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像鳥一樣睡覺的恐龍

2020-11-04 熱河生物群燕遼生物群

寐龍是只有鴨一般大小的傷齒龍科恐龍,寐龍生存於下白堊紀時期。它的屬名應為單一個「寐」字,而種小名為「龍」。寐龍的原型標本相當完整,仍然保有其立體形態:後肢捲縮在身下,面部伏在其中一隻前肢之後,彷佛現代鳥類睡覺時的姿勢。這個姿勢提供了鳥類與恐龍之間的行為連結。

寐龍的化石發現於中國遼寧省西部,如前所述這具化石不但保存完整,而且還保持了睡覺的姿勢,在世界上屬於第一例。該化石的研究者為古生物學家徐星,其研究成果發表在2004年10月14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徐星在論文中指出,寐龍屬於以聰明聞名於世的傷齒龍科,是該科中比較原始的成員。寐龍的學名意思就是「睡覺」,因為發現的化石保存了它們睡覺的姿勢。由於寐龍是中國原產恐龍,因此其中文名具有準確性。寐龍是目前學名最短的恐龍,它的屬名僅僅只有三個字母。目前寐龍屬下只有一個種:模式種龍寐龍,種名同樣來自於漢語拼音中的「龍」。實際上寐龍的中文學名應該是「寐」,但是為了照顧讀者的思維習慣,所以叫作「寐龍」,而模式種名應該讀為「龍寐」,不過我們稱其為「龍寐龍」。



寐龍化石標本(保存於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如前所述,寐龍是一種體形很小的恐龍,很多資料中記錄其體長僅有53釐米,實際上那是根據未成年的化石標本測量而來的,成年的寐龍體長不到1米,體重約11千克。寐龍的身上長有羽毛,所以它們看上去很像一隻小鳥。寐龍的腦袋相對較短,在它們的嘴巴上面有一對很大的鼻孔,在眼眶孔中長有一對又圓又大的眼睛。作為肉食性恐龍,在寐龍的嘴巴中長有兩排小而鋒利的牙齒,這些牙齒向後彎曲,末端非常尖銳。寐龍的前肢較長,有三指,可以用來抓握食物。它的後肢健壯,腳上的第二趾有一個抬起的彎爪,而第三、第四趾著地。寐龍的身體重量很輕,所以非常靈活敏捷。寐龍不但在地面上活動,當它們遇到危險的時候還能夠爬到樹上去。從骨骼結構上看,寐龍與現在鳥類共同的特徵有:小嘴、長前額、大眼眶孔、長而瘦的前肢、肩關節上L形的骨頭、脊骨靠近的肩胛等,這些特徵也顯示出恐龍與鳥類的親緣關係。


寐龍復原圖(趙闖繪製)

寐龍睡覺的時候會將腦袋藏在前肢下面,而後肢蜷縮在身下,長尾巴繞在身邊。僅僅從寐龍睡覺的姿勢看,你肯定覺得那是一隻鳥,這也為我們研究恐龍與鳥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更多行為學上的依據。研究人員認為,這隻恐龍的體態和睡眠狀態都與現代鳥類相似,都是團著身體睡覺,既減少了表面積,也有利於抵禦體溫下降。這說明鳥類和恐龍兩種動物有共同的祖先。而研究論文的另一位作者,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馬克-諾雷爾則表示,推測這隻恐龍的死因,有可能是在它熟睡時,附近的火山爆發,將其埋在火山灰下導致其窒息而死。

在義縣組地層中發現的眾多恐龍中,中華龍鳥是與寐龍體形相似的動物,所以兩者在食物的選擇上應該相近。寐龍不僅僅與中華龍鳥存在著競爭關係,與體形更大的中國鳥龍也可能存在競爭,不過有時候這些大傢伙可能會以它為食,所以最好還是敬而遠之。寐龍是一種食性很雜的小型掠食者,它們不但能獵捕像張和獸、熱河獸這樣的哺乳動物,還會吃蜥蜴、昆蟲甚至是植物的果實。

寐龍的發現幫助我們解開了恐龍的一些睡眠之謎;而作為原始的傷齒龍科成員,寐龍的身上已經表現出了許多相當進步的特徵,對於研究傷齒龍科的進化和恐龍的行為習慣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科學家推測,四足動物在休息和睡覺的時候有各種各樣的姿勢,但唯有鳥類和一些哺乳類是躺在摺疊的肢體上,而又只有鳥才會將它們那柔韌的長脖子彎曲在前肢或翅膀之下休息。古生物學家認為鳥蜷著身體睡覺,減少了表面積,有利於抵禦體溫下降,而恐龍採用這種方式不但顯示它是一種溫血動物,而且證明很多鳥類特徵出現在恐龍進化的早期。


