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披著床單的小孩」長大了麼?

2021-01-09 天眼新聞

▲風露霓裳。供圖/成都臨溪攝影

《清平樂》完結了

漢服的後浪會來麼?

在「皇帝神明,四時朝覲」的吟唱聲中,庚子年第一部霸屏熱劇《清平樂》全劇終了。

這一曲《慶曆聖德頌》,誠然是宋仁宗、曹皇后、徽柔們的落日孤城,可也是才子佳人、白衣卿相的文學桃源,更是販夫走卒、引車賣漿者的繁華盛世。

▲電視劇《清平樂》劇照。圖/網絡

《清平樂》雖到終章,然而這隻蝴蝶帶來的風暴才剛剛開始。2020年5月11日中午,某商家上新了宋制漢服《此間春色》系列,僅當天就銷售了45w+單,兩周內已達60W+,創漢服商家史上最高紀錄,高調宣布了漢服「大宋風雅」時代的來臨。

▲不同風格的「風雅宋」漢服。供圖/成都臨溪攝影

漢服這個「披著床單的孩子」,當然不是突然火起來的,從2002年陸續有人在論壇上討論漢民族傳統服飾,到「漢服上街第一人」王樂天把自製的曲裾(一種漢服款式)穿上街頭,再到B站《後浪》裡的漢服出街青年,成為這一代人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至今已有十八年。

▲B站《後浪》視頻裡的漢服片段。圖/《後浪》視頻

先從電視劇中擷取吉光片羽,後從傳統服飾中汲取養料的漢服,正是在試圖尋求凝練出不同時代「美」的符號:魏晉的英姿颯爽、唐風的珠圓玉潤、宋韻的楚腰纖瘦……

而最先成為漢服標杆的,是崇尚「濃纖得衷,修短合度」的明制漢服。

一件「明風」小裙子,可以有多講究?

寬袍大袖,層層疊疊,衣掩裙深……不怎麼吃身材的明制,是漢服的「常青藤」。

最大眾的流行,莫過於一條明制襖裙。就像明代小說裡,新秋時分,金風薦爽時的女子衣裙:「月娘上穿柳綠杭絹對衿襖兒,淺藍水綢裙子,金紅鳳頭高底鞋兒,」線條柔美,有如書法。「對衿襖」即「對襟襖」,領型有圓領、交領、方領和立領,這其中,流行於明後期的立領,保暖的同時,盡顯修長脖頸。袖子則分大袖、琵琶袖、窄袖,特別是琵琶袖曲線柔和,為時人所喜。

▲圖1:明制豎領披風,圖2:明制襖裙。攝影/陳潤熙

最特色的代表,則是一條流動的馬面裙:前後內外共四個裙門,穿著時兩兩重疊,裙身有挑線、織金、泥銀等為飾,側面打褶。褶子數量最初是六對,遵循古儀,「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褶子逐漸增加,有八對甚至十對,行走時動如水紋。穿了一條馬面裙,實實在在便是如水的女子,風採襲人。

▲馬面裙。圖1供圖/蘭若庭;圖2供圖/成都臨溪攝影明華堂系列

但要選一條能夠通殺普通愛好者、文物復原派、日常穿著派甚至漢洋折衷派的多元趣味的,首推「白羅花鳥繡花裙」。這條裙子裙身底料為是暗折枝梅花白羅,群腰拼接了暗菱紋白絹,裙下擺以紅、綠、黃、藍、黑絲線彩繡山石、花蝶、小橋流水、百鳥彩鳳等紋樣,真是要什麼,有什麼了。特別是裙擺底部隱約可見金色掐牙,暗藏愛美的「小心機」。

▲明,白羅繡花裙。選自《斯文在茲——孔府舊藏服飾》圖錄。2013年,山東省博物館舉辦了「孔府舊藏服飾特展」,展後又整理了該圖錄。

這條裙子實在過於抓人,乃至於漢服愛好者總是念叨,「每個姑娘都要有一條花鳥裙」:從印花雪紡版,到機繡仿花羅版,最為珍貴的莫過於以定織白羅為底,以蘇繡工藝還原紋樣。「繡羅裙上雙鴛帶,年年長系春心在。」一條寄託著美好願景的繡羅裙造價高達五位數,還要翹首等上一年光陰,才能收到這珍貴的藝術品。

