由此而來。

需要注意的是,「衛藏四茹」僅為吐蕃的核心區,阿里地區不在其內,另有一茹。藏東的昌都地區和林芝地區,也不其內。

吐蕃王朝崩潰後,末代贊普朗達瑪的二子各自擁立,互相攻伐。

因其盤踞的拉薩河谷與山南雅礱河谷,分屬「伍茹」、「約茹」之地,故也稱「伍約之爭」。

元朝將西藏收入版圖後,曾存在一個「吐蕃」、「烏斯藏」混用的時期。

但此時「吐蕃」的含義,已不是特指今西藏地區,而是泛指包括青海、甘肅、川西北在內,有吐蕃人聚居的廣大地區。

例如,元朝設置的「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朵思麻宣慰司)和「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朵甘思宣慰司),分別是青海﹑甘肅、四川阿壩,以及四川甘孜和西藏昌都藏區。

而管理「衛藏四茹」的,則是1280年(至元十七年)設置的「烏思藏宣慰司」。而後又於1292年,將衛藏與阿里並行管理,設置了「烏思藏納裡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這名字實在是太長了,也不知道蒙古人是怎麼把它念出來的。)

這個巨長無比的名字裡,「烏思藏」其實就是「衛藏」,藏語中「衛」的讀音即為「烏思」。

「納裡速」是「阿里」的蒙文讀法,「古魯孫」意為「三圍」(三廓)。

「烏思」、「藏」、「納裡速」三地相加,才有「三路宣慰使司」之名。

可見,蒙元統治者對衛藏阿里的區別,有很清晰的認識。

「烏思藏」、「朵思麻」、「朵甘思」三個宣慰司,為宣政院下屬的平行機構,轄區既不重疊,也無隸屬關係。

因此,某人所謂「藏人對藏區的長期管理」,純屬偷換概念。

三、從「烏思藏」到「西藏」

元朝將「烏思藏」作為正式行政區劃名稱後,便被明朝一直沿用。

例如,朱元璋在洪武六年(1737)二月,設置了「烏思藏衛指揮使司」。成化五年(1467)七月,禮部曾上奏「烏思藏地方廣遠,番王數多,若令各照年例進貢,則往來頻繁,驛遞不息。」

但在民間,「前後藏」的說法,已經出現。

如藏文史料《紅史》、《青史》中皆有「前藏」、「後藏」的稱呼方式使用。

所以,明朝實際上是「烏思藏」與「前後藏」混用。

清朝入主中原後,不再使用「烏斯藏」,卻將「衛藏」一詞重新拾起。

這一時期的史料中,是「衛藏」與「前後藏」混用。

例如,《衛藏通志》中有如下描述:「今以布達拉為前藏,札什倫布為後藏,統稱為衛藏。前後藏以兩者之間,以崗巴拉山為界,以西為後藏,以東為前藏。」

其實,除「衛藏」外,清朝初期對西藏還有另外兩個稱呼「圖伯特」和「唐古忒」。

這兩個稱呼方式,都由蒙古人而來。

蒙古人將西藏稱為「吐蕃」,「圖伯特」就是其轉音。

而「唐古忒」的由來更有意思,蒙古人將西夏人稱為「唐古忒」,滿族初入關內時,以為西夏人與藏人是一個民族,所以把西藏也叫作「唐古忒」。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年羹堯在針對青海的奏摺中說:「青海、巴爾喀木、藏、衛,為唐古忒四大部落」。

