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化德縣長順鎮啟德小區,樓房規劃整齊,水泥路面寬闊乾淨,路燈造型別致……一股幸福安居的氣息迎面撲來,三三兩兩的老人圍坐在一起拉家常,活動中心內不時傳出一聲聲歡快愉悅的笑聲,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盡情享受著搬遷後的幸福生活。
啟德小區是化德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佔地面積66000平方米,已建成移民樓房20棟,可安置移民搬遷戶1660戶,目前已安置2012年生態移民500戶、1200人,2014年生態移民233戶、700人,安置易地移民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447戶、1238人。
2016年年底,作為第二批遷入戶的劉福祥,如願分得一套60多平方米的新房,告別多年簡陋破舊的土坯房,搬進寬敞明亮的新房,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在劉福祥家中記者看到,兩室一廳被收拾得井井有條,衛生間、水電、廚房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劉福祥坐在舒適的沙發上,瀏覽著電視節目。
「趕上了好政策,沒花一分錢就住進了新樓房,滿意!非常滿意!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環境好了,對我和老伴的病情恢復也有好處。」劉福祥興奮地說。
今年61歲的劉福祥原住長順鎮和平村,與老伴還有兒子生活在三間土危房裡,生著爐子燒著土炕,買煤還得專門跑縣城,生活特別不方便。
「在農村,家庭收入主要來源於務農,可偏偏一家人都常年患病,不能下地幹活,就沒了固定收入,生活很困難,連看病都成了問題。」劉福祥對記者說。
為了讓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化德縣委、政府精準施策,牢牢牽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緊緊抓住「往哪搬」這個關鍵,著力解決「搬出來幹什麼」的問題,為貧困戶量身定做了往縣城、條件較好的中心村、互助幸福院搬遷「三三制」城鄉統籌一體化脫貧路徑,探索出一條「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新渠道,有力地推動了脫貧攻堅進程,實現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過得好」的目標。
50歲的王鳳連,是一位單親媽媽,獨自撫養著兩個孩子,經濟和生活上的困難讓她苦不堪言。雖說很早就從村裡搬到了縣城,但是一直租住在只有20多平方米的房子裡,幸運的是她正好趕上了易地搬遷的政策,便如願遷入了長順鎮新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同時,她被服裝園區聘用,每月工資3000元左右。王鳳連說:「能有這麼一份工作是我不敢想的,工作比較輕鬆,每年上7個月休5個月。」
現在居住的房子是政府白給的,只花了5000元的配套費,此外還能享受每年的煤補、電補等補貼政策。「感謝政府的好政策,不僅改善了我的居住條件,還解決了我的工作問題,這下,孩子們的學費和生活費都有了著落。」王鳳連幸福滿滿的如是向記者介紹著憧憬著。
搬遷是手段,就業是關鍵,對於像劉福祥這樣的易地搬遷戶來說,改變的不僅僅是居住環境,還有生產方式的改變。
為了確保搬遷群眾沒有後顧之憂,化德縣委、政府精準施策,搬遷後的土地按每畝100元左右的價格統一流轉到縣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用於生態恢復及發展規模特色種植業。同時對搬遷群眾創業就業、產業發展、技能培訓等做好了謀劃,採取自主擇業和多渠道安置相結合,安置進城搬遷戶在鐵合金循環園區、建築工地、服裝加工企業、商貿服務企業、餐飲業、保潔業、種養殖業等就業。貧困農民搬遷後身份變成城鎮永久居民,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既挪了窮窩又拔了窮根,徹底改善了搬遷貧困群眾居住環境和生產發展條件。 (記者/雲娜 通訊員/蘭玉山 田禮軍)
來源:烏蘭察布日報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易地搬遷挪窮窩 創新就業穩增收》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