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活躍於侏羅紀,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它們統治了地球一億五千萬年,由誕生到繁榮,由繁榮至進化,最終帶著無數謎題走向消亡。
恐龍的突然消失為這些神奇的生物蒙上神秘的面紗,今天我們熟知的鱷魚、龜類,蛇類,蜥蜴類和鳥類的身上都有與恐龍極為相似的地方。
楊氏長羽盜龍
尤其是帶羽毛的恐龍化石被發現,由此逐漸揭開了恐龍到鳥類的進化之謎。
在侏羅紀期間,全球各地的氣候都很溫暖,這為恐龍的大量繁殖提供了基礎,除了身體巨大的迷惑龍、梁龍、腕龍等,水中的魚龍和能飛行的翼龍等也大量的出現。
在大約1.35億年前的白堊紀期間,氣候最初也是十分溫暖的,但後期驟然變得寒冷,這使得恐龍的生存日益艱難。
但奇怪的事情是,帶有羽毛的恐龍化石最早來自氣候溫暖的侏羅紀,而不是寒冷的白堊紀晚期。
化石記錄清晰地表明,恐龍羽毛的出現是一種不為氣候所左右的早期演化革新,它們出現的原因可能與寒冷和飛行無關。
所以恐龍羽毛到底為何出現,一直是爭論的焦點。儘管迄今為止,關於恐龍羽毛的最早證據來自於侏羅紀的肉食性恐龍,並且鳥類大概也是從相同的時間就開始進化的,但研究人員同時還在親緣關係非常遠的植食性恐龍身上也發現了剛毛一樣的絲狀結構。
如果這些剛毛結構代表了早期的羽毛,那麼它意味著羽毛在恐龍中的進化可能發生在距今約2億年前。
侏羅獵龍屬於美頜龍科,意思是「侏羅紀的獵人」,它們身上長滿羽毛,比狗還要小一些,但屬於肉食性動物,侏羅獵龍最早在中國被發現,在1998年德國也發現了這種動物化石,這說明了長羽毛的美頜龍科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並且生存在侏羅紀。
美頜龍科中有四個屬發現了接近原始羽毛的皮膚痕跡,它們包括:中華龍鳥、華麗羽王龍、侏羅獵龍、以及美頜龍。
化石證據顯示中華龍鳥與華麗羽王龍全身覆蓋著簡單、原始的羽毛,而侏羅獵龍與美頜龍的尾巴與後肢仍覆蓋著鱗片。
因此羽毛可能起源於侏羅紀的美頜龍科。
通常,我們普遍認為鳥類的祖先是始祖鳥,這是因為它們與今天的鳥類十分相似,始祖鳥比烏鴉大不了多少,渾身長有羽毛,並且已經有了初級飛羽、次級飛羽、尾羽以及復羽的分化,這些都是今天鳥類的特徵。
此外,它在一些骨骼形態上也表現出其它的一些鳥類特徵或過渡特徵,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經與腕骨癒合,但第二和第一掌骨則尚未癒合,因此一些科學家認為這體現了鳥類掌骨都癒合成腕掌骨的開始。
但是也有一些反對意見,認為始祖鳥只是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相反,它們並不是鳥類祖先,而極有可能是後期恐爪龍類的祖先。
我們今天討論的不是始祖鳥的問題,而是「羽毛」這種最先出現的類鳥特徵,無論始祖鳥是不是鳥類的直接祖先,它們的一些特徵都與鳥類極為相似,或許這種生長羽毛的基因,才是導致恐龍進化成鳥類的一種直接因素。
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中國遼寧省熱河生物群化石產地發現了大量帶羽毛的恐龍化石,最初,人們以為這是一種具有羽毛的原始鳥類,所以定名為&34;。
中華龍鳥的發現立刻震動全世界,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從恐龍向鳥類進化的新證據。我國的古生物學家研究後指出,中華龍鳥既保留了小型獸腳類恐龍的一些特徵,又具有鳥類的一些基本特徵,成為恐龍向鳥類演化的中間環節。
中華龍鳥的&34;成片狀,具有羽軸。這些羽毛與現代鳥類的羽毛結構有所不同,代表了早期恐龍演化至鳥類的初始階段。
從中華龍鳥顯示的特徵來看,它比始祖鳥更加古老和原始,中華龍鳥的骨骼特徵像恐龍,頭較大,有牙齒,尾椎數目多,行動敏捷,還不具備飛翔的能力。
但根據全身披有原始羽毛的這一重要特徵,或許可以把它歸入鳥類而不是恐龍類,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恐龍是身上披有盾甲或鱗片的,而鳥類才身披羽毛,這是為了保持體溫和利於飛行。
中華龍鳥的發現只是一個開始,在侏羅紀中期,一群長著羽毛的恐龍橫空出世,現今,更多長羽毛的恐龍化石在全世界被發現。
九米長的羽王龍
恐龍在侏羅紀進化出了羽毛,當進入白堊紀早期,羽毛恐龍不但沒有衰退,反而興盛起來,它們的種類更多,形態更複雜,這一時期的羽毛恐龍化石几乎都來自中國東北的熱河生物群。
大爪子的北票龍
熱河生物群的發現一次次震驚了世界,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認知,這裡發現的羽毛恐龍無論在種類還是數量上都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態勢,不僅有小型羽毛恐龍,也有中型北票龍和大型殺手羽王龍等。
最重要的是,古生物學家在熱河生物群還發現了大量千姿百態的原始鳥類化石,這些原始鳥類為恐龍進化為鳥類提供了關鍵性的證據,表明了鳥類在侏羅紀晚期就已經出現,而且與恐龍有著明確無誤的進化關係。
細思極恐,身形巨大的恐龍竟然進化為如此小巧的鳥類,生命的力量真是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