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扶蘇
自古以來,無論在西方的童話故事中,還是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裡,都有人魚的形象存在,並且二者存在一定的相似之處,這一點令人感到十分不可思議。
有學者認為,人魚這種生物未必存在,只是東西方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巧合。由於古代生產力發展水平有限,人們的科學文化知識也並不豐富,所以才會出現錯誤的判斷。不過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相信,世界上是存在人魚的。
海洋充滿神秘色彩,人類至今還沒能對其進行全面的探索,還有很多未知的生物隱藏在大海深處,這也是人們對人魚抱有幻想的原因之一。
雖然有關人魚的圖像信息極少,甚至無法成為證明人魚存在的重要證據,但是研究人員在深入發掘有關人魚的文字記載時發現,我國古籍中同樣有很多關於人魚的線索。
《山海經》中的氐人族
其一,最早的接近人魚形象的描述是《山海經》中有關氐人族記載,同時還有與其相關的其他人魚種族。這種人面魚身的生物擁有神奇的本領,並且很少與人類接觸,更為這本書增添了神秘色彩。
此後,無論是在墓中壁畫上,還是人們的繪畫作品中,都出現了以此為原型的人魚圖案。隨著人們社會文化生活的發展,人魚的形象也漸漸接近人的外表,相關資料也變得更加豐富。
鮫人眼淚能夠化為珍珠
其次,人魚在我國古代也被稱為「鮫人」,他們的眼淚還能夠化為珍珠。從已知的記載中可以分析,當時的人們賦予人魚很多美好的品德,人魚成為勤勞、善良、充滿智慧的化身。
與此同時,傳說中的「氐人族」依然存在,他們化作神獸,守護死後的亡靈,所以在很多貴族墓中,還可以找到有關「氐人」的石像。只不過相對於「鮫人」來說,二者雖然同屬一脈,但形象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分化。
畫本和志怪小說中的人魚
最後,畫本中的人魚形象和志怪小說中的人魚故事,都曾經吸引人們的廣泛關注,他們甚至還會以人類的形象出現,而屬性接近水生動物。
直到科學時代來臨,有關人魚的傳說仍未停止,面對這種神秘的生物,科學家們也很難得出準確的結論。
懷抱幼崽的儒艮和海島部落
此外,目前得到最多認可的就是這兩種說法:古人將懷抱幼崽的儒艮看做人魚,這種形象接近人類哺乳,由於海面上各種狀況幹擾,很難仔細分辨。
另一種說法是:生活在海島及其附近的部落會有特殊的裝飾物,比如在身體上繪製鱗片一樣的圖案,他們善於潛水,可能留下類似人魚的文字記載,容易給後世造成誤導。
有說法認為,古籍記載就是最好的證據;而反對觀點表示,《山海經》本身就是一個未解之謎,由此開始演化的人魚形象或許就是摻雜了人們想像力而已。
更何況,用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待相關問題的話,人魚需要具備一定的數量才能夠順利繁衍生息,我們不可能無法探測到對方的存在。有關人魚存在的問題存在廣泛爭議,還有待科學家們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