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透視」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它們已經進化出類似昆蟲...

2021-01-09 前瞻網

近5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非常不同。大陸布滿巖石,乾燥,幾乎沒有植被,貧瘠的兩極沒有冰。幾乎所有的植物和動物都生活在覆蓋地球大部分地區的廣闊、溫暖的海洋中。

但在環繞大陸的淺海中,有一種生物已經發展出一種完全現代的複眼視覺特徵。

根據上周四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項研究,有一種三葉蟲——生活在4.29億年前的海洋蜘蛛形節肢動物孔鯛(Aulacopleura koninckii),它們的複眼幾乎與現代蜜蜂的複眼一模一樣!

這一發現表明,複眼在動物歷史上很早就進化了,而且它們也有了相當完好的視覺系統。

與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尤安·克拉克森(Euan Clarkson)一起,德國科隆大學(University of Cologne)的自然科學教授布裡吉特·舍內曼(Brigitte Schoenemann)博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重新檢查了一種1.2釐米長的動物化石,這種動物被稱為孔鯛(Aulacopleura koninckii)。它是一種三葉蟲:一種有點像樹蝨(woodlouse)的海洋動物,與昆蟲和蝦有親緣關係。

研究人員發現,孔鯛體積小,數量多,它們穿越溫暖的寒武紀海洋,眼睛有深色的環,這使它們能夠在大陸邊緣明亮的淺水中生存。

他們使用數字顯微鏡,檢查了這隻三葉蟲眼睛化石的內部結構。這塊化石發現於1846年在現在的捷克共和國被發現,Schoenemann和她的同事們發現,這隻孔鯛的左眼還在,其功能類似於現代昆蟲和甲殼類動物的眼睛。他們表示,許多複眼的結構和功能自古生代(5.42億至2.52億年前)以來幾乎沒有變化,這為了解三葉蟲的遠古生命提供了新知。

但是,這隻三葉蟲的眼睛結構是如何讓它的進化設計與過去5億年相關的呢?Schoenemann和其他研究人員對化石進行了研究,尋找線索。

這塊孔鯛化石由法國-捷克古生物學家約阿希姆·巴蘭德(Joachim Barrande)命名,它的高度不超過0.8英寸,後腦殼上只有兩隻突出的半橢圓形眼睛完好無損。

在眼球的顯著特徵中,有一系列相同的直徑35微米左右的視覺單元,它們是被稱為「ommatidia」的微型感受器,每個感受器都有感光細胞和聚焦光線的透鏡。其中,還包含了光探測細胞,這些細胞聚集在被稱為「rhabdom」的透明管周圍。一個由屏障形成的色素細胞組成的暗色環包圍著每一個單元,在其上方有一個厚透鏡和一個扁平晶體錐的殘餘物,使得光線可以聚焦到紋路上,形成一種「馬賽克」般的視覺效果。

其配體的內部結構與現代昆蟲幾乎相同。唯一的區別是它們並沒有那麼密集地聚集在眼睛裡,這可能減少了動物能看到的細節數量。但從本質上說,這是一種現代複眼。直到今天,蜜蜂和蜻蜓還在使用這種視覺。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三葉蟲的眼睛晶狀體主要由方解石(calcite)構成,方解石是一種高度折射的物質。根據這項研究,雖然其他海洋生物,包括海星和石鱉,也有鈣化的晶狀體,但它們的眼睛起著光探測器的作用,孔鯛能看見東西,這使得三葉蟲成為「唯一使用晶狀體中的方解石來形成圖像視覺的類動物」。

但Schoenemann團隊發現這些不僅僅只是眼睛的結構那麼簡單。這種結構本身為這些三葉蟲繁盛的生存環境提供了一扇窗戶,因為這種複眼對生活在深海中的生物沒有用處。

在複眼中,每個視覺單元單獨工作以提供單個像素。在三葉蟲的研究中,有大約200個像素點——這讓它們擁有了馬賽克視覺,可以分辨障礙物、庇護所和捕食者——而現代的蜜蜂有數千個像素點,而蜻蜓的每隻眼睛有高達30,000個像素點。

孔鯛眼睛的小尺寸表明,它生活在明亮的淺水中,可能在白天很活躍,因為較小的鏡片在明亮的環境下更容易捕捉光線。

三葉蟲是最成功的早期動物之一,它們從大約5.2億年前開始統治了3億年的海洋,最後一種滅絕於2.52億年前(這場「大滅絕」抹殺了70%的陸地脊椎動物和96%的海洋物種)。儘管它們沒有在大規模的滅絕中倖存下來,但它們對現代生活最重要的貢獻持續了下來,更為昆蟲和甲殼類等相關類群的起源提供了線索。