▲大明衣冠Q版製圖。製圖/擷芳主人

明制漢服的豐富程度,從一件簡單小裙子能有的「參考方案」裡便可見一斑。擷芳主人就曾出過一套《Q版大明衣冠圖志》,雖是古代服飾的科普,卻在漢服愛好者心中無心插柳柳成蔭。Q版搭配一目了然,人物形象乖巧可愛,令人一秒入坑。這本書在體例上參考了《大明會典》和《明史》,實物則是參考了明代皇陵文物和孔府舊藏服飾。

▲明,香色麻飛魚袍。選自《斯文在茲——孔府舊藏服飾》圖錄

愛好漢服的男兒要想站起來,便可仿照一條孔府舊藏裡的「香色麻飛魚袍」。這件飛魚袍形制為貼裡,交領、右衽大襟、闊袖束腰,腋下兩對藍色系帶,下擺寬大。白綢飾領,彩織過肩,飛魚海浪江崖,兩肩、通袖、膝襴處彩織流雲和行走的飛魚,青春躍動,無處不在。

熟悉古裝劇的朋友可能要脫口而出,這不就是錦衣衛穿的飛魚服嘛!其實,「飛魚服」一詞實在是個「美麗的錯誤」,所有帶「飛魚」紋樣的衣服都可以叫飛魚服,正確的形制名為「貼裡」或「曳撒」。

▲《繡春刀》劇照。圖/網絡

《明史·職官志》記載:「錦衣衛……朝日、夕月、耕藉、視牲,則服飛魚服,佩繡春刀,侍左右。」《繡春刀》劇組誤將祭典時穿著的賜服當作了錦衣衛的日常制服,《錦衣之下》裡陸繹大人的暖暖環遊京城讓人慾罷不能,飛魚服,也因此陰差陽錯一躍成為了明制男裝爆款。

此外,明制的仿照者還有更多充沛的「彈藥」。《明史·與服志》裡,上至皇帝,下至庶民、舞樂人員乃至僧侶,都有著詳細規定,更別提孔府裡就藏有數千件明代服飾,綾、羅、綢、緞、縐、紗等多種面料,使用了刺繡、緙絲、手繪、印染等多種工藝,還有配飾、頭飾……實在是花樣繁多,仿不勝仿。

▲圖1:金鑲寶帽頂。圖2:金鑲寶石白玉鏤空雲龍冠頂。圖3:金花絲鑲寶石帽頂。圖4:金鑲無色藍寶石帽頂。圖5:金鑲藍寶石帽頂。梁莊王墓出土,明,湖北省博物館藏。攝影/動脈影

從豐富的配飾頭飾,到明代繁多的服裝形制,乃至仿明家居和庭院,這些元素,共同營造出了一個堂皇的「明制範er」。

▲明制漢服,人物群像。攝影/陳潤熙

似曾相識「宋」歸來

只不過,漢服的流行變化,甚至要快過四季。雍容華貴的明制,一朝遇見清麗陰柔的「大宋風雅」,便是有點「失寵」了。揉藍衫子杏黃裙,獨倚玉闌無語;越紗裙染鬱金黃,薄羅依約見明妝;天碧染衣巾,血色輕羅碎摺裙……真是「錢包漸瘦人不悔,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仿宋仕女圖。攝影/陳潤熙

宋朝的女裝潮流爆款,當仁不讓便是——褙子,平行雙直領,長身至膝,拉長了人體比例,讓身著褙子的女子顯得弱柳扶風,楚楚動人,一句話,顯瘦。

▲河南偃師宋墓磚雕拓片。製圖/巽

褙子製作精微,宋朝崇尚儉樸淡雅,除了衣身自有的紋理,褙子多在衣襟、袖口、兩腋側縫處的緣飾上做文章,從人物花卉、到鳥獸山水,更以刺繡、印金等工藝裝飾,頗顯中式的含蓄之美。

