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鳥類的祖先又不是鳥的恐龍,它的特徵和其他恐龍都不一樣!

2021-01-08 宇宙探索百科

科學家在一次對內蒙古二連盆地進行的科學考察中,發現一種巨大的獸腳類恐龍化石,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研究,最終確定這是一具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似鳥恐龍化石,並把它命名為二連巨盜龍(Gigantotal torerlianensis)。

這一發現;引起世人關注。因為,二連巨盜龍的許多奇特形態特徵未見於其他任何恐龍。比如,它的體形可與以「大塊頭」而出名的暴龍類相比,生長速度甚至快於某些大型暴龍類,但它卻屬鳥類的近親——竊蛋龍類,而該類大都是「袖珍型」的;它身軀龐大,但小腿卻很修長,奔跑能力也強於其他恐龍;它沒有長牙齒,而是發育了一個巨大的喙,尚不知是用來切割植物還是獵食小型動物抑或是用來壓碎蛋殼的。二連巨盜龍具有的許多與鳥相似的特徵以及如此懸殊的體形,使人們認識到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的複雜性。

二連盆地豐富的恐龍化石

二連巨盜龍,從它的命名中我們可以知道它的發現地是在內蒙古二連盆地。二連盆地位於內蒙古和蒙古國東部交界處,是世界著名的晚白堊世陸相化石產地。1922年4月25日,古生物學考察史上著名的中亞考察團來到了二連浩特西北方的一個名叫鹽池的鹹水湖邊,他們來到這裡原本是想找到古人類化石來驗證古生物學家奧斯本關於人類起源於亞洲東北部的理論,然而機緣巧合,他們並沒有找到古人類化石,卻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和哺乳動物化石。

中亞考察團的第一批考察隊員在二連僅停留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之後考察團的其他野外隊伍又於1923年和1928重返這片地區進行考察。其中一個重要發現是在1923年,發現了一些部分完整的骨架和很多零散的恐龍骨化石以及一些恐龍蛋殼。這次發現的恐龍蛋殼化石是世界上首次確認的恐龍蛋化石,因此在恐龍研究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1928年,考察隊員又在一個恐龍的窩裡發現了4枚完整的恐龍蛋。

1959年6月,第一期中蘇聯合科考隊對二連地區進行了考察,在6個星期的野外工作期間他們採集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後來,由於兩國關係惡化,聯合科考被迫停止,合作研究也中斷了,化石材料也被擱置在兩國各自的研究所裡。

1972年~1974年,北京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內蒙古博物館組織了聯合考察隊對二連地區進行了科學考察,發現了以鴨嘴龍類為主的化石標本。

中國和加拿大聯合科考隊於1988年和1990年對二連地區進行了兩次科考,有許多有價值的發現,其中包括了數窩恐龍蛋和一具不太完整的鷹龍骨架。此外還發現了兩個鴨嘴龍化石的集中地。但是其中一個化石堆積地的化石,原始來源應該是原來中蘇聯合科考時被推土機翻出來堆積起來的巖石,經過了30年暴露在地表,自然界風和水的侵蝕將包裹在沉積巖中的化石暴露出來,就形成了這個化石堆積。對這批化石材料的收集整理,極大地擴展了二連組動物群的生物種類。

二連地區所產恐龍化石的種類比較豐富。化石保存以獸腳類恐龍(恐龍主要劃分為兩個大的類群,一類是蜥臀類,一類是鳥臀類,而蜥臀類又可以劃分為獸腳類和蜥腳類,獸腳類是恐龍家族中最為繁盛的一個分支)最為豐富,有奔龍類、傷齒龍類、似鳥龍類、暴龍類、鐮刀龍類,加上這次發現的二連巨盜龍(屬於竊蛋龍類),獸腳類恐龍中的幾個大類群幾乎都在這裡出現了。另外在二連地區還發現了一些蜥腳啖和鳥臀類恐龍化石,但屬種的豐富程度遠不及獸腳類恐龍。

