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農漁業的百科全書

2021-01-09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在海南農民眼中,農業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的工作。儋州有句諺語說,「三年易考文武舉,十年難考田秀才」。

  千百年來,海南農民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大量的農諺,揭示了大自然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和運行規律,在生產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海南農諺通俗形象,內容豐富,直到現在還有很大的應用價值。海南農諺與農業生產之間關係十分密切,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地域農諺具有不同的效用,對指導勞作與生產生活,起了不可估量的效用。因此,將農諺稱之為指導海南農漁業生產的「百科全書」,恰如其分。

  水稻與種植

  海南島氣候溫暖、雨量充足,很適合水稻的生長。因此,海南盛行稻作,「七十二行,種稻為王」「作物百種,稻穀為王」。據《中國諺語集成·海南卷》副主編符策超介紹,海南農諺中有關水稻的條目特別豐富,從耕地、選種、育秧、移栽、用水、施肥、除草、滅蟲,直到收割、儲藏,有著一整套的寶貴諺語。與種植水稻有關的田地、耕牛、農具、勞力、氣象、時令、運輸、供銷等等,都不乏諺語流傳。

  海南農諺倡導,稻田整地應改良土壤,深耕早耕,因為深耕可以加厚土層,保蓄水分,並能消滅病蟲雜草。早耕可以促進土壤熟化,吸肥保水,增進地力。這類的農諺不勝枚舉:東方有「改良土壤,水稻高產」,保亭有「生土壓熟土,一畝等幾畝」「三耕六耙多鋤田,一造收成抵一年」,儋州有「地是刮金板,人勤金越多」「犁田深一寸,谷穗長一寸」,等等。

  海南農諺很重視選種,宣揚選用優良品種是保證水稻高產豐產的重要措施。很多地方農諺都反覆強調選種的意義:海口有「一粒好種,千粒好谷」,陵水有「參天大樹始於幼苗,豐收稻穀始於苗種」,保亭有「種子年年選,產量歲歲高」,臨高有「種地補選種,儘是白費工」等等。

  「早播爛秧,遲播沒收」,這句農諺充分說明了適時播種的必要性。那麼,究竟水稻何時播種才算適時呢?那是因為各地氣候和稻種特性不同而各異的。例如,昌江農諺說「正月浸種,二月插秧」,樂東的農諺則說「播種不過五月,插秧不過七月」,保亭則有「六月犁田作秧地,最忌芒種下種子」。

  水稻的施肥量很大,必須重視施基肥,不僅要數量多,而且要質量好。這樣可以使禾苗生長健壯,穀粒飽滿。因此,海南各地的農諺都非常重視施肥:澄邁有「人靠五穀養,稻靠糞土長」,臨高有「種田無竅,只怕肥少」,儋州有「糞裡有黃金,積肥如積金」「糞是莊稼寶,沒糞長不好」,等等。

  稻田應該實行淺水勤灌溉,這樣既可供給水稻所必須的水分,有可增高稻田的溫度與土壤中的空氣,使得水稻根部發育良好,生長健壯,防止倒伏和病蟲害。海南農民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很多根據水稻不同發育時期,合理灌溉的經驗,在農諺中充分表現出來:樂東有「收多收少在於肥,有收無收在於水」,海口有「水利不修好,有田等於無」,文昌有「冬天深水是被,夏天淺水是火」,等等。

  有關海南的作物種植,海南的農諺中不僅僅有水稻的,還有其他諸多作物的。例如,很多是講如何種雜糧的:「三月種豆豆無仁,四月種薯生細根」,講的是大豆與紅薯;「稻種在田,木薯種山」,說到了木薯;「穀雨有雨田種芋」,提及了芋頭;還有講山蘭稻與棉花的「三月雨,長棉果;四月雨,種山蘭」,講玉米、穀子、高粱的「玉米稀,穀子密,高粱中間立」。也有很多是講種瓜菜的,儋州有「瓜瓜菜菜半年糧」,海口有「想發財,種瓜菜」,澄邁有「豆三、菜四、瓜蒲十二」,陵水有「七蔥八蒜九葫蘆」等等。

  養豬與養殖

  海口的農諺說「六畜豬居首,五穀糧佔先」,可見傳統上,海南農民對養豬的重視與國內其他地方沒有二樣。

  「人養豬,豬養田,田養人」,「豬多肥多,肥多糧多,糧多豬多」,「豬肥上地,一本萬利」,「豬是肥料廠,豬是小銀行」。這些時諺一方面反映海南傳統農業重點著眼於「農」,而非「牧」,只知豬糞養田,比較少研究飼養的方法。但從另一側面來看,也說明海南養豬的利益不只在養豬本身,雖然飼養不賺錢,但其積肥功能卻是公認的。