▲南宋,煙色梅花羅繡彩花邊單衣,福建博物院藏。攝影/動脈影

南宋黃昇墓出土的幾件褙子,衣身多為「羅」。羅,採用絞經組織,質地輕薄,絲縷纖細,經絲互相絞纏,呈現穩定的椒孔,正是「綺羅纖縷見肌膚」。它背後是在宋代達到巔峰的織羅技術,物質富足推動精神,便有晏殊詞中的「佳人初試薄羅衫」,又見李清照詞中的「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歌樂圖》局部,上海博物館藏。供圖/山居散人

最近的一部《清平樂》,便足以令人遙想那個文人的黃金時代:朝堂上,名臣大儒唇槍舌戰,針鋒相對;朝堂下,士大夫簪花帽上,馬踏御街。汴梁的雕梁畫棟、繡戶珠簾,吸引來往商客絡繹不絕。點茶、焚香、插花,盡享悠閒恬靜「慢生活」。

如此風雅底色,孕育了後世熟悉的「背誦並默寫全文天團」:歐陽修、範仲淹、晏殊、蘇軾、富弼……無怪乎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好衣裝,少不了好配飾。設計/巽

就如太后劉娥「袞服謁廟」一段,便可窺見古代冠服制度的一絲影子。周公制禮作樂,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冠服制度。後世基本繼承周制,只在具體細節操作上略有變化。其中,袞服,與「冕冠」合稱「袞冕」,是古代最尊貴的禮服,只有皇帝在祭祀天地、宗廟等重大慶典時才穿著。

▲《清平樂》裡,劉太后的袞服。圖/網絡

劇中劉太后垂簾聽政、臨朝稱制多載,明道元年提出要求穿著袞服祭祀太廟,在朝野上下引起軒然大波。最後在仁宗和晏殊的支持下,劉太后的袞服去掉了十二章紋中象徵潔淨和孝順的宗彝和藻紋,去掉了佩劍,得謁太廟。這一介女子臨朝幾十載的艱辛,雖無意於帝位,但仍向先祖彰示功績的驕傲執著,令所有觀眾為之動容。

為了細緻刻畫這幅北宋風情畫卷,服裝、化妝、道具(後文簡稱服化道)至關重要。據宣傳稱,此劇邀請了《國家寶藏》的服飾顧問陳詩宇參與了部分服飾考證,上至皇帝皇后,下到販夫走卒,共定製了三千多套服裝,堪稱十分用心。

▲《清平樂》劇照組圖。圖/網絡

《大漢天子》等電視劇成為漢服愛好者的最初念想,近幾年漢服的熱潮則倒逼著影視劇在服化道上更加精細入微,令人「身臨其境」。比如《長安十二時辰》裡,檀棋一支舞,立時令人夢回那個繁花似錦,卻如烈火烹油的巍巍長安,這大概便是「人與衣裝」的魅力所在了。

什麼塑造了漢服之美?

漢服,為愛好者們構建了一場煌煌文化的夢想,而這場美麗背後,離不開的是一雙雙靈動的雙手。如今的漢服,早已不再披著床單上街了,許許多多的原鄉工藝,都重新被漢服激活,這大概也是一場意外之喜。

▲蘇州緙絲製作過程。攝影/陳健

便如綾羅綢緞之中的「羅」,一個字,承載了今人對古代風物的無限遐想。宋詞中,羅已是常客,《紅樓夢》中賈母則提到一種「軟煙羅」:「那個軟煙羅……若是做了帳子,糊了窗屜,遠遠的看著,就似煙霧一樣,所以叫作『軟煙羅』,那銀紅的又叫作『霞影紗』」。雨過天青、秋香色、松綠、銀紅,雖未得見,便已在心中落下無邊風月。

▲蘇州非物質文化中心展示的宋羅面料。圖/網絡

而在漢服興起之前,國內的「羅」卻難覓知音,蘇州為數不多的高級花羅工廠,都以出口日韓及東南亞製作「和服」「韓服」等為主業。「桑出羅兮柘出綾,綾羅妝束出娉婷」,如此與「蘇羅」同為難兄難弟的,還有「湖綾」。

湖州,因地處太湖之濱,土質宜植桑養蠶,自唐代以來,一直是蠶絲的重要產區,號稱「湖絲遍天下」。「花者為綾,素者為絹」,明代湖州綾絹生產達到鼎盛,以輕如蟬翼、薄如晨霧著稱。清代更是並遠銷日本和東南亞各國,風行於海外。

