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興海沒有想到,幾個月前的一碗愛心雜醬面,會在幾個月後再次收到感謝。
他是成都慶雲北街的一個麵館老闆。一年前,他在店門前貼出愛心告示:遇到難處總是難免的,「小聲告訴我,我能解決你一頓溫飽,不要回報。」這份後來的感謝,來自一位當初的受困求助者。
愛心告示張貼一年來,毛興海的麵館共計接待30餘位求助者。一碗雜醬面,就這樣幫助了那些受困的人們,暫時度過了困難的時刻。
在成都,毛興海不是唯一。
兩個多月前,葉玲在店內推出二樓「單人套餐」。有困難只需告訴服務員即可,「吃完直接走就是,不必客氣!」
經營烤串店的馬子華也在做著同樣的事。他把這份免費餐命名為「套餐A」,解釋為「吃飽喝足」。「只希望你有能力的時候去幫助別人。」
一碗麵、一個烤串、一鍋熱湯,「吃飽喝足」「不必客氣」「不要回報」!在成都這座千萬人口的城市裡,他們像一束微光,照亮著城市的角落,也溫暖著那些需要溫暖的人們。
「單人套餐」 不要回報「水餃、羊肉湯、烤串、餅……只要是店裡有的都可以吃。」——馬子華馬子華。劉成夢 攝
毛興海在成都已經開了4家麵館,分布在慶雲北街、望平街、火車北站和火車東站。每家店前都貼著一則同樣的標語:「人在外遇到難處是難免的。如果你真的需要,請進店小聲告訴我,我能解決你一頓溫飽,不要回報。」
「我能解決你一頓溫飽,不要回報。」劉成夢 攝
這樣的舉動源於毛興海一次多年前的受助經歷。1996年,20多歲的他受騙到了江西,身無分文,好心人的一頓快餐給了他溫暖,並給他借了路費返回成都。這件事讓他一直銘記。後來他創業,開麵館,幫助同樣經歷困難的陌生人:「我開麵館也不在乎這一兩頓,只要吃完說一句好吃就夠了,也不求他回報。」
葉玲的餐館開在四川農業大學旁,店面不大,七八張桌子,砂鍋豆花魚是店裡的特色。從上午10點開到晚上10點。兩個月前,她在店門前支起了一個小廣告牌,她在「免費吃飯」的字樣下留言:如果你在成都沒有收入,遇到困難,可以來小店,告訴服務人員來份「單人套餐」,吃完直接走就是,不必客氣!
葉玲推出「單人套餐」。
這與一位特殊的客人有關。10月的一天,一位中年男子來到葉玲的店門前,幾度徘徊卻始終沒有進店。「我能感受他的眼神,問他是不是遇到難處了,然後給他做了一個單人套餐,一個清湯鯽魚、一份蔬菜和米飯。」
「吃完飯他才講,這半年經濟有困難。其實誰不會遇到點難處呢?」葉玲說。
3個月前,馬子華的第三家烤串店在成都錦江區牡丹街開業。開業當天,他把提前做好的紅色標語張貼在店內:「人在外遇到困難是難免的,本店免費提供晚餐,不求回報,只希望你有能力的時候去幫助別人。提示:只要你小聲告訴店員要套餐A就行了,找地方坐,吃完走人。」
「套餐A」:人在外遇到困難是難免的。劉成夢 攝
他在雙流和龍泉的另兩家店內也有著同樣的標語,已經張貼了3年。標語靈感來自於一次他在外地「借開水」的經歷。「去過很多地方,打拼做生意,來成都之前在鄭州,吃飯困難的時候買泡麵吃,然後找店家借熱水,有的會借,有的直接拒絕,當時我感觸很深,就覺得換個角度想,我要是開店的話,幫一下無妨。」
馬子華為這份免費提供的晚餐取了一個暗號:「套餐A」,並賦予了「X」(未知,不限)的含義。「就是吃飽喝足,也不限於吃什麼,水餃、羊肉湯、烤串、餅……只要是店裡有的都可以吃。」
「選擇相信,而不是懷疑」葉玲。
葉玲的舉動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同行和相鄰居民打趣:「免費吃飯,不把你吃垮了啊?」
葉玲笑答:「真吃垮了,正好休息。」
在她看來,如果自己的舉動真的幫助到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在未來,這個人也一定會願意去幫助其他同樣需要幫助的人。
葉玲介紹,自己從小上學到現在創業開店,人生的多個階段得到過別人的幫助,「現在有能力和機會幫助別人是件很好的事情,幾頓飯算什麼呢?」
