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海南11個特有新物種 未來首要任務是保育

2021-01-10 中國網
發布海南11個特有新物種 未來首要任務是保育

2019-11-20 18:19:57

來源:北京青年報

  |  

作者:屈暢

| 字號:

A+

A-

調查人員需要深入雨林深處

【發布海南特有物種】北京青年報記者16日從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工作人員處獲悉,近日該院在海南發現並命名了尖峰薹草等11個特有新物種。科研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為了尋找這些新物種,他們需要冒著巨大的危險進入人跡罕至的山區和熱帶雨林中,經過反覆積累、對比,才能確認發現的是新物種。他表示,有的新物種含有一些藥用成分,但因為種群較少,未來第一是保護種群,其次才是對各種新物種進行研究、利用。

收入《國際植物名稱索引》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11月14日公布,該院在海南發現並命名了尖峰薹草等11個特有新物種。目前,新物種信息已經收入《國際植物名稱索引》。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劉國道介紹,此次發現的新物種包括莎草科、蘭科植物等,此外還發現了中國新記錄種11個、海南新記錄種85個。這些新物種的發現,是近幾十年來海南在物種資源探索上的重大突破,在豐富海南植物區係數據的同時,也富含重要的生態學意義,極具科學價值。此外,也證明海南生態環境發展向好。

中國植物學會藥用植物與植物藥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北京大學教授艾鐵民表示,生態優勢已成為助推海南發展的重要源泉,紮實開展保護研究是當前的重要功課。此次針對熱帶雨林的發現和研究成果,是其他相關學科發展的基礎,具有相當的重要性。

據介紹,這11個海南特有新物種是:莎草科植物的尖峰薹草、凹果薹草、伏臥薹草、吊羅山薹草、長柄薹草;胡椒科植物的盾葉胡椒、尖峰嶺胡椒;蘭科植物的莫氏曲唇蘭、黎氏蘭、昌江盆距蘭;海南藥用植物的定安耳草。

翻懸崖只為尋找新物種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楊虎彪副研究員告訴北青報記者,多年來的工作,已經積累了海南生態多樣性的大量材料,對很多植物有了新的認識。這使得尋找新物種,需要深入到很多人類幾乎從未抵達的地方。因此尋找新物種,不但是腦力活兒,也是體力活兒。

參與此次新物種發現工作的王清隆助理研究員告訴北青報記者,為了尋找這些新物種,調查人員需要深入到人跡罕至的深山和熱帶雨林中去調查,「有時光進山就要徒步一天的時間,因為有些地方是斷崖,我們需要一個人先把同伴託舉上去,到上邊的人再把底下的人拉上去。有一次,我翻越的地方旁邊就是懸崖,當時我自己翻過去之後,渾身都在發抖。」

王清隆介紹,熱帶雨林中,潛藏著很多危險,「雨林有些地方會形成一個水池,裡面除了水就是很厚的淤泥。但表面又有落葉等堆積物,上面長出草來,不注意看的話,以為就是一片草地,但如果不小心掉下去,就有生命危險。」楊虎彪說,雖然野外的調查確實危險,但每次考察都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每個人都是經驗豐富,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進行調查的。

未來首要任務是保育

王清隆介紹,此次發現的一種藥用植物定安耳草帶有一些意外之喜,「當時我們發現這個新物種後,有人告訴我們,這種植物被一些當地村民用來治療小兒水痘。這使得我們意識到這種植物的藥用價值。」

楊虎彪說,對於這些新發現的物種,未來首先要做的是加強保育工作,「這些物種很多分布都是零星的狀態,數量也不多,有些幾乎是瀕危狀態。因此我們在認識它們的同時,要通過加強保育,將海南生態多樣性保持下去。」

據了解,海南近年來一直強化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和管理,以中國熱科院為核心力量,重點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行動計劃,不斷加強對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珍稀瀕危動植物種質資源的保護研究。

