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雷安珍,老家在鎮遠縣的一個小山村,那裡山多地少,土地貧瘠,我們家每年的收入只能維持基本生計,所以,我們一家人心裡一直有一個願望——搬出大山。
雷安珍(一排左一)與街道、社區工作人員一起組織移民群眾外出學習時合影
2018年12月,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我們一家人從鎮遠縣搬遷到凱裡市白果井街道東出口移民安置區。 搬遷到凱裡後,我感觸最深的是「一步住進了好房子」:住房周邊有學校、醫院、廣場、超市等完善的配套設施以及就業培訓、文藝活動等「全鏈條」服務。 這些黨的好政策讓我深刻理解「恩在何處、恩從何來」,因此,我主動申請擔任樓棟長,而且還在白果井街道和社區的動員下,經過組織選舉,擔任了思源社區的婦女主任,副主任。
雷安珍(右一)和群眾討論刺繡技術
身份轉變後,我從熟悉政策、學習文件入手,把群眾當成自己親人,對入住臺帳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積極協助工作人員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服務各項工作。 我既是一名社區工作人員,又是一名搬遷戶,深知大家來到陌生地方的顧慮和生活上的不適應。為了幫助其他搬遷群眾儘快適應新生活,我常常深夜都還在逐戶開展走訪,對每家情況瞭然於心。
我還結合「新市民·追夢橋」工作,積極與街道、社區對接,組建了一支文藝隊伍定期開展文藝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能更好地引導搬遷群眾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激發群眾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內生動力。
雷安珍(右一)與了解群眾到扶貧車間的工作情況
同時,我還經常性地往返各個樓棟,組織在家的婦女和對就業有需求的群眾落實「雙培」促「兩業」工作。初步估算,我一個人累計動員了社區1000餘人參加雙語以及電工、刺繡等實操培訓,並對就業有困難的群眾,積極主動幫助其聯繫就業崗位。 現在,搬遷群眾有什麼困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今年2月26日晚上11點半,正在睡夢中的我被電話鈴聲吵醒,當我接通電話後立即起身趕到4棟206室楊德銀戶,原來是楊德銀和孫女楊豔倆爺孫因烤炭火引起一氧化碳中毒,已經意識不清。
我連忙聯繫人找了輛車子把楊德銀老人和孫女送到醫院。由於受疫情影響醫院當時設備不能正常運作,醫生告知急需送往貴陽治療,我又抓緊聯繫楊德銀兒子及時送到貴州省人民醫院,由於送得及時,爺孫倆脫離危險。
雷安珍為安置區群眾辦理業務
這件事情發生後,小區任何一項工作我更加細心,除了反覆提醒,還對安置區的特殊人群不定期開展走訪,做好登記,群眾親切地喊我「雷大姐」。 我今年58歲了,腿腳和反應能力都比不上年輕人了,但只要搬遷群眾有需要,我一定會能衝鋒在前,努力讓更多的搬遷群眾搬得出更能穩得住,過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丹 李卓檬
通訊員 石燕
編輯 王小婷
編審 王璐瑤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