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上岸,開啟幸福新生活!竹岔島198戶居民進行搬遷安置抓鬮

2021-01-20 大眾日報

青島西海岸報/西海岸新聞網記者 丁霞

1月9日,對於薛家島街道竹岔島社區的居民來說是個大喜的日子,當天198戶居民終於盼來了新房,進行搬遷安置抓鬮,就此薛家島街道完成了全域城市化。

據了解,竹岔島社區是薛家島街道唯一的海島社區,由於島上交通、醫療、教育和生活的諸多不便,多年來島上居民一直盼望早點「上岸」住進安置房,開啟幸福新生活。此次安置樓房房源共341套,其中多層181套,高層160套。島民搬出後,竹岔島將作為旅遊景點進行保護性開發。

現場

居民抓鬮分房圓了安居夢

1月9日上午8點整,在黃島公證處現場監督公證下,竹岔島社區安置樓抓鬮分房在南島小鎮正式開始。198位居民代表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早早排隊齊聚抓鬮現場。

今年72歲的楊立業,一大早便來排隊等待抽號了,正如他所願,楊立業抽到了自己心儀的房子。「抓的房子和樓層都很滿意,挺激動的,也踏實了。」楊立業高興地說。他告訴記者,由於交通不便等因素,這些年大部分居民都從島上搬了出來,如今僅有十幾戶還在島上生活,一直盼望出島的他也終於如願了。在島上生活了這麼多年,楊立業雖然已經適應了艱苦的條件,但隨著年齡不斷增長他還是盼著早點出來居住。「身體不如往常了,在島上買吃的用的,尤其是看病買藥都不方便,我和老伴兒坐船出來採購生活用品要耗費一整天,回家就累得不行了。要是趕上天氣不好,有個急事沒船出來可著急呀。」楊立業感嘆道,「現在好了,很快就能住進安置房了,不僅生活條件好,去哪兒也都方便了!」

考慮到楊立業出島的不易,薛家島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提前帶著楊立業和老伴兒來到他們的新房看了看。「來的時候沒有想到房子是這個樣兒,跟我們在島上住的房子完全不一樣。以前就是三間瓦房,島上條件有限,解決不了自來水問題,冬天還要自己用爐子取暖,現在這房子水電氣暖都齊全,真是讓我們的生活一百個放心。」楊立業樂呵呵地說。

暖心

把最好房源留給海島居民

竹岔島,位於薛家島東南黃海中,距陸地最近處約2.9公裡,面積1.08平方公裡,海岸線3000米,是一個有著300餘年歷史的海島漁村。2010年7月,經相關部門批准,將竹岔島社區與其他社區一併安置,安置房於2013年8月動工,2015年南島小鎮建成,2016年開始陸續分配,安置了漁鳴嘴、顧家島、董家河、施溝、石嶺子、劉家島、鹿角灣等7個社區2000餘戶居民。因竹岔島社區原住房情況與島外社區不同,拆遷政策需另行研究。

為此,薛家島街道成立竹岔島村改領導小組和六個工作小組,與相關部門多次對接研究相關事宜。2019年下半年,關於竹岔島社區拆遷安置補償政策經研究通過,2020年開始實施拆遷安置補償協議籤訂、居民搬遷工作。

為讓居民順利入住,街道做足了準備。前期街道城市化辦公室、施工單位、物業以及社區,一起對所有房源進行了查驗,有問題的地方進行重新裝修、換件,一切不適合的房源剔除出去,把最好的房源留給竹岔島的居民。「南島小鎮打造的是全國獨一無二的膠東海濱漁民風情小鎮,小區有配套幼兒園、超市、衛生室等,周邊交通等各項基礎設施完備,能夠極大改善生活狀況,原有2000多戶社區居民,再加上此次即將搬進來的198戶,相信咱們海島居民都能在這裡享受到好生活。」薛家島街道南島社區黨委書記周江岸介紹,從1月11日起,居民就可以到物業領取鑰匙,準備裝修搬入新家。

延伸

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未來竹岔島將進行保護性開發

竹岔島與附近的脫島、大石島、小石島構成竹岔島群,海岸線蜿蜒曲折,海岸坡陡,附近海域廣闊,礁石密布。唯西側岸坡較緩,有大灣、小灣、南灣等三個小型港灣可泊船。

竹岔島自然風光絢麗,竹木叢生。村南島頂有一棵大樹,名為「小葉樸」,根深葉茂,長勢奇特,已有120餘年歷史,從別處遠眺,如同一把擎天巨傘,是島上一道獨特景觀。在竹岔島南側有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火山口熔巖地貌,巖石奇形怪狀,色彩斑斕。火山口處有一個寬20餘米、長50餘米的凹槽,熔巖曾自火山口湧出,沿凹槽向南流入大海。據地質專家考證,島上火山活動的地質年代距今約1億年,後為一座死火山。據資料記載,這裡的海島地表熔巖地貌景觀,是青島市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竹岔島西南海岸則布滿了大大小小、光滑美麗的礫石,大者如壇,小者如蛋。西側有一石酷似龜,其旁還有許多如蛋的石頭,人們稱之為「神龜孵蛋」。

