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風潮正當時

2021-01-19 中國日報網

明制漢服

重回漢唐供圖

觀眾穿漢服在常州博物館參觀。

夏晨希攝(人民圖片)

江蘇南通市五裡樹幼兒園的孩子們身著漢服誦讀國學經典。

徐培欽攝(人民圖片)

湖北荊州方特東方神畫主題樂園舉行「七夕」主題漢服秀。

黃志剛攝(人民圖片)

「越羅衫袂迎春風,玉刻麒麟腰帶紅。」漢服愛好者喜歡用唐代詩人李賀的這句詩,來形容漢服之美。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的統稱,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等。

近年來,穿漢服已然成為一種風潮。在大街小巷、公園景區,或是書店博物館,總能看到束髮盤髻、衣袂飄飄的漢服愛好者。

近日,天貓服飾等機構發布的《2020漢服消費趨勢洞察報告》顯示,近三年來,漢服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2019年,淘寶平臺上漢服成交金額首次突破20億元,在阿里平臺下單購買過漢服的消費者人數逼近2000萬大關。

漢服風潮的背後,一個新興的文化消費市場正在快速成長。

持續升溫的一股風潮

3月26日晚,第三屆「中國華服日」線上晚會如約而至。當天,超過1000萬人湧入各平臺上的共青團中央官方直播間,「中國華服日」話題的全平臺閱讀量達11億次。

「中國華服日」是由共青團中央發起的漢服活動,定為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自2018年以來,已經連續舉辦三屆。因為疫情的原因,今年的活動改為線上直播。

今年七夕節前後,合肥、昆明、石家莊等地紛紛舉行漢服主題活動,把七夕民俗與漢服演繹結合在一起,原汁原味地展現傳統文化。

漢服成為當下不可忽視的一種文化現象。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漢服愛好者之間喜歡互稱「同袍」,20歲的徐藝便是「同袍」之一。徐藝是中國傳媒大學漢語言專業的學生,也是該校子衿漢服社的社長。從小喜歡看古裝劇的她,初中開始接觸漢服,高中就加入了漢服社。「從單純覺得好看,到產生好奇心理,最後拜倒在漢服的文化內涵裡。」徐藝這樣形容自己「入圈」的心路歷程。

子衿漢服社是高校中成立較早的漢服學生社團,已經有13年歷史,每年的新社員上百人。徐藝介紹說,社團除了固定的農曆三月初三漢服踏青活動,還常設科普講座,開設漢唐舞教學、古琴學習等課程。

子衿漢服社只是大量漢服社團的一個縮影,也是年輕人對漢服越發認可和喜愛的一個實例。

在B站,漢服相關的「UP主」每年以成倍的速度增長。據統計,2019年B站的國風愛好者多達8347萬人,其中83%為24歲以下的年輕人。在微博,「漢服」話題的閱讀量已達29.2億。在抖音平臺,「漢服」詞條下匯集了151.8萬個投稿視頻,獲得380.6億次播放。

「漢服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著裝選擇,最根本的原因是傳統服飾文化本身的魅力:經典的服裝形制、傳統的染織技藝,還有無限的創新可能。」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蔣玉秋表示,漢服是當今眾多服裝中的選擇之一,就像西服、旗袍、中山裝一樣。在很多國家,如日本、韓國,傳統的和服、韓服與西服的並用與融合都非常自然。希望大家用平常心去看待每一種服飾的選擇。

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

年輕人開始關注和選擇中國傳統服飾,並以之為美和新潮。這不僅源於漢服本身的古風古韻,背後更多的是國人文化自信的回歸,是年輕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呂曉瑋是漢服品牌重回漢唐的創始人,也是「中國華服日」組委會成員之一。她告訴記者,組委會的調查顯示,很多年輕人把穿漢服、喜愛漢服作為當代中國青年文化自信的一種外在表現。

蔣玉秋認為,這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社會大環境下,自然形成的一種選擇。「國家文化自信的氛圍,高校文化傳承的踐行,行業設計創新的努力,個體傳統服飾的熱愛,都是越來越多人選擇傳統服飾的原因。」