▲明代絲綢紋樣:落花流水花綾(左上)、球路文錦(右上)、燈籠緞,左下和龍鳳穿花織金緞繡(右下)。選自《中國服飾史》

惜近世以來,綾、絹類織物己主要用於書畫及工藝品的裝裱。如今,也有漢服商家與湖州非遺傳承人合作,在紹興柯橋創辦了「湖綾館」,展示售賣廣花綾、錦綾、湖綾等製作的漢服,讓「紅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風彩可以重現人間。

▲相城元和緙絲,是傳統蘇繡技法的一部分。攝影/王建江

蘇繡綾絹之外,漢服少不了與配飾穿搭。這同樣帶動了許多曾經風靡一時的手工藝。

清初康熙年間,揚州通草花聞名天下。通草花以通草為原料仿製花型,質地柔和、色調秀雅,被譽為「不謝之花」。富察皇后曾下令「捨棄珠翠,改以通草絨花為飾」。到了民國時期,更是有揚州人人戴花的風俗。

▲揚州絨花技藝。供圖/成都臨溪攝影

現代通草花技藝本已在失傳邊緣,一位叫「蘊玉」的95後漢服愛好者把它作為漢服頭飾帶進了漢服愛好者的視野,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的關注與學習。非遺傳承老師傅甚至也玩起了直播帶貨,通草花因此煥發了新的活力。

曾有「宮花」美譽的南京絨花、以「小」「巧」「精」「活」著稱的湖北英山纏花……這些幾近消失的非遺手工藝,再度激活,則為今日漢服的創製畫龍點睛。

漢服,向何處去?

四月底,中國絲綢博物館公布今年「國絲漢服節」的主題,正是「大宋風雅」。令人驚喜的是,國絲推出了高定宋制漢服套裝,以三經絞羅、素絹、花綾為底料,以蘇繡、印金工藝刻畫花紋,造價不菲;兩日後,蘭若庭則預告了5.11的宋制漢服上新,套系配色豐富,價格一如既往的低穿地心。

▲高定宋制漢服套裝。供圖/成都臨溪攝影

高端與大眾,豐儉由人,古裝劇提供想像,博物館與手工藝提供養料,變成商家們擅長的「講故事」,正如《後浪》中所說的那樣,「把傳統的,變成現代的;把經典的,變成流行的。」

