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鸚哥嶺鳥類圖鑑》正式出版
原題:《海南鸚哥嶺鳥類圖鑑》正式出版 詳細介紹鸚哥嶺200種鳥類 秋高氣爽季節,海南的山澗林間不乏鳥兒翩躚的身影。但關於海南山區的鳥類,大家知道多少?近日,由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組織編著的《海南鸚哥嶺鳥類圖鑑》正式出版,該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詳細介紹了鸚哥嶺中有記錄的200種鳥類。 位於海南島中南部的鸚哥嶺,擁有我國華南地區連片面積最大的原始熱帶雨林,生物資源豐富,至今已記錄到4300多種動植物在此繁衍生息,其中被記錄到的鳥類有250種,屬62科17目,包括海南山鷓鴣、海南孔雀雉在內的珍稀瀕危鳥類。
-
野生動植物保護|海南:鸚哥嶺識鳥人
一個機緣巧合,他跟隨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科研人員在鸚哥嶺開展為期一周的鳥類調查,自此,就迷上了熱帶雨林裡的這些「小精靈。」鸚哥嶺自然保護區面積較大、垂直落差大以及森林質量較好,又得益於歷次科考所積累的數據,以及對科研監測的有效管理,使得鸚哥嶺的鳥類記錄數據不斷刷新。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團隊榮獲生態英雄獎
據新華社北京6月28日電 由光明日報社主辦的「森林中國·首屆中國生態英雄」評選結果28日在京正式揭曉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經驗播灑四方
鸚哥嶺保護區萬衝片區友誼第一組的護林員趙泳軍笑著說。 2008年,鸚哥嶺保護區首次推出了自己的統一服裝,並設計了特有的「三重山」LOGO,成為海南保護區發展史上的一大創新,引來了其他保護區的高度關注。 「這其實是我們自己摸索出來的TMC模式的一部分。」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保護區發現兩個植物新種
本報海口9月3日訊 (記者周曉夢)近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園和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植物分類學刊物《PHYTOTAXA》(在線版)上聯合撰文,描述了在海南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的兩個川苔草科植物新種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鳥類的記錄史,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17世紀以來編撰的瓊崖郡志中,已普遍有記載。 而對鳥類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調查,則始於19世紀下半葉,由幾位來到海南島的外國博物學家開創,此後綿延百餘年,直到今天。
-
海南日報數字報-鸚哥嶺「自然大課堂」開課啦
今天,在鸚哥嶺國家自然保護區山腳下的一片林子裡,10多個孩子正圍著一株益智邊觀察,邊聽隨行老師和護林員的講解。近年來,鸚哥嶺國家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鸚哥嶺保護區)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學校、當地社區共同打造特色自然生態教育課程,把自然當做大課堂,引導青少年到自然中探索體驗,培育、傳播生態文明觀念。
-
海南日報數字報-探索數字健康「海南模式」
同時全國首個「數字健康生態村」落地海南生態軟體園,23家企業當天籤約入駐。今年以來,海南生態軟體園已聚集了上百家數字健康企業——海南以數字健康產業為引擎,「健康中國」正翻開「海南篇章」。 大會由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省衛健委主辦,海南生態軟體園等單位協辦。
-
鸚哥嶺識鳥人
海南鸚哥嶺鳥類圖鑑》收錄了符建靈拍的照片。符建靈蹲在樹下觀察鳥兒。在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處,樹葉婆娑間,不時傳來幾聲清脆又悅耳的鳥兒鳴叫聲,可當你循聲覓去,鳥兒似乎又沒了蹤影,但「處處聞啼鳥」的意境,恰能給這片熱帶雨林增添更多的神秘感。「不用看鳥兒長啥樣,光是聽鳴叫聲,我至少能辨別得出七八十種鳥兒。」
-
海南周刊 | 鸚哥嶺樹蛙:高山精靈跡難尋
文\海南日報記者 王迎春 鸚哥嶺樹蛙——這是一種僅生活在鸚哥嶺高山上的精靈,全身碧綠,蹤跡隱秘。 起源於一顆受精卵,經過卵裂和分化後,烏黑鋥亮的小蝌蚪在水裡自由地穿梭。時機成熟,伸出後腿,再長出前腿,隨著尾巴的消失,完成變態發育的成蛙即將踏上又一個生活史的循環。