在呂曉瑋看來,近幾年漢服在大眾文化中影響力增大,除了國家和社會的引導,背後還有眾多「同袍」十幾年不懈的堅持和努力。此外,視頻網站的普及,真實地展現了穿著漢服的各種可能,拉近了漢服與普通人的距離。「在B站、抖音、快手等網站上,穿漢服的場景和形態千姿百態:人們穿著漢服去旅行、吃火鍋、喝咖啡……打破了大眾之前對漢服的想像限制,讓許多人覺得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穿漢服。」

漢服風潮已然帶來了正向效應。對徐藝來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古裝劇的服飾越來越考究了。「像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清平樂》裡的服飾,雖然會為了影視效果進行一些改動,但在形制上是朝著復原方向在走的。」

蔣玉秋則認為,漢服的流行會推動學術領域對中國古代服裝史的深度研究,包括服飾制度、斷代服裝史、名物考證等;同時也會吸引大眾愛好者走進博物館,關注紡織文物,讓更多歷史文物「活起來」;在技藝傳承領域,還可以促進天然染色、傳統織造、古法印花、地方刺繡等技藝的傳承與創新設計應用。

方興未艾的一個產業

《2020漢服消費趨勢洞察報告》顯示,天貓的漢服消費者中,女性佔比近八成,其中「90後」「95後」是消費主力。漢服市場也孕育出漢尚華蓮、重回漢唐、如夢霓裳等頭部品牌。

成立於2006年的重回漢唐,是中國第一個創辦漢服實體店的品牌。從第一家實體店開張,到現在全國20多個城市近30家實體店,品牌的發展也見證了漢服產業的勃興。去年,重回漢唐的銷售額達到1億元,實現了近3年10倍的增長。

呂曉瑋告訴記者,從銷售數據看,近年來大眾漢服消費有一個總體趨勢,就是日常化漢服需求增加。「早年開店的時候,漢服主要用於傳統節日、特殊場合,以禮服類銷量為多;現在,隨著漢服的普及和大眾對漢服了解的加深,越來越多人希望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穿漢服,常服類需求增長明顯。」呂曉瑋表示,隨著「同袍」人數越來越多,漢服需求會更加多元。

多元化的需求催生了漢服產業的發展壯大。漢服設計、銷售、展覽以及周邊配套服務的市場「蛋糕」越來越大,培訓機構也應運而生。

然而從當下漢服產業來看,漢服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仍然以小規模自產自銷等形式為主。呂曉瑋認同此說法。她舉例說,市面上很少有成熟的漢服面料供應;漢服生產廠家需要商家自己去培養;從上下產業鏈來看,包括頭飾、鞋子等配飾的選擇空間也並不大等。

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漢服要真正實現產業化發展、向大眾消費轉變,可以嘗試與熱門IP聯合,鼓勵跨界合作,提高漢服商家曝光度的同時,吸納不同維度的消費者群體,藉助IP推廣漢服文化。

這的確是很多漢服品牌正在嘗試的方向。包括重回漢唐在內的部分品牌已經與國風遊戲、古裝劇、傳統文化類綜藝等實現了跨界,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饋。

「漢服市場現在只是初步繁榮,還有很大的空間。」呂曉瑋認為,漢服是一種有文化附加值的服裝,產業剛剛起步,未來將有更加完善的產業鏈和細分市場。這是值得期待的。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相關焦點