相關焦點

  • 熱河生物群:發現最完整的古哺乳動物化石一一張和獸
    遼西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重大發現,引起中中外科學家的注意,1997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首次在遼西地區組織開展大規模野外發掘,此後每年定期發掘,發現了大量古鳥類和帶羽毛恐龍、古哺乳動物等珍貴脊椎動物化石。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新的熱河鳥類 長尾優雅鳥
    長尾優雅鳥模式標本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記者近日從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獲悉,由該館黃建東博士領銜的熱河鳥研究成果,已在國際知名期刊《亞洲地球科學學報》上發表。  熱河鳥類是中生代鳥類非常特殊的一個類群,代表了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中的過度類型,對研究鳥類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由於早期發現的熱河鳥類化石材料有限,而且不同的研究者同時研究不同的標本,未能進行全面的對比研究,導致部分屬種的有效性一直存在爭議。
  • 熱河生物群發現史之遼西地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翼龍化石產地
    古生物學研究實踐表明翼龍化石主要發現於古代海岸環境,在陸地沉積中發現的種類非常稀少。而遼西熱河生物群是一個例外,在一個遠離古海岸的內陸環境中發現了大量的具有驚人多樣性的翼龍化石。2005年,科學家在熱河生物群遼西朝陽地區發現了兩種新的大型翼龍化石。
  • 自然博物館「熱河生物群」大展明日開幕,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
    今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北京自然博物館大展「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來了!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距今約1.31億至1.20億年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古老的生物群落,以我國的冀北-遼西-內蒙古中東部等地區為主要產地,以東方葉肢介、三尾擬浮遊和戴氏狼鰭魚為代表。
  • 熱河生物群發現己知最小的成年個體翼龍
    這個湖泊很大、很深,它想飛到湖邊安全的地方去,但濃煙和毒氣還是侵襲了它的身體,就在它飛到湖中間的時候,已經中毒的它漸漸體力不支,最終它與在天空中飛行的其他翼龍和鳥一起跌到了湖裡。 這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員向記筆描述的場景。他向筆者展示一塊黑色的頁巖,上面有一副巴掌大小的像鳥的形狀的完整骨架。汪筱林指著化石說,這就是我們發現的「森林翼龍」。
  • 中國恐龍化石群篇:遼西群「龍」&小盜龍的天空
    國慶就要到了,也是時候該講一講我們中國的恐龍文化了。先欣賞一下摘自《博物》的小盜龍的天空。小盜龍的天空在遼西熱河生物群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或許就是小盜龍了。這種比烏鴉大不了多少的小型恐龍,不但身披羽毛,還有像鳥一樣的翅膀:不單單是有翅膀,它是有兩對翅膀!
  • 寧城熱河翼龍是世界首次發現帶有羽龍的翼龍
    科利尼當時認為,這種動物嘴像啄木鳥一樣向前延伸,嘴中有像鱷魚一樣的牙齒,脊椎和四肢像蝴蠍,趾爪像騙蝠,身上披蓋著像蝴蠍一樣的鱗片。但翼龍確實像現生的蜥蠍、蛇、鱷魚等爬行動物一樣,是身披鱗片的冷血動物嗎? 1901年,英國古生物學家西利曾認為,翼龍具備快速運動的能力,像騙蝠一樣,體上有毛,並有與鳥類相似的生活習性。
  • 熱河生物群發現史2005之——河北豐寧飛出金鳳鳥
    2002年,季強等在中國遼西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了兩種初鳥類化石,即中華神州鳥和東方吉祥鳥。通過比較解剖學研究和支序分析,這兩種初鳥類要比始祖鳥略微進步一些,在研究鳥類的早期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仍然難以對鳥類定義問題作進一步研究。
  • 遼西發現「渤海鳥」 肩胛骨等關節與現生鳥類相反
    瀋陽師範大學供圖  復原後的渤海鳥。 瀋陽師範大學供圖  截稿時間:昨晚9時地點:瀋陽市  記者吳雙報導 近日,科學家在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了反鳥類的一個新屬種——「渤海鳥」。「渤海鳥」的發現不僅進一步揭示了反鳥類的形態多樣性,也澄清了許多此前對該類群形態特徵的模糊認識。
  • 鸚鵡嘴龍是熱河生物群發現數量最多的恐龍
    鸚鵡嘴龍和原角龍、三角龍等恐龍都具有一張類似鸚鵡一般帶勾的鳥嘴,科學家由它的體形及生存年代來推斷,認為鸚鵡嘴龍可能是大部分角龍類恐龍的祖先。鸚鵡嘴龍與熱河生物群的分布範圍大致相當,廣泛發現於中國、蒙古、俄羅斯,另外在泰國也有發現。鸚鵡嘴龍因為是擁有最多種的恐龍而著名。
  • 骨組織學揭秘熱河生物群著名小型鳥腳類恐龍——上園熱河龍的生長發育模式
