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標題:這些農村老物件,你見過幾樣?
???
原創作者丨 不詳
編輯丨 魯之揅
發布平臺丨 微信公眾號「魯之揅文房」
發布時間丨 2020年12月
大家好!歡迎來到來到魯之揅文房。
我是魯之揅(揅通研,讀作硯),原名魯志深,文學學士、經濟管理學碩士,從政十餘載,宦海沉浮、案牘勞形,後辭職創業,屢不得法,乃重操祖上舊業,轉入翰墨丹青。
庚子年結識宗山四友,遂隱居宗山下,種茶、制茶、品茶。其間或以硯為田作雜文激濁揚清,或以石為紙展平生雕蟲小技,刀筆合一、自得其樂。
後來又會同宗山四友創立了陶石書院,於雅集、讀、壯遊之外,致力於砭石文房產品(主要是文人硯)的研究開發,沉迷於紫砂壺和陶瓷器物的手作柴燒,並在書法和繪畫上開創了「研式」風格。目前正在探索在硯石上用治印手法刻銘、在陶器上用施釉柴燒法作水墨山水畫,以求書之、刻之、燒之,觀之、用之、藏之。
禪茶一味,陶石同宗。感受器物之美,參悟人生奧義。惟願此生:遇有緣人,做有趣事。同好交流微信「愛讀書學習」四個字的拼音全拼。
雖然是隱居,但是常常以手作匠人、文房器物收藏愛好者等不同身份活躍於文藝圈,又以「大王左中右」的筆名在公眾號上創作「字體設計文章」,發起國民戶外閱讀運動、成立「匠人讀書公社」,倡導「天人合一不二」藝術理念;擔任松月山房藝術館顧問、八藝堂九龍閣設計總監、不器齋常務理事、三文餘文化傳播投顧。作品多發在公眾號「魯之揅文房」,性情志趣,略窺一二,敬請方家指正!
這一期文章,要給大家分享下 這些農村老物件,你見過幾樣?,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喜歡的就點讚轉發下:
隨著經濟的發展,即使身在農村,吃穿用的也基本與城市沒有大的區別了。許多從前用的老物件逐漸被更加先進的電子產品所替代,有的直接被廢棄掉了,而有的則變成了「古董」愛好者的收藏品。但是那些曾經鄉村的老物件卻見證了鄉村一日千裡的發展,也承載著人們太多美好的回憶。身在農村朋友們你們還記得那些曾經出現在生活中的老物件嗎?
推子
以前沒有這麼多時髦的理髮店,也沒有託尼什麼的理髮師,有的只是剃頭匠,在村口支一攤子,一個推子,一盆熱水,一條慣用的蕩刀布,既像帆布又像豬皮、牛皮。狹長的蕩刀布,黑漆麻烏的,泛著鋥亮的光。老人小孩是他們的常客,你們問女人怎麼辦?女人的頭髮則大多留著或者賣給收頭髮的換錢。
鍘刀
鍘草用的。以前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會養牛,除了耕地需要,還可以增加家庭收入。在那個時候,人人都知道牛的重要性,所以即使是作為小孩的我們,一放學也會去地裡給牛割草,回來就用這個鍘刀把草鍘碎,伴著飼料餵牛吃。所以農村的孩子應該對這個記憶最深,因為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而這個鍘刀則伴隨著農家孩子當家勞作的每一個傍晚。
洗臉架
以前沒有所謂的洗手池,都是用臉盆接一盆涼水直接洗,而這個洗臉架就大有用處了,把臉盆放在上面,洗臉洗頭都方便。但是這個高度好像不太適合小孩子,所以小編也只是見過,好像用到的並不多。
風機
這些農村老物件,你見過幾樣
這個倒是並沒見過,記憶搜尋了一大圈也沒想起來這是幹啥用的,有人說是吹穀子用的,有見過的朋友嗎,評論裡說說這是幹啥用的。
籮筐
這個應該就是用來擔糧食的,是的吧?