  • 帶您走進最近漢服圈大熱的搭配風潮——「漢洋折衷」!
    這段時間來,漢服愛好者內部不知不覺掀起了一股將時裝與傳統漢服「混搭」的風潮,且廣受歡迎,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體上也能看到小姐姐們毫無違和感地穿著漢服與現代服飾,這股風潮被稱為「漢洋折衷」,今天就為您介紹何為「漢洋折衷」。
  • 漢服潮流的浪漫情懷:霧生漢服的漢洋折衷精緻美學
    原標題:漢服潮流的浪漫情懷:霧生漢服的漢洋折衷精緻美學從本世紀初,漢服復興的過程中,此時的女性意識抬頭,現代東西方美學融匯,出現很多優質的漢服品牌風格,交織出華麗又內斂的兼容特色,而2020,霧生漢服用獨特的漢洋折衷視角再現浪漫的現代風潮漢服。
  • 漢服類型你了解多少?晉制漢服瀟灑,唐制漢服俏麗,宋制漢服含蓄
    說到漢服,大家常常認為是漢代的服裝,其實這種理解是不夠準確的。漢服也被稱為華服,泛指帶有漢民族特色的服飾。一般來說,剛入圈的女生看到最多的一般都是明制漢服,再加上對於漢服起源發展了解不夠多,因此,便將明制漢服當作正統或者真正的漢服。殊不知,漢服雖然是小眾服裝,但也有很多種類型。
  • 喵播美女主播直播間穿漢服 粉絲刷禮物支持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體現。漢服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的文化意義深遠,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很難看到漢服的身影。
  • 現代都市裡的古風造型師:「漢服不僅是服裝更是傳統文化載體」
    在和漢服結緣之前,鍾美華和合伙人廖瓏芸都從事銷售工作。廖瓏芸結婚的時候,突發奇想要舉辦一場漢服婚禮,她們第一次接觸漢服,便為這優雅的美麗所折服。彼時漢服熱在國內一些城市已經興起,他們認為這是一個空間巨大的藍海市場。2019年中旬,暮雪卿衫開張營業。在深圳,漢服體驗館是一個商業「新物種」,鍾美華他們進入的是一片「無人區」。
  • 鬥篷:防風保暖效果超好的漢服配飾,漢服少女冬季必備
    穿漢服的女孩都是怎麼過冬的呢?除了在漢服裡面穿各種各樣的保暖打底以外,還有一個方法那就是搭配超級厚實的鬥篷,冬天的鬥篷都是能夠達到腳踝的長度,而且在鬥篷內裡都會做加絨設計,一件厚實一些的鬥篷就像是棉被一樣,披在身上防風還保暖。
  • 穿全套漢服不好意思出門?不如試試漢服現代裝混搭,時尚又好看
    不如試試漢服現代裝混搭,時尚又好看導語: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裝,至今這種傳統文化已經延續了超過3700年的時間,文化傳承至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漢服的美麗,走在大街上,會看到不少熱衷漢服的小姐姐和小哥哥們正身體力行的引導著這種文化。
  • 漢服資訊 | 央視CGTN【漢服系列報導】雙語詳解什麼是漢服——平中...
    央視CGTN歷時一個月,視頻動畫權威總結歷代漢服普遍共性,讓你的漢服既合形制,又適今人,敬請期待!    · 播出時間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五集漢服短片,詳解漢服八字訣、歷代漢服共性、什麼不是漢服等。
  • 中國的漢服你知道多少
    漢服這個名詞是最初其他民族對漢人傳統服飾的稱呼,就像胡人的傳統服飾稱為胡服,而漢人的傳統服飾也就相對的稱為漢服了,因此,漢服主要是指中國上古時期三皇五帝至明末(公元十七世紀中葉)以前,在這數千年中漢族人民所穿的漢族傳統服飾,都被稱為漢服,中國自古即有華夏、中華之稱。
  • B站知名UP主用全英文視頻為漢服發聲,漢服不是韓服,請尊重歷史
    最近一段時間,網上關於漢服和韓服之間的風波是爭議不斷,事件起因是國產漫畫家old先在外網上放出了幾張她作品中角色的古風圖,而就是這幾張圖引起了部分韓國網友的不滿,因為他們覺得圖中角色身穿的是韓服,而不是漢服。
  • 如此驚豔的漢服盛會 錯過一次再等一年
