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沙黎族自治縣縣城牙叉鎮出發,向南行駛約20公裡,在疊翠山林的掩映下,一幢幢黎族風格的二層小樓映入眼帘,這裡是白沙南開鄉銀坡村,也是我省第一個生態移民搬遷村莊。
「這百香果品相好,口感很不錯,一點都不愁訂單,上周就發貨2萬多斤,我請了村裡20多個村民採摘都忙不過來。」銀坡村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測說。
作為銀坡村集體經濟產業,村口旁佔地約100畝的百香果種植基地今年5月又迎來了好收成,一個個紅紅的百香果垂吊在果架底下,王測帶著村民們忙著採摘、篩撿、打包,大家幹勁十足。
曾經,作為白沙最為偏遠的村莊,連綿群山猶如一道道屏障將南開鄉高峰村道銀、坡告2個自然村與外界隔絕。儘管鄉土難離,但為了呵護生態,讓村民過上好日子,2017年元旦,道銀、坡告2個自然村共計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從位於鸚哥嶺深處的「窮山窩」搬遷至銀坡村,自此告別了大山深處的茅草房和鐵皮屋,過上了新生活。
一次變遷:
搬出「窮窩」過上新生活
高峰村有多偏遠?
從牙叉鎮往南開鄉,一路上,經過晨露滋潤的峰巒更顯迷人,群山儘是蒼翠欲滴的濃綠,可山路崎嶇從未間斷,一側是壁立千仞,另一側是深谷溝壑,蜿蜒的盤山道僅能通過一輛車。即便是近年全程修好了水泥路,當地的老司機駛過大約60公裡的山路至海拔約1000米的高峰村時,車程也需要3個小時。
高峰村有多貧窮?
「一間瓦房三石灶,一條野藤掛家當」是這個村莊幾年前的真實寫照。高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符志明介紹,最初,高峰村下轄方通、方佬、方紅、道銀、坡告5個自然村,共128戶600餘人。在2015年前,道銀、坡告2個自然村不通公路、不通電力、不通通信網絡,村民居住的大多是泥牆鐵皮頂房屋,有的甚至是茅草房。每逢暴雨、颱風來襲,石灘低洼處、漫水橋容易被水漫過,唯一能聯繫的對講機信號薄弱,有時一度與外界失聯好幾天。
在多重條件的制約下,常規的產業扶貧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面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地處生態核心保護區的高峰村實行生態移民儼然已成為根治「藥方」。
2015年12月,經過有關部門及學者反覆論證,《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道銀、坡告村民小組生態扶貧移民實施方案》出臺,確定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和區域生態修復雙贏」的總體目標。2017年元旦,作為我省首個生態移民村,銀坡村建成投用,高峰村最為偏遠的道銀、坡告2個自然村等共計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下定決心搬出「窮山窩」,過上新生活。
一個樣本:
護了生態富了村民
「多虧生態移民這樣的好政策,才讓我們從大山深處走出來,過上了好日子。」搬遷至銀坡村後,屋門依舊正對著群山,窗外也是疊翠一片,從最初的鄉土難離,到現今的幸福感十足,銀坡村村民小組組長符國華心裡曉得,幸福的生活已經啟程。
那麼,現今的銀坡村,有多好?
在群山環繞間的山坡上,20棟兩層小樓依序而建,共有40套新房。「這都是政府出資規劃建設好的新房,每戶住房約有115平方米,每戶每人還分配了10畝可開割的橡膠林,我家當年有4口人就拿到了40畝。」符國華介紹,這裡距離白沙縣城僅約20公裡,村裡還配套建設了水泥路、飲水工程、汙水處理設施,已成為當地建設美麗鄉村的成功樣本。
更為難得的是,銀坡村的鄉親們也不再是「日曬三竿起床,落日餘暉喝酒」,大夥們勞作創業的幹勁十足。除了部分村民被安排當護林員外,符國華還發揮黨員幫扶帶動作用,與數名貧困戶在村外租下百餘畝土地輪作種植秋葵、龍鬚菜等。今年開始,他又尋思著發展養蜂釀蜜產業,目前已嘗試養殖50多箱蜜蜂。
「咱村的百香果基地每年都有分紅,每月在這裡幹工能賺兩三千塊錢,這比原來在深山裡割膠賺得還多!」正在基地裡勞作的村民符海英樂呵呵地說。據悉,政府還積極協調村民將精準扶貧幫扶資金入股至銀坡村種養專業合作社,抱團發展百畝百香果基地產業,並多舉措扶持村民發展禽畜養殖、養蜂、益智種植等產業,大家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一場再動員:
第二輪生態移民將啟動
49歲的符明榮在高峰小學當教師已經23年了,由於家人住在縣城旁,他幾乎每個周末都會騎摩託車往返於牙叉縣城和高峰村,也一點一滴見證著銀坡村的可喜變化。
符明榮介紹,近年來,隨著白沙精準扶貧工作加速推進,水泥路從縣城全程貫通至高峰村,近百間民宅瓦房也陸續修繕一新。而且,在教育扶貧政策的惠及下,高峰村更多的孩子們走出大山,到縣城就讀公辦校。「只有走出大山深處,孩子們才能有更好的讀書環境,也才能有更好的希望與未來。」
近年來,隨著海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提速,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也在高峰村畫了一個「圈」——方通、方佬、方紅這3個自然村均位於生態核心區和南渡江源頭,根據省委、省政府部署,高峰村共計百餘戶將整村實行生態移民,並擬定搬遷至距離縣城更近的鄉鎮。
白沙黎族自治縣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對高峰村實行生態移民搬遷,人為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將明顯減少,這片位於鸚哥嶺深處的生態保護區也將得到休養生息,當地的教育資源和人口素質也能得到優化。
對於這次生態移民再動員,不少村民難掩顧慮,但更多的是充滿期待。因為大家看得到,高峰村生態移民搬遷,一次比一次搬得離縣城近,既留住了綠水青山,也為當地的貧困群眾搬出了一片新天地。
從不想搬,到盼著搬,從解不開發展與保護的「矛盾」,到找準生態與扶貧的平衡點,白沙生態移民在探索實踐中,逐步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精準扶貧的雙贏。
(本報牙叉5月25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