葉玲介紹,自己生長在農村,小時候條件不好,父母靠種地、打零工掙錢。條件好些的時候,家裡開始做些水果生意,再後來才慢慢做起了餐飲店。「開這個店的時候,我一個人在農業大學這邊發了幾萬份傳單,有客人的光臨才有現在的生意。今年疫情(期間),也是因為這些老顧客支持才幫我們渡過難關的。」
讓她最感觸的一次經歷是4年前一次交通事故。「我騎著電動車被車撞倒,對方跑了,一個路過的好心姐姐全程照顧我,幫我報警,送我去醫院,給我墊付醫療費。」
葉玲明白同行和附近居民的打趣:「他們擔心萬一有人明明沒有難處,但假說自己有難處來佔便宜。」
「確實不排除這種可能啊,人多了怎麼辦呢?」紅星新聞記者追問。
「我不但心。既然他點了這個單人餐,我就相信他可能確實遇到了難處,即便能給得了這點飯錢,但可能這個錢他還有更重要的用處。」葉玲說,「我們要選擇相信,而不是選擇懷疑,也不能依據這個人穿著好壞去評判。」
毛興海也曾被問過同樣的問題。他的答案同樣如此:「既然做了這個事我就不會去懷疑,他肯定是有困難才會來找我,沒有困難是不會來的,有錢的不會在乎一碗麵錢。」
當然,毛興海也不迴避「肯定會考慮成本」。他說,儘管「成群結隊」的情況可能不會有,但這畢竟是個長久的事,「所以在做面的時候,一般是雜醬面或者雞湯麵,很少會做牛肉麵,這樣成本相對低一些。另外,就是會根據當天食材的銷售情況,如果某一個剩得多可能賣不完,就會多給他們舀一些。」
事實上,在推出這份「免費餐」後,老闆們並未發現真的有人假借困難來「吃白食」,反倒同時收到了一份感動。
毛興海介紹,在愛心公告貼出後的初期,一名求助者曾來到他的麵館,小聲要了一碗麵,「他衣著整潔,遇到騙子騙光了錢。」幾月後的一天,這名求助者再次來到店內,專程向他道謝並支付了那碗面錢。
留下微光 照亮他人毛興海。劉成夢 攝
毛興海的愛心面曾吸引多家媒體關注,並被改編成暖心漫畫。不少到店就餐的人都會拍下他的告示,甚至有人專門前來拍照。面對記者採訪,他說沒想到這樣一件小事能引起大家關注,他不想成為「網紅」。
他不擔心有人專門「蹭吃」。「只要他來,我就歡迎,一碗麵值不了多少錢。」毛興海告訴記者:「我會一直把這個事情做下去,除非我的店垮了!」
而從他的愛心面推出之後,一年多以來,他的麵館已經接待30多位求助者。最多時,一天有7名求助者上門,「成本並不高,一斤面也才兩塊錢,能夠煮好幾碗。」
毛興海也介紹,求助者並非每天都有,「有段時間一兩個月都沒有人。」也曾有一名女子連著來了幾天,「她可能精神上有些問題,也不怎麼說話,每次就站在店門外,我們看到後就給她做點吃的,後來慢慢就沒有再來。」
馬子華的標語貼出去多時,而與毛興海的麵館相比,求助者較少,牡丹街這家店暫還沒有求助者來吃過。在他印象中,雙流店曾經有人來吃過一次,「他穿得有些不規整,吃得不多,吃了一份餃子、幾串肉、一個餅子,吃完以後才輕輕說了一句『套餐A』,我就讓他走了,還跟他說可以再過來吃,但是他再也沒來過。」
雖然來的人很少甚至沒有,馬子華覺得這說明社會在進步,困難的人越來越少,「這也是一個好現象。」
不管有沒有人來,馬子華還是想把告示貼著,也許就能拉回一個面臨絕境的人。馬子華說:「出門在外掙錢,希望大家都好。我們有困難別人也會幫忙,我覺得這是互相的。做生意很辛苦,遇到困難互相幫助一下。」
兩個多月過去,葉玲的「單人套餐」被不少人分享到短視頻平臺,這一消息也被分享給更多人。她說,到目前已經接待10來個人。「每一個來的人我們都認真去接待,只需要給服務員說一聲單人套餐就可以了。」
「這個項目會一直進行下去,不管有沒有人來吃,當然最好是沒有,這並不是成本問題,而是希望所有人都不會遇到困難。」葉玲說。
她還有新的打算。「這家店已經開了六七年,如果今後能開一個更好一點的火鍋店,我們計劃專門做一個火鍋套餐。」葉玲說,「我自己特別餓的時候就很希望大餐一頓,吃頓火鍋,我想很多人可能也會這樣吧。」
「2020年馬上就完了,我們經歷了疫情,不少人也可能經歷了不順和困難,希望溫暖還有愛心能夠相互傳遞。人人都有愛,世界會是美好的。」葉玲說。
(原題為:《「套餐A」暗號的背後:那些溫暖的城市微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