恐龍蛋在數次考察中皆有發現,其中1988年的考察中發現的恐龍蛋最為豐富,有5窩圓形恐龍蛋,每窩數量均有23個,直徑約9~10釐米,蛋殼表面光滑平整,推測是二連地區某種似鳥龍的蛋。

戲劇性的發現過程

為了對二連地區的恐龍化石進行更加深入和詳細的研究,最近幾年,科學家們對二連盆地又組織了新一輪的考察,並且採得了大量恐龍化石標本。其中一項重要發現就是我們文章開頭提到二連巨盜龍的發現。二連巨盜龍的化石標本採集於內蒙古二連盆地出露的晚白堊世二連組,時代距今約8000萬年。

二連巨盜龍的發現過程頗富戲劇性。在過去的幾年裡,在二連地區發現了兩種奇特的新的鐮刀龍類和一種新的叫做蘇尼特龍的蜥腳類恐龍。2005年4月,日本國家電視臺(NHK)來到二連盆地,報導這裡的恐龍化石發現,尤其是蘇尼特龍的發現過程。當時,由內蒙古的古生物學者譚琳領導的野外考察隊也正在這裡進行恐龍化石的發掘工作。攝製組的人員沒有想到,在這片戈壁灘上,隨時都有可能看見暴露出地表的恐龍骨骼碎片,在這樣的環境中攝製有關恐龍化石發現的科普節目當然令他們感到非常興奮。美中不足的是,大多數暴露的化石尺寸較小,和蘇尼特龍的體型不匹配。這時,一行人被告知,在不遠處乾涸的河岸邊上暴露出的一塊化石個頭較大,有可能屬於蘇尼特龍。

於是,攝製組跟隨譚琳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研究員來到了河床邊,再現蘇尼特龍的發現過程。譚琳和徐星一邊用小刷子慢慢刷去覆蓋在化石上的已經風化的鬆軟的巖石,一邊介紹蘇尼特龍的發現過程和科學價值。隨著化石的逐漸暴露,他們很快注意到暴露出的股骨關節面顯然和蘇尼特龍所屬的蜥腳類恐龍不同,而是更加接近獸腳類恐龍,於是他們讓攝像師停止了拍攝,開始了全面發掘。

在野外的時候,由於化石沒有完全暴露,無從準確判斷這個化石所屬的類群,不過,考慮到這顯然是一種巨大的獸腳類恐龍,他們初步判斷可能是暴龍類化石,因為在白堊紀晚期的獸腳類恐龍當中,暴龍是以其巨大的體型出名,最為著名的暴龍就是我們熟悉的霸王龍,但之後在實驗室內完成了化石修理之後,他們才意識到這原來是一隻巨大的竊蛋龍類的化石。

形似暴龍卻是鳥類近親

二連巨盜龍體長大約8米,站立高度超過5米,體重大約1400千克,體型可與著名的暴龍類相比,但是二連巨盜龍屬於鳥類的近親——竊蛋龍類,這一類群的其他屬種體型很小,身披羽毛,多數體重僅為幾千克。鑑於二連巨盜龍比其他竊蛋龍類體型大出太多,研究人員對兩套不同的數據進行了分析,以確認二連巨盜龍的親緣關係。兩次不同的分析肯定了二連巨盜龍屬於竊蛋龍類,並且代表一種過渡類型的竊蛋龍類。二連巨盜龍體重大約是其近親——尾羽龍(一種在中國遼寧發現的竊蛋龍類)的近300倍。

由於竊蛋龍類的前肢和尾巴上是長有羽毛的,而且竊蛋龍類是具有孵卵行為的,而其前肢羽毛正是用於孵卵保溫的,由此,科學家們推斷二連巨盜龍這一巨型恐龍也像尾羽龍一樣體披

羽毛。發現如此巨大的長羽毛的動物超乎了人們的想像。此前已知最大的長羽毛的動物是生存於800萬~600萬年前的澳大利亞的一種體重約500千克的雷鳥,二連巨盜龍的體重大約是這種雷鳥的3倍。有趣的是,二連巨盜龍沒有長牙齒,而是發育一個巨大的喙。作為具有鳥喙狀結構的最大的恐龍,其食性至今仍不為人所知,因為其身體結構既顯示出有表示植食恐龍的結構,如頭小脖子長等,也表現出肉食恐龍的結構,如長長的爪子。其他竊蛋龍的食性有吃植物的,有吃軟體動物的,有吃蛋的,也有吃肉的。

