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易地搬遷挪窮窩 創新就業穩增收

2021-01-14 澎湃新聞

走進化德縣長順鎮啟德小區,樓房規劃整齊,水泥路面寬闊乾淨,路燈造型別致……一股幸福安居的氣息迎面撲來,三三兩兩的老人圍坐在一起拉家常,活動中心內不時傳出一聲聲歡快愉悅的笑聲,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盡情享受著搬遷後的幸福生活。

啟德小區是化德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佔地面積66000平方米,已建成移民樓房20棟,可安置移民搬遷戶1660戶,目前已安置2012年生態移民500戶、1200人,2014年生態移民233戶、700人,安置易地移民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447戶、1238人。

2016年年底,作為第二批遷入戶的劉福祥,如願分得一套60多平方米的新房,告別多年簡陋破舊的土坯房,搬進寬敞明亮的新房,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在劉福祥家中記者看到,兩室一廳被收拾得井井有條,衛生間、水電、廚房配套設施一應俱全,劉福祥坐在舒適的沙發上,瀏覽著電視節目。

「趕上了好政策,沒花一分錢就住進了新樓房,滿意!非常滿意!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環境好了,對我和老伴的病情恢復也有好處。」劉福祥興奮地說。

今年61歲的劉福祥原住長順鎮和平村,與老伴還有兒子生活在三間土危房裡,生著爐子燒著土炕,買煤還得專門跑縣城,生活特別不方便。

「在農村,家庭收入主要來源於務農,可偏偏一家人都常年患病,不能下地幹活,就沒了固定收入,生活很困難,連看病都成了問題。」劉福祥對記者說。

為了讓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化德縣委、政府精準施策,牢牢牽住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緊緊抓住「往哪搬」這個關鍵,著力解決「搬出來幹什麼」的問題,為貧困戶量身定做了往縣城、條件較好的中心村、互助幸福院搬遷「三三制」城鄉統籌一體化脫貧路徑,探索出一條「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新渠道,有力地推動了脫貧攻堅進程,實現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過得好」的目標。

50歲的王鳳連,是一位單親媽媽,獨自撫養著兩個孩子,經濟和生活上的困難讓她苦不堪言。雖說很早就從村裡搬到了縣城,但是一直租住在只有20多平方米的房子裡,幸運的是她正好趕上了易地搬遷的政策,便如願遷入了長順鎮新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同時,她被服裝園區聘用,每月工資3000元左右。王鳳連說:「能有這麼一份工作是我不敢想的,工作比較輕鬆,每年上7個月休5個月。」

現在居住的房子是政府白給的,只花了5000元的配套費,此外還能享受每年的煤補、電補等補貼政策。「感謝政府的好政策,不僅改善了我的居住條件,還解決了我的工作問題,這下,孩子們的學費和生活費都有了著落。」王鳳連幸福滿滿的如是向記者介紹著憧憬著。

搬遷是手段,就業是關鍵,對於像劉福祥這樣的易地搬遷戶來說,改變的不僅僅是居住環境,還有生產方式的改變。

為了確保搬遷群眾沒有後顧之憂,化德縣委、政府精準施策,搬遷後的土地按每畝100元左右的價格統一流轉到縣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用於生態恢復及發展規模特色種植業。同時對搬遷群眾創業就業、產業發展、技能培訓等做好了謀劃,採取自主擇業和多渠道安置相結合,安置進城搬遷戶在鐵合金循環園區、建築工地、服裝加工企業、商貿服務企業、餐飲業、保潔業、種養殖業等就業。貧困農民搬遷後身份變成城鎮永久居民,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既挪了窮窩又拔了窮根,徹底改善了搬遷貧困群眾居住環境和生產發展條件。 (記者/雲娜 通訊員/蘭玉山 田禮軍)

