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也要換毛?從它們的祖先開始就是這樣

2021-01-08 中國科普博覽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秦子川(英國布裡斯託大學)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與生活在陸地、海洋的動物相比,飛翔在天空中的鳥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點呢?如果讓我說,我首先會選羽毛。

羽毛的作用,不止飛行

對於鳥類來說,輕盈而精巧的羽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結構。鳥類的羽毛有很多種,可根據著生部位或者特徵進行分類。如按照位置,可以分為飛羽,尾羽和覆羽等。按照羽毛自身特徵,又可以分為正羽,絨羽等。飛羽就是一種特化的不對稱的正羽。

△從左往右依次是:飛羽、絨羽、尾羽、廓羽、半絨羽、須羽、毛羽

(圖片來源:All About Birds)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分布在鳥類翅膀上面的飛羽,是鳥類能否飛上天空的關鍵。

除此以外,羽毛還具有更多複雜的功能。細密的羽毛可以在體表形成隔熱層,保持體溫,是鳥類成為重要的內溫性動物(可以自主維持體溫的動物)的關鍵。

△各種顏色的羽毛

圖片來源:https://www.sidefx.com/tutorials/feather-tools/

另一方面,羽毛的顏色也是豐富多彩的,兼具結構色和色素色兩種模式。羽毛顏色的多樣和變化,也成為鳥類在繁殖行為、種內和種間視覺交流中的一種重要的信息傳遞媒介。甚至某些鳥類的部分羽毛,還承擔一些觸覺功能。

△羽毛的結構。quill 羽根,rachis 羽幹,barb 羽枝,barbules 羽小枝。圖片來源:All About Birds

鳥類換羽的三種模式作為一種具有複雜結構的表皮衍生物,羽毛承擔了大量的功能,卻同樣面臨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磨損和替換。

一般來說,越是精巧的結構,就越是易碎的。對於鳥類而言,羽毛的磨損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因此,它們需要獨特的策略去更換這些磨損的老舊羽毛。

鳥類換羽行為可以大致分為三種模式:(1)順序換羽模式,指羽毛,尤其是飛羽,按照一定的順序,在兩翼對稱而緩慢地替換;(2)同時換羽模式,指的是一次性換掉所有的飛羽;(3)隨意換羽模式,指的是換羽模式很隨機,沒有規律地替換老舊的羽毛。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經歷,在路邊撿到一片略帶磨損的鳥類羽毛,圖片來自作者個人攝影。

這三種不同的換羽方式在現生鳥類當中都有分布。有趣的是,系列研究發現,不同的換羽方式似乎還與鳥類的運動方式和棲息環境息息相關。

△A順序換羽模式的雲斑塍鷸,換羽並不影響飛行模式;B 弱翅鸕鷀,一種生活中加拉帕戈斯群島的不能飛行的大型鸕鷀,它們的換羽模式是隨意換羽模式,可見羽毛有老有新;C 普通潛鳥的換羽模式也是同時換羽模式;D 非洲蛇鵜的換羽模式是同時換羽模式,導致此時它們失去飛行能力。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1)

採用順序換羽模式的鳥類,它們的羽毛,尤其是飛羽是有序替換的,這使得雖然每年都有時間會脫落一到幾片羽毛,但整體飛行能力幾乎不會受到影響。

非順序性換羽的鳥類,包括同時換羽模式和隨意換羽模式的鳥類。前者是指鳥類會在一年當中的某一特定時間段,把和飛行相關的羽毛統一換掉。這種行為帶來的問題,就是在這個時期,這些鳥類會失去飛行能力。

隨意換羽模式的鳥類,它們的換羽行為非常隨機,缺少統一順序或者統一的換羽時間,因此這種換羽模式都是發生在喪失飛行能力的鳥類當中,如上圖中舉例的加拉帕戈斯的弱翅鸕鷀。

遠古的鳥類如何更換羽毛?

那麼,鳥類身上這種非常有趣的換羽行為是怎麼演化過來的呢?最早的鳥類是怎麼更換它們的羽毛呢?它們是鳥類獨有的嗎?

