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我市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5435戶14624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喬遷新居,幫扶100%覆蓋,脫貧100%實現——
「搬」出窮窩 「遷」來幸福
白牆紅瓦的小樓,乾淨整潔的庭院,設施齊全的文化廣場,暢通平坦的通村公路……冬日暖陽下,位於三臺縣紫河鎮紅花園村的新村聚居點格外引人注目。
「自從搬進新房子,日子是越來越好囉!」年過六旬的楊洪培從土坯房搬遷到聚居點,開啟美好新生活,生活條件改善了,她還在村合作社找到份好工作,兒子在外務工也更放心。
窺一斑而見全豹。「十三五」期間,我市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關鍵舉措,按照「群眾自願、保障基本、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的原則,高標準制定搬遷實施方案和年度實施計劃,強力推動規劃落地落實,實現搬遷規劃與後續扶持、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三同步」,讓搬遷群眾住進新房子、找到新工作、過上好日子,實現從貧困到小康的跨越。
「十三五」期間,全市5435戶14624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全市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實現幫扶100%覆蓋,脫貧100%實現。
精準施策為貧困群眾安居圓夢
「易地扶貧搬遷是針對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區貧困人口實施的一項專項扶貧工程。」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目的是通過「挪窮窩」「換窮業」,實現「拔窮根」,從根本上解決搬遷群眾的脫貧發展問題。
易地扶貧搬遷,「搬遷誰」是核心。我市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全部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居住房屋多數年老失修,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多部門聯動發力,保障群眾住房質量安全。由市發改部門牽頭,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負責房屋選址,住建部門負責質量安全監管,各項目縣(市、區)通過入戶調查摸底、搬遷戶自願申請、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村級公示確定搬遷對象等程序,在全市精準識別出5435戶14624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截至目前,按照人均不超過25平方米、戶均自籌不超過1萬元的政策要求,採取統規統建與統規自建相結合、分散安置與集中安置相結合的方式,建設符合國家質量安全的易地扶貧搬遷住房5435套,搬遷群眾全部入住新房,實現住房質量安全有保障的目標。
完善配套打造美麗宜居新家園
走進梓潼縣文興鎮火花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白牆黛瓦的民居錯落有致,水電氣供應暢通,每家門前有院壩有花園,還有貫通的水泥路……一派現代新農村氣息撲面而來。火花村村民田為禮說,「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新生活。」
易地扶貧搬遷,既要讓群眾「搬得出」,更能「穩得住」。「易地扶貧搬遷不僅是貧困群眾在地理位置上的遷移,而且是生產生活方式的重建、城鄉格局的重構。」該負責人說,在建設住房的同時,還狠抓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提升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我市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大多遠離縣城、中心鎮,交通基礎較為落後,群眾就業就醫就學十分不便。如何改善提升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在建房選址時,各項目縣(市、區)依據「四靠近」原則,主要將搬遷群眾安置在靠近村相對集中居住地、城鎮、產業園區等地方。「十三五」期間,我市累計修建飲水管道97公裡、道路503公裡、文化生活廣場4處等配套設施。
不斷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讓搬遷群眾享受更便捷舒適的新生活。如今,全市106個集中安置點均實現了水、電、道路、廣播電視、通信網絡「五通」,同步建設汙水處理、垃圾收集、綠化亮化等配套設施,在有條件的安置點建設了文化活動室、醫療衛生服務室等,使搬遷群眾出行難、就業難、就醫難、就學難等狀況明顯改善,讓搬遷群眾共享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資源,群眾生產生活更加方便,幸福指數節節攀升。
發展產業脫貧奔康有路子
易地扶貧搬遷,「能致富」是目的。「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還要讓搬遷群眾融入新環境,過上好日子。」該負責人表示,就是以「輸血」+「造血」助力脫貧攻堅,積極引導搬遷群眾發展產業,把日子越過越紅火。
為確保搬遷群眾實現脫貧奔康的目標,我市各項目縣(市、區)通過發展壯大產業、成立專業合作社、加強技能培訓等,拓寬搬遷群眾就業增收渠道,讓群眾脫貧致富有路子,賺更多「票子」。
三臺大力發展藤椒、麥冬等種植業;梓潼探索「1+5」生態循環產業扶貧模式;鹽亭發展果桑現代種養業;北川、平武發展高山特色農業產業……如今,各地聚集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
貧困群眾易地搬遷後就業能力明顯提升。截至目前,全市通過產業發展帶動脫貧6104人,通過就業扶持帶動脫貧2394人,通過資產收益方式帶動脫貧189人,通過社會兜底方式幫助脫貧2669人,通過其他方式實現脫貧3268人。全市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實現了幫扶100%覆蓋,脫貧100%實現。
【來源:綿陽市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