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生物群發現史2005之——河北豐寧飛出金鳳鳥

2020-11-04 熱河生物群燕遼生物群

2005年在3月份出版的《地質通報》上發表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季強等的研究論文,論文的題目是《中國發現世界上最原始的鳥類化石:華美金鳳鳥》。該文認為,始祖鳥的發現被認為是本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迄今為止共發現了7枚保存骨骼、羽毛印痕的化石標本和1枚單根羽毛化石標本。本文首次報導了一件採自中國河北省豐寧縣龍鳳山橋頭組的初鳥類化石華美金鳳鳥(新屬、新種)。支序分析表明,華美金鳳鳥處於初鳥類譜系樹的基部,比始祖鳥略微原始,與後者為姊妹群關係。奔龍等獸腳類恐龍是它們的外類群。金鳳鳥、始祖鳥是中華神州鳥等原始鳥類的外類群。這說明華美金鳳鳥處在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中一個非常關鍵的位置,是世界上迄今所發現的最原始的初鳥類。華美金鳳鳥的發現在研究鳥類起源、鳥類飛行起源、恐龍與鳥類的系統關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季強認為,由於始祖鳥既顯示了明顯的爬行動物的特徵又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多年來人們一直將其作為介於恐龍與鳥類之間的「中間環節」,但更傾向認為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或鳥類的始祖。由於始祖鳥化石稀少,加之地理分布十分局限,長期以來國際上一直圍繞鳥類起源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假說。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中國遼西晚中生代地層中發現了大量長羽毛的恐龍和原始鳥類化石,有力地支持了鳥類起源於小型獸腳類恐龍的學術觀點,使赫胥黎多年前提出的「假說」成為當今國際科學界佔主流地位的學說和理論,基本解決了長期困擾國際科學界的鳥類起源問題。遺憾的是,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一直沒有發現與德國始祖鳥十分接近,或與德國始祖鳥處於同樣進化水平的原始鳥類化石。這種缺憾使我們難以對鳥類定義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2002年,季強等在中國遼西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了兩種初鳥類化石,即中華神州鳥和東方吉祥鳥。通過比較解剖學研究和支序分析,這兩種初鳥類要比始祖鳥略微進步一些,在研究鳥類的早期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仍然難以對鳥類定義問題作進一步研究。

華美金鳳鳥化石發現於2004年8月3日,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的王剛和王繼樹在位於該縣的外溝門鄉騾子溝村的龍鳳山的晚中生代地層中進行例行化石探採,偶然發現了「華美金鳳鳥」的化石標本。該化石標本保存得十分完整,與始祖鳥一樣,全身被覆著清晰的羽毛印痕。更令人驚奇的是,在「華美金鳳鳥」的體腔內還保存了11個長徑小於1釐米的褐黃色的、顏色明顯與圍巖有別的卵圓形巖石,經考證是「華美金鳳鳥」體內尚未成形的卵形蛋。華美金鳳鳥的化石標本保存十分完整,頭尾長度約54.8釐米,全身被覆著清晰的羽毛印痕。它保存了12節頸椎、11節背椎和23節尾椎,尾巴長度約為身體總長度的一半。上下顎各發育18顆光滑無飾的牙齒。2004年8月5日,豐寧滿族自治縣化石協會會長劉泊洲和秘書長王朝林將化石精心粘貼後,送到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進行鑑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季強博士帶領研究小組通過目前國際通用的軟體,對「華美金鳳鳥」的205個特徵進行了支序分析,結果表明,「華美金鳳鳥」處於初鳥類譜系樹的基部,比在德國發現的始祖鳥更為原始,兩者是姊妹群關係。


華美金鳳鳥化石標本(保存於中國地質博物館)

 眾所周知,1996年之後,徐星、季強等科學家在中國遼西地區發現了大量長羽毛的恐龍和原始鳥類化石,推動了國際鳥類起源研究工作,有力地支持了鳥類起源於小型獸腳類恐龍的學術觀點。 隨著研究的深入,從恐龍到鳥類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然而季強等人始終未能在國內發現與德國始祖鳥處於類似進化水平的原始鳥類化石,「天下第一鳥」的稱號仍然為德國始祖鳥所保持。