近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徐星研究員團隊和以色列海法大學生物學家一起合作,在著名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這個研究工作採用祖先狀態特徵分析的研究方法,基於一個由302個現生鳥類換羽行為信息構成的數據集,對鳥類換羽的演化歷程,進行了宏觀演化分析。

祖先狀態特徵分析方法是近些年來新興的一種宏觀演化分析方法。形象地來說,如果說經典的系統發育學研究好比給一個大家族排家譜,那祖先狀態特徵分析的方法,就像在家譜架構下,恢復家族每一代人的遷徙和生平。這種方法的發展,得益於日益精進的系統發育學研究和日益準確的古生物化石年代學架構。有了這些信息,就可以推算關注特徵在演化過程中變化的情況,估算一類生物最早代表這些特徵可能存在的狀態,甚至計算特徵變化速率,變化模式等等。

而鳥類的換羽行為,恰恰就非常適合進行祖先狀態特徵分析。祖先狀態特徵分析的一個重點,就是要得到某種生物的某種特徵,在它們最早祖先的身上,大概率是什麼樣子的。比如說,最早的恐龍是兩足行走還是四足行走?最早的鳥類是吃種子還是吃肉?最早的顯花植物是水生還是陸生?這都是祖先狀態特徵分析希望探索的問題。

對於鳥類換羽行為的祖先狀態特徵分析,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去推算「最早的鳥類是順序換羽還是非順序換羽」這個問題。

此次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是對現生鳥類(新鳥類)還是包括已經滅絕的反鳥類等類群的全部鳥類來說,它們祖先都是以順序性換羽模式進行換羽的。也就是說,至少在距今七千萬年前,伴隨著最早的鳥類,換羽行為就已經出現了。當今鳥類中幾個獨立的非順序性換羽的演化支,可能是後來獨立演化出來的。

同時,基於這個最大的換羽行為數據集,我們可以發現,確實如前人基於對現生鳥類觀察而得到的理論所說的,順序性換羽模式是所有鳥類在換羽季節能正常飛行的保障;而非順序性換羽模式的鳥類,要麼是本身已經不會飛行,例如企鵝和鴕鳥,要麼是在換羽季部分或者全部喪失飛行能力。

△鳥類換羽行為的演化歷程。紫色:順序型換羽;黃色:非順序型換羽;綠色:穩定的飛行能力;粉色:換羽期間失去飛行能力;品紅:完全失去飛行能力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另一方面,這項研究也發現,鳥類的換羽模式也與鳥類的棲息地選擇有關。順序換羽模式的鳥類可以保持全年穩定的飛行能力,因此不需要在換羽期尋找特別的棲息地進行自我保護。而非順序換羽模式的鳥類,在每年重要的換羽時期,由於飛行能力喪失,往往需要生活在特殊的棲息地。這些特殊的棲息地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一些鳥類因為換羽而面臨的危險情況,比如更難獲取食物,以及更容易被捕獵者捕食等。

會飛的非鳥恐龍,怎麼換羽?

我們知道,鳥類是一種最終飛上藍天的恐龍。來自中國等地大量的化石指出,鳥類的近親,大量的非鳥恐龍當中,科學家們也發現了它們同樣具有羽毛。對於這些可能會飛的非鳥恐龍來說,換羽行為是什麼樣子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中以科學家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收集的大量帶羽毛恐龍進行了詳細的觀察。果不其然,他們在一類著名的四翼恐龍——小盜龍的一件化石標本當中,觀察到了明顯的順序換羽現象。雖然在此之前,科學家們已經在一具早白堊世的原始鳥類(屬於反鳥類)化石當中也發現了換羽的化石證據,但畢竟反鳥類仍舊屬於鳥類。而此次在小盜龍標本上發現的順序換羽行為的證據,是首次在非鳥恐龍中發現這種行為。

至此,順序性換羽行為這個以往被認為是鳥類獨有的能力,正式「出圈」了。

由於小盜龍的生存年代更早,距今約一億兩千萬年。這個發現又將順序換羽行為可能出現的最早時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範圍當然也理所應當地也擴大到了非鳥恐龍當中。保守得說,至少在距今一億兩千萬年前的早白堊世,鳥類或者它們的近親,一些非鳥獸腳類恐龍,已經具有順序換羽的換羽行為了。

