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從叔本華讀到巴迪歐,你或許可以過好這一生

2021-01-16 界面新聞

記者 | 潘文捷

編輯 | 黃月

人該怎樣生活?從蘇格拉底開始,哲學家們就在追問這樣的問題。或許這個問題距離我們有一點兒遙遠,畢竟,一般在生活當中,我們思考的是某件事情該怎樣去完成,但是這樣具體的考慮,其實也必須連同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嚮往什麼樣的生活在內,一同思考。每一件事情的發生,構成我們人生的總和;每一個單個時刻的幸福,會構成整個人生的幸福。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必須思考自己如何過好這一生。

在以下的書單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每個哲學家來說,幸福人生的答案不盡相似。德國哲學家亞瑟·叔本華相信禁慾與克制,他認為智識豐富、內心富有的人不會想要從外界獲得什麼;而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則發現,在他減少對自己的過分關注以後,更加熱愛生活了。據此,他認為,真正的快樂不源於對自己內心的探索,而來源於對人和物善意的興趣。

雖然在今天的社會中,我們面臨著個人的原子化和生活意義的流失等種種問題,但中國哲學家陳嘉映看到,健康的身體、積極的從事、美好的環境,依然能夠給人帶來幸福,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成就依然可以帶來最為光彩和持久的快樂。他說,自我實現本身有助於抵制用抽象道德規則來規制人生,也有助於抵制不斷追求狹隘物慾的宣傳。法國哲學家巴迪歐也看到了全球資本主義與消費主義熱流之下新一代年輕人面臨的困境,他號召人們反對既定的掠奪性資本主義,為新的平等主義的象徵秩序做好準備,創造出不同的世界。他認為,這樣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叔本華:幸福最主要是由思想的安寧和滿足構成

在《人生的智慧》中,亞瑟·叔本華把人和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別分為三類:人是什麼,指一個人的人性;人擁有什麼,指人擁有的財產和其他佔有的外物;人在眾人審視下的生活方式,包括名聲、地位等。他認為,第一條是最為關鍵和根本的,其餘兩個要素只是人類自己人為設置的影響。

叔本華看到,生活中近半數的麻煩和困擾都源於我們因他人的評價而產生的焦慮。但是,他認為,把價值建立在他人的意見之上是一種不可理喻的價值觀。一方面,一個人越是向後人靠近,對於同時代的人來說就越是一個異類;另一方面,很多同時代的稱讚難以發展為死後的聲望。「有些人獲得了聲望,但另外一些人配得上它。」叔本華說,歸根結底,每個人是什麼、人的存在方式都和他自己有關,如果人在這方面沒有價值,那麼他就是沒有價值的,其他人的想法都是不重要的附屬品。值得一提的是,這本《人生的智慧》是叔本華給《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寫的《遺補和附錄》,正是這本對大眾來說簡單易懂的書使叔本華在晚年成為了名人,在那之前,他的作品一直乏人問津。或許也正是人生經歷賦予了他如此體會。

關於財產能否帶來真正的幸福,叔本華也做出了分析。他看到,貧窮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套在脖子上的枷鎖,因此建議人們要小心保管好賺得的和繼承而來的財富。但是,那些擁有了財富卻沒有嘗試全面地學習一項知識的人,在他眼中依然是「遊手好閒的懶人、竊取時間的小偷、卑鄙的無恥之徒」,永遠不會幸福。

