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的發明可謂是人類發展史上一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繁衍生息的歷史就是不斷同疾病和自然災害鬥爭的歷史,控制傳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預防,而接種疫苗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事實證明也是如此,威脅人類幾百年的天花病毒在牛痘疫苗出現後便被徹底消滅了,迎來了人類用疫苗迎戰病毒的第一個勝利,也更加堅定了用疫苗控制和消滅傳染性疾病的信心。此後200餘年間疫苗家族不斷擴大發展,目前用於人類疾病防治的疫苗有50多種。
公元2020年,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暴發,在全球肆虐蔓延,目前已累計6100多萬人感染確診,143萬人離世。新冠肺炎疫情是1918年大流感以來全球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其複雜性、艱巨性前所未有,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衝擊前所未有。此次疫情也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作為生物製品行業的科研工作者,他們責無旁貸、義無反顧;作為全球疫苗多條研發線中的一支中國「國家隊」,他們以身作則、以上率下;作為這支科研團隊中的每一員,他們凝心聚力、全力出擊!
1、 暗夜
2019年12月底,湖北省武漢市疾控中心監測發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2020年1月2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以下簡稱「武漢病毒所」)確定2019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序列。
1月5日凌晨,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從武漢不明原因發熱患者標本中檢測出類SARS冠狀病毒,根據測序數據繪製的進化樹證實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7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簡稱「中疾控」)分離首株新型冠狀病毒毒株。
1月9日,武漢出現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次日,2020年「春運」拉開大幕。
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2019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2019-nCoV」。
疫情這個魔鬼,在2020年初始蒙著面紗悄悄地出沒於江城冬日暗夜,踩著庚子鼠年新春的腳步讓武漢三鎮、荊楚大地籠罩在深深恐懼的迷霧之中。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出現後,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生物」)董事長、科技部「863」計劃疫苗項目首席科學家楊曉明高度敏感,迅速指示中國生物上海捷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夏小凱即刻行動起來,2019年的最後一天,中生捷諾技術小分隊出徵武漢。下了高鐵,隊員們拍了張新年前夜武漢站的照片,轉發給了楊曉明。「發微信既是向我報告,又算新年問候吧。」楊曉明笑著說,「他們星夜兼程攜帶捷諾生產的全套核酸檢測試劑盒及檢測儀器,到一線進行檢測,憑藉的是長期以來對多重病原體核酸檢測技術的專業經驗,更是中生人的堅守,這也是中生科研人的常態。」技術小分隊深入武漢重點醫院排除了大量已知病原感染,將病原研究聚焦到了罕見或未知的新病原上,為後續發現新冠病毒提供了重要參考。在隨後得到新型冠狀病毒全部基因序列後,夏小凱帶領公司研發團隊夜以繼日地投入研究開發,首家成功研製出了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
