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有史記載的文明歷史就有五千多年了,在這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特別是漢民族,創造了一代又一代文明盛世,其中民族服飾文化,也是各民族的文化組成部分之一,到了今天現代科技高速發展的時期,如何將現代生活與中華民族傳統服飾相結合,創造出美麗、適用的服飾及文化, 中國服飾歷史上面源遠流長,從原始社會到夏商周再到春秋戰國時期後續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夏金元、明、清,到近現代,都以鮮明特色為世界所矚目,主要以漢服為主,另外還有胡服、旗裝等。
漢服這個名詞是最初其他民族對漢人傳統服飾的稱呼,就像胡人的傳統服飾稱為胡服,而漢人的傳統服飾也就相對的稱為漢服了,因此,漢服主要是指中國上古時期三皇五帝至明末(公元十七世紀中葉)以前,在這數千年中漢族人民所穿的漢族傳統服飾,都被稱為漢服,中國自古即有華夏、中華之稱。在中國各大族群中,漢族是最大的民族,又稱為「華夏民族」或「中華民族」,所以漢服又稱為漢裝、華服,漢服不是指「漢朝服飾」,而是指中國漢族的傳統民族服飾,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中華漢民族正是因為有華服之美,而稱為「華」,有禮儀之大而稱為「夏」,所以我們中華民族也簡稱為華夏民族,漢服無論在文化藝術、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武術劍道、音樂舞蹈、品茗茶道等方面,都是最能與中華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服飾,在歷史的承傳與發展過程中,漢服充分展現了古人「仁、義、禮、智、信」的道德內涵,更是純善純美的中國傳統服飾藝術的重要象徵。
很多人從古籍史書中所載推知,認為在遠古三皇五帝時期,先民以鳥獸毛皮為衣,進而用麻作布,後來黃帝正妃嫘祖植桑育蠶,教導人民織布作衣,所以,黃帝時代服飾制度日漸形成,夏商之後,冠服制度逐步建立;西周時期,周禮制度形成,對衣冠禮制有明確的規定,冠服制度逐漸被歸入禮治範圍內,成了表現禮儀文化的方式之一,而漢服至此也日臻完善,商朝時期紡織與刺繡技術十分純熟,最早把衣服分為兩截式的上衣下裳,是中國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當時不管男女,大都腰系寬腰帶,領襟、袖口都有精緻的刺繡滾邊。一位聖者曾說過:「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飾。」所以,中國古代服飾不僅隨著改朝換代而改變,朝代之間服飾特點也有很大的分別,也各自反映了不同朝代的文化,從中更體現出不同時期人類被賦予的智慧。
漢服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領右衽、袖寬且長、以繩帶繫結取代扣子,穿著漢服讓人神態舉止有含蓄內斂、端莊穩重、瀟灑脫俗的氣質與美感。這些特色不僅有別於其它民族的服飾,就連與深受漢服影響而產生的和服、韓服也不同,跟西服更是大大的不相同,漢服的樣式因其領口、束腰、袖型裁剪方式的不同,可以變化出幾百種不一樣的款式,多數的學者專家一般將漢服分為九種款式∶上衣下裳、上襦下裙、上衣下褲、衣裳連制、直裰、袍衫、闌衫、褙子、半臂。
任何一個民族的代表性服飾,首先涉及到的是民族文化認同問題,而不僅僅是審美的問題了,有些同學喜歡Cosplay不如穿上漢服來弘揚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