    恐龍的生長模式具有獨特的特點。研究表明它們大多數都能夠快速生長,但是每年都會發育生長(停滯)線,很多恐龍的外側都發現了類似於現生哺乳動物的生長線。最近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趙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韓鳳祿和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Josef Stiegler共同完成一項研究:對熱河生物群著名的小型鳥腳類恐龍——上園熱河龍進行了詳細的骨組織學分析。
  • 帶毛翼龍寧城熱河翼龍證明翼龍是熱血動物?
    科利尼當時認為,這種動物嘴像啄木鳥一樣向前延伸,嘴中有像鱷魚一樣的牙齒,脊椎和四肢像蜥蜴,趾爪像蝙蝠,身上披蓋著像蜥蜴一樣的鱗片。但是翼龍確實像現生的蜥蠍、蛇、鱷魚等爬行動物一樣,是身披鱗片的冷血動物嗎? 1901年,英國古生物學家西利曾認為,翼龍具備快速運動的能力,像蝙蝠一樣,體上有毛,並有與鳥類相似的生活習性。
  • 中華龍鳥和始祖鳥一樣,都是名字和樣子有點像鳥的恐龍?
    這一拼直接就把恐龍長啥樣和鳥類這兩大古生物學的一樣給拼出來一條路,這個鳥類的起源那這個是我們今天的主題,至於恐龍長什麼樣那相信大家應該還是比較的熟悉。很多地方都能看得到博。這裡面倒是可以稍微差出去說一說,就是剛才水兄所描述的這個非常經典的恐龍形象。最早應該是恐龍被發現之初由當時的大英博物館館長理察歐文爵士,他在1841年最早描述過恐龍那個時候就定下來了。
  • 世上首枚翼龍胚胎化石在遼西發現證明了翼龍的卵生習性
    世界上第一枚翼龍胚胎化石,2004年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學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發現。當年6月10日,相關研究論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學術刊物———英國的《自然》雜誌上。由於這次重大的發現,《自然》雜誌還在其網站首頁「今日新聞」欄目中同時配發了相關的新聞報導和圖片。
  • 蜥蜴和鳥,恐龍更像誰?
    正如它的名字一樣,當時學界認為,屬於爬行動物的恐龍應該是那種大象一般大小,由於冷血而不能活蹦亂跳、只能在茂密的裸子植物森林裡挪動的傻大笨粗形象。作為人類最早發現的恐龍之一,禽龍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發現,並在1825年由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進行新種描述,但他將其復原成了遠古時代的大鬣蜥(「禽龍」學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
  • 一朵花,一隻鳥帶你回到恐龍滅絕時代
    地質公園由上河首古生物化石園區、四合屯古生物化石園區、凌源大杖子園區(均為著名的「熱河生物群」化石的主要產地)。生代古生物化石豐富、多樣,迄今為止已發現了最早的鳥類和開花的植物,朝陽因此被譽為「第一隻鳥飛起的地方,第一朵花綻放的地方」,在國際上具有獨特性、完整性、稀有性,是世界級的古生物化石寶庫。
  • 追尋河北大地的恐龍足跡 張承地區是曾經的恐龍樂園
    你看這個足跡,上面還能看到尖銳的趾尖,這種趾尖和現在鷹的趾尖很像,它們都被記錄在石板上。像這樣的石板,在須彌福壽之廟裡就有30多塊。」  參與此次考察的科研人員介紹,他們幾乎走遍了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的每個角落,「有些腳印比較明顯,有的卻不那麼明顯,只有在特定的光照條件下才能看清楚。還有些腳印非常淺,需要用手去摸,憑感覺判斷這些痕跡是否就是鳥的腳印。」
  • 熱河生物群:比始祖鳥更進步的孔子鳥
    孔子鳥(Confuciusornis,或根據拉丁文音譯作孔夫子鳥)是一種古鳥屬,化石標本在中國遼寧省北票市的熱河白堊紀時期的沉積巖中發現。在已公開的化石標本中,孔子鳥的骨骼結構十分完整,並有著清晰的羽毛印跡。這一切使得孔子鳥成為最出名的中生代鳥。
  • 鳥類的祖先是恐龍?兩者為何差別那麼大?我國遼西化石給出了答案
    如果說恐龍是鳥類的祖先,可能有不少朋友都不相信,恐龍都是陸地上的龐然大物,鳥類都是天空中輕盈的精靈,這兩種動物怎麼會有關係呢?而且翼龍也並不屬於恐龍的種類。實際上鳥類早在1億多年前就出現了,是由獸腳龍類中的似鳥龍類進化出來的,如盜蛋龍等,實際上是獸腳龍類中有不少恐龍都已經進化出了羽毛,如我國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發現的「中華龍鳥」化石,這種恐龍就已經進化出了很多羽毛,可以說給恐龍進化出羽毛的事實給出了答案,另外還有鸚鵡嘴龍、奔龍等,在6500萬年前恐龍被滅絕的時候
  • 熱河生物群潛龍的卵胎生與命名權之爭
    2010年,季強等科學家在遼寧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中首次發現含胚胎的潛龍化石,提出了潛龍為卵胎生的新認識。早在2004年季強等在遼寧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中發現發現含胚胎的白臺溝潛龍精美化石,並命名了白臺溝潛龍,深入研究了化石體周圍保存的胚胎化石;首次發現胚胎為不具備硬殼的革質蛋,分析了化石埋藏狀態、潛龍生活環境及幼體個體發育特徵,認為潛龍這樣的離龍類爬行動物終生生活在水中、懷孕後將卵保留在體內並利用體溫來進行孵化,待幼體發育成熟後再將其排出體外,屬於比較特殊的「卵胎生」生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