尚不清楚在寒武紀三葉蟲出現之前複眼存在了多久,Schoenemann表示。這種眼睛可能只出現過一次,出現在昆蟲和三葉蟲的最早祖先身上。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251851-trilobites-living-429-million-years-ago-had-eyes-like-modern-insects/

https://www.courthousenews.com/fossil-of-429-million-year-old-marine-creatures-eye-reveals-insect-like-vision/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4.29億年前三葉蟲Aulacopleura koninckii與現代蜜蜂的複眼一模一樣
    ):根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德國科學家利用數字顯微技術「透視」了一個來自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的眼睛,發現其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昆蟲眼睛一模一樣。相關報導:科學家「透視」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它們已經進化出類似昆蟲視覺的複眼(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前瞻網:近5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非常不同。大陸布滿巖石,乾燥,幾乎沒有植被,貧瘠的兩極沒有冰。幾乎所有的植物和動物都生活在覆蓋地球大部分地區的廣闊、溫暖的海洋中。
  • 神話般的化石:保留了4.29億年前的三葉蟲的眼睛
    但是它們也很有趣,因為在如此長的時間內,化石記錄中有如此多的例子,因為它們已經發展了超過2.5億年。研究它們的進化是有啟發性的,部分原因是找到合適標本的可能性很大。科隆大學的Brigitte Schoenemann和愛丁堡大學的Euan Clarkson觀看了一個保存完好的三葉蟲標本的眼睛,他們學到了很多關於該生物的眼睛如何發育以及如何進化的知識。
  • 一塊化石引發科學突破,三葉蟲的眼睛居然和蜜蜂類似
    一塊完整的化石通常是為博物館裡熠熠生輝的展品,但對於生物學家們來說,化石並不是研究古生物的唯一依據。一些化石中可能保留了古生物比較主要的信息,但是有的時候,科學家們可以從其它方面揭示古生物更多的細節。在一個4.29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中,一條裂縫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
  • 為什麼能發現幾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卻找不到進化中的人類化石?
    相信大家可能有一個疑問,為何我們能夠找到幾億年前三葉蟲(生物)的化石,確實找不到進化半路中的古人類化石?這是不是說人類進化是錯誤的?其實並不是。三葉蟲在早期的海洋中繁殖的非常成功,很容易達到數十億,它們的數量如此龐大,持續了數億年。
  • 4.25億年前昆蟲化石被發現,證明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昆蟲」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稱,距今4.25億年前的一具千足蟲化石在蘇格蘭克瑞拉島被發現,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昆蟲」。從化石中發現該千足蟲比任何已知的昆蟲、蛛形綱動物以及其他的爬行動物化石都要古老,有很大可能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古老的存在。
  • 科學家發現比任何已知的昆蟲或蛛形綱動物化石 距今已經有4.25億年...
    報導中指出,這個千足蟲化石是在蘇格蘭的克雷拉島上發現的,距今已經有4.25億年歷史,比任何已知的昆蟲或蛛形綱動物化石都要古老。科學家表示,這一發現揭示了昆蟲和植物的進化,它們的進化速度可能比一些專家認為的要快。這些蟲子可能在短短4000萬年的時間就從水體生物群落進化到了複雜的森林生態系統中。
  • 國際最新研究:4.29億年前三葉蟲眼睛內部結構與現代蜜蜂一樣
    國際最新研究:4.29億年前三葉蟲眼睛內部結構與現代蜜蜂一樣 2020-08-14 14:58:50三葉蟲右眼。(圖片來自Brigitte Schoenemann)自然科研 供圖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項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來自4.29億年前的一個三葉蟲化石眼睛的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蜜蜂的眼睛一模一樣。  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眼睛的視覺原理至少已有5億年的歷史。三葉蟲左眼。
  • 動物複眼可追溯至4.29億年前
    本報訊 科學家通過對4.29億年前的一小塊化石進行研究,發現古三葉蟲眼睛的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蜜蜂一樣。這項8月13日在線發表於《科學報告》的研究表明,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眼睛的視覺原理至少已有5億年的歷史。
