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發射第一顆炮彈時,為何炮手需要拉繩擊發?老兵告訴你答案

2020-12-01 騰訊網

目前,現代火炮一般分為兩種擊發模式,一種是電擊發,另一種是擊針擊發。前者是利用內置於炮膛內的電打火裝置引爆發射藥,這種方式發射快效率高,主要用於火箭炮等發射速度快的裝備上。後者則是利用彈簧力使擊針撞擊底火,從而引爆發射藥。這種方式用途最廣、可靠性最高,被廣泛的用於榴彈炮、坦克炮、艦炮等。拉繩式擊發正是屬於擊針擊發的一種,也是現代火炮發射最為常見的擊發方式。

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為何火炮在發射時還要使用這種落後的發射方式呢?其實,拉繩式擊發是各國軍隊在一次次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此前美軍在一次軍事演習中,炮兵在使用M777榴彈炮發射時,違反規定沒有採用拉繩式擊發方式,導致火炮炸膛10人受傷。同美軍一樣,我軍也發生過相似的事故。在老山戰役中,我軍炮兵在使用54式152火炮執行炮擊任務時,炮手裝填炮彈後直接就近發射,不料火炮因制退器問題突然炸膛,導致炮手受到嚴重的傷害。

除了有炸膛危險外,有些國家還曾發生過掀翻炮位的事故。通過一個又一個慘痛的教訓,各國逐漸意識到拉繩式擊發方式的重要性,並將此寫入操炮安全準則中。如此一來,士兵便可以在遠距離外發射火炮,最大程度上保證了炮手的人身安全。儘管現代科技在不斷發展,火炮配備了先進的擊發機,炮手可以直接扳動擊發機發射,但火炮在剛開始發射時,炮手還是要採用拉繩式擊發方式。

這是因為火炮在陣地進行第一發射擊時,炮膛的溫度較低,火炮駐退機和復進機都沒有被良好潤滑,底板和駐鋤與土地結合不嚴,總體上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這時候,為了保證安全,前幾發試射一般都要用繩拉。如果在試射過程中火炮性能穩定,那炮手就可以就近使用擊發機來發射炮彈。通過這種擊發方式,大大降低了火炮炸膛時炮手的受傷機率。