叔本華堅持認為,人類幸福最主要的來源就是自己的內心。這首先要取決於我們的健康狀況。他認為,我們90%的幸福都是基於健康:有了健康,任何事情都可能是快樂的源頭;沒有健康,任何事情,無論它是何種事情,都不會讓你覺得享受。即使擁有了人生的其他幸福和優勢——偉大的思想、快樂的性格——也都會減弱和退化。在健康以外,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況也是必須的。除此之外,他還非常強調智識的作用。「人生就是一團欲望,欲望得不到滿足就痛苦,欲望得到滿足就無聊。人生就像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擺動。」叔本華的這句名言想必人人皆知,但在他眼中,天性中充滿了豐富智識的人可以擺脫痛苦和無聊,獲得真正的幸福。在他看來,平庸的人會把自己的快樂寄托在自己之外的事物之上,而內心富有的人不會想要從外界獲得什麼,只是得到「不被得到」,一段不被幹擾的閒暇,以此來發展和健全自己的智識之力。叔本華非常強調獨處,討厭社交,他認為人幾乎所有的痛苦都源於和他人的交往——這或許和他個人經歷有關。叔本華疑心重重,總是吵架,而且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以狗為伴,但在晚年寫就的這本書當中,他依然認為孤獨是幸福、安寧的源泉,他還主張人要勤於反省,以獲得對自我人生價值的清醒認識。

《人生的智慧:如何才能幸福度過一生》
[德]叔本華 著  韋啟昌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11
羅素:真正的快樂依賴於對人和物善意的興趣

曾經批評過叔本華的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也認為,幸福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一定是一種平靜的生活,真正的快樂只能常駐在平靜的環境裡。但是他並不喜歡反省,在《幸福之路》中,他寫道,很多人都有內省病的傾向。道德家太看重自我克制了,可是這樣就是把重點搞錯了,自我克制、有犯罪感,依然是在自我囚禁而不快樂——這樣的人「覺得浩瀚宇宙當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自己要品德高尚」,但實際上,理性的人對待自己和對待別人的不盡如人意的舉動態度應該是一樣的,即把這些舉動看作是某種情形下的產物,可以通過避免引發這些舉動的環境來規避它們。因此他說,不要以為內省者的憂鬱有什麼偉大之處,內省會讓人更加自我,而以自我為中心的激情,會讓人自我沉溺,讓人過上單調的生活。

「面對世界的豐富多彩,內省者卻轉過頭來只盯著自己內心的空虛,這多麼無趣!」羅素認為,最無聊的是自我封閉,對自己過分關注,最令人愉快的則是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移向外部世界。他看到,太強的自我是一所監獄,如果一個人想要盡享世界的快樂,就必須逃離這所監獄——真正的快樂依賴於對人和物善意的興趣。對人的興趣是一種情感,是喜歡觀察人、能從他們的個性中找到樂趣的情感,願意為與自己接觸的人提供感到有趣和快樂的機會,不想去支配他們或者讓他們對自己無比崇拜。在這個基礎之上,志趣相投、意見相同的人之間交流往往可以提升幸福感。

羅素討論了工作的意義。他看到,有意思的工作可以讓人運用自己的技能,而最好的工作則具有建設性,當這種工作完成時,會留下一種紀念碑似的東西。從從事一項偉大建設性事業的成功中得到的滿足,是生活能夠給予一個人的最大快樂之一。羅素說,能做自己工作主人的人有這種滿足感,覺得自己工作有益而且需要相當技能的人有這種滿足感,培養令人滿意的孩子也能帶來深層次的滿足感。

在賴以生存的核心興趣以外,羅素認為,一個明智地追求快樂的人會讓自己擁有很多附帶的興趣。他看到,一個人感興趣的事情越多,快樂的機會也就越多,需要被拯救的機會就越少。因為這樣,如果失去了一件東西,就可以轉向另一件東西。在他看來,儘可能對很多事情感興趣是好事,因為這樣可以使得我們的生活變得充實:「只有當我們對事件產生了興趣,事件才會變成經歷,如果事件引不起我們的興趣,我們將一無所獲。」即使不愉快的事情也是有益的,可以增進自己對世界的了解。在羅素看來,一個活力十足、情趣盎然的人會打開自己的頭腦之窗,讓來自宇宙每個角落的風自由地吹進來。「人類的局限性允許我們看到什麼程度,他就能將自己、生命和世界看到什麼程度。他可以藉助這些來戰勝所有的不幸。」

《幸福之路》
[英]伯特蘭·羅素 著  吳默朗、金劍 譯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9-4
陳嘉映:一個人所做的事情使他充盈,支持他站立

