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確認它為海南特有物種,張開尾羽像孔雀,收起尾羽像野雞

2021-01-10 雪靈谷動物地理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

霸王嶺位於海南島西南部,氣候溫和,雨量充沛,豐富的植被形成了熱帶雨林,孕育著多種多樣的生物。霸王嶺發現一種漂亮的鳥類,叫海南孔雀雉,是瀕危物種,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01科學家確認為海南特有物種,因棲息地破壞而瀕危

海南孔雀雉是雉科、孔雀雉屬的一種,在孔雀雉家族中,分別有8個種,在中國有分布的是灰孔雀雉和海南孔雀雉兩種,都是十分迷人的雉科鳥類。

1903年,日本人勝間田善作在五指山採集到孔雀雉。海南孔雀雉體態漂亮,外形與灰孔雀雉極為相似,曾被眾多鳥類學者們歸入灰孔雀雉的亞種。

然而,它們外形相似,但基因卻不同。2004年,科學家通過DNA測序和分子遺傳標記等科學手段研究,發現海南孔雀雉和灰孔雀雉的遺傳距離為3.1%。可知海南孔雀雉並非灰孔雀雉的亞種,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動物科學》雜誌。

海南孔雀雉經過長期獨立進化,以獨立的全新的面貌,出現在大家面前。海南師範大學汪繼超教授在接受採訪時,介紹說:「海南孔雀雉是珍稀瀕危雉類之一,是海南特有種。」

海南孔雀雉棲息於海南島的熱帶雨林裡,主要生活在霸王嶺、尖峰嶺和黎母山等茂盛的林區,悠閒自在,一代代繁衍,但是仍然逃不過「瀕危」的命運。

由於人類對自然的過度開發,砍伐熱帶雨林和季雨林,導致海南孔雀雉的棲息地遭到破壞,進而影響到海南孔雀雉種群繁衍。

不少人都關心,這個海南特有的孔雀雉數量多少?近年來,人們對自然環境的重視,有意識的保護,海南孔雀雉種群密度已呈上升趨勢,但並未有比較準確的數據統計。

我們能做的就是保護自然,還給海南孔雀雉一個安全的生態環境。

02張開尾羽像孔雀,收起尾羽像野雞

海南孔雀雉擁有平凡卻漂亮的外貌,體型不大,體重約460-710克,由於羽毛的獨特之處,它給人的印象就是張開尾羽像孔雀,收起尾羽像野雞。

雄性與雌性外表有所區別,雄鳥全身羽毛烏褐色,頭上還長有蓬亂的關羽。比較吸引人目光的是,它的背部與尾巴,在褐色的羽毛底色上,遍布著金屬綠色眼狀斑紋。

它的尾巴有20-24枚尾羽,收起時並不夠顯眼,潛入山林裡難以辨認,而且很容易被人誤認為是山雞、野雞。

但當它張開翅膀、翹起尾巴、散開尾羽時,猶如孔雀開屏,身上綠紫色的眼狀斑紋,星星點點,簡直美輪美奐。雖然沒有孔雀的尾巴那麼大,卻可以與孔雀媲美。

相對來說,雌鳥的長相低調許多,羽毛色彩較暗,背上與尾巴上的眼狀斑也比較稀少,尾巴較短的甚至看不到有美麗的斑紋。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海南孔雀雉與灰孔雀雉外形極為相似,那麼如何區分兩者?首先,海南孔雀雉身上的眼狀斑呈金屬深綠色,也比較小塊;其次,海南孔雀雉的腳具二個短銳的距。

這種既像孔雀又像野雞的美麗生靈,無論外形,還是習性,都有其與眾不同的地方。

03會飛卻很少起飛,被青鼬追捕就鑽入密林

海南孔雀雉生活在熱帶雨林裡,與世無爭,也沒什麼戰鬥力,但卻喜歡單獨活動,而不是「報團取暖」。

科學家通過無線電遙測跟蹤研究海南孔雀雉,發現了它們一些有趣的行為習慣,通常有1雄1雌兩隻個體的活動範圍是重疊的,但是它們卻不是成雙成對活動,而是偶爾相遇,大多時候還是分散活動,也許是為了能找到更多吃的吧!