1月23日,臘月廿九,武漢市江夏區黃金橋。中國生物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武漢生物所」)研發樓三層的病毒性疫苗研究一室,上午10時武漢封城的消息讓室主任王澤鋆心頭一緊,三天前他們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看到的全副武裝的醫護人員和推車上離世病人的場景此時又在閃現。春節對於他而言不過是工作日的延續,手頭手足口疫苗的研發工作讓他今年本就沒有回安徽壽縣老家過年的計劃,「除夕是註定要在實驗室加班的,封不封城對我影響不大,但還是感到哪兒有點不對勁兒」,他說,猛然覺得有大事兒要來了。
其實,命令在兩天前已經下達——「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楊曉明看到1月20日新華社播發的這條消息,抄起手機撥通了武漢生物所黨委書記、總經理段凱的電話,「你們開幹吧……」段凱太了解自己的這位導師了,當年在他手下讀碩士研究生,現在是自己的直接領導,但未離開話筒的頭還是生生沉澱了幾百秒,段凱明白這一突如其來尚未可知的新型病毒的疫苗研發生產重任落在了肩上。
阿布達比衛生部長艾哈邁德作為志願者接受疫苗接種
在王澤鋆的召喚下,研發團隊成員孟勝利、盧佳、萬鑫、郭靖、王文輝等一個個從祖國的四面八方逆行返漢投入研發工作,這個平均年齡34歲的12人團隊,他們有的在大年初一從老家自駕返漢;有的將家中幼兒留給老人獨自返漢;有的經過多番波折、乘坐臨停武漢的動車抵漢;春節留在武漢的成員也均在第一時間返回實驗室……他們是跟列車長懇求在武漢站下車的孤單身影;他們手握十幾張通行證、路條穿行過交警、防控人員們投射來複雜的眼神;他們還曾月高之時從自家因疫情防控封閉的小區翻牆而出……只為,整個研發團隊迅速集結!然而,在艱巨而充滿未知的科研攻關面前,每個人都有著些許的茫然,每一步走的是否正確,結果能否達到預期,工藝還能否更加優化……這些都是壓在每個人身上的巨石。團隊技術總負責人、武漢生物所首席科學家申碩博士說:「我的團隊中,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標尺,充分給予他們足夠的信任,我們一起並肩作戰多年,我相信他們。」
工作照
1062公裡外的北京亦莊,新鳳河邊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京生物所」),副總經理王輝也正焦急地等待楊曉明的指示——「48小時後決定」「再等24小時」「砸吧……」楊曉明終於下了決心。「砸下10幾個億,萬一像2003年非典那樣疫情幾個月後就消失了,感染規模也並不大,咋辦?」王輝說,「風險、壓力都在楊曉明身上,我不管,反正第二天我們就上馬了,不給他留後悔的機會。」1月29日,北京生物所按照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整體部署承擔了新冠滅活疫苗產業化車間建設重任,立下了「60天確保項目完工」的軍令狀。
中國生物決定,由北京、武漢兩個生物製品研究所並行分頭展開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研究,這意味著要加倍增加投入成本。「但『背對背』研發,結果能相互比照印證,確保疫苗安全可靠;同時也能開展內部競爭,提高研發速度和效率。」楊曉明說。
此時的武漢,天空一片灰暗,醫院人滿為患,恐懼讓遙夜難明。
工作照
二、靜寞
物來順應,未來可迎。
在武漢生物所正北40公裡的武漢市金銀潭醫院,「人民英雄」張定宇等白衣戰士們正同病人一起與病魔進行著殊死抗爭,不舍晝夜。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阻擊戰在舉國同心、八方馳援下層層鋪開。而在大多數人們還沒明白病毒、疫情到底是個什麼情況時,武漢生物所在中國生物的統一指揮下正式啟動了2019-nCoV疫苗的研發。
疫苗是將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立克次氏體、病毒等)及其代謝產物,經過人工減毒、滅活或利用轉基因等方法製成的用於預防傳染病的自動免疫製劑。
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段凱博士結合2003年參與抗擊非典時的工作經驗,帶領科研攻關團隊爭分奪秒徹夜進行著各項實驗檢測。新冠疫苗研發攻關需要做到24小時無縫接力——晚上10點,樣品到達實驗室,所有人員都在等待,核對、分裝、滅活、稀釋,各司其職。深夜12點,一位成員負責的結合抗體檢測試驗正式開始,另一位同事將中和抗體檢測樣品送達一牆之隔的武漢病毒所P4實驗室(亞洲等級和安全性最高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凌晨3點,所有樣品才能完成結合抗體檢測,下一個人則要馬不停蹄,完成所有數據整理和統計分析;凌晨4點,團隊成員做完檢測,才從實驗室離開。這是武漢生物所疫苗研發98天裡的一個夜晚——寂靜。
