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3個月女嬰趴睡窒息|張思萊:孩子的哭聲,不能用來訓練!
汕頭的一位媽媽,花6000塊錢去「學習」,本來想提高自己的育兒技能,結果卻直播了自己用新技能導致3個月女兒窒息的全過程。這個趴睡訓練至嬰兒窒息事件曾傳遍網絡。
機構創始人每天在抖音發布嬰兒趴睡視頻
事情發生後,幾乎每個人都在說——
這個媽媽怎麼這麼傻?
寶寶哭得撕心裂肺,還在群裡問「老師」,母親的直覺難道不是第一時間衝進房裡嗎?
嬰兒趴睡易窒息是常識,隨手查點資料就知道了,怎麼那麼相信一個培訓機構編織的慌言?
這也正是我們心痛的地方。父母世界Parents一直關心「我們該做怎樣的父母」,我意識到,這個時候不能沉默!!
昨天我撥通了著名育兒專家張思萊教授的電話——
在一個逝去的小生命面前,
我們不談情緒,不談罪惡,只想跟大家聊一聊,怎麼做一個用科學的方法育兒,有理性頭腦的父母。
被全民誤讀的哭聲免疫法
生下孩子的那一刻,
沒有人告訴我們該怎麼做一個父母,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父母不是馴獸員,孩子的哭聲,不是用來訓練的。
「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用這種方式訓練孩子自主入睡,被冠以「哭聲免疫法」,有不少追隨者,也一度被妖魔化。
事實上,這完全是對哭聲免疫法的誤讀!
真正的哭聲免疫法(Cry it out),是美國兒科醫生Luther Emmett Holt在1894年發表的《The Care and Feeding of Children》中提出的。
近代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內科副教授Richard Ferber改良了這種方式成「Cry Control」(中文名為哭泣控制、延遲響應、法伯法等)。
具體做法是:
當孩子夜間醒來後,排除寶寶餓了、病了等因素後,不去抱他,讓他在床上自己躺著。如果孩子一直哭鬧,3分鐘後檢查孩子是否安全並且安撫孩子2分鐘,然後不管孩子是否哭鬧,離開孩子;下一次5分鐘後同樣安撫孩子2分鐘;下一次10分鐘後安撫孩子,直至孩子睡著。
真正的哭聲免疫法是為了改善孩子的睡眠,並且有助於幫孩子建立自行睡眠的習慣。並不是網上流傳了很多年的「放任孩子哭不管」,「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那麼簡單。
哭聲免疫法的使用有月齡限制和身體條件限制,但在以訛傳訛中,變成了簡單粗暴的方式。還特別迎合了「新手媽媽累到崩潰的心態」。
第一次當媽媽,我們都很不容易,但在知識爆炸、人人自稱專家的時代,真的需要動用我們作為母親的直覺,保留一點點自我判斷、自我學習能力,不偷懶,媽媽每一點滴在科學育兒上的較真,都能最直接地回報給我們的孩子。
再來說一下趴睡,美國兒科協會已經明確禁止1歲以下的寶寶趴睡,以防止「嬰兒猝死症候群」,並且在最新的安全睡眠指南中提到,仰臥是最安全的睡姿,無論白天還是晚上,不論早產兒還是足月兒,1歲內的嬰兒都要仰著睡。
有數據顯示,美國每年有大約3500個寶寶死於嬰兒猝死症候群,真的要引以為鑑。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
孩子夜裡哭醒,不要抱?要抱?
這個問題談論了很多年,幾乎是每個新手媽媽都會問的問題。
片面給出兩個簡單的答案,沒有任何意義,也不具有任何指導性。
如果孩子半夜醒了,這個時候媽媽要不要抱?張思萊教授給出的建議是:爸爸抱。
為什麼呢?
