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比恐龍還要古老的生物
突然如朵朵桃花般盛開眼前
會是怎樣的驚喜?
7月上旬
在五指山的一口水井中
村民發現一種罕見的珍稀水生生物
——索氏桃花水母
與珍稀生物的邂逅
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驚喜
2019年4月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掛牌成立
我省理順管理體制
加強對熱帶雨林資源的整體保護、
系統修復及研究
類似的驚喜正頻頻上演
↓↓↓
2020年8月12日海南日報A04版版面圖
一種比恐龍還要古老的生物,突然如朵朵桃花般盛開眼前,會是怎樣的驚喜?
7月上旬,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內、位於五指山市通什鎮什會村的一口水井中,成群通體晶瑩、像柳絮般柔軟的小傢伙突然現身。
「它是『水中大熊貓』,我在新聞上見到過。」最先發現這群生物的什會村村民小柯,第一時間將情況上報給有關部門。聞訊趕來的專家很快證實了他的猜測:這叫索氏桃花水母,是一種罕見的珍稀水生生物。
與珍稀生物的邂逅,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驚喜。2019年4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掛牌成立,我省理順管理體制,加強對熱帶雨林資源的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及研究,類似的驚喜正頻頻上演。
1
「水中大熊貓」現身五指山
身世成謎,對生存環境極挑剔
如果從進化程度來看,桃花水母幾乎可算地球上最低等的一類生物。
沒頭、沒腦、沒脊椎,甚至沒有專門的呼吸及分泌器官,這種誕生於約5.5億年前的刺胞動物,由兩層細胞圍繞胃循環腔組成,僅比單細胞動物高了一個等級。可就是這「一步之遙」,讓它成了生物進化研究的「活化石」。
在五指山市通什鎮什會村發現的索式桃花水母。海南日報記者李天平 攝
海南南海熱帶海洋研究所所長陳宏介紹,以水母為代表的刺胞動物,佔據地球動物「譜系演化樹」的根基部位,是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多細胞動物演化的開始。而作為唯一生活在淡水中的水母,桃花水母又是該物種類群進化過程中的一個盲枝,對於揭示遺傳基因規律、解讀遺傳密碼,具有不可替代的科研價值。
為什麼偏偏只有它能適應淡水?環境因子對它究竟有怎樣的影響?桃花水母的身上有太多謎團待解。不過,由於桃花水母沒有骨骼和角質層,尚未留下任何化石標本,再加上實物稀缺,使得學界對這一物種的研究困難重重。
而幸運的什會村村民小柯,不久前在該村一口約兩米深的水井中洗手時,意外與這群古老的地球生物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當時正值中午,太陽很大,很多直徑1.5釐米到2.5釐米的透明水生物浮在水面,隨手一舀便撈上來好幾隻。」
數十隻拇指般大小的「透明小傘」在水中一張一縮地浮遊著, 「傘」面有四根「骨架」,「傘」的邊緣還帶著細細的「花穗」,幾乎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由於曾在新聞報導中見識過,小柯一眼便認出它們是桃花水母。
聞訊趕來的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淡水漁業研究所研究人員,對水井中的桃花水母進行採樣,並比對基因序列後發現,與索式桃花水母的相似度高達99.25%。
索式桃花水母是桃花水母屬的一種,在國內外多處溫帶淡水中均有分布。「也許因為某些不確定的因素,附著於水底沙粒、水草或其他漂浮物上的水螅體,被風、鳥或其他某種動物帶入這口水井,並逐漸發育成了水母體。」在陳宏看來,桃花水母的生活史為水螅體與水母體世代交替而成,只有在水質極好的環境裡,保持「休眠」狀態的水螅體才會出芽,並無性繁殖成水母體,這也是它被譽為「水中大熊貓」的重要原因。
無毒無害,水溫在25℃至30℃之間,PH值為6.5-8.0……仔細對照桃花水母對水質環境的要求,五指山市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王悅經檢測發現,這口水井內的水質輕鬆達標,「什會村位於阿陀嶺腹地,四周都是連綿的熱帶雨林,水源涵養林未被破壞,水質自然好。」
儘管桃花水母存活時間僅有月餘,但專家們相信,只要保持良好水質條件,以後每年春夏之交,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2
它們用「腳」給國家公園「投票」