身披羽毛且善於奔跑

科學家們採用了多種技術來研究二連巨盜龍。通過切片方法,他們分析了二連巨盜龍骨骼的微觀特徵,從而獲得了有關二連巨盜龍的壽命、發育階段和生長模式的信息。科學家們發現,二連巨盜龍化石標本大約在11歲左右死亡,死亡時剛剛進入成年期,推測完全成年的二連巨盜龍要遠重於1400千克。科學家們推測,二連巨盜龍採用一種加速生長的模式,其生長速度甚至快於某些大型暴龍類。科學家們還運用CT掃描技術對二連巨盜龍的脊椎內部進行了觀察,他們發現這些脊椎內部具有海綿狀結構,與一些大型植食性蜥腳類恐龍相似,可能是為了減輕體重。

二連巨盜龍的許多奇特形態特徵未見於其他任何恐龍。比如,科學家們至今還不能確認二連巨盜龍脊椎體上一些奇特的孔洞的功能,此外,二連巨盜龍的後肢比例也異乎尋常。一般而言,當恐龍體型變大的時候,他們的四肢會變得更加粗壯,遠端部分會變得更短,但是二連巨盜龍和大小相似的其他恐龍相比,後肢卻顯得纖細,小腿修長,指示它的奔跑能力強於其他恐龍。

鳥類起源與飛行起源之謎

鳥類的起源以及飛行起源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關於鳥類起源主要有兩大假說:「槽齒類爬行動物(一種古老的爬行動物)起源假說」與「恐龍起源假說」。這兩大假說曾激烈地碰撞過,爭論雙方都寫了大量的文章和書籍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槽齒類起源假說」的支持者認為恐龍已經相當的特化了,不可能再演化出鳥類,所以鳥類的祖先只可能是比恐龍更加原始的槽齒類;「恐龍起源假說」支持者認為恐龍和鳥類之間存在大量的相似特徵,一些小型的恐龍逐漸演化成鳥類,並且逃過了那場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滅絕,而繼續生存下來。由於化石材料的缺乏,特別是鳥類的重要特徵羽毛很難在化石中保存,所以雙方都不能說服對方接受自己觀點。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後期,奇蹟發生了,我國遼西地區發現了大量長羽毛的恐龍化石,這些重要化石的發現使這一場近百年的爭論漸漸平息下來,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認同了鳥是由恐龍演變而來,恐龍以另外一種形式在這個地球上生存著。

解決了鳥類的起源問題,關於鳥類的飛行起源問題,也就是鳥類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問題又擺到了科學家們的面前。關於飛行起源的假說也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鳥類飛行奔跑起源說」,另一種是「鳥類飛行樹棲起源說」,這兩種假說的支持者同樣爭論得不可開交。支持「鳥類飛行奔跑起源說」的科學家認為,至今所發現的大量的長羽毛的恐龍以及最原始的鳥——始祖鳥的後肢都比較發達,也就是說生前它們應該是善於奔跑的,這些恐龍在不斷地加速奔跑、跳躍的過程逐漸學會了飛翔。「鳥類飛行樹棲起源說」的支持者認為鳥類是先爬到樹上,然後在樹間跳躍、滑翔,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學會了飛翔。他們發現了一些個體很小的長羽毛的恐龍是會爬樹的,這些恐龍在系統發育中與鳥類的關係非常近,而且從動力學的角度,在滑翔中學會飛翔似乎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徐星研究員通過對趙氏小盜龍和顧氏小盜龍等與鳥類形態非常接近的長羽毛恐龍的研究,發現其足部骨骼是可以對握的,而且足部的爪也比較彎曲,和地棲的鳥類明顯不同,也就說這些長羽毛的恐龍是生活在樹上的,這些化石的發現為樹棲起源說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支持,引起了學界的極大關注,從而使「鳥類飛行樹棲起源說」漸漸成為主流。