▲現代風漢服辦公室和地鐵場景。攝影/微博@甄雨湘模特/璇璣、YaYa、曉陌、阿陵、楚茗、幽魚、清玄

漢服,也正在褪去有有無無的喧鬧,隨商業的潮流而動,回歸到它作為衣服的本質——與時令相合,穿在身上,感受歲月靜好,暢想萬古風流。

來源 澎湃新聞

編輯 周章龍

編輯 王寧

相關焦點

  • 小時候披著床單玩得像個瘋子,長大後抱著被子哭得像個傻子
    小時候披著床單玩得像個瘋子,長大後抱著被子哭得像個傻子1:不要輕易將自己的傷口揭給別人看,你永遠不知道別人是在嘲笑你還是在可憐你。他用空閒的時間做了喜歡的事情,他不是天才,只是個努力的人。5:越長大越是越是小心翼翼,越是瞻前顧後,越是脆弱。成長,帶走的不只是時光,還帶走了當初那些不害怕失去的勇氣6:只要你有能力去做的事就一定要去做,不要給自己留下任何遺憾,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
  • 還在覺得漢服單調無味?建議搭配這些小配飾,讓你的漢服瞬間驚豔
    作為小眾服飾,漢服不僅承載著漢文化,同時還古風古色,有一種別樣的古典美。也是因為這樣,漢服深受年輕人的喜歡。但是,傳統的漢服比如說明制漢服,雖然正統但是有很多不可避免的缺點,比如說顏色過於單一併且,款式也比較少。
  • 和米熊HONIMINIBEAR丨兒童漢服的選擇
    和米熊HONIMINIBEAR丨現在我們的穿著服飾在隨著漢服的興起而慢慢的發生改變,現在走在街上的時候都會看到很多穿著漢服的小姐姐或者小哥哥們,無論各個年齡的人都能穿上各種各樣的漢服服飾。當然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家的小朋友穿的美美的,兒童漢服作為他們的首選。
  • 蛙魚裡有青蛙和魚麼?小孩酥裡有小孩麼?
    當跟外地朋友提及到家鄉特色美食「蛙魚」和「小孩酥」時大家會不會被他們問一些奇奇怪怪的問題,比如:蛙魚裡有青蛙和魚麼?小孩酥裡有小孩麼?反正我聽到過並且忍俊不禁+一頭霧水難道「老婆餅」裡有老婆?榨菜為主要食材製作的一道徐州菜徐州「蛙魚」的製作是將澱粉用水稀釋攪開,倒入燒開的沸水中,澱粉受熱膨脹,糊化成澱粉糊,然後趁熱倒入鑽有洞眼的盆中,將盆支架在盛有冷開水的大盆上,這樣澱粉糊就從洞眼流出來,落在冷開水中,冷卻後形似蝌蚪,故稱「蛙魚」;吃的時候加上辣椒麵,再加入徐州特產蘿蔔榨菜,酸、鹹、香、辣可口酸甜冰涼柔滑的一碗蛙魚吸溜著吃下肚,讓人在夏天大呼過癮小孩酥是我們童年裡最具標誌性的一種食品
  • 街拍漢服,年輕人上街頭復興漢服,有人支持有人不屑,你怎麼看
    近幾年,把漢服穿上街是同袍最愛做的事情。因為這不僅能讓漢服融入日常,還能潛移默化的增強大眾對漢服的認知,可以叫做另一種形式的「復興漢服活動」。街拍是不那么正規,沒有組織性的「復興漢服活動」,但是效果非常好,而且成本低。
  • 漢服科普|楊貴妃的一條領巾香八年,古人的領巾是什麼樣的?
    有人說,「漢服不是突然火的,只是小時候喜歡披床單的人長大了」那個時候,披上床單就感覺自己變成了電視劇裡飄帶無風自動的仙女
  • 雙語:中國掀起「漢服」熱,為何越來越多年輕人對此著迷?
    衣袂當風,裙帶輕飄……   當下,「漢服熱」愈發升溫,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尤其是熱門旅遊景點,越來越多的人身著漢服出行。   有人因漢服外觀好看而對其著迷,也有人熱衷於其背後的深厚文化內涵。來看看法新社對這一文化現象的報導。
  • 漢服類型你了解多少?晉制漢服瀟灑,唐制漢服俏麗,宋制漢服含蓄
    說到漢服,大家常常認為是漢代的服裝,其實這種理解是不夠準確的。漢服也被稱為華服,泛指帶有漢民族特色的服飾。一般來說,剛入圈的女生看到最多的一般都是明制漢服,再加上對於漢服起源發展了解不夠多,因此,便將明制漢服當作正統或者真正的漢服。殊不知,漢服雖然是小眾服裝,但也有很多種類型。
  • 漢服資訊 | 央視CGTN【漢服系列報導】雙語詳解什麼是漢服——平中...
    央視CGTN歷時一個月,視頻動畫權威總結歷代漢服普遍共性,讓你的漢服既合形制,又適今人,敬請期待!    · 播出時間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五集漢服短片,詳解漢服八字訣、歷代漢服共性、什麼不是漢服等。
  • 漢服起源於漢朝?別鬧!這才是漢服的歷史!
    漢服,是漢朝人穿的衣服嗎?有這樣的困惑的人不少,但是很可惜,這樣的猜想是不對的,因為漢服和漢朝的關係也就是差不多是漢人和漢朝的關係。漢服的真正意義其實是漢人的衣服,猶如很多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漢人自然也有自己的服飾,而這些服飾的統稱就是「漢服」!