△小盜龍化石中發現的順序換羽行為的化石證據

順序性換羽行為在小盜龍化石中的發現,也讓科學家們對這個恐龍明星有了全新的認識。正如前文所說,順序換羽行為一般都與可以維持全年的穩定飛行能力緊密相關。因此,在小盜龍中發現了順序換羽行為的證據,也反過來指示了它們可能具有相當強的、可以維持全年穩定的飛行能力。同時,順序換羽行為的生態學指示意義也可能說明,小盜龍所生活的環境可能缺少給它們提供換羽期保護的必要條件:也許在小盜龍生活的環境當中,食物資源不夠豐富;或者它們面臨全年的、較大的被捕食壓力。這恰恰與小盜龍所生活的熱河生物群的生態環境非常吻合。

除了在具體發現上的進展,這項工作對學科發展也頗有意義。它給古生物學和現代生物學,尤其是與現代生物學當中那些「冷門」方向,比如運動學、生物力學、生物節律、生理學等,進行未來的合作提供了非常大的借鑑和啟示意義。

對於古生物學和現代生物學來說,研究生物首要的問題是分類,但解決了分類問題以後呢?分類問題之外的問題,比如,對體型演化、新陳代謝、食性和運動能力的演化研究,都可以找到一個或多個溝通古生物和現代生物的的「橋梁」,把「古」和「今」的生物放在一個定量化的體系裡面進行後續工作,這也將會是古生物學進一步發展的一大趨勢。而且,這一方向已經有了良好的基礎。畢竟,過去兩三百年來,隨著經典生物學的發展,基於對現生生物的持續觀察、實驗,同時背靠當代統計學等學科發展,科學家們積攢了非常多的現生生物的數據,比如它們的體重、體溫、特殊行為、繁育方式等等。

隨著研究技術的進步和多學科融合的發展,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可以真正地從多角度去回答那些小學自然課本裡一直在問的問題:鳥兒為什麼會飛?魚兒為什麼會遊?花兒為什麼這麼紅?

參考文獻:

1:Kiat Y, Balaban A, Sapir N, et al. Sequential Molt in a Feathered Dinosaur and Implications for Early Paravian Ecology and Locomotion[J]. Current Biology, 2020.