近年來,政府對竹岔島的自然資源實行了保護政策,保留了島上的自然風光和海島原貌,多年來,未經雕琢的海島風光及原始古樸的漁家文化一直吸引著眾多遊客紛至沓來。竹岔島附近海域盛產鮁魚、鯧魚、黃花魚等魚類,對蝦、海螺、蛤蜊、扇貝等海產品個大肥美,頗受遊客青睞,海參、鮑魚、石花菜等更是品質極佳,聲名遠播。20世紀80年代初,竹岔島被授予「青島市海珍品生產基地」稱號。2002年,竹岔島鮑魚被評為國家優質海產品,並註冊了商標。

目前,竹岔島推出以漁家樂為主的特色旅遊,配以休閒海釣、海島風情觀光、海島文化展示等項目,島民搬出後,該島將作為旅遊景點進行保護性開發。下一步,西海岸新區將把竹岔島的旅遊開發與金沙灘景區、唐島灣景區相結合,形成區域優勢資源互通互補,與海洋牧場的旅遊相結合,做好竹岔島、靈山島、齋堂島三島之間和琅琊臺臨海旅遊景區的海島旅遊聯合區域發展。

相關焦點

  • 【涼山新聞網】四川喜德縣:易地扶貧搬遷 開啟幸福新生活
    原標題:易地扶貧搬遷 開啟幸福新生活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涼山新聞網訊(蘇秦 文/圖 記者 爾古木三)大涼山的天空,蔚藍深邃、白雲朵朵、陽光明媚,在深山峽谷間,嫩嫩的花草隨著汩汩溪流和暖暖陽光正吐露芬芳,充滿著蓬勃朝氣與溫馨。
  • 【小康在哪裡】喜德:麥吉機器一家的搬遷新生活
    央視網消息:易地扶貧搬遷是從根本上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脫貧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舉措。從四川涼山州喜德縣城眺望,孫水河畔,涼山州已經建成的第二大易地移民扶貧集中安置點隔河而立,如今它有了一個欣欣向榮的名字——彝欣社區。
  • 「小康在哪裡」喜德:麥吉機器一家的搬遷新生活
    央視網消息:易地扶貧搬遷是從根本上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脫貧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舉措。從四川涼山州喜德縣城眺望,孫水河畔,涼山州已經建成的第二大易地移民扶貧集中安置點隔河而立,如今它有了一個欣欣向榮的名字——彝欣社區。
  • 搬出窮山窩 開啟新生活——化德縣易地移民搬遷讓貧困戶過上好日子
    樓房規劃整齊,水泥路面寬闊乾淨,路燈造型別致……走進化德縣長順鎮啟德小區,一股幸福安居的氣息迎面撲來。三三兩兩的老人圍坐在一起拉家常,活動中心內不時傳出一聲聲歡快愉悅的笑聲,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盡情享受著搬遷後的幸福生活。
  • 洗藥湖牛嶺村地質災害區116戶村民喜分安置房
    近日,灣裡洗藥湖管理處牛嶺地質災害區魏家、下老等地塊搬遷安置點舉行安置房分房儀式,為116戶村民分配新房。
  • 濰坊一搬遷村選房回遷了!快看是哪?
    2020-12-30 21:52:42 來源: 資訊濰坊 舉報   在經過前期公平公正的抓鬮選房
  • 白鶴灘新生活丨搬得出 穩得住 逐步能致富!
    在白鶴灘水電站的建設中,最大的生態改變就是移民搬遷。實物指標調查數據統計,動遷移民89021人,動遷房屋面積達957萬平方米。水電站建設時,他們離開故土搬進縣城,電站建成後,他們住進了新房,從封閉的山溝搬進了三層高的小洋房,開啟了新生活。 水電建設創大業,再造家園奔小康。新道路,新希望,和幸福一道已來到移民身邊。
  • 清水:易地扶貧搬遷託起群眾幸福生活的「安居夢」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清水縣按照「搬得進、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要求,將「搬遷安置」與「安居樂業」並舉,「挪窮窩」與「拔窮根」同步,通過集中安置、就近就業等措施,極大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讓他們幸福又託底,走上了小康路。
  • ...小題大作」幸福來——懷化市系統性謀劃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剪影
    走向勝利——懷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報導②「小題大作」幸福來——懷化市系統性謀劃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剪影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新廠鎮營寨村搬遷戶吳光亮的小產業園。(靖州易地扶貧搬遷辦供圖)肖 軍 李青青夜幕降臨,辰谿縣錦濱家園,易地扶貧搬遷戶楊銀娥來到小區廣場跳舞。
  • 黔東南榕江縣: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黔東南榕江縣: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發布時間:2021-01-06 14:41:39      來源:黔東南日報   近年來,榕江縣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通過新建富民、臥龍、陽光
  • 巴馬甲篆鎮坡漂移民安置點群眾「笑」出幸福新生活
