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一億年前的鳥類尾羽原來長這樣

2021-01-09 科學網
一億年前的鳥類尾羽原來長這樣 科學家發現首批三維保存的古鳥類尾羽琥珀

 

一群反鳥類正在圍攻孔子鳥,空中飄落一對尾羽。張宗達繪圖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李晨陽)12月15日,中加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首批三維保存的古鳥類尾羽琥珀,初步揭開了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古地理學報》。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皮埃爾·考克斯博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鄒晶梅等學者共同合作開展。

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此地的琥珀距今約1億年,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世界各地的琥珀都以特異保存各種軟組織而著名,比如羽毛的羽小枝、小鳥的外耳孔、眼瞼等細節,這些信息通常是古生物學家無法從其他化石記錄中獲知的重要信息。因此,琥珀提供了更完整的關於古生物形態學、多樣性和行為的記錄。

羽毛一度是鳥類的專屬,直到披羽恐龍的出現才顛覆了這個定式。不同形態的羽毛賦予恐龍和鳥類不同的功能。化石記錄中最精妙的羽毛要數那些長長的尾羽,這些尾羽絕大多數出現在一些原始的鳥類身上。

在具體形態特徵上,這些令人著迷不已的漂亮羽毛都有一道加粗的羽軸,因此被稱為羽軸主導型羽,也被稱為近端條帶狀羽。

2015年,一個偶然機會,邢立達在緬甸密支那琥珀市場看到了一種非常奇怪的羽毛珀。他告訴《中國科學報》:「它們太奇怪了,我們知道,羽軸都是封閉的,中間是充滿海綿組織的髓腔,但這些琥珀中的羽軸在羽毛背面則是開放的,也沒有髓腔。」

邢立達當時看到的便是首次以立體形式保存的羽軸主導型羽,其開放的羽軸令人非常困惑。隨後的發現令邢立達更加驚訝,他在各地的琥珀市場和一些民間收藏者手上陸續發現了數十件擁有同樣特徵的羽毛珀。

「我們此次發現的這些標本有著很高的多樣性,」邢立達介紹,「個別標本的羽軸和羽支還具有橫向色素沉著帶,深棕色和無色帶交替出現,這代表著黑素體的分布和濃度,表明這些古鳥類的尾巴很可能是斑斕的、非常養眼的。」

現代鳥類的觀賞性羽毛色彩豐富,在求偶等行為中有重要作用。邢立達在數十件羽軸主導型羽的羽毛珀中,找到了至少9件是成對出現的,而且羽毛附近沒有鳥類的屍骸,也沒有跡象表明羽毛和樹脂表面有過打擊式接觸。「這可能表明這些羽毛很容易掉落,可能是鳥類打鬥掉落,甚至是防禦時的誘餌。」皮埃爾·考克斯表示。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186/s42501-018-0014-2