相關焦點

  • 鳥類愛換「衣服」的特性 從它們的祖先開始就這樣
    鳥類愛換「衣服」的特性 從它們的祖先開始就這樣萬物冷知識與生活在陸地、海洋的動物相比,飛翔在天空中的鳥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特點呢?第一個答案或許就是羽毛。對於鳥類來說,輕盈而精巧的羽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結構。
  • 2.3億年前,已有恐龍長出了羽毛,或證明它們就是鳥類的祖先
    說到反鳥,首先要從鳥類的起源開始講起。如今學術界的主要觀點認為,現代鳥類是從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進化而來,至於是哪種獸腳類恐龍演化成鳥類的祖先,目前還沒有定論。有一種觀點認為,在我國遼西地區發現的小盜龍很可能是現代鳥類最早的祖先,那麼小盜龍又是一種什麼生物呢?這種恐龍屬於獸腳類恐龍,它長出了一雙類似翅膀的結構,而且該結構的表面覆蓋了羽毛,但是小盜龍並不會飛行。
  • 鳥類的祖先是誰?古生物學家給出答案,它們出現的時間比恐龍還早
    提起鳥類的起源,很多人都會首先想到始祖鳥,不過它並不是鳥類的祖先,始祖鳥仍然是恐龍的一種,它們存在的時間距今大約有1.5億年的歷史,而且始祖鳥並不會飛,它們最多只能是會進行短距離的滑行。同樣,通過化石分析,它和鳥類在身體結構上也存在很多區別,簡單來說,始祖鳥的身體結構與恐龍更接近,同時,它也被認為是恐爪龍的祖先。
  • 鳥類:帶毛的恐龍是我們的祖先
    科學家發掘出了很多遠古化石,這些化石就是那些帶毛恐龍留下的證據,告訴我們鳥類確實是由它們進化而來的。說到羽毛,這估計是鳥類最顯著的特點了。鳥類的羽毛五彩斑斕,把鳥兒裝點得非常美麗。從形態上區分,鳥類的羽毛有片狀的正羽和蓬鬆的絨羽兩種。在鳥類身體表面、翅膀以及尾巴上,覆蓋著片狀的羽毛就是正羽。正羽中間有一根軸,叫做羽軸。
  • 鳥類:帶毛的恐龍是我們的祖先
    科學家發掘出了很多遠古化石,這些化石就是那些帶毛恐龍留下的證據,告訴我們鳥類確實是由它們進化而來的。說到羽毛,這估計是鳥類最顯著的特點了。鳥類的羽毛五彩斑斕,把鳥兒裝點的非常美麗。從形態上區分,鳥類的羽毛有片狀的正羽和蓬鬆的絨羽兩種。在鳥類身體表面、翅膀以及尾巴上,覆蓋著片狀的羽毛就是正羽。
  • 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鳥類化石 它們是歷史上最大鳥類的祖先
    大約500到1000萬年前,它們翱翔於天地之間,不僅種群數量龐大,而且它們的體型也十分龐大,與現在的小型飛機相當,翼展至少超過5.2米。當時在地球上,各個地方都能看見它們的身影。因為這種鳥的骨骼非常易碎,因此很難有完整的化石留存到現在,發現的多是一些零碎的殘片。科學家曾經發現過一個相對完整的局部骨骼化石標本,但因為骨骼易碎的原因也只保留了70%。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嗎?是什麼力量讓恐龍離開地面,奔向天空?
    科學家們開始尋找各種動物的祖先,希望發現更多生命的奧秘。有人認為生命起源於海洋,也有人認為陸地和海洋的生命可能是同時出現的。不管是哪種看法,總沒有人會覺得生命起源於天空吧。於是天空中飛翔的鳥類就成了科學家眼中的謎團。這些鳥類從哪裡來?它們為什麼會進化出翅膀?誰又是它們的祖先呢?科學家追尋生物祖先的方法一般都是通過化石研究。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嗎?是什麼力量讓恐龍離開地面,奔向天空?
    科學家們開始尋找各種動物的祖先,希望發現更多生命的奧秘。於是天空中飛翔的鳥類就成了科學家眼中的謎團。這些鳥類從哪裡來?它們為什麼會進化出翅膀?誰又是它們的祖先呢?但這樣的研究方法用在鳥類身上顯然有些困難。目前現存的鳥類化石非常少,因為鳥類是在天空中飛翔,而且骨骼非常輕巧脆弱,能形成化石的機會很少。雖然現存鳥類化石很少,目前已經發現的5例鳥類化石距今已經有1.5億年之久。
  • 繡眼鳥換毛這樣飼養
    繡眼鳥換毛的飼養1、繡眼換毛期概述:繡眼鳥換毛總是比其它鳥要早,特別是繡眼不是留鳥的地區,繡眼不到7月有換毛跡象了,繡眼的換毛速度也比其它鳥快,在這不到:繡眼大唱減少,羽毛開始松垮毛色變暗,鳥沒有那麼收身,特別是頭頂的毛及當毛表現突出,鳥便從收水細幹慢慢變粗變溼潤一些。
  • 蝙蝠這麼能飛,它和鳥類的祖先一樣嗎?研究發現蝙蝠祖先更早出現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蝙蝠借著這次疫情的機會再次得到了人類的了解,人們不僅了解到這種生物的身上攜帶上百種病毒,還知道它們為什麼能夠攜帶這麼多病毒而安然無恙。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話題與病毒無關,而與蝙蝠有關,蝙蝠的祖先到底是誰呢?這個問題最早是由網友在網絡上提出的,為什麼會有人想知道蝙蝠的祖先呢?