與叔本華1851年出版的《人生的智慧》、羅素1930年出版的《幸福之路》相比,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嘉映在2015年出版的《何為良好生活》,或許更加貼近當今現實中的我們。

陳嘉映看到,在今天所謂的「成功人士」當中,有的過著良好的生活,有的則品格低下、靈魂乾癟。在一個汙濁的社會裡,確實有很多靠鑽營取巧而獲得成就的人,但是不論好壞,我們生存的社會就是這個樣子。陳嘉映認為,如果要是有心好好生活下去,就得要在這樣的社會現實裡面建設自己的良好生活,這種建設也包括批判和改造。但他也提醒讀者注意,不要讓批判流於抱怨,尤其不能夠因為習慣抱怨而放鬆和放縱自己。

除了社會環境以外,在今天的世界,傳統正在瓦解,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分工變得越來越細,這使得每個環節上的人難以了解自己工作本身的重要性,這種情況也會造成意義的流失,因為意義「不是想出來的,不是論證出來的,而是被感受到的,通過生存和勞作的直接性感受到」。

陳嘉映把從業者的收益分為內向效用和外向效用。例如,畫家可以通過畫獲得財富、社會地位、權力,這些是外在收益;而對創造、維護、發展繪畫這一傳統帶來的滿足感、同行的讚譽,這些是內在效用,內向效用並不總是按比例帶來外在收益,就像德性並不總是按比例帶來「好處」。過去,人的整個生存,包括其德性都和自己的興趣和勞作結合在一起。可是職業要求個人的,不再是整個的人,而是一個人在特定崗位上的效用。這樣,人的性情、德性等就和人的「效用」隔離開,「生活的意義」就漸漸成為主觀的事情。

但是,即使意義在流失,「我該怎樣生活」依然是貫穿人的一生的問題。陳嘉映看到,這個問題主要不是選擇人生道路的問題,而是行路的問題。人一開始不能夠通透了解自己的本性,但在實踐當中,本性會逐漸向我們清晰顯現。漸漸地,人會變得「自身通透」,洞明自己和自己所行之路,知道自己行在何處,從而能夠貼切著自己的真實天性行路,把自己大致保持在天性所指的路上。

自我實現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中的最高一層,但是陳嘉映認為,馬斯洛那裡好像有一個標準流程,可實際上,自我實現應該是形形色色的人去實現形形色色的自我。在我們國家,很多人但凡有一線機會就想要掙大錢做大官,但在有些國家,人們當小學老師、社區醫生也很快樂。「一個人所做的事情使他充盈,支持他站立。」麵包師傅把麵包烤得香噴噴的,醫生把病人治好,自我由之實現。人們不僅僅希望有一個好結果,而且要自己求獲這個結果;人不僅因為有好結果而快樂,而要用自己的汗水澆灌出好的果實來。陳嘉映說,沒有什麼快樂比自己努力而獲得成就帶來的快樂更光彩和持久的了。

《何為良好生活:行之於途而應於心》
陳嘉映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5-4
阿蘭·巴迪歐:燃燒生命和構築人生都是年輕人的敵人

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與阿甘本、朗西埃、齊澤克被視為當代歐陸學界「新共產主義」的領軍人物。作為一名堅定的左派知識分子,巴迪歐對資本主義現代性持強烈的批判態度。2016年,時年79歲的巴迪歐針對年輕人發表了三次講座,主題是探討當代青年與真正的生活之間關係。《何為真正生活》這本書中的第一部分涵蓋了這三次講座的內容,第二部分則是對前者的補充和延伸。

巴迪歐看到,當代青年在很大程度上擁有著新的自由,既可以燃燒生命,也可以構築人生。但是他援引蘇格拉底的觀點,指出這兩者都是年輕人的敵人。燃燒生命這個敵人,指的是當下生活的激情,追求娛樂、快感、瞬間放縱,這種生活當中看不到未來,只有一種虛無主義,因為這種「生活」只是把時間分為若干好的瞬間和壞的瞬間,而沒有建構,沒有統一意義,沒有以任何形式對時間進行有組織的掌控,無法走向真正的生活。