《中國科學報》 (2018-12-17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一億年前的鳥類尾羽原來長這樣
    張宗達繪圖  12月15日,中加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首批三維保存的古鳥類尾羽琥珀,初步揭開了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該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古地理學報》。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皮埃爾·考克斯博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鄒晶梅等學者共同合作開展。
  • 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 竟藏著鳥類祖先談戀愛的秘密
    原標題: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 竟藏著鳥類祖先談戀愛的秘密12月15日消息,中加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首批三維保存的古鳥類尾羽琥珀,初步揭開了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該研究成果在專業學術刊物《古地理學報》在線發表。
  • 新發現揭示早期鳥類尾骨與尾羽獨立演化方式
    2月1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周忠和、鄒晶梅,與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報導了一件發現於1.3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反鳥類——多齒脛羽鳥(Cruralispennia multidonta),揭示了尾綜骨與尾羽在鳥類早期演化中是相互獨立的,此外還發現了一類形態特殊的羽毛
  •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怎麼回事?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圖片
    2016年,邢立達團隊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類翅膀和恐龍,隨後又發現了琥珀中的雛鳥、完整古鳥、蛙類和蛇類。「在過去的3年中,距今約一億年前的緬甸琥珀產出了一系列不成熟的反鳥類骨骼化石,發育階段和完整程度各不相同。隨著越來越多的化石被發現,這個胡岡古鳥動物群正在逐漸成型,大大深化了我們對古鳥類,尤其是反鳥類的認識。」邢立達介紹。
  • 看完明白了鳥類的換羽規律,真是長見識了!
    大家知道鳥類換羽的規律嗎?一起來學習一下吧!鳥類羽毛定期更換的現象稱為換羽,這是鳥類的一個重要的生物學現象。 研究人員觀察發現,一種鳥在冬季和復季的外表不一樣。在繁殖季節,鳥的羽 毛多姿多彩,在冬季,鳥的羽毛便於偽裝。
  • 大家都知道鳥類會換羽,那麼鳥類的換羽活動有什麼意義?
    鳥類是充滿羽毛的一種動物,大家也都知道鳥類會定期更換自己的羽毛,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鳥類為什麼要換羽毛,它換羽毛的意義是什麼呢。其實鳥類的換羽是一種正常的生理活動,而非病態表現。 是因為氣溫變化,冬季需長出豐厚的絨羽,以禦寒越冬,這期間的羽毛稱為冬羽。
  • 中以科學家合作發現長羽毛恐龍1.2億年前已順序換羽
    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以色列海法大學生物學家約瑟夫·基特(Yosef Kiat)團隊與該所徐星研究員團隊合作,近日在國際著名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發表關於1.2億年前小盜龍化石的研究成果論文,認為能夠確保鳥類和非鳥恐龍維持全年飛行能力的順序換羽模式至少在約1.2億年前已經出現,推測其演化與日常覓食或躲避掠食者的行為緊密相關
  • 琥珀裡的奇怪尾羽,竟藏著鳥類祖先談戀愛的秘密?
    圖片來源:Wikimedia |Mel; Markaharper 而就在今天,《古地理學報》(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發表的一項研究,為我們展示了鳥類祖先羽毛的「當年風採」——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等研究人員,在距今約一億年前的緬甸琥珀中,找到了大批古鳥類的尾羽。
  • 鳥類也要換毛?從它們的祖先開始就是這樣
    鳥類換羽行為可以大致分為三種模式:(1)順序換羽模式,指羽毛,尤其是飛羽,按照一定的順序,在兩翼對稱而緩慢地替換;(2)同時換羽模式,指的是一次性換掉所有的飛羽;(3)隨意換羽模式,指的是換羽模式很隨機,沒有規律地替換老舊的羽毛。△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經歷,在路邊撿到一片略帶磨損的鳥類羽毛,圖片來自作者個人攝影。這三種不同的換羽方式在現生鳥類當中都有分布。
  • 鳥類進化最初階段 "腿"上也長著一對翅膀(圖)
    科學家們曾發現類似鳥類的恐龍在後肢上長著羽毛,這是不是意味著,在鳥類進化的最初階段,「腿」上也長著一對翅膀?我國科學家的最新發現證明了這個猜測——最早的鳥類曾經四翼飛翔。《科學》雜誌日前在線刊登了該項研究成果。  這項研究是由山東省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及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鄭曉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和徐星研究員等共同完成的。
  • 科學新發現:一億年前的昆蟲長這樣
    其實早在一億年前,昆蟲界就是一個色彩斑斕的大家族。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從白堊紀中期琥珀化石中發現了一批具有金屬光澤的小傢伙。專家分析,這些昆蟲身上的顏色可以保存上億年,都是琥珀的功勞。因為琥珀可以三維立體保存昆蟲化石,昆蟲的精細結構都可以完好保存下來。
  • 南澗無量山發現白腹針尾綠鳩,屬中國鳥類新記錄種
    10月12日,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從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一隻白腹針尾綠鳩10日凌晨現身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鳳凰山鳥類環志站,刷新了我國鳥類新記錄,南澗無量山也成為國內首次記錄到該鳥種的地方。
  •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 腳趾證明新發現鳥類為小型猛禽
    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再次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一億年前的袖珍猛禽的痕跡,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古鳥類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中外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古鳥琥珀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其細節對我們理解古鳥類的多樣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的意義。
  • 原來黔江城區有這麼多種野生鳥類,你肯定都沒注意過!
    近日,有同事連續在武陵水岸拍到15餘種罕見的鳥類在這裡和人們共享共生。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鳥兒?紅頭長尾山雀頭頂慄紅色,背藍灰色,尾長呈凸狀,外側尾羽具楔形白斑。頦、喉白色、喉中部具黑色塊斑,胸、腹白色或淡棕黃色,胸腹白色者具慄色胸帶和兩脅慄色。內。種群數量較豐富,又主要以昆蟲為食,在植物保護中很有意義。
  • 一億年前,貪心不足蛙吞蠑螈
    在距今1.2億年的早白堊世龍江盆地光華組地層中,含有豐富的熱河生物群化石,主要類型有魚類、龜類、兩棲類等脊椎動物,以及豐富的無脊椎動物化石,如昆蟲類、葉肢介類等。由於特殊的地質條件,化石門類繁多、賦存條件完好,是目前已知遼寧西部熱河生物群外的又一處重要化石產地。
  • 生態雲南 | 大理南澗首次發現中國鳥類新紀錄種——白腹針尾綠鳩
    >「白腹針尾綠鳩的發現者——前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原香港觀鳥會主席、資深鳥類愛好者張浩輝先生告訴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當時,他像往常一樣,在當天的夜間環志結束後、後頸部沾灰色、尾下覆羽呈鮮黃色)。帶著懷疑,在與雲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管護局工作人員和駐站的鳥類環志志願者錢程的共同協作下,經過查閱大量相關資料和反覆研究論證後,大家才確認這是一隻白腹針尾綠鳩,是國內從未記錄過的鳥類。
  • 科學家發現長羽毛恐龍順序換羽行為
    研究認為,能夠確保鳥類和非鳥長羽毛恐龍維持全年飛行能力的順序換羽模式至少在約1.2億年前便已出現,推測其演化與日常覓食或躲避掠食者的行為相關。羽毛是複雜而精巧的結構,對鳥類十分重要。除飛行功能外,在鳥類的溫度調節、視覺交流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羽毛非常脆弱,所有鳥類面臨著一個問題,羽毛受損怎麼辦?對於這一問題,鳥類演化出換羽行為,來修補身上磨損老舊的羽毛。
  • 一億年蜥蜴吃麻小是什麼情況?怎麼回事?終於真相了,原來是這樣!
    圖表1 本次研究者發現的矢部龍標本一億年蜥蜴吃麻小上熱搜榜了,那麼一億年蜥蜴吃麻小是什麼情況?怎麼回事?終於真相了,原來是這樣! 遼寧省建昌縣近日發現了一件特殊的標本---罕見的含甲殼類動物胃容物的矢部龍。
  • 琥珀化石「再現」一億年前蜻蜓求偶行為(圖)
    琥珀化石「再現」一億年前蜻蜓求偶行為(圖) 2017-03-20 19:04:2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湃
  • 一億年前的螞蟻長這樣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確認了現存最古老、距今1億年前的螞蟻種群的演化歷史。8月6日晚11點,這一研究刊發於最新出版的《當代生物學》雜誌(Current Biology)上。長牙還有角大數據驗證演化歷史螞蟻是最成功的社會性昆蟲,在現代陸地生態系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長期以來,學界普遍認為早期螞蟻的形態和生態較為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