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搬出窮山窩 敲開幸福門

2021-01-08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曾毓慧

  從白沙黎族自治縣縣城牙叉鎮出發,向南行駛約20公裡,在疊翠山林的掩映下,一幢幢黎族風格的二層小樓映入眼帘,這裡是白沙南開鄉銀坡村,也是我省第一個生態移民搬遷村莊。

  「這百香果品相好,口感很不錯,一點都不愁訂單,上周就發貨2萬多斤,我請了村裡20多個村民採摘都忙不過來。」銀坡村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測說。

  作為銀坡村集體經濟產業,村口旁佔地約100畝的百香果種植基地今年5月又迎來了好收成,一個個紅紅的百香果垂吊在果架底下,王測帶著村民們忙著採摘、篩撿、打包,大家幹勁十足。

  曾經,作為白沙最為偏遠的村莊,連綿群山猶如一道道屏障將南開鄉高峰村道銀、坡告2個自然村與外界隔絕。儘管鄉土難離,但為了呵護生態,讓村民過上好日子,2017年元旦,道銀、坡告2個自然村共計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從位於鸚哥嶺深處的「窮山窩」搬遷至銀坡村,自此告別了大山深處的茅草房和鐵皮屋,過上了新生活。

  一次變遷:

  搬出「窮窩」過上新生活

  高峰村有多偏遠?

  從牙叉鎮往南開鄉,一路上,經過晨露滋潤的峰巒更顯迷人,群山儘是蒼翠欲滴的濃綠,可山路崎嶇從未間斷,一側是壁立千仞,另一側是深谷溝壑,蜿蜒的盤山道僅能通過一輛車。即便是近年全程修好了水泥路,當地的老司機駛過大約60公裡的山路至海拔約1000米的高峰村時,車程也需要3個小時。

  高峰村有多貧窮?

  「一間瓦房三石灶,一條野藤掛家當」是這個村莊幾年前的真實寫照。高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符志明介紹,最初,高峰村下轄方通、方佬、方紅、道銀、坡告5個自然村,共128戶600餘人。在2015年前,道銀、坡告2個自然村不通公路、不通電力、不通通信網絡,村民居住的大多是泥牆鐵皮頂房屋,有的甚至是茅草房。每逢暴雨、颱風來襲,石灘低洼處、漫水橋容易被水漫過,唯一能聯繫的對講機信號薄弱,有時一度與外界失聯好幾天。

  在多重條件的制約下,常規的產業扶貧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面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地處生態核心保護區的高峰村實行生態移民儼然已成為根治「藥方」。

  2015年12月,經過有關部門及學者反覆論證,《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道銀、坡告村民小組生態扶貧移民實施方案》出臺,確定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和區域生態修復雙贏」的總體目標。2017年元旦,作為我省首個生態移民村,銀坡村建成投用,高峰村最為偏遠的道銀、坡告2個自然村等共計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下定決心搬出「窮山窩」,過上新生活。

  一個樣本:

  護了生態富了村民

  「多虧生態移民這樣的好政策,才讓我們從大山深處走出來,過上了好日子。」搬遷至銀坡村後,屋門依舊正對著群山,窗外也是疊翠一片,從最初的鄉土難離,到現今的幸福感十足,銀坡村村民小組組長符國華心裡曉得,幸福的生活已經啟程。

  那麼,現今的銀坡村,有多好?

  在群山環繞間的山坡上,20棟兩層小樓依序而建,共有40套新房。「這都是政府出資規劃建設好的新房,每戶住房約有115平方米,每戶每人還分配了10畝可開割的橡膠林,我家當年有4口人就拿到了40畝。」符國華介紹,這裡距離白沙縣城僅約20公裡,村裡還配套建設了水泥路、飲水工程、汙水處理設施,已成為當地建設美麗鄉村的成功樣本。

  更為難得的是,銀坡村的鄉親們也不再是「日曬三竿起床,落日餘暉喝酒」,大夥們勞作創業的幹勁十足。除了部分村民被安排當護林員外,符國華還發揮黨員幫扶帶動作用,與數名貧困戶在村外租下百餘畝土地輪作種植秋葵、龍鬚菜等。今年開始,他又尋思著發展養蜂釀蜜產業,目前已嘗試養殖50多箱蜜蜂。