二連巨盜龍的發現讓科學家們著實感到了驚訝,如此巨大的恐龍,卻具有大量似鳥特徵。這與過去的研究差別非常大,過去的研究表明恐龍體型的大小與鳥類特徵的演化具有明顯的相關性。也就是說,似鳥的恐龍體型都比較小。體型越小,鳥類特徵相對越多;反之,當恐龍體型變大後,許多似鳥特徵往往會消失。但是二連巨盜龍卻是一個例外,它具有的似鳥特徵甚至多於其他小型的竊蛋龍類。科學家們發現,在向鳥類演化的過程中,不同恐龍類群的特徵演化模式和潛在的發育機制是不同的,這增加了鳥類起源的複雜性。

對於二連巨盜龍的進一步研究還在繼續著,二連巨盜龍到底還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驚喜,還能夠告訴我們多少我們所不知道的秘密,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相關焦點

  • 始祖鳥不是鳥的祖先?科學家猜測:它也許就是一隻恐龍
    在當今自然界,鳥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大家是否知道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鳥是在什麼時候?它又是誰?以前人們一直認為發現於19世紀的始祖鳥是鳥類的祖先,但我國科學家的最新發現表明:始祖鳥是迅猛龍的祖先,而不是鳥類的祖先。
  • 鳥類的祖先是恐龍,那麼恐龍最先進化出鳥的什麼特徵?
    恐龍的突然消失為這些神奇的生物蒙上神秘的面紗,今天我們熟知的鱷魚、龜類,蛇類,蜥蜴類和鳥類的身上都有與恐龍極為相似的地方。此外,它在一些骨骼形態上也表現出其它的一些鳥類特徵或過渡特徵,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經與腕骨癒合,但第二和第一掌骨則尚未癒合,因此一些科學家認為這體現了鳥類掌骨都癒合成腕掌骨的開始。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它用什麼姿勢學會了飛翔(圖)
    -從恐龍前後肢上羽毛的形態和排列方式來看,它們與鳥類的翅膀完全相同    論文發表後,雖然學術界幾乎一致給予了高度評價,加州大學柏克力分校的帕丁教授評論說:「這一發現的潛在重要性和始祖鳥一樣」;英國裡茲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瑞訥博士稱四翼恐龍是始祖鳥之後在鳥類演化研究領域最重要的發現,但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對徐星等人所做出的推論表示認同。
  • 飛行的異類,四翼神「鳥」,遠古恐龍長得像鳳凰,卻是鳥類祖先
    在講今天的主角之前,先要了解一下不容易被察覺的現象,那就是:無論什麼鳥類,都是一對翅膀,而蜻蜓和蝗蟲等小型昆蟲類動物才會出現兩對翅膀,也就是四個翅膀。然而,翼龍也是一對翅膀飛翔的動物,而且它和蝙蝠一樣,利用的是膜質結構形成翅膀,而不是羽毛。今天要說的四翼神獸並不是翼龍。而是一種被稱作小盜龍的恐龍。小盜龍是脊椎動物之中,極為罕見的兩對翅膀飛行的脊椎動物。
  • ...現代鳥類祖先化石!這種「神奇雞」像雞又像鴨 不挑食逃過了恐龍...
    然而,這種鵪鶉大小的鳥類的有翼和喙的後代在那次大滅絕事件中倖存了下來,形成了一個包括現代雞和鴨在內的漫長的世系。研究人員於3月18日在《自然》雜誌上報告說,根據對這個包括一個近乎完整的頭骨和幾塊肢骨在內的化石殘骸的分析,這種鳥與陸地鳥類和水禽最近的共同祖先關係密切。
