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灘新生活丨搬得出 穩得住 逐步能致富!

2021-01-09 騰訊網

白鶴灘水電站是金沙江下遊四個梯級巨型水電站中的第二級,是僅次於三峽工程的世界第二大水電站,以發電為主,兼顧防洪,電站建成後還具有攔沙、發展庫區航運和改善下遊通航條件等綜合效益,是「西電東送」骨幹電源之一,是國家「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的標誌性重大工程。

按照設計規劃,白鶴灘水電站將於2021年7月首批機組投產發電。在白鶴灘水電站的建設中,最大的生態改變就是移民搬遷。實物指標調查數據統計,動遷移民89021人,動遷房屋面積達957萬平方米。水電站建設時,他們離開故土搬進縣城,電站建成後,他們住進了新房,從封閉的山溝搬進了三層高的小洋房,開啟了新生活。

水電建設創大業,再造家園奔小康。新道路,新希望,和幸福一道已來到移民身邊。今天,我們就一起去看一看,三位庫區移民的白鶴灘新生活!

文萬全:「這裡生活條件比以前更好,你們也要早點搬過來!」

今年10月1日,白鶴灘庫區首批移民順利搬遷入住新房。這批移民來自四川省涼山州會東縣魯吉鎮,遷入地為四川省涼山州德昌縣麻慄鎮。

「這裡就在108國道旁邊,學校、醫院就在家門口,交通方便,生活條件也好,我們先搬過來住,你們也要早點搬過來喲。」剛搬到新家,文全萬就對前來幫他搬家的老鄉說。文全萬是白鶴灘庫區首批搬遷入住新房的移民之一。

移民新居就像一座座聯排別墅,規劃有序、錯落有致。文全萬家的房子在第一排第3戶。他家是5人戶,建設的新房子有400多平方米,客廳、廚房、臥室、衛生間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寬敞明亮,整潔美觀,樓上還有一個超級大陽臺。

他說:「說心裡話,能有這麼好的機會搬到這裡來,我們是高興的,心裡是願意的。人人都有故土難離的情結,但人要想得長遠一點,我們在老家不是不可以生活,但畢竟交通不便,生產生活各方麵條件有限。是白鶴灘工程建設給我們提供了這次搬遷發展的機會。」

移民新居

邱尚畢:「我們對房屋建設質量是滿意的!」

10月15日,黎明安置點移民房屋全面封頂,這是巧家縣繼金塘安置點移民房屋全面封頂後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所取得的又一重要階段性成果。黎明安置點規劃建設移民房屋50棟(層高11層),安置點內規劃建設有小學、社區廣場、綜合市場等配套項目。規劃搬遷安置白鶴灘庫區移民約1694 戶計5141人,是巧家縣規劃建設的8個白鶴灘庫區移民安置點之一。

業主代表們的合影

在白鶴灘庫區巧家縣黎明安置點施工現場,移民代表邱尚畢說:「我們每天都到工地來監督和檢查房屋建設質量,如發現問題,立馬督促整改,我們是移民推選並經政府批准的業主委員會代表。一年多來,我們認真履責,對房屋建設的質量是滿意的。」

黎明安置點航拍

目前,巧家縣正在規劃白鶴灘工程蓄水後發展旅遊產業,黎明安置點就在規劃建設的金沙江碼頭邊,風景優美,交通便利,發展旅遊業的條件非常好,大多數移民也希望通過這次城鎮化搬遷安置後逐步實現生產與發展轉型。白鶴灘水電站是大國重器,他們全家都支持白鶴灘水電站建設。他也相信,在各方的支持下,移民群眾定能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魏榮堂:「感覺自己中了大獎」

移民一家在選房現場。

10月24日,白鶴灘庫區的魏榮堂早早地來到了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象鼻嶺居民點移民集中安置房的選房現場,興奮地等待選房儀式的開始,這是白鶴灘水電站雲南庫區首次進行移民選房。一直做生意的他抽到的房子靠近農貿市場,而且2套還抽到了一起,「感覺自己中了大獎」,他抑制不住地笑道。藉助白鶴灘蓄水之後這裡三面環水濱湖小鎮的地理環境優勢,兩省四州縣交界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他準備做水上旅遊項目,對於未來他期待滿滿,「沒問題的,生活會很好的,以後條件會越來越好的」。