年輕人的第二個敵人——構築生命——是追求成功的激情,這種激情指向富有和權力,要在既定的社會秩序當中獲得一個好的位置。這會導致年輕人崇拜現存權力及保守主義,在其秩序之下安排自己的生活。可是,現有的秩序是什麼樣子?今天,人類生活的內在差異都按照等級制形式編碼和符號化了。年輕人和老人、女人和男人、窮人和有權有勢的人、外國人和本國人、城裡人和鄉下人,這個結構秩序決定了人們的地位以及這些地位之間的相互關係。直到現在,所有的社會象徵秩序都是等級化的秩序傳統社會的等級制在今天表現為民族國家的等級制(「土生土長的法國人萬歲」「大俄羅斯東正教萬歲」)、純粹的種族主義、原子論的個人主義等,而捍衛資本主義及其自由則代表了對西方的渴望。

巴迪歐還指出了不同性別面臨的不同問題,他看到,傳統的律令是「男孩要像你父親一樣,女孩子就要像你媽媽一樣,不要隨便改變觀念」,但是當代律令反而是「做一個你想做的人類動物,充滿著低級的欲望,沒有任何觀念」,全球化資本主義需要這樣的主體性。這樣,就有了無法變得成熟、永遠陷入消費主義的年輕男性;也有了在社會生成的犬儒主義當中早熟為女人的女性。消費主義的、競爭性個人主義的女性主義版本要求女人來掌控這個世界的權力,而不是號召創造出不同的世界。人們認為女性平等的標準和女人的社會價值就是女人當法官、軍官、銀行家、總統,但這個意義上,「女人就是無往不勝的資本主義的常備軍。」

巴迪歐看到,當代社會希望的是,如果我們有能力就購買市場上的產品,如果沒有能力就閉嘴滾蛋。「資本主義不需要我們有思想,有觀念,唯一重要的東西就是擁有價格的東西。」人們由此墮入了完全迷失方向、不斷循環往復的生活當中。面對這樣的情況,年輕人仍有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例如用最大的努力使用自己的能力構築人生,可是,也有一些可以使我們離開,超越自己能夠做、建立或者安頓的事情。因為,有其他的東西在召喚我們:年輕人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反對既定的掠奪性資本主義,為新的平等主義的象徵秩序做好準備。這種生活,在巴迪歐眼中,是真正的生活。

《何為真正生活》
[法] 阿蘭·巴迪歐 著  藍江 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9-8

 