  • 鳥類不認恐龍做祖宗了
    最近一些年,古生物學家發現了許多帶羽毛的恐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遼寧西部發現的恐龍和鳥類化石,似乎表明恐龍和鳥類的親緣關係很近,也許鳥類真的是從小型獸腳類恐龍一步步演化而來的。另一派是槽齒類派,認為鳥類並非起源於恐龍,而是起源於另一類非常古老的爬行動物——槽齒類。槽齒類動物中的一些種類是兩足行走的,骨骼也非常纖細,部分骨骼中空,眼眶很大,這些都和鳥類的特徵很近似。
  • 恐龍是鳥類祖先,哪種動物是恐龍的祖先呢?科學家認為是這種動物
    在6500萬年前,有一些似鳥類恐龍憑藉著飛行技能可接近恆溫的生理功能,在地球上尋找到了可以生存下去的地,而扛過了那場自然災難,之後逐漸發展演變成了如今種類繁多數量龐大的鳥類物種,如今的古生物學也大多認為恐龍就是如今鳥類的祖先。那麼恐龍的祖先又是誰呢?
  • 鳥類:帶毛的恐龍是我們的祖先
    鳥類是由什麼進化而來?答案是——恐龍。早在1.6億年前,最早的鳥類就已經出現了。在我們印象中,恐龍可是個大傢伙,龐大的阿根廷龍身長可達40米,它的一截腿骨就有2.5米高,把它的大腿骨豎直放在家裡,差不多就能夠到房頂啦。進化成鳥類的當然不是這些大塊頭,而是一些身上長有羽毛的小型恐龍。
  • 鳥類:帶毛的恐龍是我們的祖先
    而生活在1.5億年前始祖鳥,它們體表的羽毛形態就跟現在鳥類非常相似。始祖鳥因為它的頭部像鳥,生有翅膀,身上長有羽毛,一度被認為是最早的鳥類,但近年來,科學家已經將它劃定為一種小型的恐龍,很有可能是恐爪龍類的祖先。
  • 恐龍家族的素食主義者,鳥臀目恐龍的起源、特徵和家族成員
    鳥臀目恐龍為恐龍兩大主要分支之一。鳥臂目的共同之處在於骨盆的整體構造一像鳥類那樣的臀部。英國著名古生物學者哈利・戈維爾・絲萊於1888年將恐龍分為鳥臂目與蜥臀目兩個分支一那時人們剛剛開始發現恐龍並對其進行分類。
  • 恐龍是鳥類的祖先,為何恐龍都沒羽毛?來看看羽毛是怎麼出現的
    如果說恐龍是鳥類的祖先,可能有不少朋友都不相信,恐龍都是陸地上的龐然大物,鳥類都是天空中輕盈的精靈,這兩種動物怎麼會有關係呢?並非如此,鳥類和翼龍可以說並沒有任何的親緣關係,翼龍的翅膀基本是一層皮膚膜,和蝙蝠差不多,而鳥類的翅膀卻是羽毛,兩者在飛行的硬體上是完全不相同的。而且翼龍也並不屬於恐龍的種類。我們都知道恐龍滅絕於6500萬年前,那麼它們怎麼還會有鳥類的後裔呢?
  • 不少恐龍都是長羽毛的 南京專家稱還是鳥類的祖先
    揚子晚報記者 朱姝新發現的恐龍生活在1.6億年前,被命名為「Kulindadromeus zabaikalicus」。從化石看,其體長僅一米左右,後腿長,前肢小,堅硬利爪帶有五個腳趾;短口鼻,牙齒顯示出食草特徵,由此可判斷它是一種小型食草恐龍。除羽毛外,這種恐龍頭部和背部長著短短的鬃毛,尾部和小腿還長著鱗片,這些腿部鱗片可能由羽毛退化而成,類似於現代鳥類足部的盾形鱗片。
  • 鳥類的祖先是誰?古生物學家給出答案,它們出現的時間比恐龍還早
    提起鳥類的起源,很多人都會首先想到始祖鳥,不過它並不是鳥類的祖先,始祖鳥仍然是恐龍的一種,它們存在的時間距今大約有1.5億年的歷史,而且始祖鳥並不會飛,它們最多只能是會進行短距離的滑行。同樣,通過化石分析,它和鳥類在身體結構上也存在很多區別,簡單來說,始祖鳥的身體結構與恐龍更接近,同時,它也被認為是恐爪龍的祖先。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像鳥一樣睡覺的恐龍
