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初七,是傳統的七夕節,惠州各地民政局婚姻登記處也迎來了結婚登記小高峰,很多新人選擇在這一天登記結婚。在惠州民間,結婚都會遵循一定的習俗。在惠州傳統的婚俗中,以前有著「一村一俗」的說法,可見惠州的婚嫁風俗五花八門。婚嫁風俗也是一個地方文化的體現,那麼,歷史悠久的惠州有哪些傳統婚俗呢?
女家要請「嫁妹子」酒
過去,民間婚俗沿襲上千年的婚嫁習俗,聘娶婚姻講究「門當戶對、明媒正娶」,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來完成人生大事。
據《惠州風物擷勝》記載,惠州舊式婚俗過程,含提親、落定、報日、鋪房、插花、接新娘、撒鹽米、遮頭、踩窩欄、跨旺火、捧蠟燭、捧新娘茶、婚宴、行嫁歌、三朝回門等。
在惠州,女子的「哭嫁」習俗基本消失,但女家依然要請「嫁妹子」酒。出嫁時,父親或兄長用傘遮出嫁女的頭「送嫁」,一直送到男家迎親的花轎或船上(漁民都用船接新娘)。在過男家船時還要唱《雨傘歌》,「傘」是散的同音,表示女兒嫁出後就是別人家的人了。羅陽客家嫁女要「打樓」。打樓,即新娘出嫁前七天要洗淨身,挾去面毛,換上新的內衣褲,吃完晚飯便上自家的樓閣。同時,準新娘還要約請姐妹一齊上樓閣住,她們陪哭、陪唱、陪嫁直至婚禮完畢;瀝林鎮部分家庭的女兒出嫁,嫁前一個月或前十天要搬到「女仔屋」住,由村中未嫁女陪同。出嫁時,送嫁婆將女子從「女仔屋」接出來,然後紅布遮頭,直接上轎。龍門出嫁女隨身攜帶一個竹編的桶型筐,盛禮物和日用品上花轎。惠東嫁女要舉行「笄禮」,女子在行嫁前對來接新娘的花車做種種「刁難」,不讓男家輕易接走新娘。新娘哭著捧茶拜別父母叔伯兄弟姐妹。接新娘花車啟動後,一列送嫁姑娘和親友們抬著嫁妝隨後,接新娘的男家一路放鞭炮,沿路撒鹽米,以祭路神、橋神,避邪祟。博羅農村嫁女時,臨上花轎,在大廳中間放一個大「筢籃」,「筢籃」上放凳子,姑娘坐在凳子上,父母上前為女兒插頭花。這時主事婆唱道:「爸爸為你插頭花,媽媽為你找個好人家,嫁到婆家會當家。」
傳統鋪床禮儀仍在延續
傳統鋪床禮儀仍在當代延續。接新娘前一天,請舅爺為新郎披紅。在娶親前晚,請「好命婆」鋪床,稱「賞花楣」。鋪床講究和諧,床尾不能向門,梳妝鏡不能向床。在床上放竹柏、大桔、欖仔、花生、蓮子、瓜子等吉樣物,讓小男孩往新床滾一滾,表示來年生個胖娃娃。
過去惠城區民間規定新娘「轉屋」要在下午太陽將近落山的時候,因此時是「雞返籠」「牛轉欄」,傳說此時轉屋一定平安大吉。切忌天黑後新娘才入門,女方要是違例,就要向男方送五色七星糖果,表示要把吉祥變轉來。
沿海漁民、鹽民舉行婚禮時,大都在海上進行。如惠東鹽洲漁民迎娶當天,男家撐船到女家船邊與之併攏,接著兩船男女對歌、互說吉利話、送紅、鑽床、拖青,媒人站在船頭,敲打銅鑼。良時一到,新娘由「好命婆」牽扶過男家船,後分船撐回原處拜堂,不久,男家還要再撐回女家船收嫁妝。稔山鎮範和村娶親如遇村中有多家同時辦喜事,第一家迎親的按常規程序進行,而稍晚迎娶的其他新娘子,下了花車步入夫家時,要腰掛小簍進門,稱為「先行搞渾水,後來拾滿簍」。沿海漁民迎娶新娘當天,十多位中年婦女分列兩行,劃「旱船」接新娘。
仲愷民間新婚日,如遇村裡有婦女坐月子,認為月子內有邪氣,要舉行「踏果子」的儀式驅邪氣。在地上放兩個新簍子蓋,在簍子蓋放上龍眼乾,新娘腳不觸地,踏著龍眼乾走,走一步換上另一簍子蓋,一直踏到新郎家。主事娘在一旁念白:紅米落地,百無禁忌,五男二女,富貴齊眉,同時用紅花粉為新娘遮頭,丟紅米。