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孩子半夜哭醒可能的原因:餓了、尿了、驚跳反射把自己嚇醒了……
這個時候媽媽的第一反應,或許是抱起孩子餵奶。但孩子真的餓了嗎?不管怎麼樣,寶寶一進入媽媽的懷抱,聞到媽媽的味道,肯定是不願意回小床自己睡了。因為對於寶寶而言,媽媽的懷抱、味道、心跳、乳汁都能給他巨大的安慰,他可能會鬧著吃上幾口奶,然後賴在媽媽懷抱裡,折騰上十幾二十分鐘,才又在自己的小床上睡著。
如果不是真餓,寶寶需要這幾口奶嗎?
不需要。
如果是這樣換是爸爸來哄,爸爸起來,檢查一下寶寶是否需要換尿布;給寶寶包好一塊能減少嬰兒驚跳反射的包巾,稍微哄寶寶一會兒,可能5分鐘,寶寶又安穩睡著了。
為什么爸爸起來哄,寶寶折騰少,因為爸爸身上沒有奶香味兒。
有人說哭聲免疫法(訛傳的)太過嚴酷了,孩子還那麼小,需要安撫,需要媽媽的懷抱,孩子一哭就去抱孩子、哄孩子,讓寶寶時刻都充滿安全感。這種做法在3個月齡內是推薦的,但如果孩子4個月齡後,還親密育兒,習慣奶睡、抱睡,這麼做不但累壞了自己,還會影響孩子口腔健康和睡眠質量。
數據顯示,在家長陪伴或拍抱下入睡的孩子,夜晚最長連續睡眠的時間相對較短。不僅孩子入睡潛伏增加,還會增加孩子夜醒後再次入睡的困難。
「哭聲免疫」的另一面,不代表要「親密育兒」,而是了解尊重孩子睡眠和成長的規律,用科學地方法,支持孩子獲得更健康的睡眠,並且學習自主入睡的能力。
科學哄睡,別讓孩子崩潰式入眠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中提到——
有的時候,孩子晚間醒來哭鬧,你可以讓孩子小哭一會兒,這不會有任何傷害,你也不需要擔心。記住,你有一整天向孩子表明你有多麼愛他、多麼關心他。在晚上,他需要知道這是睡覺的時間。
父母可以為孩子安排一個始終如一的「睡前儀式」:睡前洗浴、換上乾爽的紙尿褲、換睡衣等,當孩子到了犯困要睡的時候,讓孩子躺在床上進行哄睡,聽同一首安眠曲、講同一個故事,或者照看的家長做同一個動作,然後再親吻他、拍他等,直至孩子入睡。家長每天都採取這樣固定的哄睡模式,經過一段時間(2-3周),只要再做這些事情,孩子就知道該入睡了,養成自行入睡的習慣。
需要提醒父母注意的是,嬰幼兒期孩子的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很容易疲勞,而孩子一旦疲勞,就會加速分泌腎上腺素,孩子常表現出煩躁和哭鬧增多,哄睡就更加困難,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不是餓了或需要安撫,而是因為疲倦急於睡覺造成的哭鬧。
建議媽媽在孩子快到睡眠時間之前給孩子餵奶,餵完奶把寶寶放到小床上,溫柔地拍拍、摸摸頭,並用平穩、輕柔的聲調安撫孩子,讓寶寶學習自己安靜下來。不要以為孩子能玩能鬧就不困,等到孩子困急了,「崩潰式入眠」孩子會很難受。
寫到最後
作家王蒙有句話「凡把複雜的問題說得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者,皆不可信」,把這句話送給媽媽們。
養娃的路上,媽媽多一點科學探究精神,不是把養孩子這件事交給某某專家,急於讓專家給到一個現成的答案,認識到養娃的很多細節,其實沒那麼簡單,我們就一定能跳出更多的坑,帶出更好的娃。
文獻參考:
1、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 中國嬰兒睡眠健康促進研究協作組《中國嬰幼兒睡眠健康指南》
2、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
本文內容來源:新浪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