象鼻嶺安置點航拍圖

整理:王怡然

資料來源: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

攝影:盧忠燦

編輯:陳晨

校對:劉趁

相關焦點

  • 景谷縣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採取「七個一批」措施,讓搬遷群眾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就近就地流轉土地發展產業解決一批  「從沒想過種植豆子也能賺那麼多錢!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挪窮窩」「奔富路」
    「穩得住」:工作重心由搬遷安置轉向後續扶持「以前回娘家都是媽媽偷偷塞錢給我,現在我有能力給她零花錢了」「現在的我很自信,對未來充滿信心,我身邊很多朋友也都在改變」……2018年7月,米莉全家從貴州省正安縣小雅鎮木橋村搬遷至正安縣瑞濠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遷入新居後,一直在家務農的米莉通過培訓掌握了技能,找到了工作。
  • 支持國家建設,擁抱幸福生活——德昌縣舉行白鶴灘水電站外遷移民...
    為積極支持白鶴灘水電站建設,千餘人告別故土,搬往德昌;他們用行動為庫區移民搬遷開了好頭,做了榜樣,也用無私奉獻,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在白鶴灘水電站建設和德昌縣移民安置點建設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集體喬遷 藏不住的幸福與滿足冬日豔陽照萬家,喬遷新居暖人心。
  • 不僅挪窮窩,還要能致富
    不少貧困戶在改變居住地的同時,還實現了生活方式的改變,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我們走進瀘州市敘永縣和涼山州西昌市,感受這些地方在精準扶貧方面亮出的實招以及當地貧困戶的嶄新生活。  而趙正偉當下考慮最多的,是搬出來的村民怎樣融入就地城鎮化中。「江門豆花這麼出名,我們能不能圍繞這個主題打造我們自己的文化產業?」參與者說  敘永縣國土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張建文:科學規劃破解四大難題  與以往集中安置不同,江門古寨的安置點,按照易地扶貧搬遷「以產定搬、城鄉統籌」的總體要求,確保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 百縣千村行(288)|讓村民搬得來、穩得住 有好點子更有好產業
    「水電氣三通,壩子的衛生有專人打掃,住著很舒服,很方便,還可以種自己愛吃的蔬菜。」正在廣場上遛彎的69歲村民張夢書,談起居住體驗很是感慨,「75平方米的房子,我們才出了7500元。」不僅住得好,大竹縣把易地扶貧搬遷融入縣域經濟發展、「三農」工作、脫貧攻堅全局,利用「雙靠近」「三融合」,讓貧困群眾「搬得來、穩得住、能致富」。
  • 應縣:小小鴨餅,搬遷戶的「致富餅」
    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指出,易地搬遷不僅是為了解決住得好的問題,更是為了群眾能致富。在應縣,易地搬遷貧困戶在城裡安家後,政府通過引進就業項目,在他們「家門口」成立了鴨餅加工廠,讓搬遷戶掌握一技之長,能夠穩定就業增收。
  • 【小康在哪裡】喜德:麥吉機器一家的搬遷新生活
    而社區的名字「彝欣」,正是寓意欣欣向榮、致富奔小康。搬進彝欣社區 開啟欣欣向榮的新生活按照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麥吉機器家裡五口人,分到的是一套100平方米、三室一廳的房子,自己只需要出一萬塊錢。在搬新家前,麥吉機器又拿出了兩萬塊進行了精裝修,添置了冰箱、洗衣機等電器,希望給家人一個更加舒適的環境。
  • 甘肅武都區坪埡藏鄉:搬「身」又搬「心」
    伴隨著一棟棟藏式風格的小洋樓在白龍江畔拔地而起,圍繞「穩」和「富」,坪埡鄉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讓搬遷群眾既「安身」又「安心」。久困於山 搬離大山「阿爸,下面跑得很快的那個白點是什麼?」「不知道!聽說是可以拉人的!」
  • 「小康在哪裡」喜德:麥吉機器一家的搬遷新生活
    而社區的名字「彝欣」,正是寓意欣欣向榮、致富奔小康。搬進彝欣社區 開啟欣欣向榮的新生活按照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麥吉機器家裡五口人,分到的是一套100平方米、三室一廳的房子,自己只需要出一萬塊錢。在搬新家前,麥吉機器又拿出了兩萬塊進行了精裝修,添置了冰箱、洗衣機等電器,希望給家人一個更加舒適的環境。
  • 【我們的十三五】甘肅莊浪:搬出大山 「搬」走貧困
