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財經學院的街舞作品《殙》,最近出圈不是一回兩回了。來自全國知名媒體和自媒體的持續關注,說明了一件事——這個作品反映的冥婚,並未隨著時代的更迭而徹底消亡,反而因為近來的某些社會熱點事件,越來越多被討論。
點開這支掛在熱搜上挺久的舞蹈視頻,觀看效果是蠻恐怖的。陰森森的拜堂場景,身不由己的新娘,詭異氛圍的塑造,不輸很多優秀的影視作品。從藝術的角度而言,《殙》肯定有獨到之處,而它所折射的社會現象,令人毛骨悚然。
山東24歲的方洋洋,因不孕被夫家虐待致死,死後的骨灰被親戚賣了幾千塊,據說是被配了陰婚。藝術是生活的再現,生死都不能安寧的方洋洋,像極了《殙》裡百般掙扎的新娘。歡歡喜喜披上嫁衣,悽悽慘慘走上末路。
據媒體披露,在某些省份的農村,冥婚的觀念依舊盛行。盜賣女屍配陰婚,變成了奇貨可居的生意,甚至形成了產業鏈。在某些縣城醫院的太平間門口,出現十幾個喪子家庭,爭搶一位剛去世女性的事情。因為女屍走俏,某些喪女的家庭,竟然可以收到比彩禮更豐厚的冥婚「聘金」;也有家庭擔心去世的女性親人受打擾,派人輪流守墓地。更有甚者,有人動了歹念,製造謀殺案,賣女屍牟利……
現實生活中的情節,遠比舞臺上的《殙》更加惡寒。
方洋洋們的生死遭遇,背後有個耐人尋味的價值倒掛。生而為女性,活著的時候未必受重視,死後卻被哄搶,這詭異的邏輯背後,有多少封建殘渣的沉積,又有多少性別歧視的遺毒,難道不需要檢視和深思嗎?

出圈的《殙》,是廣西「藝起舞」高校街舞聯賽的獲獎作品。巧合的是,在同一個比賽中,南寧職業技術學院作品《婚夜》同樣反映的是冥婚題材。只能說,《殙》的出現,並非偶然。
如果公眾圍觀《殙》的流量,只是為了獵奇,那麼未必是真的讀懂它。街舞這種舶來的西方流行藝術,被年輕人用來表達看似古老的題材,這種新舊交集的離奇碰撞,才是《殙》不斷出圈的真正原因。(林雙)
(來源:廣西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