工作照
盧佳和她的組員穿上層層防護服——她們口中的「泡泡服」,進入武漢病毒所P4實驗室,與病毒近距離接觸,在全負壓空間下不吃不喝,經常一個人工作十幾個小時。「連睡覺都在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裡」,盧佳得意地說,意思是那可比住在五星級酒店高級多了。但想到放在安徽父母老家兩歲的女兒和正同城奮戰在醫院一線的夫君——寂寞——卻也是一天中最溫暖的時刻,她說,「每天凌晨結束工作才能拿到手機,只有那個時候才能聽到女兒給自己的留言:『媽媽,我好想你,你什麼時候回家呀?』『媽媽,我好想你,今天是你第78天離開家了,我都快忘了你的樣子了』……」
新一天的開始,只是前一天實驗的結束。三天後,中和抗體檢測結果判定,為了能在早上8點之前提交最終檢測報告,同事們再次呈現速遞接力——傍晚時刻前往實驗室觀察結果,確定凌晨判定結果;凌晨3點,兩位同事進入實驗室進行固定、染色等實驗步驟,最終將所有細胞培養板拍照,通過數據傳輸系統給實驗室外的另一名同事;凌晨5點,收到結果後,第一時間分發幾位同事,分工判定結果,再進行匯總、分析處理數據和填寫報告;凌晨6點,最終版的抗體檢測報告如期而至,提交CDE(國家食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
新冠疫情發生後,王輝擔起北京生物所新冠疫苗項目總負責人的重任,她第一時間抽調最精幹的力量組織科研團隊進行疫苗研發工作,又同時成立了新冠疫苗車間建設組。為加快疫苗研發進度,不斷協調內外部資源,往返於中疾控病毒研究所、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北京公司……沒有下班概念、沒有休息和吃飯時間,索性就住在了辦公室。在公司OA系統中,有她深夜2點處理的事項;員工微信中,有她凌晨4點布置的工作……
為了確保新冠滅活疫苗註冊申報順利進行,武漢生物所質量檢定團隊時刻堅守崗位,24小時晝夜奮戰,做到樣品隨到隨檢,2月至5月共檢定樣品上千件,質檢團隊個個都成了「鋼鐵戰士」。新冠滅活疫苗無現行法規標準,需要查閱大量文獻,諮詢相關專家,建立新的檢定方法。為了及時解決檢定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越是時間緊,越不能放鬆要求,就越要與時間賽跑,與病毒競速,更要做到質控嚴格有效,為保障新冠滅活疫苗新藥證書申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科研團隊合影
三、史冊
已知最早使用的疫苗注射可溯源至種痘技術,這項技術可能起源自中國文明。清代醫書認為,11世紀起,中國人於北宋時期即開始種天花痘;而另一本醫書則記載,更早於唐代即有「江南趙氏始傳鼻苗種痘之法」,且「種痘者八、九千人,其莫救者二、三十耳。」顯示該技術對天花的預防頗有成效,而據推測可能使用的是毒性較低的天花,使欲免疫天花之受試者接觸患者的膿狀囊皰,但此做法無法確保有效,且風險仍高,死亡率達1-2%。隨後這項技術沿絲綢之路傳播開來,18世紀初種痘技術由君士坦丁堡引入歐洲。
英國醫師愛德華•詹納聽聞民間普遍相信牛痘可以預防人類天花,因感到好奇的他,於1796年5月14日對一名兒童接種由感染牛痘的農婦手中抽取的膿汁作為疫苗,三個月後,他將天花接種至兒童身上,並證實該名兒童對天花免疫,此方法即傳遍整個歐洲。因此在使用拉丁字母的語言中,皆以拉丁文中代表「牛」的「vacca」作為疫苗字源,以紀念詹納使用牛痘作為疫苗實驗的裡程碑。
科研人員在阿聯與外方人員交流三期臨床試驗
疫苗根據工藝特點可分為滅活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減毒活疫苗、類毒素、亞單位疫苗(含多肽疫苗)、載體疫苗、核酸疫苗等。滅活是指用物理或化學手段殺死病毒、細菌等,但是不損害它們體內有用抗原的方法。與減毒活疫苗相比,滅活疫苗採用的是非複製性抗原(死疫苗),因此其安全性好,但免疫原性也變弱,往往必須加強免疫。