  • 2.3億年前的恐龍已長出羽毛,卻不能飛,它們是鳥類的祖先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在地球演化的過程中,無數的生物經過一代代的演化,經歷了多輪淘汰後,最終變成了今天的模樣,比方說最早的鳥類祖先並不會飛,但是如今它們卻是天空中的佼佼者。研究認為鳥類的祖先起源於2.3億年前在我國遼寧西部,多年來一直都是研究恐龍時代和鳥類起源、進化的重要化石地之一,截止到目前,已經有100多種恐龍和早期鳥類化石被發現。在所有的化石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擁有著類似於現生鳥類的爪子,但是卻並不會飛的肉食性恐龍化石。
  • 鳥類的祖先是誰?它們是暴龍科的開創者,連霸王龍都是其後代
    說起恐龍,很多人都會把它和霸王龍聯想到一起,而且,還會認為是因為霸王龍的存在,才會讓恐龍時代稱霸地球,其實,恐龍的誕生是在三疊紀世紀,也就是距今2億多年前,而霸王龍是在距今9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才出現的,所以說,恐龍的霸主地球,並非霸王龍帶來的,不過,和霸王龍也有一點關係。
  • 體型和重量最小的恐龍,它也許就是現代鳥類的直接祖先
    近鳥的前肢相當長,約是後肢長度的80% e其前肢、後肢的比例接近於始祖鳥等早期鳥類,徐星認為這是能夠飛行的必要條件。其模式標本存有碳 化的羽毛痕跡,說明近鳥是有羽毛的,那麼,它就很有可能可以飛行或是滑 翔。其胸部羽毛的平均長度為兩釐米,但其保存程度不是太好,根本無法準 確地辨認其羽毛細節。近鳥的化石顯示,它們與足羽龍、小盜龍都屬於四翼恐龍。
  • 被認為是鳥類祖先的始祖鳥,它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關於現代鳥類的起源,目前流傳範圍最為廣泛的一種說法是起源於恐龍,因為曾有考古人員發現了具備飛行能力且長出羽毛的恐龍。而距離我們最近的恐龍至少也有六千多萬年,而始祖鳥被認為生活在距今1.5億年,在這段時間裡恐龍是如何逐漸演化成鳥類的?它們是從何時開始發生演變的?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我國科學家找到證據:恐龍丟失一側卵巢變成鳥
    一直以來,鳥類起源於哪一類古生物是古生物學界頗具爭議的問題,目前主流觀點認為鳥類起源於恐龍,除了因為恐龍中有翼龍這樣擁有飛行能力的恐龍之外,還有其它因素。然而反對這種觀點的聲音也有很多,比如翼龍的體型比一個成年人要大好幾倍,它們又是如何從龐大演化到幼小呢?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答案。
  • 始祖鳥真的是鳥類祖先嗎?研究發現,它或許不會飛
    如果問大家哪種生物是鳥類的祖先?很多朋友都會想到「始祖鳥」,畢竟它在世界上可是鼎鼎大名,曾經一度被當做是鳥類的祖先。在這裡,請大家注意一個詞:「曾經」。這表明什麼?表面始祖鳥並不是鳥類的祖先,它的後代另有其它物種。
  • 恐龍是鳥類祖先,哪種動物是恐龍的祖先呢?科學家認為是這種動物
    恐龍是生活在6500萬年前的爬行類動物,曾經雄霸地球約1.6億年,最終在6500萬年前的一場巨大自然災難中被滅絕掉,不過恐龍也有其後裔流傳下來,那就是如今的鳥類了。在6500萬年前,有一些似鳥類恐龍憑藉著飛行技能可接近恆溫的生理功能,在地球上尋找到了可以生存下去的地,而扛過了那場自然災難,之後逐漸發展演變成了如今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鳥類物種,如今的古生物學也大多認為恐龍就是如今鳥類的祖先。那麼恐龍的祖先又是誰呢?
  • 研究300多種羽毛後,科學家揭開謎團,7千萬年前鳥類已會換毛
    同時,一些鳥類在更換羽毛的期間,飛行能力也會喪失,比方說雁形目的鳥類,這個時候,它們就會找個隱秘的地方躲起來,等到羽毛更換完畢後,再重新返回天空。那麼,鳥類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定期更換羽毛的呢?這個問題,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和鳥類的祖先有關,前段時間通過研究,才終於有了答案。
  • 鳥類的祖先是恐龍,那麼恐龍最先進化出鳥的什麼特徵?
    儘管迄今為止,關於恐龍羽毛的最早證據來自於侏羅紀的肉食性恐龍,並且鳥類大概也是從相同的時間就開始進化的,但研究人員同時還在親緣關係非常遠的植食性恐龍身上也發現了剛毛一樣的絲狀結構。如果這些剛毛結構代表了早期的羽毛,那麼它意味著羽毛在恐龍中的進化可能發生在距今約2億年前。
  • 翼龍是鳥類祖先嗎?兩者屬於不同演化支(恐龍關係更近)
    翼龍不是鳥類祖先,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翼龍的飛行方式和翅膀結構與鳥類不同,鳥類都是拍動長有飛羽的翅膀飛行,而翼龍則主要是依靠翼膜和趾骨來進行滑翔。二是翼龍和鳥類的演化支不同,目前已知的最原始鳥類就是始祖鳥,屬於蜥形綱下的蜥臀目,是一種小型有羽恐龍,而翼龍則是屬於蜥形綱下的翼龍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