  「咱村的百香果基地每年都有分紅,每月在這裡幹工能賺兩三千塊錢,這比原來在深山裡割膠賺得還多!」正在基地裡勞作的村民符海英樂呵呵地說。據悉,政府還積極協調村民將精準扶貧幫扶資金入股至銀坡村種養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百畝百香果基地產業,並多舉措扶持村民發展禽畜養殖、養蜂、益智種植等產業,大家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一場再動員:

  第二輪生態移民將啟動

  49歲的符明榮在高峰小學當教師已經23年了,由於家人住在縣城旁,他幾乎每個周末都會騎摩託車往返於牙叉縣城和高峰村,也一點一滴見證著銀坡村的可喜變化。

  符明榮介紹,近年來,隨著白沙精準扶貧工作加速推進,水泥路從縣城全程貫通至高峰村,近百間民宅瓦房也陸續修繕一新。而且,在教育扶貧政策的惠及下,高峰村更多的孩子們走出大山,到縣城就讀公辦校。「只有走出大山深處,孩子們才能有更好的讀書環境,也才能有更好的希望與未來。」

  近年來,隨著海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提速,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也在高峰村畫了一個「圈」——方通、方佬、方紅這3個自然村均位於生態核心區和南渡江源頭,根據省委、省政府部署,高峰村共計百餘戶將整村實行生態移民,並擬定搬遷至距離縣城更近的鄉鎮。

  白沙黎族自治縣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對高峰村實行生態移民搬遷,人為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將明顯減少,這片位於鸚哥嶺深處的生態保護區也將得到休養生息,當地的教育資源和人口素質也能得到優化。

  對於這次生態移民再動員,不少村民難掩顧慮,但更多的是充滿期待。因為大家看得到,高峰村生態移民搬遷,一次比一次搬得離縣城近,既留住了綠水青山,也為當地的貧困群眾搬出了一片新天地。

  從不想搬,到盼著搬,從解不開發展與保護的「矛盾」,到找準生態與扶貧的平衡點,白沙生態移民在探索實踐中,逐步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精準扶貧的雙贏。

