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曾響鈴
來源 | 科技向令說
走過激蕩的2020,也預示著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落下帷幕,未來智能經濟的時代將走向何方成為當下思考的焦點。
德勤在《2021年製造業展望》(2021 Manufacturing Outlook)報告預測,2020-2021年製造業GDP年增長水平將下降,預測為-3.7%,2021年為-5.4%。與此同時,伴隨著製造業水平的顯著下降,76%的製造業高管也將計劃通過增加對數位化計劃的投資予以應對,計劃試點和實施更多的工業4.0技術,包括AI、大數據、雲計算、數字孿生等等。
數位化、智能化成為未來製造業提質增效的重要手段。在中國,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於日前審議通過了全國第一部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浙江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從政策層面聚焦加速數位化產業發展,重點推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與各產業深度融合。
不難總結,2021開年以來,諸多產業動態逐步聚焦一個大方向。百度CTO王海峰在作客央視財經欄目《對話》時,也曾對此作出專業判斷與總結。他認為,現在數位化、智能經濟的發展正處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最好時機。譬如,人工智慧技術,包括相關的雲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到了突破的臨界點;國家層面重視;民眾的接受度也很高;客戶、開發者都積極擁抱科技帶來的各種改變,等等因素都將繼續加速未來產業智能化的發展。
百度CTO王海峰
那麼,以此回顧過去與展望未來,下一個十年的產業路徑是否清晰?
驅動2020,加速2021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拉開大幕的第一年,伴隨著國家上層的聚焦,智能經濟時代的產業路徑也將逐漸理清、落實。
眼下,正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十四五規劃」建議稿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在產業端,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路徑便在於「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同各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先進位造業集群發展。」
不難總結,伴隨著國家上層的高度聚焦,未來幾年內的產業智能化必然會在AI、大數據、雲計算等前沿技術助力下加速爆發。而迎來這樣的加速期,往往需要前期長久的技術鋪墊與發展探索。
回顧2020,這一年或許也是驅動產業全方位擁抱數位化、智能化的關鍵之年。一方面,在數字新基建的推動下,國家產業整體跨向數智化的大趨勢逐步形成,市場對於AI等前沿技術的接受程度普遍提高。
另一方面,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構建國內國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下,產業端積極藉助AI技術開展存量變革與增量崛起的動作愈發顯著,多重狀態「疊加」驅動產業智能化、智能經濟的基本發展。
正如朱民所思考的,「經濟的運行正在越來越多的走向數位化,所以你不理解科技,不理解數位化,你也很難理解經濟的運行。就跟你今天不理解疫情,你很難預測全球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道理。」
在這一年裡,發生了諸多事情,如疫情、貿易戰、產業升級等等,都在為未來產業智能化新趨勢的加速發展做好了鋪墊與推動。誠然,2020是特殊的一年,也是承前啟後的一年,這是第二個十年的落幕,也是第三個十年的開篇。
第三個十年是留給有準備的「技術流」
此刻,諸多信號表明,下一個十年會是智能經濟的時代,產業智能化也將是下一個時代的常態。而在這種常態化的發展中,也將伴隨著諸多新變化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期《對話》中,除了百度智能雲作為技術賦能者登場之外,浦發銀行、明陽智慧能源集團此類傳統產業的頭部代表作為產業的轉型者也加入到了未來智能經濟時代的探索。這將為產業智能化的發展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思考。
如果說,過去產業智能化是由科技企業在主導的,那麼在接下來的發展中,傳統企業也將更加積極的擁抱數位化,在轉型中把握自己的主導權,與科技企業共同主導產業智能化發展,而不是被牽著跨向智能經濟時代。
在這個主導權的變革中,傳統企業或許會越來越豁然,清楚自己在產業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需要什麼樣的商業模式、什麼樣的合作夥伴與什麼樣的產業未來?