你看,年大將軍將整個藏族都稱為了「唐古忒」。

「西藏」成為一個官方正式稱謂,也是自清朝開始。

寫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的「御製平定西藏碑」,就用了西藏一詞。

但直到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設置了駐藏大臣,「西藏」才成了法定的正式名稱。

不過即便如此,「西藏」、「圖伯特」和「唐古忒」依舊在混用,直到嘉慶以後,才統一使用「西藏」一詞。

《大清一統志》是清朝官修地理總志,對各省的山川地理、人文風俗、古蹟關隘都有詳細介紹,其中便有西藏專篇。

其實,「西」作為方位名詞,很早就與藏地發生了聯繫。

宋代將西藏地區稱為「西蕃」,元代也有「西蕃」稱呼出現。

到了明朝,甚至還設了「西番館」專門進行語言翻譯。

宗喀巴大師在給朱棣的回信中,落款為「鼠年(永樂六年,1408)六月十九日,自西藏中部上書」。

《明實錄》中也有,「蓋許之建寺,則西藏一路,往來自繇,聽之奉佛」。

但此時,「西藏」的稱呼還都用於非正式場合,直到清代才正式成為官方用語。

參考書目:

《「吐蕃」考》_朱文旭;

《釋西藏名稱》_蔡志純;

《從藏博到西藏地名演變考釋》_蔡志純;

《「吐蕃」一稱語源及含義述評》_安才旦;

《淺釋吐蕃一詞的由來及其涵義》_江慰廬;

《關於吐蕃、朵甘、烏斯藏和西藏的語源考證》_牙含章

詳解歷史細節,釐清來龍去脈,視角不同的中國歷史!