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打破了一般研發時間8-10年的長周期慣例,在疫情之初世界衛生組織的預計是,12-18個月之後將有疫苗可用。然而,2020年4月12日,即新冠病毒被檢測出後的98天,武漢生物所就率先研製出疫情防控決戰決勝的「殺手鐧」——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Vero細胞),該疫苗獲得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臨床試驗批件。6月16日,Ⅰ/Ⅱ期臨床試驗盲態審核暨階段性揭盲會結果顯示:接種後安全性好,無一例嚴重不良反應;不同程序、不同劑量接種後,接種者均產生高滴度抗體,0,28天程序接種兩劑後中和抗體陽轉率達100%!8月13日,國際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刊登了武漢生物所和武漢病毒所聯合研製的新冠滅活疫苗Ⅰ/Ⅱ期臨床試驗結果,這是全球新冠滅活疫苗第一篇正式發表的臨床試驗數據文章。
——4月15日,按照生物安全三級防護國際標準進行建造,僅用兩個月的時間,北京生物所完成了新冠滅活疫苗高等級生物安全生產設施建設,創造了新冠滅活疫苗生產車間建設的「火神山」速度,建成了國內首個通過生物安全認證和藥品生產許可的新冠疫苗車間。填補了國內硬體基礎設施的空白,也填補了我國人用疫苗高等級生物安全車間硬體標準和管理體系的空白。6月13日,獲得國家藥監局生產許可;7月13日通過了衛健委、科技部、國家藥監局等多部委聯合生物安全認證,具備了大規模生產供應新冠滅活疫苗的能力,年產能1.2億劑。
——4月27日,北京生物所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獲國家藥監局臨床試驗批件並同步啟動Ⅰ/Ⅱ期臨床試驗,為新冠滅活疫苗研發加上「國家隊」雙保險。6月28日,Ⅰ/Ⅱ期臨床試驗揭盲結果顯示:接種後疫苗安全性好,無一例嚴重不良反應,不同程序、不同劑量接種後,接種者均產生高滴度抗體。
——7月1日,武漢生物所新冠疫苗研發實驗室和生產車間綜合體(P3)落成,成為全球最大的新冠疫苗「兵工廠」。9月29日通過國家衛健委等六部委安全驗證,標誌著中國生物捍衛國家公共衛生能力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為實現新冠病毒滅活疫苗的科學研究和規模化生產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硬體保障。
——7月22日,經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和國家藥監局等機構的嚴格評審,中國生物研發的新冠滅活疫苗正式納入新型冠狀病毒疫苗緊急使用(試用)範圍。我國《疫苗管理法》規定,當出現特別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由國家衛生健康委提出緊急使用疫苗的申請,由國家藥監局組織專家論證並同意,由國家衛健委在一定範圍、一定時限內緊急使用疫苗。啟動緊急使用,將有力保障我國出境人員、醫務人員、防疫人員、邊檢人員以及城市基本運行保障人員等特殊群體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國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敬楨說,為了保障新冠疫苗的規模化使用,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布局武漢、北京兩地,以戰時速度在新冠疫苗研製和高等級生物安全生產設施建設兩條戰線上全面出擊,取得了自主研發國際領先的新冠滅活疫苗和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生產設施為標誌的領跑全球的重大創新性成果,疫苗的研發、生產兩條戰線得以勝利會師。目前為止,近百萬人緊急接種了中生新冠疫苗,沒有一例嚴重不良反應,其中注射疫苗後的離境人員,有5.6萬人,目前無一例感染。
京漢兩個新冠疫苗上市投產後,產能在全球首屈一指,人類戰勝新冠病毒的光明前景指日可待。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
啟程赴阿聯進行三期臨床試驗
四、情懷
1997年深秋,馬裡蘭州貝塞斯達,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35歲的楊曉明來到這個當時已有110年歷史的美國最高水平的醫學與行為學研究機構,從事分子微生物和疫苗學的研究工作。對比他已工作了12年的蘭州生物製品研究所,無論從硬體、軟體,還是科研水平、人才機制上的巨大差距讓他震撼,當時他就想如何能把蘭州所也建成這個樣子。NIH作為世界上從事生命科學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機構之一,在美國聯邦政府研發經費中的份額僅次於國防部(2020年NIH的聯邦預算為417億美元)。
