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3 07: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對阿蘭·巴迪歐來說,電影是一種教育,一種生活的藝術,以及一種思想。從1950年代末至今,他為第七藝術撰寫了三十多篇文章,儘管其中絕大多數隻與個別影片或某一組影片有關,但依然建立了一種電影視角及其解釋方式。這就是巴迪歐思想的一個特徵:通過思考個案,從一部具有特性的藝術作品出發去建構一個體系。這些文章為過去五十年來的電影描繪了一段不同的旅程,從具有現代性的導演(茂瑙、安東尼奧尼、奧利維拉、塔蒂、戈達爾)到美國當代電影(《黑客帝國》《木蘭花》《完美的世界》),以及他個人的電影經歷(居伊·德波、1968年電影、閃電小組的戰鬥電影等)。
《木蘭花》海報,圖源豆瓣電影
阿蘭·巴迪歐,就像許多他的同時代思想家一樣(比如朗西埃、熱奈特、德勒茲),電影成為他們青年時代的滋養,乃至成為他們思想的媒介(vecteur)。他的迷影精神是豐富的,1957年,他還在學生時代就在巴黎高師的左翼青年天主教雜誌《新酒》(Vin Nouveau)上開始了相關寫作。從充滿野心的文章《論電影文化》開始,他表達出始終貫穿於後來思想中的獨特觀念:電影還給身處當代的人類形象以公道,電影對其他藝術的「徵服性」(subjuguante)關係,電影作為他者和想像的旅行。在過渡到社會運動(engagement militant)和政治哲學之後,巴迪歐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在《閃電》(La Feuille foudre)和《安帕爾納森》(L' Imparnassien)雜誌上繼續電影批評工作。這是某種類似於政治法庭、傳播判斷的介入性雜誌,其判決是:這部電影是「修正主義」,那部電影值得尊敬和思考。在這條瞄準線上:一些左翼的法國敘事,他鍾愛的導演可以逃避審判:布列松或戈達爾。
1981年,巴迪歐與娜塔莎·米歇爾(Natacha Michel)共同創建了半月刊《桅帆》(Le Perroquet),這是知識界一個反密特朗的中心。在十年間,巴迪歐在這裡寫作了一些他感興趣的影片評論,一場令人印象深刻的批評漫遊。人們會讀到令人興奮的分析文章,關於法國喜劇片的道德,關於「第二現代性」的導演(總是有戈達爾),關於作為「電影中性」之標籤的瑞士電影。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著名導演,圖源豆瓣電影
接下來是一些比較寬泛和理論性的文章,發表在最近十五年裡,主要在《電影藝術》雜誌上,語言清晰而簡單(這是阿蘭·巴迪歐哲學寫作的特點之一),關於「寓言辯證法」、「作為哲學機器」的電影、作為「民主標誌」的電影。巴迪歐發展了電影作為「當代世界的真理生產者」、電影作為「世界真理的感性配置」的思想。影片在思考,正是哲學家去觀看並翻譯這種思想:這部影片為什麼主題賦予了形式?這就是巴迪歐電影思想的來源。這些文章中許多文章表達出,電影變成一種可以完全控制時間、控制其他藝術和人物的不純的藝術,確切地說是一種把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不可分辨性作為場域的主流藝術。這一切屬於電影,阿蘭·巴迪歐以難以抗拒的感性方式做出了解釋,標準的政治藝術和社會藝術,文明最好的標識,就像古希臘悲劇、成長小說、輕歌劇在它們所處的時代。我們最後會讀到阿蘭·巴迪歐2003年在布宜諾斯艾利斯所做的演講《電影作為哲學實驗》,他在這篇長長的文章中通過細節展現出他的電影思想,談到許多此前沒有提過的例子,如溝口健二、小津安二郎、羅西裡尼、維斯康帝、希區柯克、戈達爾、弗裡茨·朗、霍克斯或安東尼·曼,我們從中可以讀出阿蘭·巴迪歐真正的電影宣言。
本文節選自《論電影》阿蘭·巴迪歐 著;李洋 許珍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1月版
關鍵詞 >> 電影,阿蘭·巴迪歐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