  • 4.29億年前三葉蟲眼睛內部結構與現代蜜蜂一樣
    8月14日消息,施普林格·自然旗下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最新發表一項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來自4.29億年前的一個三葉蟲化石眼睛的內部結構幾乎與現代蜜蜂的眼睛一模一樣這一研究結果表明,許多現代昆蟲和甲殼動物眼睛的視覺原理至少已有5億年的歷史。圖為研究中的三葉蟲化石(Barrande, 1846)。自然科研供圖 圖片來源:Brigitte Schoenemann三葉蟲右眼。
  • 4億年前的眼睛是怎麼看世界的?
    重出江湖的古董化石他們觀察的這隻眼睛,來自生活於4.29億年前奧陶紀時期的一種三葉蟲:Aulacopleurakoninckii。三葉蟲作為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時期的主角,是地球上首批真正意義上裝備了眼睛的動物之一。
  • 3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上有人類的足跡,是真的嗎?
    「三葉蟲」是已經滅絕的生物物種,出現於「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在地球上繁衍了,近3.2億年的時間,可以說,是當時數量最多的生物,也是,當時生命力極強的物種,它屬於,節肢動物,全身明顯分為頭、胸、尾三個部分,背部有著堅硬的外殼,被兩條縱向深溝,割裂成大致相等的三片,所以稱之為「三葉蟲」,不過在
  • 進化最成功的古生物—三葉蟲
    說起三葉蟲,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潮溼蟲,因為三葉蟲和潮溼蟲非常相像。不過實際上三葉蟲早已滅絕了2億多年。三葉蟲主要生活2.48-5.2億年前,總共有超過15000種的三葉蟲。別看這些小東西不起眼,但是他們可是進化最成功的古生物哦。
  • 最早的牙齒被發現,來自於4億年前,它們由鱗片進化形成
    最早的牙齒被發現,來自於4億年前,它們由鱗片進化形成 據報導,通過歐洲同步輻射光源(ESRF)強大的X射線成像技術,來自於瑞典的科學家們,終於搞清楚了人類牙齒的來源,通過對一塊來自於4.09億年之前的棘胸魚化石三維成像分析,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古老的魚類已經有了完整的牙齒序列,而且看起來與現代牙齒非常相似。
  • 科學家發現4億多年前海洋動物眼睛化石 視力堪比蜻蜓
    據法新社倫敦8月13日報導,科學家發現一種4.29億年前的海洋動物眼睛化石,據推斷具有堪比現代蜜蜂和蜻蜓的視力,而擁有該眼睛的海洋生物在恐龍出現之前就滅絕了。報導稱,在世界各地都能發現三葉蟲化石。這種節肢動物長相可怕,身體分段,並具有堅固的外骨骼。
  • 科學家發現4億多年前海洋動物眼睛化石,視力堪比蜻蜓
    據法新社倫敦8月13日報導,科學家發現一種4.29億年前的海洋動物眼睛化石,據推斷具有堪比現代蜜蜂和蜻蜓的視力,而擁有該眼睛的海洋生物在恐龍出現之前就滅絕了。報導稱,在世界各地都能發現三葉蟲化石。這種節肢動物長相可怕,身體分段,並具有堅固的外骨骼。
  • 河北沙河市發現距今約5億年前三葉蟲化石
    新華網石家莊8月28日電(記者白林、曹國廠)記者28日從河北省邢臺市文物管理處獲悉,邢臺沙河市王硇村西南舉官山山體北側斷崖處近期發現了寒武紀三葉蟲化石。專家認為這一發現為重建邢臺地區古環境、古地理和古氣候提供了重要依據。
  • 「三葉蟲化石」距今5億多年,上面為何會有人類腳印,誰能解釋
    導語三葉蟲化石,燕子石,也叫蝙蝠石,學名叫三葉蟲化石。三葉蟲(TRILONITES),屬古生節肢動物,屬三葉蟲綱,生於海底,其種類繁多,大小不一,從一釐米至一米,生於寒武紀(5.7億年),至奧陶紀(4.5億年)最盛,消亡於二疊紀末期的二疊紀大滅絕事件。
  • 約4億年前的生物被發現,科學家如獲至寶,它或是最古老陸地動物
    約4億年前的生物被發現,科學家如獲至寶,它或是最古老陸地動物 在英國蘇格蘭,古生物學者找到了一種看起來好像是「千足蟲」的古生物化石,不過在經過研究後,卻發現它並不是「千足蟲」,屬於一個已經滅絕的遠古種群,從時間上來看,距今大約4.25億年前,它或是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陸地動物,這項研究報告也發布在最新版的《歷史生物學》上。
  • 一對「兔耳朵」使這種三葉蟲踏入進化「死胡同」
    只因一對「兔耳朵」,這種三葉蟲踏入進化「死胡同」它們與其它三葉蟲生活在一起,但是卻特立獨行;它們生活在海底,卻長著「一對長長的兔耳朵」;它們存在的時間很短暫,卻為三葉蟲演化史書寫了驚嘆的一筆……科技日報記者11月23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的碩士研究生孫智新、博士曾晗和研究員趙方臣,在位於山東濰坊的華北地臺寒武紀中期饅頭組地層中
  • 90後研究生用周杰倫專輯為5億年前三葉蟲命名:範特西蟲
    恐怕周杰倫也沒想到,近20年後,這張專輯的名字有了新的含義: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孫智新,把他發現的一種5億年前的獨特三葉蟲命名為範特西蟲。「周董的歌對我影響很大,這次用範特西命名,也是向周杰倫天馬行空的音樂創作風格致敬,算是一種理科生的浪漫吧。」孫智新對科技日報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