相關焦點

  • 檢書丨從叔本華讀到巴迪歐,你或許可以過好這一生
    或許這個問題距離我們有一點兒遙遠,畢竟,一般在生活當中,我們思考的是某件事情該怎樣去完成,但是這樣具體的考慮,其實也必須連同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嚮往什麼樣的生活在內,一同思考。每一件事情的發生,構成我們人生的總和;每一個單個時刻的幸福,會構成整個人生的幸福。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必須思考自己如何過好這一生。
  • 世界哲學史上,叔本華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
    在《附錄與補遺》的《人生的智慧》中,叔本華認為,決定凡人命運。欣賞一段摘自:《人生的智慧:如何才能幸福度過一生》比起從沒真正體驗過貧窮的人來,那些經歷過匱乏的害怕貧窮,也更容易鋪張浪費。出身良好的人通常比那些一夜暴富的人對未來更加慎重,生活上更加節制。乍看之下貧窮似乎並不是太可怕。
  • 哲學大師叔本華,孤僻一生,品味這10句哲理名言,醍醐灌頂
    叔本華被譽為人類發展中閃耀的恆星,他一生充滿著痛苦與孤單,這也造就了他的悲觀主義,創造出他獨特的哲學觀點。1788年2月22日,叔本華降生,今天是他232年誕辰,就用他最為經典的10句話來紀念這位德國著名哲學家吧!叔本華家庭優越,品質卓越超群,他不需要為生活低頭奔波。
  • 阿蘭·巴迪歐:電影是一種思想,其作品就是現實
    在過渡到社會運動(engagement militant)和政治哲學之後,巴迪歐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在《閃電》(La Feuille foudre)和《安帕爾納森》(L' Imparnassien)雜誌上繼續電影批評工作。這是某種類似於政治法庭、傳播判斷的介入性雜誌,其判決是:這部電影是「修正主義」,那部電影值得尊敬和思考。
  • 尼採:叔本華為什麼被時代給遺棄了?
    他也曾羞愧的給好友奧維貝克送書,幾乎是乞求的說:「請為我發揮你的最大善意,如果這本書不堪卒讀,那裡面的某些局部或許還是可以看一下的。」這對於一名作家來說,這已近乎尊嚴掃地。難以想像在《瞧!這個人》裡說「我為什麼能寫出如此好書」的是同一個尼採。尼採說,只有到了二十一世紀,人們才能理解他的哲學。可惜的是,現在人們也只是摘抄他的隻言片語,作為名言警句用來熬雞湯而已。
  • 國際思想周報 | 巴迪歐的一記耳光
    11日,巴迪歐在《解放報》上發表了火藥味十足的反駁,稱自己被莫名其妙安上了一個「極左翼反猶分子」的稱號。巴迪歐說,「極左翼反猶主義」是一個荒謬的表述,他的任何一部書都不可能找到被稱為反猶的句子。他對任何國家都沒有愛,別說以色列,就是法國也一樣。「如果真有問題,可以去法院起訴我……當然,我對法院也沒有愛。」
  • 叔本華經典語錄,句句蘊含人生哲理(深度好文)
    一方面是由於一切事物都在充滿變化,我們的運氣隨時都會變動;另一方面是因為在判定事情對自己是好是壞之時,我們易於受到欺騙。——叔本華2. 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不應該看他擁有多少高興的事,而應該看他是否正為一些小事煩惱著。只有幸福的人,才會把無關痛癢的小事掛在心上。那些經歷著大災難的人是無暇顧及這些小事的。也因此在失去幸福以後,人們才會發現它們曾經存在。——叔本華3.
  • 叔本華:一個人如果不提升自己,即便富有也只是時間的小偷
    他的一生並不得志,在去世前幾年獲得聲譽以前,一直過著隱居生活。叔本華從小孤僻,傲慢,喜怒無常,並帶點神經質。他對自己的哲學也極為自負,聲稱是一種全新的哲學方法,會震撼整個歐洲思想界。然而他的著作卻常常受人冷落。他的一生不算風光,直到1853年時,他的哲學思想才被世人所重視,不過卻於1860年9月21日病逝。
  • 「零基礎」小一生的私房書單(J媽定製)
    好吧,既然孩子們都長大了,硬體也得跟上,書必須買好。軟體也得配合,讓廣大會員家長知道哪些書是適合「小一生」讀的。👆這只是第一條,觀察兩「J」,識字水平差距很大。所以,Jerry媽媽先拋出「零基礎」小一生書單。供大家參考!
  • 巴迪歐最新訪談:遊牧無產者、選舉政治的失敗、身份認同主義
    這本書中有穿插著戲劇性的段落,講到了斯賓諾莎和柏拉圖、數學理論、整數……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說這是一部多學科綜合的作品嗎?巴迪歐:我或許不會用這個詞。哲學總是關涉一切的。尤其因為那時我們組織得還不夠好,我們還不知道必須先有一個堅實的集團,才能去示威。我們像一群羔羊走向屠宰場,也體驗到了當重大利益受到威脅時,這個世界能夠多麼暴力。這一經驗使我堅信,任何真正的政治立場都具有一些對抗性。我們不得不與主流世界發生衝突,即使這並非義務。我認為那些奉承既定秩序的人不算是真正的哲學家。在你看來,那時的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還依然紮根在人們頭腦中嗎?