秋去春來,一晃五載,楊曉明學成回國,然而回到的不再是黃河之濱的金城蘭州,而是被任命為武漢生物所常務副所長,去到了江城。「那時的武漢所工資都快發不出了,楊曉明來後大刀闊斧、敢破敢立、外引內聯、先行先試,一舉扭虧為盈」,1982年即入所的老徐師傅說。脫胎換骨、浴火重生還得用科研立足、產品說話,楊曉明在武漢生物所的近8年時間,先後主持了輪狀病毒疫苗、流感嗜血桿菌疫苗、肺炎多糖疫苗和以百白破聯合疫苗為基礎的多價聯合疫苗等研發工作,主要上市產品12種,銷售收入增長近8倍。
工作照
10月10日,北京雙橋,在中國生物由舊址改造剛剛落成的總部新辦公區,楊曉明談起當年放棄美國優渥的工作生活條件,18年來在中生忘我前行,最大的感受就是使命在肩——「放不下」。一如今年國慶檔電影《奪冠》中郎平的一句臺詞「我們為什麼打排球?——放不下」。在武漢生物所新冠疫苗獲得臨床試驗批件前20天,楊曉明就帶頭打了第一針疫苗。為保證臨床安全,三批共138名科研人員組成的先鋒隊,率先做了這個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實驗。他說:「在中國,疫苗研製與國外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國的每一種疫苗在進入臨床研究之前,首先要在研製者甚至家人的身上試用,證明安全之後再上別的人。正如傳說中的神農嘗百草一樣,以身試藥,充分體現了中國生物製品工作者為人民的獻身精神。」
中國第一代醫學病毒學家、「衣原體之父」——湯飛凡,1955年8月分離出了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衣原體),為證實它確實是沙眼病毒,「我們的老所長(衛生部生物製品研究所)把病毒種到自己眼中,果然患上了沙眼,一直堅持到典型症狀出來,他才於1957年正式宣布找到了沙眼病毒」。「這是我們中生人的光榮傳統。我是新冠疫苗主研人員,又是黨員,關鍵時刻以身試藥責無旁貸!」9月8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楊曉明在表彰大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精神上站得住,在關鍵時刻頂得上」,映現了這個甘南草原藏族人40多年前在青藏、黃土高原交界的草甸上策馬揚鞭蘊養出的捨我其誰的特有氣質。
在中科院武漢病毒所P4實驗室
「也有遺憾……」北京生物所原黨委書記楊小兵談起自己的同事老弟時說,「這個西北漢子其實有柔情的一面,就是與他夫人黃曉媛的伉儷情深。當年他們在武漢的住所特意選的是別人不喜歡的頂層,沒有電梯,所裡的同事從來看到的是他們手牽手上樓下樓,樓梯上遇人側身讓路,但手仍是握著的。」黃曉媛2014年不幸患上肺癌,但作為流感課題負責人的她仍在為武漢生物所「四價流感疫苗和人用大流感疫苗(H5N1)」的研製嘔心瀝血、忘我工作。段凱回憶說,「楊老師利用其專業技術嘗試針對性的治療,幾次把師母從死亡線上挽回,但就在去年清明因肺部感染未能搶救過來,黃師母還是走了。」今年4月23日,武漢生物所研發的四價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獲得國家藥監局頒發的藥品註冊批件,該所成為國內第四家獲批生產四價流感疫苗的企業;9月楊曉明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這都是對其夫人最大的告慰,楊小兵說。
7月初,劉敬楨到武漢生物所看望慰問一線科研人員,他說:「謝謝你們把新冠滅活疫苗研發出來了,這是國藥的驕傲,是央企的驕傲,我們感謝你們,你們還有什麼困難儘管說,我們全力支持。」科研人員們回答:「我們沒什麼要求,就希望能再堅持一會、再努力一會,助推疫苗儘快上市。如果非要提的話,就希望著哪天能放個假,可以好好睡一覺。」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民族能夠經歷無數災厄仍不斷發展壯大,從來都不是因為有救世主,而是因為在大災大難前有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北京生物所的趙玉秀和張穎是第一批進入中疾控病毒所P3實驗室接觸新冠病毒的人,在封閉近兩個月的研發工作中,她們克服身穿多層防護服、全負壓空間的艱苦條件,開展疫苗生產用毒株的傳代適應、建庫、病毒滅活條件等研究,常常一幹就是一天,身心飽受考驗;李娜負責新冠檢定及質量研究,她帶領檢定團隊24小時待命;新冠車間為高生物安全風險車間,但項目建設前期國內尚無此類車間的建設及管理標準,朱秀娟為了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與生物安全雙符合性車間的建立,大量查閱資料,開展設計攻關,終於建立完成了生物安全文件體系;還有中生捷諾技術總監程天齡,她和技術團隊滿心滿腦都是實驗數據,眼前飄著的全是一張張實驗圖譜……最長的一次連續實驗,他們竟然60個小時不眠不休!還有……,她們的名單很長。