斛?
有人說這個是甑子,蒸米飯或者蒸酒用的,也有人說是斛,一種測量工具,一石穀子四斛,就是用來量穀子,還有人說是鬥。到底是啥,小編有點暈了,有懂行的快來說說啊。
牛耕
牛耕從西漢開始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才從中國這片土地上慢慢消失,延續了2000多年的歷史。
耙
耙,犁地是翻土,犁完田後就要碎土,碎土就要用到耙。
風車
搖動裡面的風葉去除穀物裡的穀殼等灰塵雜物,如今的農村已經極難見到。
煤油燈
煤油燈,90年代末被電燈代替,自此煤油也就沒人賣了。記得小時候還在黃豆大的燈光下讀過書。
連枷
連枷,用來打穀物脫粒的農具。它比較耗體力,效率又低,更重要的是收割的機械化,讓它進了博物館。
用連枷脫粒很費力,即使是現在的強壯勞動力也很難吃得消。
石磨
磨,主要用來磨豆腐、磨糯米粉,過年時用的最多,現在在農村一些角落還能見到它,但是已經被荒廢沒人用了。
軲轆架子
軲轆架子,農村乾旱缺水,井打的比較深,所以都要用這樣的軲轆卷繩打水。還記得小時候因為往井裡撒尿被大爺追著罵.......
風箱
風箱,農村人主要用它來給土灶催火;它也是農村鄉鎮上的鐵匠鋪不可缺的催火工具。現在農村人已經沒有人用它了,就連鐵匠鋪也消失了。
土灶,左邊是風箱。
軲轆石碾
農村人用的軲轆石碾,主要用來用來碾穀物,現在幾乎沒人用它了。
石臼
石臼又叫小對窩,主要用來將辣椒、蒜、花椒粒等調味品搗成細末,現在農村的老奶奶可能偶爾會用一下。現在家裡還有一個鐵的,用來搗花椒用。
簸箕
簸箕,農村人常用的老物件,做飯之前一定會用到它,用來簸米去除裡面的糠及其它灰塵雜質。
託盤
託盤,農村紅白喜事時,主要用它來端菜。來,河撈,讓一下,低頭了!
針線蒲籃
針線蒲籃,農村婦女、老人做針線活的針線的籃子。
木匠用的墨斗
木匠用的墨斗,鬥盒裡填充有墨汁,由一根繩子沾墨汁拉出來,用來標直線鋸木頭。
錐子
錐子,90年代中期以後它就逐漸消失了,因為沒人做鞋了,農村人富裕了都去買鞋穿了。
頂針
頂針,農村人做針線活時,把它戴在手指上用來頂針穿線,現在農村很多老人做針線活還在用它。
鹹菜罈子
媽媽醃鹹菜用的罈子,腰粗口小。
馬燈
馬燈,有了電燈以後農村人也就不用馬燈了。
老式擺鐘
老式擺鐘,90年代農村人家蓋新房,親戚朋友就會送這種擺鐘以示慶賀。
桿秤
桿秤,已經被電子稱代替,但是偶爾在馬路邊的一些流動的老年菜販,他們還在用桿秤賣菜。看,兩斤高高的。
鐵皮水壺
鐵皮水壺,這種熱水壺在七八十年代最常見。
石磙
石磙,主要靠牛來拖拽在打穀場上脫粒的農具。
葫蘆瓢
葫蘆瓢,用來舀水舀面,現在已經沒人用它了,被塑料瓢代替。
扁擔和籮筐
扁擔和籮筐,這一套裝備農村人主要是用來挑穀物用的,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用它了。
篦子
篦子,80年代以前的農村衛生條件很差,頭髮中容易生蝨子,奇癢難忍,就用篦子梳蝨子,現在徹底沒人用了。
糞箕子
糞箕子,80年代農村用它來撿拾豬糞、狗糞等牲畜糞便作為莊稼肥料。
油布傘
