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瀕危所一團隊研究珠江流域巴西龜時,發現一種高致病性沙門氏菌,這是該種菌首次在國內巴西龜體內發現,其在國外已引發多起兒童急性感染事件。專家提醒,兒童養寵物龜時要注意衛生,尤其是眼睛後有明顯紅條的「紅耳龜」(即巴西龜)。
南都訊記者李文 華南瀕危所一團隊研究珠江流域巴西龜時,發現一種高致病性沙門氏菌,這是該種菌首次在國內巴西龜體內發現,其在國外已引發多起兒童急性感染事件。專家提醒,兒童養寵物龜時要注意衛生,尤其是眼睛後有明顯紅條的「紅耳龜」(即巴西龜)。
巴西龜內發現高致病性沙門氏菌
2010年以來,廣東省昆蟲研究所暨華南瀕危動物研究所龔世平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與廣東省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海南師範大學等單位合作,在廣東珠江流域對來自北美洲的外來入侵物種巴西龜的生態危害開展了研究。
項目組從珠江流域野外研究點捕獲41隻巴西龜,對它們做了病原微生物檢測,發現,39%的個體攜帶波摩那沙門氏菌。龔世平說,這次研究樣本量不大,其最大意義在於,確認了這種高致病性沙門氏菌在中國境內的巴西龜體內存在。「只要存在,病菌會感染給同類,感染給其他的蜥蜴、蛇等爬行動物,它們排洩物中的病菌也會汙染水體」。
沙門氏菌病是一種由沙門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全球每年大約有1 .3億人感染沙門氏菌。波摩那沙門氏菌是沙門氏菌家族中的一種高致病性的血清型,能導致人血性腹瀉、痙攣、發燒,甚至死亡,尤其對兒童危害嚴重,死亡率較高。
首次在中國野外動物體內發現
目前,人類波摩那沙門氏菌感染主要流行於美歐地區,龜類和其他爬行動物是重要的傳染源。
龔世平介紹,這是該病菌首次在我國野外動物體內被發現。他的團隊主要關注珠江流域和海南的巴西龜,但在海南的巴西龜體內暫未發現,「也可能與當時檢測技術不夠好有關」。
在惠東縣時,龔世平團隊遇到過有當地人拿巴西龜煲湯喝,後來得了痢疾,「當時就在懷疑,那些龜可能帶了這種致病菌」。
在我國,波摩那沙門氏菌首次於2000年從上海一例病人體內被檢出,2007- 2009年,廣州也發現2例人體感染該血清型的病例。但是,這幾個病例的感染來源並不清楚。長期以來,對該病菌在我國的流行情況和隱患也缺乏調查。
十年內巴西龜數量或大爆發
巴西龜原產於美國及中美洲,1987年作為觀賞物種引入我國。由於生長速度快、高繁殖、易存活,它對本土龜來說是個危險的傢伙,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 CN )列為世界上最危險的100個入侵物種之一。
龔世平介紹,近年來,巴西龜已在我國野外廣泛分布,北到黑龍江,南到海南,都有它的身影。因為,巴西龜適應能力非常強,耐鹽鹼也耐寒冷,而且天敵少,即使是能對它產生威脅的,也僅在它幼年時期,「成年後,估計也就只有人能吃掉它了」,而它的壽命一般在三四十年。
龔世平說,調查中已經發現了巴西龜的野外繁殖群體,說明這個物種已經成功入侵,適應了環境並在野外繁殖了下一代,「有人說,只有大規模爆發才叫『入侵』,現在看來,巴西龜已經具備了這個能力,爆發只是時間問題」。他預測,未來十年內,巴西龜可能迎來一次數量上的大爆發,「比如說,原來100隻,三五年內能變成上萬隻」。
「目前,本土龜類已經普遍處於瀕危狀態,說百分之百瀕危都不為過」,巴西龜入侵的後果是,擠佔掉本土物種的生存空間。此前,廣州市水生野生動物保護中心的小規模調查也反映出巴西龜分布之廣,調查人員在珠江白鵝潭至琶洲段選取了九個調查點,捕撈水生動物,其中的龜類百分之百都是巴西龜。住宅小區裡的調查也發現,有水域的地方,能看到出來「曬背」(龜類會在有陽光的時候爬山岸邊或是爬到石頭上曬太陽,補充鈣質)的全是巴西龜。
特別提醒
吃巴西龜要煮熟 兒童摸完龜要洗手
比起野外的巴西龜,更易對人的健康產生威脅的,是寵物市場上出售的巴西龜。雖然它們多來自養殖場,但龔世平提醒市民,養龜做寵物還是要小心一點,尤其是有小孩的家庭。
科學養龜,要先了解它是否經過檢驗檢疫,「龜若感染了波摩那沙門氏菌,人很難看出來,何況它們本身不一定會生病」,而這種病菌在龜的身體表面、分泌物,還有活動的水裡,都可能存在。他提醒,兒童接觸寵物龜時,一定要有大人看管,比如摸過龜後一定要洗手,不能邊吃東西邊跟寵物龜玩等。兒童身體脆弱,若染上病菌,發病比大人更猛更急。
龔世平說,美國已立法不允許交易小寵物龜,歐盟也有限制,中國也需對寵物市場加強管理,控制巴西龜的貿易量,同時加強檢疫,先從源頭上控制住巴西龜的泛濫和致病菌的威脅。
此外,巴西龜也是不少老廣餐桌上的美食,既然發現可能攜帶高致病性沙門氏菌,是否意味著不能吃了呢?對此,專家表示,沙門氏菌不耐高溫,巴西龜煮熟了還是可以吃的,但宰殺處理的時候要小心,不要讓它汙染了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