  (本報牙叉5月25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潭門老船長黃家禮:航海「真經」代代傳
    南海循史●闖海秘籍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磊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在潭門鎮草堂村老漁民黃家禮的家中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索數字健康「海南模式」
    同時全國首個「數字健康生態村」落地海南生態軟體園,23家企業當天籤約入駐。今年以來,海南生態軟體園已聚集了上百家數字健康企業——海南以數字健康產業為引擎,「健康中國」正翻開「海南篇章」。  大會由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省衛健委主辦,海南生態軟體園等單位協辦。
  • 豪豬「敲」開致富門 - 山西農民報數字報
    「哇,豪豬就是果咯樣子,身上還有好多箭刺一樣,我們還是笫一次看到,真是開了眼界。」日前,湖南省隆回縣職業中專組織新型職業農民技術培訓班70名學員,專程到該縣金石橋鎮稅北村張家琪的豪豬生態養殖基地觀摩學習。  走近張家琪的豪豬養殖場看到,一頭頭豪豬渾身長滿尖刺,黑白相間,全身呈棕褐色,背部披著利箭般黑白相間的棘刺,形似刺蝟,聲如豬叫。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船型屋是這樣建成的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賈磊  通訊員 潘達強  一場大雨過後,泥土浸潤著草木的清香,海南日報記者驅車穿梭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G224國道上,前去採訪黎族船型屋屋頂茅草編織匠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鳥類的記錄史,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17世紀以來編撰的瓊崖郡志中,已普遍有記載。  而對鳥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調查,則始於19世紀下半葉,由幾位來到海南島的外國博物學家開創,此後綿延百餘年,直到今天。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蘑菇敲開幸福門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蘑菇敲開幸福門 2020-07-02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南日報數字報-端午,公仔約你雲看戲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端午將至,海南各地都在為歡慶端午做準備。人們包粽子、採艾草、預備龍舟賽……在許多海南人心中,端午節是僅次於春節的重要日子,許多人家會像過年一樣在祖屋祭祖,然後吃團圓飯。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龜鱉半天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的龜鱉類十分豐富。我國有現生龜鱉類動物36種,分屬6科18屬,海南島分布有18種,分屬6科14屬,佔全國龜鱉總數的50%,是我國龜鱉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3個省份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芋螺毒素」專家羅素蘭:我捨不得這片海
    海南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羅素蘭告訴海南日報記者,特別是65歲以上的人群,有一半以上都受到神經痛的困擾。神經痛造成的經濟損失,比癌症、心臟病和糖尿病三大類疾病的總和還要多。  敲開「海洋藥物寶庫」的大門  羅素蘭承擔著海南大學熱帶生物資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口市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以及藥學學科的科研引領工作,還為海南建立起了國內最大的海南產芋螺及其毒素資源庫。  何為芋螺毒素?羅素蘭介紹,這是一座「海洋藥物寶庫」,也是國際生物毒素和新藥研究的熱點:「一個芋螺毒液中含有3000多種毒素,而生活在不同海域的芋螺所含的毒素又有不同。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十六條生命和一個不朽的靈魂
    符傳道心想著,他跟車上的老人和孩子們說:「車開不了了,我們下車手拉手往前跑,千萬不能散,前邊就是鎮了!」話音未落,車子開始被海水一步步推向路邊的稻田。  7人剛下車的一瞬,彼此緊握著的手就被大風打散了。再拉緊,又被打散。  第三次,符傳道一手拉住13歲的符傳友,另一隻手要再拉顏為玲時,猛烈的強風奔人襲來,符傳道瞬時被洪水衝走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聽海南的聲音……
    ■ 本報記者 李夢瑤  閉上眼、屏住呼吸,你「聽」到了什麼樣的海南?  也許是海浪拍打礁石的轟鳴聲,山風掠過林梢的簌簌聲,群鳥翩躚和鳴的啁啾聲,或是一首首古樸的山歌,一段段悠揚的「調聲」。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千百年來,海南農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大量的農諺,揭示了大自然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和運行規律,在生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黑山羊:肉香味美 「羊」名天下
    海南黑山羊是海南目前唯一的地方優良山羊品種,由於市場需求量大,一直供不應求。我省一直將黑山羊養殖作為海南畜牧業發展的重點之一予以扶持,近年來黑山羊出欄量穩步增長,黑山羊肉量供應能力不斷提升。東山羊就是在萬寧東山嶺放養的海南黑山羊。據傳,早在宋代東山羊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而今早已名聞四海。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位於萬寧東山嶺腳下的源生態東山羊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羊舍裡,上百隻毛色黑亮的東山羊圍繞著工人來回打轉。  「我們一般早上投餵料,下午野外放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報集團融媒體產品
    兩會微雜誌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後,將第一時間發布「兩會微雜誌」,以「全家福·代表委員參會瞬間」的形式,展示代表委員風採。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馬友魚都是一個珍貴的魚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觀賞魚如何躍龍門?
    與海南的淡水觀賞魚來源於養殖不同,海南海水觀賞魚主要來源於捕撈。這些從海裡捕來的海水觀賞生物,在國內市場上是暢銷品。  「全國海洋館和水族館裡的熱帶海洋觀賞生物,絕大部分由海南提供。」海南大學海洋學院教授王愛民介紹,幾乎所有的熱帶海洋觀賞生物都來自珊瑚礁海域,中國幾乎所有的熱帶海洋觀賞生物都來自海南島周圍海域及三沙海域,而海南供應的熱帶海洋觀賞生物幾乎都來自野生捕撈。  口碑叫得響:  海南觀賞魚全國最好  讓林碧山頗為自豪的是,海南是全國最大的熱帶觀賞魚產區,向全國供應熱帶觀賞魚及魚苗,且產品品質高。
  • 海南日報數字報-「蛆蛆」小蟲 變廢為寶
    6月25日,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技術總監王芳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據介紹,該基地旨在探索解決畜禽養殖面源汙染、實現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方式,以支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蛆蛆」小蟲 ,如何將廢棄物資源轉化?怎樣讓畜禽糞便「變廢為寶」?它們的市場價值又在何方……針對這系列問題,海南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水畔精靈——海南水獺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水獺,這種曾經在海南島上廣泛分布的哺乳類動物,已經很久未能有人真正看到它們的身影了。而1963年中國科學院原中南分院調查隊發現海南水獺的地方,正是五指山腳下。
  • 幸福敲了兩次門:幸福只會遲到,不會缺席
    電視劇《幸福敲了兩次門》 都說幸福只會遲到,永遠不會缺席。這句話很適合最近在深圳都市頻·第一劇場熱播的電視劇《幸福敲了兩次門》。儘管生活多坎坷,但是對於劇中所有角色而言,結局永遠都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