寐龍是只有鴨一般大小的傷齒龍科恐龍,寐龍生存於下白堊紀時期。它的屬名應為單一個「寐」字,而種小名為「龍」。寐龍的原型標本相當完整,仍然保有其立體形態:後肢捲縮在身下,面部伏在其中一隻前肢之後,彷佛現代鳥類睡覺時的姿勢。這個姿勢提供了鳥類與恐龍之間的行為連結。
寐龍的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西部,如前所述這具化石不但保存完整,而且還保持了睡覺的姿勢,在世界上屬於第一例。該化石的研究者為古生物學家徐星,其研究成果發表在2004年10月14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徐星在論文中指出,寐龍屬於以聰明聞名於世的傷齒龍科,是該科中比較原始的成員。寐龍的學名意思就是「睡覺」,因為發現的化石保存了它們睡覺的姿勢。由於寐龍是中國原產恐龍,因此其中文名具有準確性。寐龍是目前學名最短的恐龍,它的屬名僅僅只有三個字母。目前寐龍屬下只有一個種:模式種龍寐龍,種名同樣來自於漢語拼音中的「龍」。實際上寐龍的中文學名應該是「寐」,但是為了照顧讀者的思維習慣,所以叫作「寐龍」,而模式種名應該讀為「龍寐」,不過我們稱其為「龍寐龍」。
寐龍化石標本(保存於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如前所述,寐龍是一種體形很小的恐龍,很多資料中記錄其體長僅有53釐米,實際上那是根據未成年的化石標本測量而來的,成年的寐龍體長不到1米,體重約11千克。寐龍的身上長有羽毛,所以它們看上去很像一隻小鳥。寐龍的腦袋相對較短,在它們的嘴巴上面有一對很大的鼻孔,在眼眶孔中長有一對又圓又大的眼睛。作為肉食性恐龍,在寐龍的嘴巴中長有兩排小而鋒利的牙齒,這些牙齒向後彎曲,末端非常尖銳。寐龍的前肢較長,有三指,可以用來抓握食物。它的後肢健壯,腳上的第二趾有一個抬起的彎爪,而第三、第四趾著地。寐龍的身體重量很輕,所以非常靈活敏捷。寐龍不但在地面上活動,當它們遇到危險的時候還能夠爬到樹上去。從骨骼結構上看,寐龍與現在鳥類共同的特徵有:小嘴、長前額、大眼眶孔、長而瘦的前肢、肩關節上L形的骨頭、脊骨靠近的肩胛等,這些特徵也顯示出恐龍與鳥類的親緣關係。
寐龍復原圖(趙闖繪製)
寐龍睡覺的時候會將腦袋藏在前肢下面,而後肢蜷縮在身下,長尾巴繞在身邊。僅僅從寐龍睡覺的姿勢看,你肯定覺得那是一隻鳥,這也為我們研究恐龍與鳥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更多行為學上的依據。研究人員認為,這隻恐龍的體態和睡眠狀態都與現代鳥類相似,都是團著身體睡覺,既減少了表面積,也有利於抵禦體溫下降。這說明鳥類和恐龍兩種動物有共同的祖先。而研究論文的另一位作者,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馬克-諾雷爾則表示,推測這隻恐龍的死因,有可能是在它熟睡時,附近的火山爆發,將其埋在火山灰下導致其窒息而死。
在義縣組地層中發現的眾多恐龍中,中華龍鳥是與寐龍體形相似的動物,所以兩者在食物的選擇上應該相近。寐龍不僅僅與中華龍鳥存在著競爭關係,與體形更大的中國鳥龍也可能存在競爭,不過有時候這些大傢伙可能會以它為食,所以最好還是敬而遠之。寐龍是一種食性很雜的小型掠食者,它們不但能獵捕像張和獸、熱河獸這樣的哺乳動物,還會吃蜥蜴、昆蟲甚至是植物的果實。
寐龍的發現幫助我們解開了恐龍的一些睡眠之謎;而作為原始的傷齒龍科成員,寐龍的身上已經表現出了許多相當進步的特徵,對於研究傷齒龍科的進化和恐龍的行為習慣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科學家推測,四足動物在休息和睡覺的時候有各種各樣的姿勢,但唯有鳥類和一些哺乳類是躺在摺疊的肢體上,而又只有鳥才會將它們那柔韌的長脖子彎曲在前肢或翅膀之下休息。古生物學家認為鳥蜷著身體睡覺,減少了表面積,有利於抵禦體溫下降,而恐龍採用這種方式不但顯示它是一種溫血動物,而且證明很多鳥類特徵出現在恐龍進化的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