來源:烏蘭察布日報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易地搬遷挪窮窩 創新就業穩增收》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挪窮窩」「拔窮根」 貴州5年搬遷192萬人
    資料圖:貴州省畢節市迤那鎮農民新居 賀俊怡 攝中新網貴陽1月6日電 (記者 張偉)易地扶貧搬遷是「挪窮窩」「拔窮根」的治本之舉。2016年至2020年,作為中國搬遷規模最大、任務最重的省份,貴州完成搬遷192萬人(含中國恆大集團援建畢節新增搬遷4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7.8萬人,累計建成949個集中安置點,建成安置住房46.5萬套。記者6日從貴州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獲悉上述消息。
  • 挪窮窩 奔小康丨4.2萬搬遷群眾告別「窮窩」奔小康
    衡陽市人民政府於2016年3月就印發了《衡陽市「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實施方案》,從搬遷對象確定到資金籌措渠道、從安置方式選擇到安置區建設內容、從住房建設補助標準到後續資金管理、從用地規劃調整到後續產業發展……既統籌住房建設、群眾居住安全、增收致富、生活配套等多種因素,又把戶型、建設標準、建設質量等細節都考慮在前。
  • 景谷縣易地扶貧搬遷「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就近就便培訓就業務工解決一批  「以前在老家,沒有技術,也找不到活幹。」永平鎮易地扶貧搬遷戶魯明光說:「現在好了,企業需要什麼工人,我們就學什麼技術。學完後,直接就能就業!」  景谷縣採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就近就業解決一批」的措施,促進人力資源供需銜接,解決了部分搬遷戶的就業問題。以景谷定興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群眾種植辣椒增收為代表,通過扶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幫助景谷縣1698戶易地搬遷戶實現增收。
  • 清水:易地扶貧搬遷託起群眾幸福生活的「安居夢」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近年來,清水縣按照「搬得進、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要求,將「搬遷安置」與「安居樂業」並舉,「挪窮窩」與「拔窮根」同步,通過集中安置、就近就業等措施,極大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讓他們幸福又託底,走上了小康路。
  • 【民族團結黨旗紅】黨建引領 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謀富業
    易地扶貧搬遷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難題,如何讓這些搬遷戶快速適應城市生活?居民的日常需求又該如何滿足?城北感恩社區堅持以黨建抓基層治理,構建出黨建共抓、資源共享、治理聯動的治理格局,讓居民搬得出還能穩得住。
  • 【小康在哪裡】喜德:麥吉機器一家的搬遷新生活
    對於社區居民麥吉機器和孫吞底莫兩口子來說,「挪窮窩」只是一個開始,自從入住彝欣社區,他們一家人的生活仿佛按下了快進鍵,拔掉窮根後的好日子,近在眼前。這裡安置有1300多戶易地扶貧搬遷來的老鄉,他們組成了一個社區大家庭。而社區的名字「彝欣」,正是寓意欣欣向榮、致富奔小康。搬進彝欣社區 開啟欣欣向榮的新生活按照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麥吉機器家裡五口人,分到的是一套100平方米、三室一廳的房子,自己只需要出一萬塊錢。
  •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挪窮窩」「奔富路」
    為充分展現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成效,現推出「中央媒體看易地扶貧搬遷」系列報導。「中央媒體看易地扶貧搬遷」系列報導之六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挪窮窩」「奔富路」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
  • 搬出大山 圓夢小康——甘肅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下)
    強化後續扶持,解決「收入如何增」的問題為了實現「挪窮窩、換窮業」的目標,「十三五」以來,甘肅省堅持「搬遷與脫貧同步、安居與樂業並重」的原則,先後印發《易地扶貧搬遷富民產業發展實施方案》《關於進一步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力度的實施意見》《甘肅省2020年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若干政策措施》,各地結合項目建設同步謀劃後續脫貧措施,逐戶制定「一戶一策
  • 廣元「四化四好」推進易地扶貧搬遷 挪出窮窩鋪富路 業興村美好風隨
    廣元「四化四好」推進易地扶貧搬遷 挪出窮窩鋪富路 業興村美好風隨 劍閣縣普安鎮光榮村安置點。廣元市堅決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以開展「六化行動」(房前屋後庭園化、村落民居整潔化、產業發展特色化、公共服務體系化、基層治理法治化、新風培育常態化)為引領,探索形成了「突出差異化搬遷規劃好、堅持規範化建設住房好、推進多元化發展產業好、培育文明化新風生活好」為主要內容的易地扶貧搬遷「四化四好」模式。
  • 「小康在哪裡」喜德:麥吉機器一家的搬遷新生活
    對於社區居民麥吉機器和孫吞底莫兩口子來說,「挪窮窩」只是一個開始,自從入住彝欣社區,他們一家人的生活仿佛按下了快進鍵,拔掉窮根後的好日子,近在眼前。麥吉機器,喜德縣華聯綜合批發超市的新老闆,妻子孫吞底莫,婦聯「樹新風 助脫貧」彝繡培訓班新學員。自從去年底搬到新家,從前的生活節奏就改變了,兩人現在都成了大忙人,甚至時間都要協調著來。
