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西考古學家發現雅庫伊赤烈龍化石 距今已有2.3億年
巴西考古學家在研究了2017年發掘出的動物腿骨化石後於近日宣布,他們發掘出的是距今2.3億年的一具恐龍化石。由於這具恐龍的骨骼化石呈紅色,是從巴西南部南大河州雅庫伊河流域發掘出來的,因此被取名為雅庫伊赤烈龍。這已經是該地區發掘出的第四具不同史前時期的恐龍化石。巴西考古學家的這一發現被刊登在最新一期《南美地球科學》雜誌上。
-
王維勝講河州(十五)——最大巨鬣狗化石
它是1903年瑞典古生物學家舒爾塞,根據在中國西北發現的一些產地不明的頭骨建立的鬣狗新種。後來它們的化石被發現於亞歐大陸及北非,在山西、陝西、寧夏、河北等地都曾發現大量化石。它的個頭比現在的鬣狗大得多。據發現的化石推算,巨鬣狗身軀龐大,體形龐大甚至超過現今非洲雄獅,稱其為巨鬣狗真是恰如其分。它的體重比現在的鬣狗大四倍,比獅子還重。
-
淡水中心參加緬甸伊洛瓦底江伊河海豚調研考察
為貫徹落實中央「一帶一路」外交政策及「瀾湄合作機制」重要部署,促進瀾滄-湄公河流域旗艦物種保護,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政府為主導的淡水豚保護管理體系中的積極作用,推動中國和緬甸及其他「一帶一路」國家淡水豚及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的交流和協作,
-
遙遠的骨骼,挖掘出1.2億年前的巨獸,展現當時動物的樣貌
隨後,令人震驚的是,從1877-1880年之間,從比利時一座煤礦下面,發現了多具這種巨大的兩棲動物的骨骼。在靠近法國邊境地區的這次發現,是關於這種1.2億年前在鄉間漫遊的、高4.8米的巨獸的一次最重大的發現。而且對它們的最後復原,表明科學家們原先有關禽龍的概念是錯誤的這批遺留下來的20多具骨骼(有許多具是完整的),概是在當時一次洪水中被衝進深深的溝壑中的,由於泥漿隨之灌進而將其埋住。
-
非洲出土2.45億年前化石 疑為恐龍祖先
【科技訊】12月29日消息,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斯特林·奈斯比教授領導的國際科研小組最近在非洲坦尚尼亞南部找到了距今約2.45億年的生物化石 據報導新發現的恐龍名為Asilisaurus,體長1公尺至3公尺,重30公斤,牙齒為三角形,具有類似於鳥喙的嘴巴。研究顯示,Asilisaurus生活在三疊紀(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中期,距今約2.45億年,屬於目前已知的西裡龍(silesaurs)家族中的一員。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2019年剛剛過去,在這一年裡古生物學領域又有什麼重要的新發現呢?最近《Letters From Gondwana》(岡瓦納通訊)就評選出了過去一年中最重要的十大化石發現。
-
巴西的「恐龍盆地」,出現新型恐龍化石,身長只有3米多
因此,了解化石就如同了解地球生物的發展史,根據《央視新聞》記者湯曄7月10日報導,巴西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考古學家在巴西東北部的塞阿臘州阿拉裡皮盆地(Araripe Basin)發現了身長3.12米的食肉恐龍化石,其與國內新疆五彩灣的左龍有著密切的聯繫。
-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 →"翻頁
-
2.3億年前的怪恐龍,早已長出了羽毛,卻怎麼都飛不起來
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地球的演變歷史無疑是一筆財富,而這筆財富隨著我們科學家的不斷發掘,我們對於大自然的認識也更加地深刻了。比如在國際期刊《古脊椎動物雜誌》,我們的中國科學院則是發表了一篇關於古脊椎動物的研究報告。而這項研究報告所研究的對象則是食魚反鳥,在經過該團隊長達四年的研究時間,終於還原了食魚反鳥的骨骼。
-
2.3億年前的恐龍已長出羽毛,卻不能飛,它們是鳥類的祖先
研究認為鳥類的祖先起源於2.3億年前在我國遼寧西部,多年來一直都是研究恐龍時代和鳥類起源、進化的重要化石地之一,截止到目前,已經有100多種恐龍和早期鳥類化石被發現。在所有的化石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擁有著類似於現生鳥類的爪子,但是卻並不會飛的肉食性恐龍化石。
-
王維勝講河州(十三)——最早的披毛犀牛
現棲身於和政博物館的披毛犀化石中,有一個帶下頜骨的完整披毛犀頭骨和一個具乳齒列的幼年頭骨,形體流暢完美,依稀可見昔日風採。通過古地磁年齡測定認為,這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為久遠的第四紀披毛犀完整頭骨化石,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披毛犀頭骨遺存。這些化石發現於代表乾冷氣候條件的黃土中,應是大冰期出現和青藏高原隆升所引起的結果。
-
中國發現1.2億年前懷孕蜥蜴化石
裂開的石灰巖,暴露出小矢部龍化石
-
一塊化石講述了2億年前「烏賊與魚」的戰爭
來源:環球網【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外媒報導,最近一組研究人員對一塊最初收集於2億年前的化石進行了全新的分析。該團隊確定這兩種動物為類似烏賊的Clarkeiteuthis montefiorei和類似鯡魚的Dorsetichthys bechei。
-
3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上有人類的足跡,是真的嗎?