  「養豬不巧,窩乾食飽」,簡短八字,道出養豬似是簡單,卻實非易事。要做到欄舍乾燥衛生,飲食定時、定量、定質,並非所有養豬人都做得好,特別是規模化養豬,豬群密度大,更需要耐心調教,精心飼養。

  「母豬好,好一窩;公豬好,好一坡」,「買豬崽,看豬母,豬母肥,豬崽壯」,「異地選公,本地選母」,「三年一換種」,這些諺語則是對種豬引種,淘汰更新,配種,產仔管理等方面的經驗總結。海南農諺提出,種豬是養豬的基礎與關鍵,從後備母豬的培育到產仔,都需要實行精細化的科學飼養管理,要及時淘汰和更新種豬,有效控制種豬繁殖障礙疾病。

  在海南農諺中,養牛的重要性一點都不弱於養豬。在海南各地的農諺中,有很多將豬與牛並提的:如五指山有「無豬不成家,無牛不成農」,儋州有「豬是制糞機,牛是耕田寶」。屯昌的農諺「飼雞叫更,飼狗吠夜,飼豬還債,飼牛拖犁」,更是將四種家畜家禽的作用一一點到。

  此外,在海南農諺中,還有很多家禽家畜的飼養經驗,包括馬、羊、鴨、鵝、兔、貓等。例如,「養兔三步功,一潔二淨三通風」「貓認屋,狗認人」「種姜又養羊,勝過去南洋」等等。

  漁業與漁諺

  「海南四面環海,海洋資源極為豐富,漁業生產興旺,因此漁諺也特別豐富。」《中國諺語集成·海南卷》副主編符策超說,這些漁諺論說漁業的重要:「一網半年糧」「囑子囑孫,不忘三月春」「無錢無米海裡取」;或者總結魚類的習性:「小暑起東南,鯉魚鑽深潭」「天上瓦塊雲,海中釣魚群」「紅魚四季紅,只等吊繩動」「帶魚怕東風,刀魚怕南風」「芒種夏至,飛魚不見」「水木來,魷魚到」「春過三天魚南下,秋過三天魚北上」;或者傳授捕魚的技術:「釣魚要穩,捉魚要準」「人看時頓,魚看流水」「結群張網,散夥延釣」「牽牛牽牛鼻,捉魚捉魚腮」「大魚釣腹,小魚釣口」……這一切,構成了一整套的漁諺體系。

  例如,海南漁民對海魚的鮮美程度的評價是:「第一鯧,第二公式,第三馬鮫郎」,意思是大海中的魚類最美味的是金鯧魚,其次是公式魚,第三是馬鮫魚。

  金鯧魚長得像一隻扁瓶,這種外洋中上層魚,每年2月從西沙群島那邊成群結隊相繼向廣東大陸沿海做產卵洄遊。它們行動抱團兒,總是緊緊擠在一起遊向目的地,有時候甚至會擠成「魚牆」,這也是南海漁場一種奇觀。

  「囑子囑孫, 不忘三月春」的漁諺,是因為海南漁民告誡子孫後代,清明節前後是飛魚成群結隊從太平洋向海南島東海岸產卵洄遊的季節,前後可以歷時約3個月。飛魚細長,鰭特別發達,兩側胸鰭一直連到尾部,張開來像一對翅膀,它能騰空躥起、近水飛出30至50米遠。飛魚有一個怪脾氣,產卵要經過強烈刺激,它們選擇往海藻裡鑽,往石縫兒裡擠,這樣才能把成熟的卵排出體外。