在日常活動中,海南孔雀雉最怕遇到最大的天敵青鼬了,那傢伙體型不大,但卻很厲害。

海南孔雀雉還算機警,如果遭到青鼬的追捕,會飛快地竄入密林裡,藉助稠密的枝椏躲藏起來。

有人認為,海南孔雀雉的這個行為很奇怪,因為科學研究發現,它其實會飛翔,但是卻很少起飛,哪怕遇到青鼬追捕,也不會選擇飛到樹上逃避,而是第一時間跑到密林裡逃命。

是不是它平時太懶飛翔了,在關鍵時刻忘記自己會飛?還是因為別的原因,有待科學研究。

04生活過得津津有味,每天都會進行沙土浴

海南孔雀雉其實是一種挺會享受生活的鳥,白天在地上活動,晚上在隱蔽的樹上或巨石下休息。睡覺的時候,安全是首要的考慮因素。

它們性情機警,對環境的變化比較敏感,以昆蟲和蠕蟲類為食,也會吃高山榕、懸鉤藤、雞毛松等植物的果實。

海南師範學院生物系的汪繼超與史海濤跟蹤並記錄下海南孔雀雉一天的生活規律:

清早6點就開始活動了,9-11點是活動高峰期,邊走邊玩邊覓食,偶爾叫幾聲表達興奮;到了中午12-15點這段時間,它們會選擇一個有光照的,土質比較疏鬆的地方,進行一場沙土浴,真是愜意極了;下午16-17點是海南孔雀雉的第二個活動高峰期,之後便會停止覓食。

研究發現,海南孔雀雉雖然每天棲息的地區不同,但活動的範圍相對穩定,也因為海南島林區氣候溫暖,食物充裕,所以不會進行季節性遷徙。海南孔雀雉認為,生活過得舒適,在一個地方待著好了,何必折騰呢。

05雄鳥求偶時展示漂亮的羽毛,雌鳥看不上就離開

春季,2月下旬至3月初,海南孔雀雉的雄性開始了求偶,鳴叫頻繁,面對雌鳥時會張開翅膀,翹起尾羽,展示自己的美麗。

求偶期的雄鳥是最活躍的,也是最漂亮的,經常會展示自己美麗的尾羽。羽毛上綠色的眼狀斑紋美得奪目。

如果雌鳥看不上這隻雄鳥,沒待多久,就會直接離開。當沒有雌鳥在場時,它也懶得展示美麗的羽毛了,因為沒有鳥來看啊!如果雌鳥與雄鳥對上眼了,就留下來。

交配後,雌鳥會在密林中的溝谷地築巢,通常會選擇在大樹的根旁,利用地面的凹坑作為巢的原型,鋪墊一些枯草、樹葉、羽毛就算是窩了。通常,每窩產卵2-5枚。

研究人員曾在霸王嶺的溝谷雨林裡,發現過一個孔雀雉的巢穴,正是尾羽樹根基部,裡面有兩枚灰黃白色的卵,表面沒有斑點。

雌鳥需要經過21天的孵化,雛鳥就會破殼而出,新奇地探出小腦袋,沒過多久就能與鳥媽媽一同出巢去活動了。

結語

海南孔雀雉是中國的特有種,但很多人都沒見過。希望它們能在海南的雨林裡,自由生活,穩定繁衍,能有更多人認識並去保護這種美麗的生靈!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參考資料:海南日報、中國科學報、北京科普之窗網、中國動物志、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