「三葉蟲」是已經滅絕的生物物種,出現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在地球上繁衍了,近3.2億年的時間,可以說,是當時數量最多的生物,也是,當時生命力極強的物種,它屬於,節肢動物,全身明顯分為頭、胸、尾三個部分,背部有著堅硬的外殼,被兩條縱向深溝,割裂成大致相等的三片,所以稱之為「三葉蟲」,不過在
-
地質學家發現:2億年前的「烏賊襲擊」事件
地質學家英格蘭南部海岸發現了二疊紀侏羅紀時期的化石,化石顯示:一種有十條爪子的古老的類烏賊生物,剛好在災難襲來時猛烈地擊碎了獵物的頭骨,殺死了自己的獵物。這項研究已被發表在《地質學家協會會刊》上,並於5月6日作為《在線共享地球科學》的一部分進行了發布。這種具有2億年歷史的化石最初是在19世紀發現的。
-
美礦井內發現3億年前鯊魚顎骨化石(圖)
鯊魚顎骨化石 該化石長約46釐米,是由一位名叫傑-萊特的礦工在200米深的井下工作時意外發現的。研究人員鑑定後認定這是被古生物學家稱作剪刀齒鯊的顎骨化石,距今約3億年。據美國媒體4月10日報導,今年2月間美國一名礦工在肯塔基州某礦井內發現了一塊黑色的顎骨化石,研究人員鑑定後認定這是被古生物學家稱作剪刀齒鯊的顎骨化石,距今約3億年。該化石目前陳列在肯塔基大學博物館內。該化石長約46釐米,是由一位名叫傑-萊特的礦工在200米深的井下工作時意外發現的。隨後,肯塔基州地質調查中心以及英國地球和環境科學部門的科學家對此顎骨樣本進行了細緻研究。
-
雲南澄江5億年前古生物化石展出 VR再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8月10日,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這也是我國首個建在化石遺址上的大型自然博物館,館內展示了6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和現生動物化石,通過「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為主要脈絡,講述了地球生命「從魚到人」的宏大演化故事。
-
世界最老心臟 1億年前棒鞘魚體內心臟化石被發現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20日報導,古生物學家於巴西發現了首例心臟化石樣本,該化石存在於約1.13—1.19億年前的棒鞘魚(Rhacolepis)體內。研究團隊使用無損成像技術探視該魚的體內結構,發現這一古老的脊椎動物,其心臟比現代魚類的要複雜得多。
-
科學家「透視」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它們已經進化出類似昆蟲...
近5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非常不同。大陸布滿巖石,乾燥,幾乎沒有植被,貧瘠的兩極沒有冰。幾乎所有的植物和動物都生活在覆蓋地球大部分地區的廣闊、溫暖的海洋中。但在環繞大陸的淺海中,有一種生物已經發展出一種完全現代的複眼視覺特徵。
-
2.5億年前南極動物「似冬眠」狀態的化石證據
科學家報告了一種類似冬眠狀態的證據,這種動物生活在大約2.5億年前的三疊紀早期生活在南極洲。這些化石是脊椎動物存在類似冬眠狀態的最古老的證據,這些表明,在哺乳動物和恐龍進化之前,脊椎動物就已經出現了遲鈍症(冬眠的通稱,也是動物為了度過難關而暫時降低代謝率的類似狀態)。冬眠是當今地球上常見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