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式家具中櫥與櫃的區分,主要依據高度與寬度的比例。櫥一般高度大於寬,故統稱立櫥;櫃都低矮,有的寬度大於高,所以俗稱矮櫃。前者如書櫥、衣櫥、碗櫥等,後者有箱櫃、老爺櫃、畫櫃、錢櫃等。北方則相反,將書櫥稱書粔,衣櫥稱衣櫃,而把各種矮櫃都稱櫥,如悶戶櫥、聯二櫥等。
櫥都設有門,無櫥門的被稱為架,一般只有書櫥才取這種形式,所以,書櫥、書架是同類而形制不同的家具。有的書架安置有抽屜;有的下半部仍裝櫥門,北京匠師稱它叫亮格櫃,江南仍稱書櫥,但這類形制年代不會太早,明代是否有此形式,尚待找出確切的根據。書櫥之所以各式各樣,完全是文人為了滿足存放書籍、擺放古玩等陳設需要而不斷在翻新創意。如清代出現分格式的立櫥,民間稱古董櫥或什錦櫥,功能也已發生變化,到清代中葉以後還加設玻璃門。
在蘇式書櫥中,以有座的小廚最具有明式風貌,形體上下收分側腳明顯,均取門軸搖杆式裝置。下座舊稱「櫥奠」,主要目的是使櫥身抬高,起防潮溼的作用。書櫥用材,除花梨、椐木外,以「可闢蠹」為原則,這可證實古人取物崇尚實用的觀點。
明代衣櫥的形制。據介紹,「櫥內分上下兩格,中有隔板一層,兩扇櫥門之間有一隔梁,櫥門之內有橫隔梁。櫥門和隔梁上有銅環,可以上鎖。這顯然是一具日常使用的蘇式衣櫥的縮寫。「隔梁」即門栓,這種構造與古時立板門的做法是相通的(北方叫閂杆),一直到清末民初尚在延續。由於櫥門總是由門料上下出頭做門軸,櫥頂橫料拋岀鑿臼眼,故櫥頂拋頭轉角為了與櫥腳相應而順圓做,形成了搖杆門軸的一種基本式樣。北方人稱其為圓角櫃或麵條櫃。但在江南地區,民間俗稱圓腳櫥,因其櫥腳多為外圓裡方而得名。另有一類櫥腳取方材,一般櫥門框料也呈方形,以便釘銅質合頁,櫥頂也成方角,稱方腳櫥,北方又稱之為方角櫥。這些都指其櫥的基本形制。兩種形制相互吸收,變體的也常有發現。任何用作劃類或區分的條件,只能是相對而言,並無絕對標準。
根據櫥的不同用途,除書櫥、衣櫥之外,江南地區家家戶戶都有碗櫥。顧名思義,這是專指存放碗碟一類飲食器具的立櫥。北方俗稱為「氣死貓」,也頗形象。有人以為蘇州地區的碗櫥一定採用「透欞架格」的形制,其實並非如此,明式碗櫥很多與圓角櫥亳無二致,僅櫥腳比一般立櫥稍高,形體側腳明顯,用材普通,並不追求高級硬木。
櫃的品種主要有箱櫃和翹頭櫃等。箱櫃可用作疊放箱子,所以形制趨矮形,但又有獨立的儲藏和陳設功能,一般常裝設雙門雙抽屜。明清木版版畫插圖中不難看到它的造型和式樣。根據其使用功能,可知箱櫥大都陳置於內室,也常作為陪嫁物品,故用料講究,製作精美。櫃類家具不管櫃面是否用於承置衣箱等物件,一般均造成與桌面一樣平整光潔的效果,這是區分蘇式矮櫃與立櫥的又一個重要特徵。
翹頭櫃,江南民間俗稱老爺櫃,據說舊時可用來供奉菩薩或佛像、擺設香案用品而有此名稱。「老爺」是吳地稱呼菩薩或佛的土話。有人以為就是北方稱的悶戶櫥或聯二櫥、聯三櫥。其實,悶戶櫥等都有悶倉,而翹頭櫃不一定有悶倉,只有抽屜和櫃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