相關焦點

  • 複合材料浮漂和孔雀羽浮漂比,哪個更好?
    所謂複合材料浮漂就是我們所說的納米浮漂,至於說納米浮漂和孔雀羽浮漂比哪一種更好,那就要看它們的用途啦!孔雀羽浮漂孔雀羽浮漂的穩定性是相當的棒的。孔雀羽浮漂是真正的孔雀身上的羽毛製作而來,很耐泡,所以其穩定性非常的不錯。大部分孔雀羽浮漂都是實心尾硬漂。這種浮漂的材質只有孔雀羽毛的一邊能用來做漂,因為它的橫截面非圓形,所以通常為兩拼浮漂,漂腳漂尾分別放在置於兩個羽毛的兩端,粘接固定。
  • 這種鳥,尾巴像豎琴,不愛飛擅奔跑,還能模仿30種鳥叫,認識下!
    琴鳥的外觀模樣有些奇怪,有些像是野雞。不過每一次琴鳥現身,總能引得很多攝影師以及科研人員為之激動不已。因為琴鳥真的太過特殊太過好看,華麗琴鳥整個身體呈現淺褐色,上半部身體還有斑狀模樣,下體的話為灰棕色。如此外形,雖然並不足以讓人如此驚訝,但是它只要將尾羽展開,那呈現出來的姿態,讓人不由得想要屏住呼吸,靜靜欣賞這一份的美好。
  • 孔雀能飛嗎?它們的尾羽對飛行是否有幫助?
    孔雀在空中在上面提到的一次動物園之旅中,一旦你被孔雀展吸引住了,你可能沒有看到孔雀在圍欄裡飛來飛去,在樹枝間俯衝跳躍。一般來說,你會看到孔雀在地上昂首闊步,或者懶洋洋地躺在陰影裡,這讓很多人相信它們是不會飛的鳥。畢竟,這個概念並不奇怪,因為鴕鳥、鴯鶓、企鵝、食火雞和許多其他鳥類都無法飛上天空。
  • 澳洲這種罕見的鳥:長得像純潔的白絨花,卻是鳥類中的「渣男」
    與其他的鳥兒不一樣,琴鳥不擅長飛行,因為很多遊客都會在草叢中尋找它的身影,其實琴鳥和孔雀一樣,雄鳥長得非常好看,雖然貌似野雞,但是全身羽飾金黃,尾羽非常發達,最外側的兩根長達70釐米,端部向兩旁彎曲,炫耀的時候就像古希臘的七弦豎琴,它的名字也是這樣來的。幸運的人就能看到它偽裝在草叢內,像朵純潔的白絨花,聖潔的不得了,但是琴鳥和孔雀不同的是:琴鳥可是鳥類裡面的「渣男」。
  • 非常漂亮的一種「野雞」,羽毛比孔雀更漂亮,只有我們才有
    野雞是屬於一種野生動物,大多生活在田園裡,很少被人類飼養。在中國卻有最漂亮的野雞,羽毛甚至要比孔雀還要美。這種生物就叫做海南孔雀雉,這種動物屬於我國瀕臨物種之一,當然它的數量也是非常的稀少。要分布在海南的西南部,當然生活在一些原始林區裡。
  • 原始雨林現罕見的鳥,尾巴像豎琴,不愛飛擅奔跑,能模仿30種鳥叫
    溝壑、山谷、山坡和山脊都是它喜歡的地方,平常分散在桉樹和小喬木形成的灌木叢中。01尾巴長達70釐米,如古典豎琴,不愛飛行擅奔跑在雀形目大家族中,琴鳥的體型最大,體長約100釐米,體重約1千克,外形長得像野雞,但是每次出現,都能讓科研人員與攝影師激動萬分,因為它實在太獨特太華麗了。華麗琴鳥通體呈現出淺褐色,它的上半身有斑紋,下體灰棕色。
  • 孔雀頭頂有個"震動傳感器" 能與被求愛者頭冠發生共振
    這是一種華麗、突出的特質,在很多情況下,它都被認為是孔雀眾多引人注目的裝飾之一。然而,哈弗福德學院的物理學家蘇珊娜·阿瑪多爾·凱恩(Suzanne Amador Kane)發現,孔雀頭冠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品,它還是個神奇的傳感器。頭冠上的羽毛可以被調節與孔雀搖尾巴頻率完全相同的振動頻率上。當雄性孔雀炫耀他的標誌性尾羽時,他所追求的雌性孔雀不僅僅能看到他。在她的腦海裡,也能感覺到他。
  • 它是人間最像鳳凰的鳥,卻因為名字是雞,痛失國鳥之位
    它不像麻雀、燕子那樣,雖然人民大眾的支持率很高,但卻在世界上各地都有分布,就連最強競爭對手丹頂鶴也不僅僅只在中國分布。在明清文官二品官服的方形補子上,也是它的形象。下屬的6科分別為冢雉科、鳳冠雉科、松雞科、、齒鶉科、珠雞科和雉科。大家常說的野雞就產自於雉科之下,就連孔雀,也是屬於這個大家族下的成員。
  • 尾羽不是方向盤!
    以前,人們都說尾羽是信鴿的方向盤,可調節信鴿在空中飛行時的方向。
  • 溝邊長這種植物,被人稱為孔雀尾,價值珍貴,年輕人見而不識