在熱帶雨林,新生命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
像桃花水母這類對生長環境極為挑剔的生物,往往被人們稱作是最公正的「環境評價師」——生態好不好,它們知道答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啟動體制試點建設,成效如何?雨林中不斷出現的新物種,就用「腳」投出了自己的「一票」。
圓凸的大眼睛,短小靈活的爪子,褐色表皮上規則分布著4條金色橫紋,看起來「顏值」頗高,2019年4月的一天,趁著夜幕低垂,隱於巖縫中的一隻中華瞼虎,正準備外出覓食,不料卻撞進了海南林業工作者周潤邦的視野。
「當時我一眼就看出這隻瞼虎與其它種類有點不同,經過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分析鑑定後,確定這是一個瞼虎屬新種。」周潤邦還記得,那是位於海南島中西部一片覆蓋有茂密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喀斯特地貌區,是瞼虎生存的絕佳地帶。
中華瞼虎只在無汙染的天然環境中出現。和它一樣,對棲息地「吹毛求疵」的生物,還有與紅燈籠「撞臉」的植物新種——尖峰水玉杯。
「它需要生長在原生性極強的熱帶雨林中,目前僅在尖峰嶺有發現,且數量極少。」今年年初,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許涵及團隊在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刊物《植物》上發文,宣布在海南樂東尖峰嶺發現了一個新的腐生性草本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
這是海南熱帶雨林「物種戶口簿」上迎來的又一名新成員。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至今,短短一年多時間便有9個植物新種、5個動物新種、5個大型真菌新種被發現,意味著約佔海南島1/7陸域面積的這片土地,仍然藏著太多未知的秘密。
與新物種的相遇,是一份未知的驚喜。而守護的「老朋友」日益繁衍壯大,則是雨林生物欣欣向榮的基石。
海南疣螈。通訊員 米紅旭 攝
在霸王嶺林區,國家公園管理局的監測隊員們經過半年的跟蹤觀察後發現,海南長臂猿的第五個族群正在形成;距離霸王嶺數十公裡外的邦溪,一隻坡鹿幼仔嘗試離開母鹿的護佑,學習獨立採食;吊羅山林區內的一處溪澗旁,身披油亮「皮草」的小爪水獺探頭探腦地四處覓食;鸚哥嶺腹地的一片溼地裡,幾隻海南疣螈上演「求偶大戰」;尖峰嶺雨林的落葉枯枝間,一隻黑黃相間的圓鼻巨蜥突然抬起頭吐出了長長的信子……不論是到訪或「定居」,在面積廣袤的海南熱帶雨林,每一種珍稀野生物種都在行使自己「用腳投票」的權利。
一輪又一輪永無休止的雨林律動中,總有新生命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空間。
3
從「讓路」到「修橋」
國家公園連片修復保護雨林,讓生物在更大尺度裡自由棲息
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越來越多珍稀物種把熱帶雨林當作「最後的避難所」。但實際上,這裡也並非絕對安全。
翻開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分布圖會發現,被列為「極危」和「瀕危」動物的蟒蛇、綠皇鳩的棲息地,與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高峰村幾乎是「咫尺之遙」。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況令人擔憂。
為最大程度減少人類活動帶來的幹擾,高峰村下轄5個自然村被納入國家公園核心保護區,繼2017年完成首輪搬遷後,於2019年9月啟動第二輪搬遷。
在鸚哥嶺發現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緋胸鸚鵡。
「目前第一輪搬遷留下的村莊原址已被松鼠、蛇等野生動物進駐。」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劉磊期待著,等到生態搬遷工作全部完成,這個位於鸚哥嶺腹地的村莊,能成為野生動物的遷徙通道甚至新的棲息領地。
除了通過生態搬遷給珍稀瀕危物種「讓路」,一年多來,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霸王嶺林區的斧頭嶺,還多出了不少用繩索搭建的「生態橋」。
「瞧,它們嗖地一下就滑了過去。」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李文永點開手機裡的一段視頻。畫面裡,一隻懷抱幼崽的成年海南長臂猿抓著兩根高空繩索正在「過橋」。這一視頻拍攝於不久前的霸王嶺,棲息於此的海南長臂猿正是藉助這些人工架設的生態廊道,才得以從狹窄的棲息地遷徙至更廣袤的雨林。
