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炮彈看起來是一門玄學,但其實身經百戰的老兵,存活機率還是很高的,其中的一項保命絕技就是挖散兵坑。
在躲避炮彈方面,散兵坑有時候甚至比戰壕還要安全。
▲散兵坑
二戰時,常規炮彈的殺傷力,不是體現在砸到對方士兵,把他炸碎,而是通過巨大的爆炸,讓飛濺的碎片儘可能重傷甚至射殺敵軍。
當然,重傷敵軍是首要目的,因為如果一名敵軍士兵當場陣亡,只是對方減員了一名士兵而已。但如果是重傷,還要有專門的人照顧他,他會拖累大部隊的行動,戰鬥減員不止他一個。
▲二戰時散兵坑
對付炮彈這種飛濺的碎片,在二戰時期的條件下,挖散兵坑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在炮彈爆炸時,碎片大多以爆炸點為中心,前期呈直線向四處飛濺。如果士兵不小心在直線的路徑上,那麼基本上非死即重傷。
▲戰壕
但如果士兵能躲在散兵坑中,碎片能穿過地面打到坑裡,還能把士兵重傷的可能性很小。
即使是碎片的路徑是一道完美的拋物線,然後再精準落入坑中,一般殺傷力也不大。
想想如果沒坑,炸彈在旁邊爆炸,那感覺太酸爽……
▲諾曼第登陸
所以,在常規的炮彈攻擊下,散兵坑中的存活概率非常高。
但這只是常規的情況。因為對方也知道你有散兵坑,他們會用各種方法來對付散兵坑。
如果對方是蘇聯、德國、美國這種強國,碰巧士兵所在的戰役後來都上了歷史教材,那麼散兵坑只得說是聊勝於無吧。
在大規模的兵團級作戰時,炮彈就和不要錢一樣的買一贈萬,鋪天蓋地灑下來,還是躲到防空洞裡吧。
▲喀秋莎火炮
蘇聯的喀秋莎火炮,曾給德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般的火炮第一輪猛攻之後,會有幾秒鐘的裝彈間隔,有經驗的老兵會在這個間隔躲入散兵坑。
但是,這個聽起來有點娘的火炮,幾秒鐘可以連發16次,如果是成百上千門喀秋莎來場炮彈盛宴,且不說有沒有時間躲入散兵坑,基本上陣地都能被削平一大截,散兵坑直接被填平,裡面的士兵就不一定啥樣了。
▲空爆彈
另外,如果炮彈的口徑太大,散兵坑只能說生還機率大一些。柏林戰役時,蘇德兩軍,42000門對戰10400門,122mm和152mm的榴彈炮直接把土層都掀翻一遍。80mm以下的炮彈更是仿佛香腸一般便宜,暴雨般落下。
另外,為了對付散兵坑,二戰時很多強國還使用空爆彈,這個敗家玩意最可恨,通過無線電引信,在快到地面的半空中引爆,不管是坑內還是坑外,雨露均沾。
其實,躲避炮彈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發射炮彈,和平才是人類進步的最文明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