    寐龍是只有鴨一般大小的傷齒龍科恐龍,寐龍生存於下白堊紀時期。它的屬名應為單一個「寐」字,而種小名為「龍」。寐龍的原型標本相當完整,仍然保有其立體形態:後肢捲縮在身下,面部伏在其中一隻前肢之後,彷佛現代鳥類睡覺時的姿勢。這個姿勢提供了鳥類與恐龍之間的行為連結。
  • 體型和重量最小的恐龍,它也許就是現代鳥類的直接祖先
    近鳥是所有恐龍中體型和體重最小的成年恐龍,它的模式標本是由中國 古生物學家徐星等人在2008年11月敘述並命名的,並且在2009年發表在 《中國科學通報》中近鳥的化石呈天然狀態,不過缺少頭骨、右前肢和部分 尾巴。
  • 翼龍是鳥類祖先嗎?兩者屬於不同演化支(恐龍關係更近)
    翼龍不是鳥類祖先,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翼龍的飛行方式和翅膀結構與鳥類不同,鳥類都是拍動長有飛羽的翅膀飛行,而翼龍則主要是依靠翼膜和趾骨來進行滑翔。二是翼龍和鳥類的演化支不同,目前已知的最原始鳥類就是始祖鳥,屬於蜥形綱下的蜥臀目,是一種小型有羽恐龍,而翼龍則是屬於蜥形綱下的翼龍目。
  • 恐龍和鳥類屬於爬行動物嗎?鳥類是恐龍嗎?
    人類對恐龍這種從未謀面的史前動物的研究並不充分,恐龍最早給人的印象是和蜥蜴類似的動物,以現代的生物學角度分析恐龍到底屬於哪種動物嗎?恐龍和鳥類屬於爬行動物嗎?是的,恐龍傳統上被認為是「爬行動物」。由於是恐龍的後裔,因此有人認為鳥類也應該被歸類為「爬行動物」,就像非鳥類恐龍、魚龍、翼龍、蛇頸龍、鱷魚、烏龜、蜥蜴等一樣被認為是爬行動物。傳統的分類法沒有這樣做,這意味著該方法存在固有的缺陷,我們可以說所有恐龍和鳥類都是從爬行動物祖先演化而來的,鱷魚也是如此。這已經涉及到了複雜的分類學。
  • 恐龍是如何演化成鳥類的?
    幾十年來的重大發現和研究使研究人員確信,現代鳥類物種與獸腳類恐龍之間存在直接聯繫。曾經有人認為恐龍是按比例放大的蜥蜴,但現在它們被認為是完全不同的物種。Paul Barrett認為:「恐龍總是激發人們的想像力,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對這些壯觀動物的看法一直在變化。我們的恐龍形象與第一批研究這些動物的古生物學家所提出的形象大不相同。」
  • 拼爹拼祖先,誰怕誰!隱藏在你身邊最接近恐龍的九種鳥類(一)
    幾十年來,人們一直以為恐龍是巨大的、行動緩慢的、血腥恐怖的爬行動物。然而,隨著電影《侏羅紀公園》的上映,卻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看法,我們知道了恐龍行動迅速、動作敏捷,而且非常聰明,像鳥一樣。
  • 鳥類是否可以被認為是真正的恐龍?是的
    所有這些鳥類都可以追溯到一類雙足恐龍,它們主要是肉食性動物,被稱為獸腳亞目恐龍(Theropoda)。獸腳亞目恐龍最早出現於2.31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最早的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有很多共同之處,包括羽毛和產卵。然而,某些特徵——比如持續的、有動力的飛行——將古代鳥類與其他獸腳亞目恐龍區分開來,並最終定義了現代鳥類的支系(儘管不是所有現代鳥類都會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