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在西伯利亞發現的1.6億年前恐龍化石顯示,很多恐龍可能和科學家原先所想像的不同,其實都長有羽毛。「恐龍長羽毛」就是證明 隨著帶羽毛恐龍的發現,「鳥類是恐龍後代」這一說法得到證實。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在西伯利亞發現的1.6億年前恐龍化石顯示,很多恐龍可能和科學家原先所想像的不同,其實都長有羽毛。他們的發現已經刊登在《科學》雜誌上,這一「顛覆性」觀點引起很多熱議。
恐龍是否生來就有羽毛?這些羽毛是「華而不實」的裝飾還是「暗藏玄機」?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採訪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馮偉民館長。
揚子晚報記者 朱姝
新發現的恐龍生活在1.6億年前,被命名為「Kulindadromeus zabaikalicus」。從化石看,其體長僅一米左右,後腿長,前肢小,堅硬利爪帶有五個腳趾;短口鼻,牙齒顯示出食草特徵,由此可判斷它是一種小型食草恐龍。除羽毛外,這種恐龍頭部和背部長著短短的鬃毛,尾部和小腿還長著鱗片,這些腿部鱗片可能由羽毛退化而成,類似於現代鳥類足部的盾形鱗片。
中國也有「羽毛恐龍」!
最早發現的「羽毛恐龍」
其實在我國,古生物學家曾經多次發現帶毛恐龍。在馮偉民編著的《遠古的霸主》一書中記錄著,1996年,在遼寧北票市四合屯發現了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它身長約70釐米,寬大約50釐米,形態上更像是一隻奔跑的野雞。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它從頭到腳都披蓋著像毛一樣的皮膚衍生物。「古生物學家記錄到,它的毛長約0.8釐米。」馮偉民告訴記者,當時的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季強給它取名「中華龍鳥」,這也是最早被發現的長羽毛的恐龍,並在全世界引起轟動。
最古老最完整的「羽毛恐龍」化石
就像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一樣,接二連三的「羽毛恐龍」化石隨即而來。
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距今約1.6億年前的「赫氏近鳥龍」橫空出世,它比「中華龍鳥」的「年齡」還要早2000萬-3000萬年,甚至比以往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鳥類——「始祖鳥」也要早幾百萬乃至上千萬年,是世界上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長羽毛的恐龍。
據了解,「赫氏近鳥龍」最初是在2008年底,由當地一個農民發現的。在它的骨架周圍,清晰地分布著羽毛印痕,特別在前、後肢和尾部。專家們認為,它身上的羽毛可以分辨出兩種類型:一種生長在其頭部和頸部,看起來就像豪豬的剛毛;另一種跟現代鳥類羽毛相似,有許多細毛從羽毛上長出來。
南京專家為您解析
恐龍為什麼會長羽毛?
是不是所有的恐龍都長羽毛?
A 恐龍為什麼長羽毛?是演化的結果
此次西伯利亞新化石的發現,俄羅斯專家認為,可能有很多恐龍都是帶毛的,它和我們原先認為的「皮膚粗糙」、冷酷無情完全不同。
對此,南京古生物博物館馮偉民館長認為,帶毛恐龍的數量的確是不少。從1996年開始至2009年截至,我國先後發現長羽毛的恐龍達到21種,都屬於獸腳類恐龍。「但是這部分帶毛恐龍是恐龍『大家族』在晚期發展的一個分支。」馮偉民說,一般來說,恐龍被認為出現在距今約2.25億年前的三疊紀,而帶毛恐龍的出現時間大約是距今1.5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以及白堊紀。所以他認為,恐龍並不是生來就長有「華麗」的羽毛,而是後期演化的結果。
B 為控制體溫還是「裝飾」自己?沒定論
為什麼這一分支的恐龍們要「選擇」長毛?這身羽毛對它們來說,是阻礙了它們的生存,還是「暗藏玄機」?
「它們演化的目的,現在古生物學界並沒有統一的結論,只能說這是生存、生理上的需要。」馮偉民告訴記者。
就以「中華龍鳥」來說,它的羽毛可能是一種表明「性別」的「裝飾物」,也可能是一種「保溫裝置」。
「我認為後一種解釋更為合理。」馮偉民解釋說,小型的恐龍為了高效的活動,需要具備更高的新陳代謝率,所以需要保持體溫。「正因為這樣,現在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這種帶毛的小型恐龍屬於『中溫動物』。」
還有研究人員稱,會飛的鳥其羽毛的羽片都是不對稱的,而它羽毛上的羽片是對稱的,顯然不適合飛行。對此,科學家推測,這些羽毛也不全是為了保溫,也許是為了散熱和裝飾自己或為吸引異性。
C 鳥類是恐龍後代?「恐龍長羽毛」就是證明
隨著帶羽毛恐龍的發現,「鳥類是恐龍後代」這一說法得到證實。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發現的長羽毛恐龍包括兩種不同羽毛類型,一種是羽軸兩側的羽毛不對稱,這種適合飛行;還有一種是羽軸兩側的羽毛對稱,不適合飛行。「所以,也不是說所有的帶毛恐龍最後都能演化成鳥類。」馮偉民說。
而在那部分適合飛行的帶毛恐龍向鳥類進化的過程中,最初也並不能像鳥類那樣飛起來,但腿上和腳上的毛相互覆蓋,形成空氣動力面,最終有可能促進其四肢上長出翅膀,也就是「四翼階段」。
四個翅膀的恐龍最早在2008年就已經發現。中科院科學家在遼寧發現了一個後來被命名為「顧氏小盜龍」的恐龍化石。研究發現,這個身長77釐米的恐龍全身覆蓋絨毛,一共有四個翅膀。它們可以從樹上向地面滑翔,最後變成主動飛翔的鳥類。「顧氏小盜龍」的發現,有力地證實了「鳥類飛行起源樹」的說法。
多看看
獸腳亞目恐龍
根據骨盆結構等區別,恐龍總目被哈利·絲萊於1887年分為蜥臀目和鳥臀目。蜥臀目包括獸腳亞目與蜥腳亞目,其中獸腳亞目包含了所有的食肉恐龍,它們以兩足行走,趾端長有銳利的爪子,嘴裡長著匕首或小刀一樣的利齒,牙齒前後緣常有鋸齒。
蜥腳亞目是體形龐大的草食性動物演化支。某些蜥臀目大約在侏羅紀時期演變成為鳥類的祖先。
鳥臀目恐龍
鳥臀目恐龍的臀部結構類似鳥的臀部結構,但它們並不是現代鳥類的直系祖先。鳥臀類恐龍除一些早期類群外,都是四足行走,並以植物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