-
海南日報數字報-多姿多彩的海南溼地
海南,是中國溼地類型最豐富最多樣化的地區之一。因為有了水,有了溼地,海南才格外美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溼地明星」紫水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實習生 王靚婷 編者按 紫水雞,一種罕見的水鳥,由於過去遭到大量捕食,一度被誤以為已然滅絕,而未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對象。
-
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有種樹,刷新了海南新記錄,成海南第一棵
伯樂樹樹葉而在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發現的伯樂樹,則是海南省第一例,也因為這一例刷新了海南新記錄,從此鸚哥嶺便開始有個海南省第一棵伯樂樹發現地之稱,甚至有專家特地為在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的伯樂樹而來,就想著一探究竟,為科學做貢獻。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聽海南的聲音……
■ 本報記者 李夢瑤 閉上眼、屏住呼吸,你「聽」到了什麼樣的海南? 也許是海浪拍打礁石的轟鳴聲,山風掠過林梢的簌簌聲,群鳥翩躚和鳴的啁啾聲,或是一首首古樸的山歌,一段段悠揚的「調聲」。
-
海南日報數字報-鳥明星黃嘴白鷺意外現身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時隔十年,作為易危種群、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黃嘴白鷺,在海口市東寨港自然保護區的再次出現,對於觀鳥愛好者來說是驚喜,是幸運;對於環境保護和科研工作者而言,收穫的恐怕是更大的欣慰和鼓勵。
-
海南日報數字報-水畔精靈——海南水獺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水獺,這種曾經在海南島上廣泛分布的哺乳類動物,已經很久未能有人真正看到它們的身影了。而1963年中國科學院原中南分院調查隊發現海南水獺的地方,正是五指山腳下。
-
.| 鸚哥嶺識鳥人符建靈:與雨林為伴,能識別七八十種鳥兒鳴叫聲
文\圖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一個機緣巧合,他跟隨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科研人員在鸚哥嶺開展為期一周的鳥類調查,自此,就迷上了熱帶雨林裡的這些「小精靈。」 鸚哥嶺自然保護區面積較大、垂直落差大以及森林質量較好,又得益於歷次科考所積累的數據,以及對科研監測的有效管理,使得鸚哥嶺的鳥類記錄數據不斷刷新。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龜鱉半天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單憬崗 海南的龜鱉類十分豐富。我國有現生龜鱉類動物36種,分屬6科18屬,海南島分布有18種,分屬6科14屬,佔全國龜鱉總數的50%,是我國龜鱉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3個省份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小昆蟲 大世界
對海南而言,蜻蜓目昆蟲是豐富自然遺產的重要部分,它們是主要的昆蟲捕食者,對調節其所處生態系統中水生和陸生昆蟲的數量起著重要作用。 《蜻蟌之地——海南蜻蜓圖鑑》中介紹,在蜻蜓分類裡,大體上分為束翅亞目和差翅亞目,還有一類間翅亞目,是古老的孑遺物種,近緣種和分布地區都很有限。
-
海南發現19個熱帶雨林新物種
↓↓↓2020年8月12日海南日報A04版版面圖一種比恐龍還要古老的生物,突然如朵朵桃花般盛開眼前,會是怎樣的驚喜?海南日報記者李天平 攝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介紹,以水母為代表的刺胞動物,佔據地球動物「譜系演化樹」的根基部位,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多細胞動物演化的開始。而作為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水母,桃花水母又是該物種類群進化過程中的一個盲枝,對於揭示遺傳基因規律、解讀遺傳密碼,具有不可替代的科研價值。為什麼偏偏只有它能適應淡水?環境因子對它究竟有怎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