    中新網廣西新聞10月12日電(韋明崧 韋鑫)走進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甲篆鎮興仁村坡漂移民安置小區,潔白牆壁上鑲貼的「人和、汪興、家富、村美」的紅字格外搶眼,老人三五成群坐在一起聊天,組成了安置區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 直擊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分房現場 
    原來,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住房分配大會在這天拉開帷幕,開始對來自全縣邊遠山村的3900餘戶18000餘人進行房屋分配。昭覺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是全省規模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這裡的住房如何分?新房長啥樣?記者帶你去現場直擊。
  • 「笑」出幸福新生活
    走進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甲篆鎮興仁村坡漂移民安置小區,潔白牆壁上鑲貼的「人和、汪興、家富、村美」的紅字格外搶眼。老人三五成群坐在一起聊天,看著他們臉上綻放出的笑容,譜寫著共同的幸福樂章。整齊漂亮的安置小區。
  • 安土重遷難脫貧 易地搬遷新生活
    近年來,和田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實施,不僅讓地處惡劣自然環境中的貧困群眾挪窮窩、移窮業、斷窮根,根除吃水難、行路難、增收難等系列問題,也讓搬遷群眾的生活質量、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黨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訪惠聚」工作隊把離鄉政府8公裡處一片較為平整的山坡地,作為該村遊牧民搬遷和村委會建設用地,根據宜建則建、宜改則改的原則,全村49戶224名村民已住上了安全、穩定、實用性強的房屋。
  • 卡作村:做好後續服務讓搬遷群眾安居樂業
    自從搬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九龍社區,他變身成了城裡人。同時,在扶貧幹部的引導下,他利用老家的土地發展茶葉等產業,找到了一條穩定的增收路子。卡作村搬遷戶卡作村是海子鎮易地扶貧搬遷戶數最多的村莊,47戶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分別搬到五福街道和九龍社區居住。
  • 搬出大山 圓夢小康——甘肅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下)
    今年以來,甘肅在完成「十三五」建設任務基礎上,將工作重心全面轉移到後續扶持工作上來,全力做好搬遷群眾返崗復工和扶貧車間復工復產等各項工作,指導市縣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逐點逐戶排查,全部建立了到點到戶產業扶持和就業幫扶工作檯帳,按期進行調度,確保各項幫扶措施落實到位,千方百計幫助群眾增加收入,努力實現「搬得出、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目標。
  • 奏響幸福曲 共圓小康夢
    易地扶貧搬遷搬出新生活新希望在金雞鎮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扶貧車間,搬遷脫貧戶陳世芳正在熟練地組裝玩具。「從大山裡搬出來,住上了新樓房,生活更有盼頭了。」談起搬遷後的變化,陳世芳說。和陳世芳一樣自金雞鎮18個村搬遷過來的110脫貧戶,每戶人均不超過2500元的房款就住進了新房,讓安置點的貧困群眾「喜不自禁」,大家紛紛說:「沒想到這輩子能從山溝裡搬出來,還能住上樓房,過上城裡人的生活。」
  • ...變社區知心大姐丨凱裡市白果井街道東出口移民安置區搬遷戶雷安珍
    雷安珍(一排左一)與街道、社區工作人員一起組織移民群眾外出學習時合影2018年12月,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我們一家人從鎮遠縣搬遷到凱裡市白果井街道東出口移民安置區。雷安珍(右一)和群眾討論刺繡技術身份轉變後,我從熟悉政策、學習文件入手,把群眾當成自己親人,對入住臺帳做到不漏一戶不漏一人,積極協助工作人員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服務各項工作。
  • 涼山州喜德縣:在彝欣社區樂享幸福生活
    在社區醫療服務中心B超室,搬遷戶沙馬爾古正做B超腹部檢查,她還告訴記者:「社區醫療服務中心的醫生都很親切、熱情,像自家娃娃一樣,來這裡看病,很滿意、很幸福!」在安置房47棟樓下,75歲的老阿媽阿布阿加正在打理20平方米的菜園地。
  • 「搬」出窮窩 「遷」來幸福
    「十三五」期間,我市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5435戶14624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喬遷新居,幫扶100%覆蓋,脫貧100%實現——「搬」出窮窩 「遷」來幸福白牆紅瓦的小樓,乾淨整潔的庭院,設施齊全的文化廣場,暢通平坦的通村公路……冬日暖陽下,位於三臺縣紫河鎮紅花園村的新村聚居點格外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