    第一周古蛇Samael、兇殘小白兔Lilith、句芒、、宮寒等漢服達人上演精彩的漢服嘉年華,婚禮儀仗、魏晉名仕、竹林七賢、復原甲冑,重溫華夏禮儀之風尚,共現華夏盛世霓裳。第二周故裡、長安、鍾哉宇、馬崇道、白浪劍歌等驚豔亮相,化身翩翩公子,此間少年正風華,錦繡江山盡入畫,在峽谷與瀑布間,用錦衣華裳,延續華夏千年之美。
  • 漢服起源於漢朝?別鬧!這才是漢服的歷史!
    漢服,是漢朝人穿的衣服嗎?有這樣的困惑的人不少,但是很可惜,這樣的猜想是不對的,因為漢服和漢朝的關係也就是差不多是漢人和漢朝的關係。漢服的真正意義其實是漢人的衣服,猶如很多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漢人自然也有自己的服飾,而這些服飾的統稱就是「漢服」!
  • 漢服市場亂象調查:盜用原創面料魚目混珠,惡意搶註商標
    法治日報12月7日消息,沒人能夠否認如今漢服市場的火熱。相關數據顯示,過去3年,天貓的漢服品類銷售額增長超過6倍。今年上半年,在天貓購買漢服的消費者達到2000萬人,未來漢服的潛在消費者將超過4億人。而新的年輕人聚集平臺還在加速推動漢服的流行。來自嗶哩嗶哩的數據顯示,2019年平臺上國風愛好者達到8347萬人,其中83%為24歲以下的年輕人。
  • 漢服科普|超級小白的入門級漢服概念解讀
    1、漢服是什麼?漢服,顧名思義,即「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在款式和服裝體系上有別於其他民族,但現代漢服不再拘泥於漢族內,是一種美的符號,更是一種民族文化精神氣象的外在體現。4、漢服和古裝的區別?古裝是經過現代藝術加工後,具有中國古典氣息的服裝,不一定真實存在於歷史之上,影樓裝、影視裝等都屬於古裝,在款式上大部分與漢服相差甚遠,雖然也有少部分相似,但細節不同。5、旗袍、唐裝可以稱為漢服嗎?
  • 漢服有多火?女孩在淘寶給貓做漢服月入7萬!
    漢服有多火?女孩在淘寶給貓做漢服月入7萬! iwangshang / 網商君 / 2020-07-24 摘要:把愛好變成工作,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 漢服資訊 |【西塘賞花季】漢服十二花神——我們在西塘等你!
    漢服微資訊 | 帶您了解更多漢服資訊) 春天 故事的開始 草木萌發,燕雀啁啾 陽光不燥,微風正好 正是外出春遊的大好時光 結合「穿漢服,遊西塘
  • 漢服一共有多少種類 漢服主要分為幾種
    隨著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興起,漢服文化也逐漸出現在人們面前。到目前,國內已經出現了多家比較知名的漢服淘寶店,以及很多的漢服愛好者。但是,關於漢服的小知識你了解多少呢?知道漢服一共有多少種類嗎?不知道的話,一定要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
  • 漢服【款式圖&結構紙樣】合集!(附漢服通用詞彙百科)
    在這個多元的社會,復興漢服和傳統文化,不可能是為了撿文化糟粕,更不是為了固化世界。復興漢服,更多的是找回中國式優雅的生活方式,重拾民族千年的記憶。  因為有漢服,傳統中國顯得瑰姿豔逸。因為有你我,漢服得以重現光芒。  今日相聚,感謝有你,慶幸有我。  這個介紹,只是漢服常見的款式,為了便於閱讀,是按照裁剪方式來分類的。
  • 漢服六米擺什麼意思 漢服裙擺太長了怎麼辦
    漢服六米擺什麼意思 漢服裙擺太長了怎麼辦 2020-09-02 15:27:44 來源:全球紡織網 漢服六米擺什麼意思?漢服裙擺太長了怎麼辦?
  • 買了山寨漢服就該被譴責?「穿山甲」們心裡苦啊!
    今天,我想跟您聊聊的是:買了山寨漢服就該被譴責?「穿山甲」們心裡苦啊!本來我是不該寫這篇文章的,因為領域不符。我是文化領域的,跟山與正(山寨與正版)不好扯上關係啊。只是在之前寫的關於漢服的文章中,山與正的問題吵得可真是熱鬧啊:雙方唇槍舌劍矛頭互指,公有公的理攻擊,婆有婆的理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