文/本報記者屈暢

責任編輯:程雪

相關焦點

  • 海南發現11個特有新物種 一起來認識它們!
    11月14日下午,位於海口的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下稱熱科院)召開「海南特有新物種發布會」,向外界宣布發現海南新記錄種85個,其中海南特有新物種11個。這11個新物種是:尖峰薹草、凹果薹草、伏臥薹草、吊羅山薹草、長柄薹草;盾葉胡椒、尖峰嶺胡椒;莫氏曲唇蘭、黎氏蘭、昌江盆距蘭;定安耳草。其中,五種新物種的名稱使用了海南發現地的地名。
  • 研究表明:海南孔雀雉是中國特有物種
    3月23日下午,記者從海南師範大學了解到,最新科學研究表明,分布在海南的灰孔雀雉經過長期獨立進化,在分類學上的地位已從特有亞種提升為獨立種,其命名也從灰孔雉變更為海南孔雀雉。    灰孔雀雉屬雞形目,雉科,是珍稀雉類之一,全世界共有12個種和亞種,在我國僅分布於雲南和海南省。海南省主要分布地區是霸王嶺、尖峰嶺、吊羅山和黎母山等保護較好的原始林區。
  •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現新特有植物種尖峰水玉杯
    植物新種尖峰水玉杯被發現 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南國都市報五指山4月1日消息(首席記者 康景林)海南省林業局4月1日向媒體發布,海南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屬肉質腐草科水玉杯屬,本物種為海南島首次報導的新記錄科、新記錄屬和新種,目前僅見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尖峰嶺熱帶山地雨林
  • 海南發現19個熱帶雨林新物種
    今年年初,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許涵及團隊在國際知名植物分類學刊物《植物》上發文,宣布在海南樂東尖峰嶺發現了一個新的腐生性草本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這是海南熱帶雨林「物種戶口簿」上迎來的又一名新成員。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至今,短短一年多時間便有9個植物新種、5個動物新種、5個大型真菌新種被發現,意味著約佔海南島1/7陸域面積的這片土地,仍然藏著太多未知的秘密。
  • 珍稀瀕危物種海南坡鹿在廣州成功繁育
    珍稀瀕危物種海南坡鹿在廣州成功繁育(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央廣網廣州11月28日消息(記者郭翔宇 通訊員鄧泳怡)記者從海南坡鹿屬哺乳綱,偶蹄目,鹿亞科,鹿屬,是我國海南島特有物種,也是中國17種鹿類動物中最珍貴的一種,被譽為「稀世之珍」,它們與大熊貓、金絲猴、華南虎同被納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名錄。
  • 國家Ⅰ級瀕危物種|我國海南特有的珍稀植物——海南蝴蝶蘭
    國家Ⅰ級瀕危物種|我國海南特有的珍稀植物——海南蝴蝶蘭文:花木君蝴蝶蘭是世界著名觀賞花卉,同卡特蘭、大花蕙蘭、石斛蘭並稱「四大洋蘭」。蝴蝶蘭花葶細長,花朵色彩豔麗,排列有序,猶如蝴蝶翩翩飛舞,因而享譽世界。
  • 雲南發布首個省級紅色物種名錄:18個物種已絕滅
    雲南省的經驗是給物種「上戶口」、建健康檔案。繼去年發布省域物種名錄後,今年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日,雲南省環保廳又發布了全國首個省級紅色物種名錄。目前雲南物種生存狀況怎樣?物種緣何瀕危又該如何保護?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雲南物種豐富,同時也很脆弱10%評估物種受威脅,18個物種在雲南絕滅生物多樣性,雲南冠絕全國。
  • 科學家確認它為海南特有物種,張開尾羽像孔雀,收起尾羽像野雞
    霸王嶺發現一種漂亮的鳥類,叫海南孔雀雉,是瀕危物種,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01科學家確認為海南特有物種,因棲息地破壞而瀕危海南孔雀雉是雉科、孔雀雉屬的一種,在孔雀雉家族中,分別有8個種,在中國有分布的是灰孔雀雉和海南孔雀雉兩種,都是十分迷人的雉科鳥類。1903年,日本人勝間田善作在五指山採集到孔雀雉。
  • 名列全球25種瀕危靈長類物種之一!海南長臂猿又添新成員,真好
    作為熱帶雨林中的旗艦物種,海南長臂猿的生存狀況直接反映了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其新種群和新幼猿的出現,對於正在建設中的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而言無疑是個極其振奮人心的消息。海南長臂猿近10年從未出現過幼猿夭折現象2019年12月,由嘉道理中國保育支持的海南長臂猿監測隊隊員在巡山過程中發現,一雄一雌兩隻成年海南長臂猿出現在距離原棲息地斧頭嶺10公裡外的東崩嶺,這無疑釋放出海南長臂猿擁有擴散到新棲息地能力的利好信號
  • 時隔111年壁虎近親裡氏瞼虎種組新物種在海南發現
    新華社海口12月9日電(記者陳凱姿)近日,壁虎的近親,新的瞼虎科物種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被科研人員發現,取名中華瞼虎,屬裡氏瞼虎種組。這也是時隔111年後,該種組家族首次發現的新成員。此前,海南已發現海南瞼虎、霸王嶺瞼虎和周氏瞼虎3種,均為當地特有物種。中華瞼虎的吻肛長度大約98.64~105.7毫米,環鼻孔有8枚鱗片,爪為4枚鱗片包裹,卵比起海南瞼虎更大更重。中華瞼虎最明顯的特徵是成體背部棕褐色,有斑駁分布的不規則黑褐斑點,有4條前後鑲黑邊的黃色橫帶紋,從股部至腹部有金斑,這個金斑是目前全球已知所有種瞼虎中唯中華瞼虎所特有。
  • 今年在海南發現的新物種有不少!這些罕見的「小精靈」你見過嗎?