  • 左翼哲學家巴迪歐針對年輕人的演講集,何為真正生活?
    你最終要讀上像亨利四世中學(Henri IV)、路易大帝中學(Louis-le-Grand)那樣的學校,碰巧,我自己也是那裡畢業的。如果有可能的話,你可以沿著同一條路徑深造:精英學院(Grandes écoles)、董事會股東、高端金融、大眾媒體、政府官僚、貿易商會、在股市上用數十億歐元資金起家。
  • 乾貨|「零基礎」小一生的私房書單(J媽定製版)
    今年年初推出了「零基礎」小一生的私房書單(J媽定製)這會,8個月過去了,雙「J」也從小一生榮升為小二生。
  •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看懂這三點,如大徹大悟,幸福其實很簡單
    學會知足,盡力把人生的每一天都過得充實且稱心如意,好好珍惜我們擁有的時光和生命。如若我們能參透《人生的智慧》一書中所講述的人生智慧和哲理,或許能幫助我們化解人生中許多煩惱與憂愁,在如何獲得幸福和快樂一問中給人以深刻的啟發,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 屈原式的殉國還是叔本華悲觀主義,王國維為什麼自殺
    陳寅恪曾為王國維寫過兩句詩:一死從容殉大倫,千秋悵望悲遺志。陳寅恪和王國維都是那種文化信仰之人,所以陳寅恪在《王觀堂先生輓詞並序》中寫道:「蓋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巨劫奇變,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為天下後世所極哀而深惜者」。
  • 南南論壇丨巴迪歐:資本主義下的生態鬥爭缺少力量
    劉健芝:你在2008年提出了共產主義假設。12年後的今天,你對共產主義假設最重要的修正或補充是什麼?巴迪歐:「共產主義假設」對我來說是整個共產主義政治故事的名稱,而不是用來稱呼我們今天的情況的。我認為「假設」一詞的含義與「科學假設」的含義相同。
  • 茅盾文學獎值得一讀的5部作品,看看你都讀過了幾部?
    現在茅盾文學獎也走過了30多個年頭了,也是產生了許多比較有影響力的作品,著實是為我們提供了一份非常值得一讀的書單,下面就來盤點一下,茅盾文學獎史上,有哪一些作品是值得一讀。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了5部作品,看看你都讀過了這5部作品沒有?
  • 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為什麼有「厭女症」
    叔本華是19世紀著名的德國哲學家。看叔本華的著作,能寫出如此悲觀的文字,他本人一定是個悲觀主義者吧?其實,叔本華是悲觀的,但同時也是樂觀的。他看透了人生的同時,也很熱愛生活、樂觀向上。他一生有「厭女症」,終身未婚,也無固定情人。
  • 內含法國主持人推薦25本哲學書單
    大多數哲學家都不會要求我們過分看重讀書,像大名鼎鼎的悲觀主義哲學家叔本華就反對讀太多書。他認為書讀多了,很容易讓自己的腦袋成為別人想法的跑馬場,獨立思考能力非但可能得不到鍛鍊,還可能遭踐踏。誠然,對於一個熱愛思考的人來說,讀書主要起著工具的作用,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 2020年個人書單
    以往的個人書單,最多把推理作品與其他作品分開。然而今年書單的最前面,是一系列與新冠疫情直接或間接相關的作品。三月到七月,我曾讀了一系列關於疫情、病毒、政府結構與治理邏輯的書,試圖用閱讀來理解這場或許人生僅此一見的大流行病。然而,隨著病毒蔓延、感染數字攀升,我所面臨的問題數量也呈指數上升。很多問題的解答並非如實寫在書本,而是需要靠人生智慧與經驗積累來消解。
  • 從261本書裡推薦10位你應該讀的中國作家
    這兩年,讀了近200本書。畢業後,依然保持一年讀100本書的習慣。談及大學所讀,想推薦10位中國作家給你,他們的作品應該是你無法避開的。餘華01.  《檀香刑》,講一種刑法,你可以百度,很殘忍。這段刑法背後的人及故事,配以地方戲戲文,加之文筆璀璨、想像奪目,堪稱莫言代表作。至於莫言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蛙》,我個人覺得不如《檀香刑》。閻連科03. 閻連科推薦指數:四顆星推薦作品:《丁莊夢》、《年月日》、《炸裂志》《丁莊夢》曾改編成電影《最愛》,郭富城和章子怡主演,沒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