海南日報記者從海南省林業局了解到,這項工作剛起步,在未來,他們還將通過架設繩索、修建過街天橋、過街綠橋和地下模擬自然通道等方式,讓更多野生動物在不同的棲息地間完成擴散與遷移。
從「讓路」到「修橋」,最終目的都是對物種生存環境的修復與保護。
在啟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前,海南熱帶雨林因處於不同保護地範圍,被劃分為19個獨立的管理單位。這樣的管理體制,雖保護了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各保護地間的低海拔區域處於保護空白地帶,長期的人類活動幹擾影響物種繁衍;不同保護地管理目標、水平參差不齊,割裂了大尺度生態系統內生物間的互動關係等。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辦公室主任洪小江看來,過去一年多,國家公園將現有自然保護地集中連片整合,實施網格化管理,在儘可能減少人為幹擾的前提下,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正是針對上述問題的應對之舉。
4
平均每年發現7個植物新種
未來將開展大規模生物資源普查,還有更多物種待發現
平均每年7個,這是過去15年以來,海南熱帶雨林中植物新種的發現速度。
這當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但令人擔憂的是,上述新物種大部分種群極小,每個物種種群規模通常少於10株,甚至僅1至3株,屬於易瀕危類型。
世界新種鸚哥嶺樹蛙。
處境危險的不僅是植物。梳理生活在海南熱帶雨林的陸棲脊椎類動物名單後會發現,哺乳綱、鳥綱、爬行綱、兩棲綱珍稀瀕危物種分別有36種、121種、42種和21種,佔全島對應門類珍稀瀕危物種比重的92.1%、89.6%、62.3%和95.5%。
這一結果表明,熱帶雨林承載了海南島珍稀瀕危物種中的絕大多數物種,對物種多樣性的保護髮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與此同時,物種保護工作也面臨諸多挑戰。譬如,許多新發現的物種分布區狹窄,它們的種群如何維持,有哪些伴生群落,這些問題目前尚不清楚。
洪小江透露,接下來,他們會開展大規模的生物資源普查,在摸清物種家底的前提下開展科學研究,並加以保護。
具體如何保護?針對不同的物種與生存環境,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給出的對策各不相同。例如,對坡壘、青梅這類野生種群數量或分布點極少的珍稀瀕危、保護、特有物種和極小群落,將採取編目建檔、設立就地保護點、建立植物苗圃和種質資源保存庫等舉措;對海南坡鹿,將為其建立野外放生基地,並實時定位監測;對海南長臂猿,則持續拓展其棲息地範圍,並建設種群及生存環境數位化監測體系。
值得欣慰的是,除了我省各級林業工作者外,越來越多的機構與個人也開始加入這場「物種保護大作戰」中: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吸收國內外一流學者,通過相互配合、聯合攻關的方式,進行珍稀物種的研究與保護工作;鸚哥嶺保護區編輯出版《鸚哥嶺蘭科植物圖鑑》《海南鸚哥嶺鳥類圖鑑》《海南鸚哥嶺兩棲及爬行動物圖鑑》等科普讀物,引導大眾提高保護野生動植物的責任意識;各類科普教育活動走進校園,手把手教孩子們辨別昆蟲、雨林植物……
生物滅絕的速度遠比新生的速度更快,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在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首席研究員邢福武看來,國家公園的建設,對於生活在熱帶雨林裡的物種來說是一個轉機,「將碎片化的棲息地真正連通起來後,它們會獲得更多的喘息時間與活動空間,也意味著未來還會有更多物種等待被發現。」
(點擊圖片進入H5)
來源:海報集團深讀融媒工作室
記者:李夢瑤 謝凱
總策劃:曹健 陳成智 齊松梅
執行總監:許世立
主編:孫婧
版面設計:張昕
檢校:王振文 蔡法
H5文案:許世立
H5設計製作:陳海冰
視頻文案:孫婧 許世立
視頻拍攝:李天平
視頻剪輯:吳文惠 陳海冰
視頻配音:史雅潔
值班主任:戎海
值班總監:李國棟
責任編輯:周鈺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提供
系統定位錯誤、錯過網報......咋辦?海口義務教育線上審核權威解答來了
海口小轎車撞橋墩致2死車禍,司機排除酒駕毒駕
覺得內容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