  • 安土重遷難脫貧 易地搬遷新生活
    近年來,和田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實施,不僅讓地處惡劣自然環境中的貧困群眾挪窮窩、移窮業、斷窮根,根除吃水難、行路難、增收難等系列問題,也讓搬遷群眾的生活質量、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黨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訪惠聚」工作隊把離鄉政府8公裡處一片較為平整的山坡地,作為該村遊牧民搬遷和村委會建設用地,根據宜建則建、宜改則改的原則,全村49戶224名村民已住上了安全、穩定、實用性強的房屋。
  • 「搬」出窮窩 「遷」來幸福
    「十三五」期間,我市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5435戶14624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喬遷新居,幫扶100%覆蓋,脫貧100%實現——「搬」出窮窩 「遷」來幸福白牆紅瓦的小樓,乾淨整潔的庭院,設施齊全的文化廣場,暢通平坦的通村公路……冬日暖陽下,位於三臺縣紫河鎮紅花園村的新村聚居點格外引人注目。
  • 湖南湘西苗寨精準扶貧:挪窮窩 興富業 奔小康
    囿於這般生存環境,地質災害頻發,是典型的「一方山水養不活一方人」的偏僻山寨,就地脫貧難度大,駐村扶貧工作組經過深入調研後,決定對這兩個自然寨實施整體易地扶貧搬遷。 對夯卡村雷公潭上下兩寨的搬遷規劃,湘西州委書記葉紅專「早有謀劃」:要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的目標,通過「搬新家+興產業」同步實施,形成「戶戶有產業,家家有幫扶,人人有事做」的幫扶格局,量身制定專項計劃,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思想扶與產業幫齊抓、搬遷與脫貧同步,不唯搬遷而搬遷。
  • 搬出窮山窩 開啟新生活——化德縣易地移民搬遷讓貧困戶過上好日子
    三三兩兩的老人圍坐在一起拉家常,活動中心內不時傳出一聲聲歡快愉悅的笑聲,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盡情享受著搬遷後的幸福生活。  啟德小區是化德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佔地面積66000平方米,已建成移民樓20棟,可安置移民搬遷戶1660戶,目前已安置2012年生態移民500戶、1200人,2014年生態移民233戶、700人,安置易地移民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447戶、1238人。
  • ...小題大作」幸福來——懷化市系統性謀劃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剪影
    走向勝利——懷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報導②「小題大作」幸福來——懷化市系統性謀劃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剪影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新廠鎮營寨村搬遷戶吳光亮的小產業園。(靖州易地扶貧搬遷辦供圖)肖 軍 李青青夜幕降臨,辰谿縣錦濱家園,易地扶貧搬遷戶楊銀娥來到小區廣場跳舞。
  • 「回眸「十三五」」搬出「窮窩」 移來幸福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曾經漢濱區大多數農村特困對象均靠貼戶分散供養,整體生活水平較差,為徹底解決農村特困對象住房問題,漢濱區創新實施「一院兩制」敬老院建設,把農村移民搬遷安置與敬老院建設工作統籌結合,既解決搬遷戶的安置問題,又通過民政部門的配套服務,徹底解決了搬遷群眾的後顧之憂。
  • 搬進新生活 共同奔小康
    為全力做好後續扶持工作,貴州探索實施基本公務服務體系、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文化服務體系、社區治理體系、基層黨建體系等「五個體系」,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漸能致富,書寫了中國減貧奇蹟的貴州篇章。挪窮窩——搬出大山,以城鎮化安置為主2015年底,貴州正式啟動大規模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而實施整鄉搬遷的三寶彝族鄉,在實際推進中難度不小。
  • 挪窮窩斬窮根——呂梁新傳奇
    如今,呂梁精神鼓舞著這裡的人民,與貧困決戰,向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續寫新時代的傳奇。 挪窮窩斬窮根 「搬」來安居樂業新生活 地處呂梁山區深處的山西省岢嵐縣,山大溝深、坡陡地瘠。 「以前我住的是土房子,冬天四面透風,下雨時四處漏雨。吃水得到很遠的地方去挑,做夢也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進樓房。」
  • 「新家園」從「挪窮窩」到「換窮業」,山民變成幸福「新市民」
    遠眺龍陵縣城從「挪窮窩」到「換窮業」,從「搬得出」到「穩得住、能致富」,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到搬出深山天地寬,保山市龍陵縣3260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和600戶同步搬遷戶告別故土,搬遷到42個移民安置點迎來新生活。搬出窮窩「拔窮根」夜幕降臨,龍陵縣碧寨鄉濱江(怒江)小鎮移民新村熱鬧起來。
  • 【我們的十三五】甘肅莊浪:搬出大山 「搬」走貧困
    ,是黨和國家為從根本上解決生存條件惡劣地區貧困人口生存與發展問題而實施的一項「挪窮窩」「拔窮根」工程。莊浪縣南坪鎮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將原本在山區、交通不便、居住條件較差的唐山村搬遷至條件較好的川區居住。同時,在家門口辦起了扶貧車間,讓這裡的困難群眾足不出村就能就業賺錢,讓他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