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新冠滅活疫苗生產車間
在採訪中,中生的巾幗女將們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她們的話語大多很少,經常欲言又止,但隨即鼻頭紅了,眼含淚光。她們說,「科研不是一個人一朝一夕的單打獨鬥,目標一致的團體作戰、共同成長才能凝結成合力走的更遠!」「相信我們能乘風破浪,能直擊滄海,很驕傲我是其中浪花一朵。」她們打開手機相冊,展示自己身穿防護服、泡泡服的英姿,分外妖嬈,這是真正破浪乘風的「無價之姐!」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那一句句「我可以」「我要來」「我能上」……這是百年中生傳承的使命與擔當;從冬夜暮歲到秋日桑落,「指南針」「探照燈」「壓艙石」「金鑰匙」「殺手鐧」「彈藥庫」「兵工廠」——那一場場戰役,這是1.2萬「中國生物人」站得住、站得穩的精神,更是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大力弘揚的「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科學家精神的生動寫照。
中國生物新冠疫苗Ⅲ期臨床試驗阿布達比現場
五、起航——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
5月18日晚,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3屆世界衛生大會視頻會議開幕式上致辭中強調,中國堅持以民為本、生命至上,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對本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鄭重宣布:「中國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為實現疫苗在發展中國家的可及性和可擔負性作出中國貢獻。」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
7月9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國藥集團生物製品事業部總裁、中國生物黨委書記朱京津率北京生物所、武漢生物所、中疾控、河南疾控中心等29人的「國藥集團中國生物長城項目(Ⅲ期臨床)組」,攜帶中國生物的兩款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正準備飛往阿布達比。半個月前,中國生物獲得了阿聯關於新冠滅活疫苗國際臨床(Ⅲ期)試驗批准文件,他們此行標誌著重點考察疫苗保護效力的國際臨床研究(Ⅲ期)正式起航。
中國生物長城項目(Ⅲ期臨床)組在阿聯
藥物臨床試驗分為Ⅰ、Ⅱ、Ⅲ、Ⅳ期。Ⅲ期臨床試驗是治療作用確證階段,其目的是進一步驗證藥物對目標適應症患者的治療作用和安全性,評價利益與風險關係,最終為藥物註冊申請的審查提供充分的依據。傳統Ⅲ期臨床試驗的操作是,給試驗組注射疫苗,而給對照組注射安慰劑,在雙盲試驗中,受試者不知道自己注射的是否疫苗,然後開始正常生活,最後需要試驗組的低感染率和對照組的高感染率,才能驗證疫苗的有效性。而要證明有效性,試驗必須在病毒存量較多、疫情未受控制的區域進行,保證受試者有機會接觸病毒,由於參與者中只有一小部分可能感染病毒,試驗需要大量的受試者。
繼阿聯後,中國生物在巴林、埃及、約旦、摩洛哥等阿拉伯國家也嚴謹有序地推進新冠滅活疫苗Ⅲ期臨床試驗,8月又分別與秘魯、阿根廷等南美國家籤訂有關Ⅲ期臨床試驗的合作協議,更多的樣本量及不同地區的臨床試驗數據將大大提升新冠滅活疫苗的上市進程。目前已在10多個國家和地區接種超過5萬人、樣本人群已覆蓋125個國籍人員,各方面進展均全球領先,並得到國際廣泛認可。
9月15日,阿聯《海灣新聞》報導,阿聯衛生和預防部部長阿卜杜拉赫曼•奧維斯宣布,由於中國研發的新冠疫苗在第三期臨床試驗中被證明安全有效,該國已經緊急批准使用這批新冠疫苗。隨即,奧維斯等多名阿聯內閣成員,以及阿一線醫護人員、教師、警察和海關人員等先後接種了中生新冠疫苗。11月3日,阿聯副總統兼總理、杜拜酋長阿勒馬克圖姆在社交媒體分享其正接種中生新冠病毒疫苗的照片,他寫道:「在我今天接種新冠疫苗時我們希望所有人安全、健康,我們為我們的團隊而驕傲,正是他們沒日沒夜地工作使得阿聯得以接種疫苗。」