歡迎關注「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相關焦點

  • 吐蕃是什麼意思?吐蕃為何改名西藏?「西」和「藏」有什麼含義?
    首先我們來說說吐蕃的「蕃」字是什麼意思,在吐蕃的歷史上,關於這個字的含義,有兩層意思,第一個意思是說,在遠古時期,人們都不知道農業是什麼,只有狩獵,於是會經常面對猛獸,如果遇上危險的時候就會在山頂發出「瓦耶」的求救聲,這種方法叫做「蕃巴」,這就是蕃的來歷。
  • 藏遊記·探秘西藏:象雄(羊同)王國遺址—那曲尼瑪文布
    據說該地是中象雄王國遺址,也是苯教的發源地。象雄(羊同)②國度,這個在西藏歷史上曾留下了輝煌的歷史。那曲尼瑪縣文布據說是古象雄遺址,當時,我驅車前往該地,正遇修路,無法通過,只好將車停於文布村,搭村裡老百姓的摩託車前往該處半山腰處,有石頭建築,規模比較宏大。
  • 對吐蕃歷史感興趣?推薦去藏南瓊結,藏王墓所在地
    正如位於山南市瓊結縣一樣,在瓊結縣有一龐大的墓葬群,埋藏著吐蕃第二十九代贊普至四十代(末代)贊普、大臣及王妃。不管統治者和大臣在位期間做出怎樣的驚天業績,生命的最終還是要埋藏於此。這裡是吐蕃的發源地,是王朝之本,即使後來遷都到現在的拉薩,吐蕃王朝仍舊沒有放棄對山南地區的經營,把陵墓選址在這裡,也是有葉落歸根的意思。
  • 《西遊記》通關文牒沒有烏斯藏,細節表露的愛國,給作者點讚
    在現實的歷史中,玄奘法師西行取經,雖然向官方提出了申請,但實際上並未獲得批准,可以說,玄奘法師的西行取經,是一種民間個人行為,甚至在當時的法律框架下,是帶有一定責任的,萬幸的是,取回真經的玄奘法師,得到了唐太宗的諒解,這事也就不再追究了。在《西遊記》故事中,為了彌補歷史上的「汙點」,故事中的唐太宗為唐僧進行了官方認可,並發放了通關 文牒。
  • 神武3手遊烏斯藏地圖 全新美術迭代更新
    繼大雁塔、幽冥地府地圖煥新迭代後,《神武3》手遊烏斯藏地圖即將更新上線,激流而下的渾水濁浪與青松翠柏的新綠盈野鮮明映襯,魔族聚居的莽荒濃烈與仙氣繚繞的亭臺殿閣隔岸相望,將烏斯藏這個四通八達的集散重地襯託的愈加美輪美奐。
  • 從海外藏對鹿紋掛錦見吐蕃時期絲路多元文化的交融
    敦煌莫高窟去年舉辦的「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中有兩件罕見、織造工藝極高的大幅聯珠紋團窠對鹿紋掛錦,這兩件掛錦主要為裝飾吐蕃贊普以及吐蕃貴族的行帳所用。筆者認為,兩件聯珠紋團窠對鹿紋掛錦產地在中亞,而非敦煌等地,並推測其產地極有可能就是中亞粟特布哈拉(安國)附近的贊丹尼村落。
  • 藏傳佛教藝術東漸與漢藏藝術風格的形成
    五行觀念大約在11世紀前後形成風馬圖案布置,在宋代蜀中雕版印刷興起,「祿馬」或紙馬信仰進入西藏後,演變為遍布藏族聚居區山川河流、村鎮屋宅的最基本的信仰和民族的「徽幟」——風馬經幡。與此同時,印度13世紀以後逐步伊斯蘭化,藏印之間的聯繫幾近中斷,與漢藏藝術之間上千年不間斷的聯繫相比,藏印藝術的聯繫確實要微弱得多。事實上,唐蕃早期漢藏藝術的交流遠比印藏藝術的交流密切。
  • 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是伴隨唐朝200年,揮之不去的夢魘
    唐朝是我國歷史非常強大的王朝。縱觀唐朝200年滅東,西突厥,高句麗,薛延陀等30國,但有一王朝始終與唐朝紛爭不斷,這個王朝就是--吐蕃。唐朝滅西突厥之戰,是控制西域,保障絲綢之路的重要一戰唐朝曾向強大的東突厥稱臣,後來只用三年,就滅掉東突厥吐蕃是統治青藏高原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其來源至今沒有一個得到各界廣泛認同的觀點,「吐蕃」一詞至唐朝才見諸史料,之前史籍中並無相似讀音部族出現,因此吐蕃可能是中華文明中一個獨立發展的支系,早期可能局限於西藏南部地區,因山河隔絕與中原文明幾乎沒有交流,直至初唐時期
  • 綿羊藏北豐盈,六穀山南豐足:氣候變暖對唐代前後吐蕃興起的影響
    七世紀興起的吐蕃帝國被譽為高原帝國,他在東西兩面對唐和阿巴斯帝國的戰爭中絲毫不落下風,甚至數次攻佔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城市長安。對於興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來說,藏民族強悍的身體素質,團結堅韌的民族性格成為他在冷兵器時代強大的基礎。
  • 《神武》今日開新服 烏斯藏地圖資源更新
    《神武》對烏斯藏地圖資源進行了更新,讓這裡的風景更加獨特,交通也更加便捷。同時,《神武》新服「千秋偉業」將於5月28日中午12點整準時開啟,快和朋友到神武裡一睹烏斯藏新貌吧。四通八達的烏斯藏走出仙音渺渺的臨仙鎮,就是聞名已久的烏斯藏了。