油布傘,是由桐油抹在雨布上,傘骨是用竹子做的。
搪瓷碗
搪瓷碗,相對純瓷碗來說結實、輕便、耐用。70、80年代它可是人們生活常用器具,90年代後它就被不鏽鋼給代替了。
茓子
茓子,囤糧用的粗蓆子,通常是用高粱杆或蘆葦的篾兒編成的。現在農村已經很少用它了,都用塑膠袋子直接裝糧食了。
這是農戶家米缸裡用來瓦米的「升」,這種器具基本上在80年代就消失了。
架子車
農村人主要運輸工具架子車已經被手扶拖拉機代替了。
土灶木鍋蓋
農村土灶木鍋蓋,現在土灶還在用,很多人家已經把木鍋蓋換成了輕便的鐵鍋蓋了。
對窩
對窩,舂米器具,有了機米機器以後,它也就被廢棄不用了。我們小時候,過年時,媽媽常用它來把糯米搗成粉做湯圓。
籮篩
籮篩,用來篩粉狀物質,底部比篩子密,用絹做成。對窩搗成的糯米粉就需要用籮篩把細粉過濾下來,粗粉繼續放在對窩裡搗。
刨子
刨子,木匠工具,用來刨平木頭,出光的一種木工工具。刨子,宋朝時已經發明,現在還在用。
鑽子
鑽子,木匠工具,用來給木頭鑽眼,現在已經被電鑽代替了。
嬰兒車
嬰兒車,70後、80後應該都是從這裡開始長大的。
燒水壺
燒水壺,這種燒水壺現在已經被淘汰了。
獨輪車
獨輪車,現在極難見到,應該成為古董級別了。
木製搓衣板
木製搓衣板,現在都用塑料的了。
洋鏟
洋鏟,農民在打穀場上揚場用的工具。
豬槽
豬槽,青石鑿成的豬槽,現在的豬槽都是用水泥做成的。
織布機
織布機,70年代就在農村慢慢的消失,現在已經成為古董了,在博物館可以看得到。
農村人80-90年代的土坯廚房。
看到這些老物件,小編對小時候在農村的記憶也仿佛一下子湧到了眼前,雖然有些已經記不大清楚了,但是看著這些承載過去農村生活的物件還是感到很親切,這大概就是鄉愁吧。
【號主簡介】
魯之揅(揅通研,讀作硯),原名魯志深,文學學士、經濟管理學碩士,從政十餘載,宦海沉浮、案牘勞形,後辭職創業,屢不得法,乃重操祖上舊業,轉入翰墨丹青。庚子年結識宗山四友,遂隱居宗山下,種茶、制茶、品茶。其間或以硯為田作雜文激濁揚清,或以石為紙展平生雕蟲小技,刀筆合一、自得其樂。後又會同宗山四友創立了陶石書院,於雅集、讀、壯遊之外,致力於砭石文房產品(主要是文人硯)的研究開發,沉迷於紫砂壺和陶瓷器物的手作柴燒,並在書法和繪畫上開創了「研式」風格。目前正在探索在硯石上用治印手法刻銘、在陶器上用施釉柴燒法作水墨山水畫,以求書之、刻之、燒之,觀之、用之、藏之。禪茶一味,陶石同宗。感受器物之美,參悟人生奧義。惟願此生:遇有緣人,做有趣事。雖然是隱居,但是常常以手作匠人、文房器物收藏愛好者等不同身份活躍於文藝圈,又以「大王左中右」的筆名在公眾號上創作「字體設計文章」,發起國民戶外閱讀運動、成立「匠人讀書公社」,倡導「天人合一不二」藝術理念;擔任松月山房藝術館顧問、八藝堂九龍閣設計總監、不器齋常務理事、三文餘文化傳播投顧。作品多發在公眾號「魯之揅文房」,性情志趣,略窺一二,敬請方家指正!同好交流微信「愛讀書學習」四個字的拼音全拼:aidushuxuex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