  • 連貓咪都穿上漢服了,我還在吃土
    近來,漢服的熱度越來越高,已經到了出圈的地步了!具體出圈出到哪種程度了呢?就連貓咪界都以穿漢服為時尚,一隻比一隻有仙氣!接下來大家就欣賞下貓咪的美照吧~ 而且這位鏟屎官之所以會給貓貓做漢服,是因為她既喜歡貓咪,也喜歡中國傳統的漢服,於是她在2019年5月,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毅然決然地選擇辭去了自己的工作,回到老家湖南長沙,開始專職做寵物漢服。是不是很有魄力?
  • 四件套中的床單款和床笠款是什麼意思?你更喜歡床單還是床笠?
    所謂的床單和床笠,指的其實是套住床墊的那塊布的款式。床單,就是我們過去多少年來一直在用的單子,把它直接蓋在床墊上就行了。床笠其實是在床單的基礎上加了一根鬆緊帶,這樣床笠就成了一個能自動收口的口袋。罩在床墊上以後,會自動把床墊包起來。因為床笠比床單多了一根鬆緊帶,在布料上也要比床單大一點,所以床笠款四件套的價格往往要比床單款貴上10元-30元。
  • 長大後的謝飛機回歸,這才是真正我們看著長大的小孩吧?
    娛樂圈的童星,說起來好像都是我們看著長大的,但其實也是有所不同的,就比如宋祖兒、楊紫等,我們確實看過她們小時候拍的電視劇,但是在她們長大拍戲和小時候拍戲中是存在一定的間隔的,而這段間隔期間她們是什麼模樣我們是不知道的。
  • 漢服科普|超級小白的入門級漢服概念解讀
    1、漢服是什麼?漢服,顧名思義,即「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在款式和服裝體系上有別於其他民族,但現代漢服不再拘泥於漢族內,是一種美的符號,更是一種民族文化精神氣象的外在體現。4、漢服和古裝的區別?古裝是經過現代藝術加工後,具有中國古典氣息的服裝,不一定真實存在於歷史之上,影樓裝、影視裝等都屬於古裝,在款式上大部分與漢服相差甚遠,雖然也有少部分相似,但細節不同。5、旗袍、唐裝可以稱為漢服嗎?
  • 漢服一共有多少種類 漢服主要分為幾種
    隨著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興起,漢服文化也逐漸出現在人們面前。到目前,國內已經出現了多家比較知名的漢服淘寶店,以及很多的漢服愛好者。但是,關於漢服的小知識你了解多少呢?知道漢服一共有多少種類嗎?不知道的話,一定要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 漢服潮流的浪漫情懷:霧生漢服的漢洋折衷精緻美學
    原標題:漢服潮流的浪漫情懷:霧生漢服的漢洋折衷精緻美學從本世紀初,漢服復興的過程中,此時的女性意識抬頭,現代東西方美學融匯,出現很多優質的漢服品牌風格,交織出華麗又內斂的兼容特色,而2020,霧生漢服用獨特的漢洋折衷視角再現浪漫的現代風潮漢服。
  • 隱秘的角落:他禿頭披著假髮像極了披著大人衣服的小孩(終)
    張東升不敢死,他害怕,禿頭帶著假髮的他就像是披著大人衣服的小孩,他長成了大人,卻活在欺騙中。
  • 漢服【款式圖&結構紙樣】合集!(附漢服通用詞彙百科)
    在這個多元的社會,復興漢服和傳統文化,不可能是為了撿文化糟粕,更不是為了固化世界。復興漢服,更多的是找回中國式優雅的生活方式,重拾民族千年的記憶。  因為有漢服,傳統中國顯得瑰姿豔逸。因為有你我,漢服得以重現光芒。  今日相聚,感謝有你,慶幸有我。  這個介紹,只是漢服常見的款式,為了便於閱讀,是按照裁剪方式來分類的。
  • 漢服六米擺什麼意思 漢服裙擺太長了怎麼辦
    漢服六米擺什麼意思 漢服裙擺太長了怎麼辦 2020-09-02 15:27:44 來源:全球紡織網 漢服六米擺什麼意思?漢服裙擺太長了怎麼辦?
  • 漢服風潮正當時
    漢服愛好者喜歡用唐代詩人李賀的這句詩,來形容漢服之美。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統稱,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等。近年來,穿漢服已然成為一種風潮。在大街小巷、公園景區,或是書店博物館,總能看到束髮盤髻、衣袂飄飄的漢服愛好者。近日,天貓服飾等機構發布的《2020漢服消費趨勢洞察報告》顯示,近三年來,漢服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