  • 霍巍:尋找藏地密碼
    (公元648年),長安城中一個叫王玄策的中年男子,正躊躇滿志地清點隨從、整理行裝。 王玄策逃脫後,趕往吐蕃西部邊境,以唐蕃「甥舅之國」的名義,徵招尼婆羅國(今尼泊爾)7000名騎兵和吐蕃1200名精銳甲兵,掉頭攻打阿羅那順,大破之,並將俘虜的阿羅那順押解回長安。據考證,佇立在唐太宗昭陵前的十四國君長石像,其中一尊便是阿羅那順。
  • 西藏最重要的寺廟之一,大昭寺恢復開放!
    為圖國家穩定,松贊幹布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與大唐文成公主,入藏後文成公主卜算拉薩地形如羅剎魔女,需在其四肢及心竅脈絡處建一宮十三寺鎮魔,大昭寺便應運而生。由尺尊公主主持修建的大昭寺被置於魔女心臟處。大昭寺是西藏藏傳佛教最早建造的宗教建築之一,也是西藏現存最輝煌的吐蕃時期的建築。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大昭寺作為布達拉宮的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 雪域雄獅——吐蕃王朝的軍事政治體制 大非川之戰
    在西羌諸部中的發羌、唐旄,早在公元1~2世紀時,即居住在析支水迤西,其地距中原絕遠,互無往還。《新唐書》根據「蕃發聲近」的理由,認為吐蕃即發羌的後裔。另一說,吐蕃是鮮卑族的南涼王朝禿髮利鹿孤之後。禿髮利鹿孤有二子,一名樊尼,一名傉檀。傉檀為西秦乞伏熾磐所滅;樊尼率殘部臣服於北涼沮渠蒙遜。北涼亡,樊尼率所部過積石山,西越黃河,成為諸羌部的首領。古羌人西遷而形成吐蕃,「羌藏同源」之說,源於古漢文史籍。
  • 吐蕃、邏些、梵文怎麼念
    吐蕃是公元七世紀(唐朝初年)我國藏族建立的政權,在今西藏地區,強盛時勢力達西域、河隴。九世紀中葉該政權崩潰,宋、元、明史籍仍延稱青藏高原為吐蕃。《現代漢語詞典》注音tǔfān(土翻)。這種注音有待商榷。  北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吐蕃傳》:「吐蕃本西羌屬。蕃、發聲近。」說明唐宋時期蕃、發二字諧音。
  • 周末去哪裡玩,西藏山南市一日遊,你們都喜歡哪些景點
    桑耶寺桑耶寺又名存想寺、無邊寺,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的扎囊縣桑耶鎮境內,雅魯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桑耶寺始建於公元8世紀吐蕃王朝時期,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寺內建築按佛教的宇宙觀進行布局,中心佛殿兼具藏族、漢族、印度三種風格,因此桑耶寺也被稱作三樣寺。
  • 明代西藏歷史 _文史_中國西藏網
    1370年河州地區的故元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降明,明太祖派人深入烏思藏地區招撫政教首領,1372年薩迦派的故元攝帝師喃加巴藏卜等歸降明朝,並帶領六十多人赴南京朝見了明太祖。哺加巴藏卜被明太祖封為「熾盛佛寶國師」,他還先後兩次向明朝舉薦故元的藏族舊官一百多人,他們都受到明朝的封賞。
  • 沈琛:吐蕃與于闐佛教交流史事考述
    Vitali)曾在其著作《西藏早期寺廟》中對這一問題進行過深入探討[6],沙木(Sam van Schaik)撰寫專文對相關的藏文史料進行了系統的梳理,這是目前為止最為詳實的研究[7]。近來朱麗雙先生對有關于闐的藏文史料進行了系統的譯釋與研究,推進了相關問題的理解,為學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8]。薩爾吉先生將于闐法師尸羅達磨在吐蕃譯經的史事作為個案研究,討論了吐蕃與于闐佛教文本交流的歷史[9]。
  • 再論藏漢民族的共同淵源
    從格勒博士的上述引文中我們清楚地看出:吐蕃處於群羌包圍中,可以說吐蕃也肯定是羌人。近年來,有個別學者就連吐蕃出自羌這一傳統學術觀點都不肯承認,即學術上走極端,不承認基本的藏漢文史料事實。  宋代歐陽修等在《新唐書·吐蕃傳》中曰:「吐蕃本西羌屬,蓋百有五十種,散處河、湟、江、岷間……」這一判斷,是依據宋以前大量史籍文獻的分析做出的,應該說是正確的。
  • 西藏第一座寺廟,歷史比拉薩大昭寺還有悠久,竟因一聲驚呼而命名
    提到西藏,自然與藏傳佛教分不開,藏傳佛教體系龐大,其下分為紅教寧瑪派、花教薩迦派、白教噶舉派、黃教格魯派等不同的支派,每個支派又都有各自的寺廟,因此在整個西藏大地上遍布了大大小小的寺廟近萬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