今年中秋國慶雙節同慶,在阿布達比,阿聯少年唱響《義勇軍進行曲》,祝福新中國71周年華誕;在杜拜,哈利法塔通體五星紅旗中國紅,閃耀整個波斯灣的夜空。海生明月,天涯此時。因為抗疫,阿聯與中國緊緊地連在一起。為新冠疫苗(Ⅲ期)臨床試驗,已在中東地區嚴重疫情下連續奮戰80多個日日夜夜的朱京津和他的隊友們向中生家人發來視頻問候:一曲《我和我的祖國》,祝祖國萬歲,繁榮昌盛!國際臨床(Ⅲ期)試驗至今已持續超百日,長城項目組成員和各國志願者一樣共同企盼試驗早日成功,為世界人民帶來真正的喜樂安康。
中國生物總部
10月8日,中國同全球疫苗免疫聯盟籤署協議,正式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這是中國秉持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理念、履行自身承諾推動疫苗成為全球公共產品的一個重要舉措,是中國踐行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邁出的重要一步。該計劃是由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世界衛生組織和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CEPI)共同提出並牽頭進行的項目,擬於2021年底前向全球提供20億劑新冠病毒疫苗,供應給「自費經濟體」和「受資助經濟體」。該計劃旨在加快新冠疫苗的開發和生產,並確保每個國家都能公平地獲得新冠疫苗。
「在臨床(Ⅲ期)試驗取得安全性和保護力數據後,中生新冠滅活疫苗就可以進入審批環節,預計12月能夠上市。但從當前的進度看,可能還要更快,離最後成功只剩『一公裡』!」楊曉明說,目前北京生物所和武漢生物所的新冠滅活疫苗年產量可達2.2億劑,明年產能將超10億劑,能夠保證國人安全充足的疫苗供應。此外,中生生物技術研究院另一支攻關團隊同步開展的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10月也已進入臨床研究,一旦研發成功後就能快速大規模量產。
習近平主席今年6月主持中非團結抗疫特別峰會並發表主旨講話時說,「中方承諾,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願率先惠及非洲國家。」10月中旬,51位非洲駐華使節和高級外交官來到北京生物所,深入了解中國新冠疫苗科技研發、臨床試驗和生產情況,並與科研人員座談交流。非洲使團代表尼日駐華大使伊奴薩•穆斯塔法在致辭中說,中國在全力抗擊本土疫情的同時,並沒有選擇「獨善其身」,而是積極投身全球抗疫合作,有一句諺語叫「幸福只有在分享時才是真實的」。我們向承擔著疫苗研發重任的國藥集團中國生物表示祝賀,並希望進一步取得重要進展,全世界都在翹首以盼!
習近平總書記說:「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要發揮科技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支撐作用。」「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是國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中生科研人員工作照
「總書記的講話給我們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希望,也給中國生物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當前形勢下,我們更要主動肩負起歷史重任,集中力量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補齊技術創新短板,加強生物安全體系建設。我們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在藥物、疫苗、檢測等領域勇攀科學高峰,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貢獻更多中生智慧與力量,為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做出應有貢獻!」楊曉明說。
疫苗之戰必勝,全球抗疫必勝!
(光明日報 劉欣偉)
[ 責編:曾震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