  海南漁民正是抓住了飛魚的這一特點,「三月春」飛魚汛到來時,漁民們把魚網染成海藻色,每一張網1米見方,兩張網合成一副,5至7副合成一束,系上浮子、浮標,讓它們幾百束一大片在海上漂流。前來產卵洄遊的飛魚見了,還以為真的是海藻,爭著鑽進去排卵,卻是鑽進去再也逃不脫。尾隨的漁船可以白天摘了「日網」,接著又布下「夜網」,日夜收穫不停……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黑山羊:肉香味美 「羊」名天下
    東山羊就是在萬寧東山嶺放養的海南黑山羊。據傳,早在宋代東山羊就被列為皇室貢品,而今早已名聞四海。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來到位於萬寧東山嶺腳下的源生態東山羊產銷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合作社的羊舍裡,上百隻毛色黑亮的東山羊圍繞著工人來回打轉。  「我們一般早上投餵料,下午野外放牧。」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索數字健康「海南模式」
    同時全國首個「數字健康生態村」落地海南生態軟體園,23家企業當天籤約入駐。今年以來,海南生態軟體園已聚集了上百家數字健康企業——海南以數字健康產業為引擎,「健康中國」正翻開「海南篇章」。  大會由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省衛健委主辦,海南生態軟體園等單位協辦。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觀賞魚如何躍龍門?
    ■ 本報記者 羅霞 實習生 餘美君 通訊員 趙媛  休閒漁業(上)熱帶觀賞生物  核心提示:  愛親嘴的血鸚鵡,如燕子般「飛翔」的神仙魚,因《海底總動員》而聲名大噪的小丑魚……近些年來,隨著休閒與觀賞漁業的發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鳥類的記錄史,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17世紀以來編撰的瓊崖郡志中,已普遍有記載。  而對鳥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調查,則始於19世紀下半葉,由幾位來到海南島的外國博物學家開創,此後綿延百餘年,直到今天。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龜鱉半天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的龜鱉類十分豐富。我國有現生龜鱉類動物36種,分屬6科18屬,海南島分布有18種,分屬6科14屬,佔全國龜鱉總數的50%,是我國龜鱉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3個省份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水畔精靈——海南水獺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水獺,這種曾經在海南島上廣泛分布的哺乳類動物,已經很久未能有人真正看到它們的身影了。而1963年中國科學院原中南分院調查隊發現海南水獺的地方,正是五指山腳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多姿多彩的海南溼地
    海南,是中國溼地類型最豐富最多樣化的地區之一。因為有了水,有了溼地,海南才格外美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報集團融媒體產品
    兩會微雜誌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後,將第一時間發布「兩會微雜誌」,以「全家福·代表委員參會瞬間」的形式,展示代表委員風採。
  • 海南日報數字報-瓊北美味馬友魚
    文\海南日報記者 於偉慧  在瓊北的港口中,無論是東寨港、鋪前港、清瀾港,還是東水港、馬友魚都是一個珍貴的魚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船型屋是這樣建成的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賈磊  通訊員 潘達強  一場大雨過後,泥土浸潤著草木的清香,海南日報記者驅車穿梭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G224國道上,前去採訪黎族船型屋屋頂茅草編織匠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昌)海釣精英邀請賽落幕
    本報訊 (記者衛小林)8月25日,2019海南親水運動季活動——海南(文昌)海釣精英邀請賽在文昌市鋪前鎮落下帷幕。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聽海南的聲音……
    ■ 本報記者 李夢瑤  閉上眼、屏住呼吸,你「聽」到了什麼樣的海南?  也許是海浪拍打礁石的轟鳴聲,山風掠過林梢的簌簌聲,群鳥翩躚和鳴的啁啾聲,或是一首首古樸的山歌,一段段悠揚的「調聲」。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在補短板
    ■ 本報特派記者 況昌勳  兩會E訪談  [名片]  嘉賓: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部長 呂薇  記者:海南日報  記者:具體到海南經濟,又存在哪些問題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解決?  呂薇:海南和全國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海南以生態立省,產業是以旅遊業為龍頭的服務業為主,服務業增加值佔海南GDP總量的53.3%,幾乎沒有高耗能、高汙染的產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鸚哥嶺鳥類圖鑑》正式出版
    本報海口11月19日訊 (記者孫慧)秋高氣爽季節,海南的山澗林間不乏鳥兒翩躚的身影。但關於海南山區的鳥類,大家知道多少?
  • 海南日報數字報-「蛆蛆」小蟲 變廢為寶
    6月25日,華中農業大學博士、「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示範基地技術總監王芳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據介紹,該基地旨在探索解決畜禽養殖面源汙染、實現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方式,以支持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蛆蛆」小蟲 ,如何將廢棄物資源轉化?怎樣讓畜禽糞便「變廢為寶」?它們的市場價值又在何方……針對這系列問題,海南日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充分發揮海南三大優勢致力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劉賜貴表示,博鰲亞洲論壇作為落戶海南、立足亞洲、面向世界的高端對話平臺,在推進區域合作、「一帶一路」建設和海南對外開放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後,我們要圍繞服務國家總體外交戰略和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的目標,更好地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 海南日報數字報-支援前線,群眾是銅牆鐵壁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圖片上,一位解放軍戰士穿著褶皺的舊軍裝,背著簡易的行軍袋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口港百年思變之路
    海口的港  文\海南日報記者 邵長春 實習生 李佳霖  「海南所有的居民都知道海口,如同所有的法國人都知道巴黎一樣——昔日的首府瓊州(指瓊山府城)如今在它的現代鄰居面前,已經徹底黯然失色,後者以前卻只不過是它的一個不起眼的外港
  • 海南日報數字報-珍稀龜鱉海南藏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島與大陸隔離, 環境相對孤立, 使得淡水龜類動物區系有其獨特性;而海南島獨特的自然環境,使龜鱉動物廣泛分布於五指山、吊羅山等熱帶原始森林區、山澗溪流、南渡江等水域及沿岸海域,資源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