新娘進入夫家時,夫家父母不能與之相見。由夫家請來的「好命婆」將新娘扶入洞房。「好命婆」手扶米篩擋在新娘頭上,護新娘從火盆上跨過,進入夫家門直入室內。儀式在男家舉行,新郎新娘同拜天地、祖宗、父母、長輩並新郎新娘互拜。長輩賞新人利是或耳環、手鐲等首飾。
在娘家送嫁人回去前,瀝林一帶有贖「天財」的習慣。新郎拿出禮包向新娘的弟弟「贖鑰匙」,用鑰匙開嫁妝箱後,新郎的母親用圍裙圍住箱子裡的現金即「天財」,邊走邊念:男人使錢頭,女人使錢尾,回到新娘房才把「天財」放下。男家要準備封好9種利是錢給娘家人帶回,分別是離娘錢、奶媽錢、線面錢、姐妹錢、開面錢、開眉錢、鎖頭錢、燈錢、木屐錢等。
舊時婚宴須等親家母到才開席
婚宴是男家接受賀禮的禮儀,時間各地不一。舊時,惠東、惠城、惠陽等地都是當日宴客,須等親家母來到才能開席。博羅農村大部分是第二天宴客完了再去接新娘。宴客菜式不管圩鎮農村,以九大碗為排場。九大碗有「卷底和不捲底的」,不捲底下面墊青菜。
新娘接到新郎家,宴客開始。過去不論城鄉,宴客一般都在新郎家或者祠堂舉行,現代婚嫁多在酒店舉行。新娘這天是畢生最出風頭的一天,她將父母親戚所送的金飾玉器都佩戴在身上,渾身珠光寶氣。宴客時,有雙方家長合辦的「聯婚」,也有男女雙方各自請的。男方單請的為「某府婚宴」;女方單請的為「某府衣歸」。
作為嫁女主家,姑娘出嫁,都會給置辦嫁妝。嫁妝視經濟條件而定。過去有錢人家的隨嫁品不但有日常用品,還送母牛,最好是送有身孕的母牛,俗語謂「牛嫲帶仔好耕田」。如民國吉隆鎮的大財主運喜,給女兒的嫁妝是36畝地、36頭牛、36匹布,還有一個婢女陪嫁。博羅旭日村陳百萬準備嫁女時,女兒嫌旭日村到夫家梅潭村道路崎嶇泥濘,不願嫁。陳百萬便從福建購置大量花崗巖石條,聘請百名石匠歷時一年多,鋪築了一條從旭日村到梅潭村近15公裡的石道。這就是著名的「千金出閣道」。
婚後還要「三朝回門」
婚後,要「三朝回門」。如三朝未轉門,婚後的第一個春節一定要轉門。轉門時,新婚夫婦若接到親戚的邀請,一定要雙雙前往。娘要送一對公母的「帶路雞」,取「乖」的諧音,也有認路的寓意,表示認識路,多來往。新婚一個月內,新娘只在家做些家務,不出門做工,可回娘家住幾天。但新婚床不能空著,新郎一定要回來睡。婚後夠月,娘家要做大籠甜粄給婆家,婆家切成小塊分送鄰裡;四周切下的「田唇四角」給娘家帶回,也切成小塊分送鄰裡。
瀝林鎮羅村的新娘三朝回門後,要在婆家挑第一擔水,稱新媳婦擔「禾花水」。挑水時,村裡人要來湊熱鬧:往新娘的桶丟石頭讓新娘挑,直挑到第三擔水以後才算完成。挑的石頭越多,意味著新娘越能幹。鹽州舊俗,娶親時新娘到了夫家,三朝內不能同男人一起吃飯,餓了就叫娘家偷偷送飯。三朝過後,方可與家人一起吃飯,但初時只能吃一小碗,以後逐漸增加。第三朝,男家撐船到女家,請女家親戚過船食糖丸及贊茶(炒米茶)。這三天新娘只能獨守洞房。三朝過後,新郎才能過來與新娘同床共枕、共同生活。
隨著時代的變遷,新客家、老客家共同聚集惠州,各種文化相互交織影響,惠州傳統的婚俗也在改變和簡化,很多年輕人崇尚自由浪漫的婚禮,傳統婚俗的不少細節也在慢慢消失。
本組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宮曉磊 通訊員林麗華 呂繼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