未來,隨著自動化、遠程控制、5G的發展,人工智慧可能會與現代火炮相結合,從而研發出一款更高效更安全的智能火炮。屆時,拉繩式擊發火炮才會真正的退出歷史舞臺。

相關焦點

  • 拿破崙戰爭時期的火炮炮彈種類
    公元14世紀初,火炮正式進入了歐洲人的視野。其後,隨著科技、戰術、組織結構的不斷進步,炮兵在戰爭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到18世紀末,人們已經不再將火炮視為唯有君王才能夠負擔的玩物。美國歷史學家約翰·埃爾廷甚至戲言:「昔日的君王將火炮視為愛好,拿破崙則是以廢立君王為嗜好的炮手。」
  • 改變火炮的燧髮結構,鴉片戰爭清軍曾吃大虧,它讓火炮更精準高效
    火炮射擊精度一直是軍工設計師需要解決的問題,現在科學技術進步了,提高火炮精度需要考慮炮管和彈藥的加工精度、制飛彈藥技術等,不過在兩百年前,火炮的射擊精度還被擊髮結構所困擾。擊髮結構影響射擊精度早期的火炮和火繩槍一樣,擊髮結構比較原始,因為火炮發射藥裝藥量大,火焰從引火孔噴射出來傷人這種事情並不少見,長時間裡火炮射擊方式都是通過點燃火繩,火繩燃燒到底部引燃發射藥完成射擊。
  • 二戰時,很多老兵在地上挖散兵坑來躲避炮彈,有多大用處?
    躲炮彈看起來是一門玄學,但其實身經百戰的老兵,存活機率還是很高的,其中的一項保命絕技就是挖散兵坑。 在躲避炮彈方面,散兵坑有時候甚至比戰壕還要安全。
  • 發射一個基數的炮彈,究竟是打出多少發?
    發射一個基數的炮彈,究竟是打出多少發?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軍事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彈藥基數是什麼意思?發射一個基數的炮彈,究竟是打出多少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德國新型防空火炮——「天空遊騎兵」自行防空火炮
    忠犬之「拳師犬」輪式裝甲車「拳師犬」輪式裝甲車是KMW公司研製的一款通用車體與模塊化設計結合的新一代輪式裝甲車,通過更換相應的模塊可以使其變為救護醫療車、後勤補給車、步兵戰車、自行榴彈炮以及今天的主角—自行防空火炮等。而更換模塊只需要一個小時就能完成。
  • 把義大利炮拉上來,那麼炮手培訓好了嗎?
    自然是要投入更多的兵力,最近人們發現他們把義大利炮拉上來,即義大利製造的帕爾瑪利亞型自行式榴彈炮。,發射普通榴彈時,最大射程24.7公裡,發射火箭增程彈時最大射程30公裡,最大射速每分鐘4發。帕爾瑪利亞 總體性能,大體類似於美軍的M109自行榴彈炮,可能還會略高一點,當年也曾經引起許多國家的關注,利比亞在上世紀80年代時,曾經引進了不少這款火炮,可惜一直沒有得到良好的運用,在利比亞內戰之初,這款火炮不僅沒發揮什麼作用
  • 裝炮彈時不小心碰到引信怎麼辦?除了爆炸之外,還有另一種可能
    電影裡面總是會出現這樣一幕,一個新兵抱著炮彈,老兵就會跟他說:小心點,引信一碰,大家都得玩兒完。這個說法看起來是對的,其實不然,這種情況僅僅出現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引信啞火率極低,安全性也非常低。後來使用渦輪引信後就基本上杜絕了操作失誤的情況。
  • 解放軍老兵回憶:炮擊金門島,第一天就打死國軍兩名中將一名少將
    當時國家需要從初中在校生選徵海軍、空軍,這恰好能實現很多男同學的海軍夢、空軍夢,大家都紛紛搶著應徵。1956年2月17號大年初六,上面來了通知,要求接到入伍通知書的青年都到聊城集合。到了聊城,不管大家什麼兵種,先統一發了陸軍軍裝。接新兵的海軍軍官還把我們編成臨時的連、排、班,方便管理。三天後,我們乘坐十幾輛大卡車離開聊城。
  • 一次性發射16枚炮彈,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感嘆:有它直掀敵人老巢
    在朝鮮戰場上拉來喀秋莎火箭炮後,志願軍戰士感嘆:有它就能直掀敵人老巢、把他們打出陰影了。BM-13「喀秋莎」火箭炮是前蘇聯在二戰期間批量使用的一種火箭炮,它最大的特點就是發射滑軌多,這讓它可以一次性發射16枚炮彈,在10分鐘內就能完成一輪齊射。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有10門喀秋莎火箭炮一起使用的話,就相當於戰士們在10分鐘左右的時間裡就可以發射160枚炮彈。
  • 火炮當狙擊槍使用!淺析舊日本陸軍步兵炮的鼻祖狙擊炮
    ▇日軍狙擊炮訓練時的情景,2號炮手兩手操作搖輪進行瞄準,該炮正面有上下兩塊防盾。  1918年3月,日本陸軍又要求大阪炮兵工廠製造12門炮、1萬發炮彈以及攜帶的配屬零部件100個。從4-5月起,此炮進入正式生產階段,追加70門和7萬發炮彈,以及4010個彈藥箱。  1919-1920年冬季,日軍步兵第66聯隊在沙俄境內進行冬季試驗,對狙擊炮在寒冷地帶環境下的運輸、射程、彈道、殺傷力等進行評估。
  • 炮彈飛行時為何必須依賴空氣阻力?這裡閃耀著唯物辯證法的光輝!