    《我們的十三五》專欄今天播出《搬出大山 「搬」走貧困》  「居住安全是生存之本。同時,在家門口辦起了扶貧車間,讓這裡的困難群眾足不出村就能就業賺錢,讓他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位於北部山區的唐山村立地條件差,部分農戶宅院臨溝臨崖,存在地質災害隱患。
  • 「搬」出窮窩 「遷」來幸福
    「十三五」期間,我市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5435戶14624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喬遷新居,幫扶100%覆蓋,脫貧100%實現——「搬」出窮窩 「遷」來幸福白牆紅瓦的小樓,乾淨整潔的庭院,設施齊全的文化廣場,暢通平坦的通村公路……冬日暖陽下,位於三臺縣紫河鎮紅花園村的新村聚居點格外引人注目。
  • 焦點訪談丨墨脫最後一個溜索村現在什麼樣?脫貧前後,西藏的這些...
    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廳長 杜傑:犛牛產業作為西藏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強化頂層設計,加大資金投入,推廣良種良法,推動均衡上市,犛牛存欄量和出欄率穩步提升,產業發展勢頭良好。除了犛牛產業之外,對於發展青稞產業,新品種增產、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產品深加工也有一套完整的產業鏈形成規模,效益開始顯現。
  • ​焦點訪談丨墨脫最後一個溜索村現在什麼樣?脫貧前後,西藏的...
    「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如今的多龍崗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當地正在發展庭院經濟和茶產業。進出墨脫縣的環線公路也在打造,村民能就近務工就業。實現牧民就近就業、就醫、就學,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也一舉多得。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易地搬遷挪窮窩 創新就業穩增收
    今年61歲的劉福祥原住長順鎮和平村,與老伴還有兒子生活在三間土危房裡,生著爐子燒著土炕,買煤還得專門跑縣城,生活特別不方便。「在農村,家庭收入主要來源於務農,可偏偏一家人都常年患病,不能下地幹活,就沒了固定收入,生活很困難,連看病都成了問題。」劉福祥對記者說。
  • 搬出窮山窩 開啟新生活——化德縣易地移民搬遷讓貧困戶過上好日子
    在劉福祥家中記者看到,兩室一廳打掃得井井有條,衛生間、水電、廚房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劉福祥坐在舒適的沙發上瀏覽著電視節目。  「趕上了好政策,沒花一分錢就住進了新樓房,滿意!非常滿意!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環境好了,對我和老伴的病情恢復也有好處。」劉福祥興奮地說。
  • 白鶴灘的日與夜
    作為後水電時代的巔峰代表,白鶴灘工程集創新與科技於一體,最能展示中國水電建設實力,也意味著參與勘測設計和建設施工的中國電建集團要克服種種難關。也正是在此過程中湧現出的青年力量,向著大國重器,吹響了奮鬥與創新的號角。
  • 開發一片竹林帶活一個區域 綠水青山造就貧困戶新生活
    「以前我們家住的是土房,有五六間屋,家裡就做點莊稼、砍竹子賣錢。因為交通不方便,讀書的學校也遠,孩子走路上學要將近兩個小時,每天很早就得起床。」2014年,王正均一家進入建檔立卡精準扶貧戶,2017年10月通過易地搬遷政策,搬遷入住江門古寨集中安置點,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 扶貧車間:家門口「鉤織」致富新生活
    https://vodpub1.v.news.cn/original/20201019/cdac1d8ee25a4cc39da60d69b2fd1faf.mp3 扶貧車間:家門口「鉤織」致富新生活 2020年10月19日 10:10:47
  • 從行路難、飲水難到能就業、有收入 看看這個村搬出來的新生活
    這段時間,記者走進古浪縣,用鏡頭記錄下了富民新村的新變化、新生活。冬日的西北格外寒冷,但在甘肅古浪縣富民新村的大棚裡,卻是一片綠意盎然。村民何振田正忙著打理大棚裡的西紅柿,他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座大棚一年可以種兩茬西紅柿,收入能達到兩萬塊。甘肅省古浪縣富民新村村民 何振田:我們種上了大棚,種這一點點就比山裡20、30畝地的收入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