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的主人公叫簡稚澄,是中國臺灣一間動物收容所的所長。
臺大獸醫系畢業的她,6年前以特考第一名考上獸醫師,前程大好的她放棄了高薪的獸醫工作,毅然選擇去偏遠的「新屋區動物保護園區」(也就是常說的收容所)服務,因個性活潑,與大家相處融洽,被贊為「美女動物收容所長」。
(圖據Nownews)
妹紙工作盡職盡責,這幾年受到了很多社會關注,也接受了不少採訪。
(圖據中天新聞)
然而就在5月5日,她被發現用狗狗的安樂死藥物自殺身亡,背後的原因,讓人心疼、心酸……
最初,妹紙選擇去一般人都不想去的動物收容所為流浪狗們服務,身邊的人無比不理解,還跟家人產生了爭執。
就是帶著這麼一顆熱愛動物的心和信念,她來到了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
她在這裡工作了好幾年,同事和朋友都說,她是一個工作很盡責、樂觀、善良的人。雖然她在收容所幫助了很多狗狗,讓它們最終得以被領養,然而在這裡,也一直有一件事情讓她無比難受——她不得不經常給一些重病年邁或者無人領養的狗狗執行安樂死……
(圖據中天新聞)
在媒體採訪中,妹紙表示,自己工作後看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人道」:
「第一天來上班,就看了6、70隻(安樂死),回家哭了一整夜。」
「你抱上臺的時候,它是全身發抖的,但是可能我們藥劑一下去,它3到5秒就走了,就不抖了,其實那是很心酸的。」
收容所的同事也表示,這份工作沒幾個人撐得下去……
我記得很深刻,它是一隻米格魯,它把腿伸給醫生,讓醫生順利地幫它打針,注射下去,可是回來之後,我們心裡都留下一道傷,好像就是我非要你死的那種心情,這件事情很難放下。其實活著的人才是在受傷。
由於收容所容量有限,又不斷有新的寵物被遺棄,目前收容所的動物數量已經超出了容納空間的兩倍。所以,動物們通常只能在這裡待12天……如果12天之後還沒有被領養的話,就要被處以安樂死。
這是她最難過的事情……
每當有貓狗被送來這裡,她都會努力幫他們康復,好好打扮他們,在網上宣傳他們,希望能給他們找到歸宿……
如果實在沒辦法,她會在當天帶著他們去散步、吃飯、抱著他們說話,陪他們度過最後的時光。
由於心理壓力過大,妹紙每天都會獨自一人呆一會兒,和天堂的狗狗們說說話……
(圖據ETtoday)
看著心愛的動物在自己懷裡離去,這對她來說是一種心理折磨,好幾次在執行前,遇到狗狗把頭鑽進她懷裡撒嬌,令她心疼不已,將狗狗「放走」,並努力為狗狗尋找主人。
同事說,「她是那種會一邊執行安樂死,一邊難過流淚的獸醫。」
(圖據中天新聞)
妹紙生前很努力地救治每一隻狗狗,一直宣揚領養代替買賣,然而她能做的卻很有限,2年來,有700隻無人領養的流浪狗在這裡被執行了安樂死。
因為執行安樂死的人是她,幾年來,網絡上很多自稱「動物保護人士」的網友攻擊她,在她的報導下留言「女屠夫」、「美女劊子手」。
對於一個因為愛動物而選擇到這裡工作,卻因為工作需要每天親手安樂死動物的年輕姑娘而言,這些網絡暴力就是一把把鋒利的刀……
長期的工作壓力、對動物的愧疚、網絡上的無理謾罵,讓妹紙最終走上了輕生的路……
(圖據TheNewsLens)
5月5日晚上,她一直沒有回家,丈夫報警後,警察找到了早已昏迷的她。因為給自己注射了狗狗用的安樂死藥物,妹紙在被送往醫院搶救之後還是不治身亡。
在她的遺言裡,留下了這麼一句話:生命並沒有不同,我也會因為狗狗安樂死的藥物而死去……
(圖據中天新聞)
20日,在妹紙的告別式上,收容所的同事和志願者都來送她最後一程,媒體描寫現場每個人都哭紅雙眼,同事還帶來了妹紙生前認養的狗狗「雞蛋黃」,「雞蛋黃」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它每天都在園區裡穿梭著,等待主人回來……
而那些棄養的人呢?
那些在網上攻擊她的人呢?
這時候又在哪裡?
@蟲嘰吞萬物:真正的動物保護者,是那些工作在救助動物一線的工作人員,或者那些關愛自己寵物的普通人,那些只會譴責別人,自己卻袖手旁觀的,我們稱之為大型不可燃垃圾。
@南園墨刀:沒有一滴雨認為自己造成了洪災。
@怪人老李:人善心美,願天堂你能一切都好最後呼籲大家,領養代替購買。
@anna愛讀書nerdy_bookworm:流言蜚語像把刀,網絡上不要對人進行人身攻擊,因為你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你的話而想不開去死。希望這個善良的女生能走好,天堂裡和你的狗狗重聚
@Bay碧培訓HTBAB:很多人將看臉的標準也運用在了寵物身上,就算收容所的動物再健康再聰明,也動搖不了部分人的心,不僅是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不管是買還是領養,請好好善待寵物,不要遺棄他們,如果不能承擔這份責任,在養寵物這個問題上務必三思!
@IMVW:我以前也因為愛動物在spca做過義工,那個時候也有很多人因為聽說(只是聽說)spca會安樂死動物就在網上對我罵個不停,所以真的很理解這個女生~說實話,有些事情我們真的無能為力,可是至少我們盡力為這些小生命做了一些事情。而那些只會披著『』正義『』的皮道貌岸然指責我們的人,卻什麼都沒做過。
綜合自TheNewsLens、ETtoday、英國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