    同樣,在炮彈的設計中,為了提高射程和提升彈丸飛行穩定性,人類對線膛和滑膛火炮的探索,到今天已走過了兩百年的歷程,也得到了很多使彈丸穩定飛行的方法。為實現彈丸飛行穩定,通常採用兩種方法,一種是基於擺動理論的靜態穩定,典型例子就是滑膛炮發射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還有譬如迫擊炮彈,折卷彈翼式尾翼彈;另一種是基於旋轉理論的旋轉穩定,例如多數線膛火炮。
  • 炮彈發射後,將鏡頭放慢10000倍觀看,會看見什麼現象?
    炮彈發射後,將鏡頭放慢10000倍觀看,會看見什麼現象?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hello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內容,炮彈發射後將鏡頭放慢10000倍,你會看見奇怪的現象,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老兵韓金生:戰場上右耳被炸得失聰 至今仍夢見戰友
    當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時,他們和鬼子拼刺刀,正面剛,以血肉之軀保家衛國,參與和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中國抗戰老兵。1938年,17歲的韓金生被抓為壯丁,後作為新編第27師的一名炮兵參加了中條山戰役。老人說,跟日本人打仗,拼的就是誰更勇猛,更不怕死。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韓金生回到家鄉許昌。
  • k9火炮:我是亞洲155口徑扛把子,PLZ05式:我射程世界第一
    款(第1款是德國裝備的52倍口徑、155毫米的PZH-2000自行榴彈炮),也亞洲第1款52倍口徑、155毫米自行榴彈炮(按這個算還真是亞洲第一)。目前,不僅僅是韓國陸軍裝備了k9自行榴彈炮,還有土耳其、波蘭、印度、也裝備了這一火炮。這款火爆的技、戰術性能到底怎麼樣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k9自行榴彈炮口徑155毫米,身管長52倍口徑。高低射角為-2.5度到70度。方向角360度,戰鬥全重16.3噸,成員5人。裝備有一門52倍口徑155毫米榴彈炮,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彈藥基數為155毫米榴彈炮48發,12.7毫米高射機槍子彈500發。
  • 俄軍要為阿瑪塔坦克配殺手鐧:裝152毫米炮發射核彈
    據稱穿甲彈射程5100米,比125毫米火炮要遠得多。發射「紅土地」2K25制導炮彈炮彈,可以攻擊20000米的目標。「紅土地」ZOF38制導炮彈為12000米。射速為10-15發/分,炮口動能20-25兆焦。該炮使用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能貫穿1024毫米的裝甲,不過這一數字看上去並不比德國或者美國最新的試驗性130、140毫米坦克炮要好。
  • 突然有很多炸彈在戰機周圍爆炸,美軍炮彈採用了新研發的黑科技
    早期的防空炮彈採用的是觸炸引信和定時引信,觸炸引信顧名思義,炮彈頭只有在碰撞到被打擊物體之後才會爆炸,要想擊落敵機,炮彈必須打得非常準才行,定時引信則按照事先設定好的時間爆炸,炮彈在發射前先設定好時間,這就必須知道炮口到目標的距離,以此來推算炮彈飛行所需要的時間,但是,要想準確目測炮口到目標的距離非常的難,而且設定時間非常麻煩,稍慢一點敵機就把你幹掉,所以當時的防空炮的效率極低,被打下的敵軍寥寥無幾
  • 密集的炮彈打到這個地方,卻出現了無法解釋的奇事,一發未爆
    這猙獰的炮彈,這死昏的東西,成了釘在高潔殿堂上遭人恥笑的小丑,也成了難以解開的謎。這謎,讓世人對老子添了更多的想像和敬意。那是1938年初夏,日軍在攻佔鹿邑時,把古柏樓臺的老君臺誤認為中國軍隊的「抗戰工事」,下令炮擊。炮彈雨點般射過去,但見老君臺上鳥飛塵揚,卻聽不到爆炸聲,也不見殿堂倒塌。日軍炮兵納悶,炮彈分明打在老君臺,為何有去無聲?
  • 要1420人同時操作,一發炮彈就重5噸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大多數時候還是以火炮為最主要的火力支援武器,而在歐洲戰場上就數蘇德兩個國家投入的兵力和資源最多,因此這兩個國家為了在戰場上爭取到優勢,耗費了極大的功夫去研發新式的火炮。但是我們都知道想要增加火炮威力最為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加火炮的口徑,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出現了許多的巨型火炮。
  • 現代化機動迫擊炮,配備智能引信制導炮彈,美以韓大量裝備
    也可以在每個引信擰入炮彈後,通過一個金屬探針,在引信上開一個孔,進行編程,傳輸數據,並發出信號說明傳輸準確。 因為有了GPS制導引信,120毫米炮彈的價格便宜了很多,用起來也更方便。120毫米迫擊炮是靠近前線的部隊使用的,在前線可以攜帶的彈藥並不多,而且敵人距離很近,補給的風險也比較大,120毫米制導炮彈只需要發射幾枚炮彈就能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