    通訊員 李方遠 攝其實,2020年以來海南還發現了其他新物種更有一些遠道而來的稀客下面讓我們去看看吧~  海南省林業局4月1日向媒體發布,海南尖峰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又發現了一個新的植物種類——尖峰水玉杯
  • 海南這個瀕危物種喜添新成員!種群數量增加到33隻
    ,宣布8月29日在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海南長臂猿家族新添一隻幼猿。瀕危程度遠高於大熊貓據悉,海南長臂猿是僅分布於海南的特有種,是海南熱帶雨林的旗艦性和指示性物種,是熱帶雨林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標誌。
  • 潘伯榮: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育 | 中國綠髮會「珍稀瀕危植物保育...
    結果顯示,在評估的30,068種被子植物中,滅絕等級(含滅絕、野外滅絕、地區滅絕)共計40種;受威脅等級(極危、瀕危、易危)3,363種,受威脅比例為11.18%。從空間分布看,我國受威脅被子植物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區以及臺灣、海南等島嶼,且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區。一個物種的致危因子往往是多方面的。
  • 廣東首個珍稀瀕危植物保育基地啟動建設
    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目前廣東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和生物物種基因庫。昨天(4月22日),廣東首個珍稀瀕危植物保育基地在南嶺啟動建設。這個保育基地,總體規劃面積2000畝,目前首期已有180畝建成。未來南嶺基地將建設成為具有典型中亞熱帶特徵的國際一流水平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育基地,重點收集保存南嶺地區特有極小種群珍稀植物和區域特色南藥資源,科學開展野生植物資源拯救保護、回歸引種和野生種群重建,成為區域植物保護、科學研究和自然教育的重要基地。這段時間,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南嶺展開了新一輪大規模動植物調查行動。他們在保護區內布設了130多個紅外相機,捕捉到了多種珍稀鳥類的身影。
  • 海南百年鳥類調查:發現16種新鳥類 上百種鳥消失
    從2003年12月第一次調查開始,海南越冬水鳥調查項目進入第十個年頭。近日,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發布了《「海南越冬水鳥調查」10年總結》。通過調查,盧剛他們基本摸清了海南冬季水鳥的種類、數量和分布情況;發現了多個海南鳥類新記錄,豐富了海南的鳥類物種多樣性;也提升了海南溼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的鳥類監測能力,培養了一批鳥類調查員和觀鳥愛好者。
  • 海南鳥類知多少?黑頭白䴉等10種鳥瀕臨滅絕
    海南的鳥類資源狀況如何?都有哪些鳥類大家族?近些年有何變化?這一系列的問題都令人感到好奇。鳥類資源的狀況,是一個地區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信號燈。但需要說明的是,有關海南島鳥類方面的參考資料眾多,但到目前為止,對海南鳥類物種沒有確切的統計,海南島至今還沒有完整的鳥類編目。記者根據《海南島鳥類變遷》等論文資料,梳理出部分數據,以展現海南鳥類資源及其保育等狀況的冰山一角。
  • 島內20種特有物種成珍稀生物 尚缺法律保障(圖)
    島內20種特有物種成珍稀生物 尚缺法律保障(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8日 14:5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來源:臺灣《聯合報》
  • 海南日報:保護瀕危物種海南在行動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3月3日是第三個「世界野生動植物保護日」,海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局在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舉辦了以「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維護生物多樣性」為主題的科普宣傳活動,旨在提高人們對野生動植物的關注和保護意識。地球上的生命體,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或有進化,或有消亡。
  • 中國植物園管理及物種保育的差距與挑戰|中國綠髮會「珍稀瀕危植物...
    2020年度中國植物園學術年會於10月11日在瀋陽市植物園(瀋陽世博園)順利召開,並於13日圓滿落幕。在正式進行課程講授之前,培訓班特邀請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園藝中心執行主任廖景平,結合其對我國植物園抽樣調查的數據分析結果,以「中國植物園在管理及物種保育方面存在的差距與挑戰」為主題做開講報告,使與會學員們對植物園珍稀瀕危植物保育的背景和現狀有個基本的了解。
  • 《海南長臂猿保護行動計劃框架》發布
    《海南長臂猿保護行動計劃框架》發布。凌楠 攝 凌楠 攝《海南長臂猿保護行動計劃框架》發布。凌楠 攝 凌楠 攝《海南長臂猿保護行動計劃框架》發布 保護全球最瀕危靈長類物種中新網海口8月22日電 (凌楠)8月20日至21日,海南長臂猿保護國際研討會在海口舉行,會上發布《海南長臂猿保護行動計劃框架》,提出海南長臂猿保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