    小編今天要說的這種野生植物,它被人們稱為孔雀尾,也有人稱野雞尾,而它真正的名字叫做「野雉尾金粉蕨」。一般大概生長為六十釐米,莖長橫向生,鱗片為紅棕色、棕色,呈披針形。葉少有鱗片,基部為褐棕色,上部分為禾幹色葉子呈卵狀披針形,先端尖,羽片互生,基部的一對羽片最大,呈三角狀披針形,先端尖有羽裂尾頭,小羽片接近。
  • 賽鴿羽質介紹
    鴿羽羽質的標誌之一。以油脂性高者為佳。原因是如果比賽中遇到下雨,油性羽毛在飛行中不易吸水,而乾性羽毛則會全身溼透而降落地面。鴿子與鴨子不同,無尾脂線,因而它含的油脂是極微少的。鴿羽羽質的標誌之一。優良賽鴿的羽毛緊貼全身,捉在手裡柔滑如絲,且有滑脫的感覺,棉絨度即指這種柔滑感覺的程度。
  • 孔雀羽7目軟尾漂的底釣之道,提升漁獲效果不錯!
    大家都知道經典的孔雀羽7目漂和調4釣2就是專門針對底釣的。今天咱們來聊聊底釣用漂技巧,助釣友大提漁獲!首先要說明,其實所有的漂都可以用來釣底,只是效果會有不同。底釣漂要求長身、短尾、短腳,因為只是為守底而設計的,所以一般都不會做很長的尾,7目就足夠了。翻身到釣目,動作簡潔乾脆。魚在底或想把魚壓在底上來釣,就用這類漂,信號穩重,中魚率高。
  • 孔雀開屏展尾翼引無數睛,養殖村民售雀羽賺得千金
    若鳳凰是天上的神鳥,那孔雀便是地上的美羽。孔雀們憑藉著一手開屏絕技,不知吸引了多少人的喜愛。孔雀被稱為百鳥之王,是最美麗的觀賞鳥,是吉祥、善良、美麗、華貴的象徵。在山東省諸城市有一位孔雀養殖者,他就是百尺河鎮桃園社區王海廷。
  • 科學家發現長羽毛恐龍順序換羽行為
    換羽是鳥類生命周期中的重要行為,對於這一行為的演化,目前學界知之甚少。近日,以色列和中國的科學家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報導了已知最早的順序換羽行為的化石記錄及研究成果。鳥類換羽行為大致分為三種模式:順序換羽模式,指羽毛,尤其是飛羽,按照一定的順序,在兩翼對稱而緩慢地替換;同時換羽模式,指的是一次性的換掉所有飛羽;隨意換羽模式,指的是換羽模式很隨機,沒有規律地替換老舊的羽毛。
  • 科學網—一億年前的鳥類尾羽原來長這樣
    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此地的琥珀距今約1億年,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 羽鳥氏帶紋赤蛇
    (杜銘章)                                               共棲物種競爭者:環紋赤蛇。 食性:蜥蜴和小型蛇類為主食。(杜銘章) 天敵:鳥類、食肉哺乳動物、會吃蛇的其他蛇類。
  • 「野雞」不一定長得醜,這六種雉科鳥類的顏值就超出很多人的想像
    雉科是雞形目的一個科,現存一百餘種,其中三分之一都在我國有原生分布地,這裡面還有很多是中國特有物種,所以中國擁有「稚類王國」的稱號,是全世界鳥類研究學者、稚類研究者都趨之若鶩的存在。簡而言之,由於雉科是雞形目的鳥類,所以從廣義上來說所有野生稚類都可以被稱為「野雞」,雖然從科學上來說這麼叫並不嚴謹,但老百姓們對此還是津津樂道的,網友們此前還紛紛吐槽美麗的孔雀就是最著名的「野雞」呢。
  • 新發現揭示早期鳥類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方式
    2月1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周忠和、鄒晶梅,與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報導了一件發現於1.3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反鳥類——多齒脛羽鳥(Cruralispennia multidonta),揭示了尾綜骨與尾羽在鳥類早期演化中是相互獨立的,此外還發現了一類形態特殊的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