在此,我們不妨從《對話》中一窺傳統企業對於未來技術賦能的幾項基本需求特徵。
其一,價值。
潘行長言明,「數位化即新模式。」而在真正的新模式中,傳統企業所看重的往往是產業價值的呈現。
去年10月,百度與貴州省貴陽市政府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百度將承接貴陽經開區工業網際網路項目建設,打造AI技術和工業網際網路應用相融合的國家級AI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形成全面的工業網際網路生態體系。
在這個過程,百度將助力貴陽打造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其背後的價值導向與潘行長所思考的方向基本一致——產業智能化轉型需要將原本傳統企業的成本中心通過技術手段轉化為利潤中心,這樣才是一個成功的新模式。
簡單來說,產業智能化對於傳統企業來說,不再只是「趕趟」的潮流,而是需要真正具備應用價值的新模式迭代。未來,傳統產業在轉型的過程也將越來越主動產業價值的反饋。
其二,純粹。
科技企業跨界賦能同時,也伴隨著諸多「越界」競爭的情況。近年來,科技企業的邊界問題被多次提及探討,前不久社區團購走紅,賦能者成為競爭者,引發諸多熱議。
朱民院長表示,「每個行業都有它自己的護城河,其實都有它的邊界,這個護城河和邊界在哪裡?科技企業的自我約束點在哪裡?企業能需要科技和自己做的均衡點在哪裡?這個都是我們在往下走特別需要考慮的。」
在這個思考的過程,也是傳統企業對科技企業「提防」的階段。誠然,產業智能化的實現必然需要傳統企業與科技企業的攜手共進,這是大趨勢的客觀發展。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傳統企業如何選擇自己的合作夥伴,又是主觀的抉擇。正如潘行長所表態的,「我們跟百度合作很重要一點,百度是一家純技術公司。」或許,未來傳統企業在轉型升級的過程將越來越青睞於更加純粹的技術企業,專研技術而不搞「越界」競爭。
目前,百度智能雲在AI領域專注於推動技術的平臺化發展,做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深度學習領域,飛槳便是一大典型代表。
作為百度智能雲面向業界打造的共性技術平臺,飛槳秉持開源開放、技術創新,產學研用、通力融合的理念,從組網、訓練到預測,對底層語言和重要算法模型進行封裝,極大降低了AI行業的研發門檻。目前,平臺已經凝聚了265萬開發者,服務10萬多家企業。
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樣的百度智能雲無疑是匹配大多數傳統企業的價值觀的。也正需要如此,傳統企業才能放下市場競爭的「戒心」,攜手科技企業共同推動產業智能化升級。
其三,專業。
市場講究專業性,這是定律。特別是在產業智能化的進程上,傳統企業大多存在科技能力弱而導致底層數位化程度差的問題,因而也更加需要一個技術實力過硬的專業服務者來提供全面、深度的智能化技術支持。
在媒體行業,百度智能雲助力人民日報新媒體打造了人民日報創作大腦。該平臺藉助直播智能拆條、在線視頻快編、圖片智能處理、智能字幕製作、可視化大數據、智能寫作、新聞轉視頻、實時新聞監測等18項重點功能,全方位覆蓋了新聞策劃、採編、審校、分發等各個環節,有助於實現媒體行業的智能化轉型。
而在這個過程中,百度智能媒體中臺予以了高度專業的技術支持。不難總結,技術作為產業智能化的第一驅動力,直接反饋到商業上的便是專業的技術賦能。
在AI等前沿技術領域的長期布局與專研,成為了百度智能雲全方位、深入各行各業賦能的基礎。譬如,百度發布的百度AI-Native雲計算架構及產品方案矩陣,便很好的覆蓋了數據中心、雲伺服器、網絡、存儲、資料庫、智能移動邊緣等領域,為應對各行各業複雜化的轉型需求提供了基本的技術架構支持。
結語
若要預判接下來十年的發展路徑或許太難,但是通過「十四五規劃」來展望未來五年的發展,可以預見的是前沿技術與傳統產業加速融合發展的階段。而這個階段,基於產業智能化的需求增長,也將是百度智能雲等「技術流」玩家大展身手的舞臺。
未來,是智能經濟的時代,也是屬於技術的時代!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此內容為【科技向令說】原創,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等多家創投、科技網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評委;
3作家:【移動網際網路+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中國經營報》《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報刊、雜誌特約評論員;
5鈦媒體、36kr、虎嗅、界面、澎湃新聞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7騰訊全媒派榮譽導師、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