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近代史的戰術戰略,其實還是有非常多方面的,比如步兵陣地防禦策略上,散兵坑就是很偉大的一個發明。據說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散兵坑的應用已經被發揮到了極致,不管是機槍、步槍、衝鋒鎗,甚至是狙擊槍,散兵坑都有一定的防禦效用。那麼有人會不解:那針對炮彈散兵坑會有用嗎?這還真不是一兩句可以說清的。
二戰時期,美軍最喜歡挖散兵坑,那常用的散兵坑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何為散兵坑?簡單粗暴一句話:對陣雙方用最省資源又最節省時間的方法就地挖出的土坑。據說這種散兵坑極易獲得,如果用點炸藥,來個就地爆破,那只要幾秒鐘就可以呈現了。
通常情況下,散兵坑如果要按精細戰略來完成的話,它的說法還是蠻多的,比如單人坑,雙人坑,以及一字、U型、帶蓋等類型。它們付出的工事代價不同,自然收效也不一樣。
一般情況下,士兵們於陣地挖出來的簡單單人坑,那就足夠防禦155毫米炮彈在十米範圍內的轟炸。當然,不會是百分百的作用,但大大減少傷亡是絕對的,據專業人士計算,傷害減少量是平地狀態下的十倍。
這也難怪,畢竟在一覽無餘的陸地上對陣敵方的炸彈還是蠻可笑的一件事,再結實的「肉牆」也抵不過鋼鐵不是?只是花幾分鐘時間,來就地挖個坑,那傷害力就小得多了,可見散兵坑不是徒有虛名的。
不僅如此,散兵坑除了作為防禦炮彈來使用,它對飛機掃射、輕武器火力、坦克輾壓等,實際是都有一定功用的。可以這樣說,散兵坑的類型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不一樣。
通常,士兵們在沒有接受到上級規定進行何種類型防禦工事操作的時候,他們都是在班長以及火力組長的帶領下進行散兵坑挖掘的。單人還是雙人完全視當時的地形及戰略需求來決定,而是不是要帶蓋子來加以掩護,則要看當時坑內所裝的武器數量。
在陣地相對開闊的情況下,散兵坑有可能不需要構築胸牆,但會將浮土移走,並採用臨時設施來偽裝坑體頂蓋。
如果是「一字型」散兵坑,那就屬於緊急情況下的緊急操作,它雖然操作起來很快,但缺陷很多,比如防禦能力方面,只要有炮彈擊中,裡面的人都不會倖免。
而「U字型」散兵坑的挖掘相對費點工時,但防禦能力則大大加強。遇到敵方火力猛烈的情況時,還可以在坑內選擇相對小一點火力的方向躲避。
當年美軍在二戰戰場上是非常熱衷於挖散兵坑的,但他們的挖掘工事有著極細緻的要求與操作方法。同時,這與美軍作戰方式也有很大關係,他們通常採用點狀野戰防線進行相互關照,這就需要可散兵坑的停留點,所以散兵坑非常合適。
事實上,後來日軍也學會了挖散兵坑,不過他們以小坑為主,用來襲擊對方。這應該就是散兵坑形勢上的改變運用吧,德軍不就是用挖坑來取暖了嘛,可見它的形式及用法是很多的。
散兵坑在戰場上實用嗎?其實它的作用是隨著戰場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
說到散兵坑是不是實用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想出來,在很大程度上,它有一定的作用。甚至是不管後來它演變為日軍的狗洞,或者是德軍的取暖坑,這都是一種實用性。
特別是隨著散兵在經歷過層層更新,提煉之後,它的作用就不可同日而語了。比如說最初的敵我雙方為面對面較量,但後來因為戰術調整變成新型步兵陣地,即不再與敵人直接面對面,而是於自己的前方堆出土堆掩體。
這應該說也是散兵坑的一種改進,它讓敵在明,我在暗,敵人所不及之處為射擊點。這時再於土堆掩體下挖出散兵坑,並進行組合,於是就形成了所謂的交叉火力網。這時士兵可以在坑內合作,哪怕有人受傷了,另外的人也可以及時對其進行營養與火力的持續。
不過,轉念想一想,當年美國、蘇聯方面打仗多用炮彈,他們使用的又多為127mm口徑的艦炮,就算是坦克面對這炮彈都不能倖存,自然士兵也沒辦法硬抗的。散兵坑在這個時候是不起多大作用的,只不過肯定比平地站著要強。但是日軍更聰明,他們的狗洞式坑道,其實就是在散兵坑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保命作用是相當好用。
二戰時期的作戰現場已經有了空爆彈,這種時候散兵坑的作用也不是很大。炮彈爆炸四濺開來射擊殺傷力很大,趴在坑裡自然要安全得多。但對於空爆彈,這個坑卻完全沒有作用,它防不住這種高殺傷力的武器。相反,趴在坑裡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傷害。
再比如蘇聯的喀秋莎火箭彈,這個殺傷力的半徑為三十米,而每一次射擊為16枚火箭彈,也就是說在十秒鐘的時間裡,它一下就會炸16個直徑六十米的圓,密度太大了,坑也就沒多少作用了。
當然,這不是說散兵坑後來一無是處了,畢竟打伏擊還是可以用到散兵坑。還有後來更高級的散兵坑,它是V型結構,上面有蓋子,當空爆彈炸響時,士兵就可以在V型散兵坑進行躲藏了。
不僅如此,這種散兵坑兩側還有高高的掩體,如此側面而來的彈片就被有效地阻擋了。如果將這種散兵坑挖在兩棵樹的後面,那就更有了偽裝性質,能有效躲避敵方的偵察。支援與撤兵在這樣的散兵坑中操作,都可以不受限制,不用冒著火力進行。
總而言之,散兵坑之所以會在那個時候被使用,它是有非常多的理由的。但隨著後來戰術戰略以及武器的發展,散兵坑的作用變得局限起來。如果單是停留在二戰之初,散兵坑還是非常實用的工事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