從2000年起,季強領導的科研小組開始著手探討「鳥類定義」和「鳥類飛行起源」等問題。季強認為,從華美金鳳鳥研究情況看,「天下第一鳥」應該是華美金鳳鳥,而不是德國始祖鳥。自發現始祖鳥之後,人們基本上認可鳥類是從爬行動物演化而來的,但一般認為,鳥類源於槽齒類或鱷類等較原始的爬行動物。1870年,達爾文進化論支持者赫胥黎提出大膽假說,認為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科學家相繼在遼西地區發現了多種長有羽毛甚至翅膀的恐龍,為鳥類的恐龍起源說提供證據。然而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並未結束。目前,關於從恐龍到鳥的進化存在兩種假說:一是「樹棲說」,即認為恐龍是在樹棲生活中向下跳躍滑翔,逐漸具備了飛行能力演變為鳥類。一是「陸生說」,認為恐龍是在快速奔跑中為保持平衡而逐漸長出了羽毛。激烈的爭論共同推進了鳥類起源研究的發展。


華美金鳳鳥化石復原圖

遺憾的是,在其後於2007年,在沒有種系發生學分析的研究下,國內外科學家比較金鳳鳥與始祖鳥,發現它是屬於始祖鳥科其實是手盜龍類恐龍。古生物學家路易斯·恰佩指出金鳳鳥有些地方似乎與傷齒龍科相同,如短的第二趾上有特大的爪,故很多科學家認為金鳳鳥是屬於傷齒龍科。徐星、愛倫·特納等人對於傷齒龍科、馳龍科、以及早期鳥類進行分析研究,認為基於它的身體形狀及牙齒特徵,金鳳鳥可能是屬於傷齒龍科,而且是第一個發現羽毛痕跡的傷齒龍科標本。但是季強此時等科學家已經將這一種恐龍正式命名為華美金鳳鳥。

事實上,這是季強等科學家第四次把他們發現的許多古生物學家認為是帶羽毛的恐龍定義為早於始祖鳥的原始鳥類,這個說法實際上混淆了恐龍類與鳥類的界限,甚至對於鳥類的定義進行了質疑。比如1996年季強研究員對媒體宣布發現「中華龍鳥」,稱為世界第一鳥(文章「中國最早鳥類化石的發現及鳥類的起源」發表在《中國地質》1996年第10期)。他說中華龍鳥取代了始祖鳥的鳥類祖先的地位。「中華龍鳥實際上比世上最古老的鳥(始祖鳥)還要原始,它生活在晚侏羅紀,它屬於真正的鳥的祖先。」;而實際情況是中華龍鳥是一件典型的虛骨龍類的恐龍(幾乎所有學者把它歸入美頜龍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陳丕基等1997年在「自然」發表了詳細的研究論文。再看年代,據有關學者測年證明,化石屬於早白堊紀,距今1.25億年,而始祖鳥距今約1.45-1.5億年(見前文「中華龍鳥是鳥還是恐龍」)。

季強等科學家在發現原始祖鳥(見季強等在《中國地質》(1997年第3期)發表的「原始祖鳥——中國的始祖鳥類化石」)時,季強等認為「原始祖鳥非常類似德國發現的始祖鳥,而且比其更原始,所以稱為原始祖鳥」;事實上,這塊原始祖鳥類化石,後來的文獻以及眾多的研究表明這只是一件虛骨龍類的恐龍。

1998年,季研究員和幾位國外恐龍專家在《自然》發表了兩件帶毛的恐龍(原文題目「Two feathered dinosaurs from northeastern China」)。這兩件恐龍一個是前面提到的「原始祖鳥」,另一個是「Caudipteryx」(尾羽龍)。可令人不解的是,文章寫的明明是恐龍,但文章發表後,媒體卻把「Caudipteryx」翻譯成「尾羽鳥」,季強再一次表示「我不同意德國始祖鳥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的說法,尾羽鳥和原始祖鳥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無疑這兩件化石又被季強等認定為新的鳥類的祖先。而國外學者以及後來的文獻中卻把這一化石歸入了竊蛋龍類。2002年,季強又宣布發現了「會飛的恐龍」(神州鳥)。後來得知「神州鳥」實際上就是其他學者發表在《自然》上的「熱河鳥」,比始祖鳥進步得很多。同年,季強發現的「吉祥鳥」,據有關專家告知,實際上也是「熱河鳥」。

這一次發現了華美金鳳鳥,季強再一次認為,從眼下的研究情況看,華美金鳳鳥是世界上迄今所發現的最原始的初鳥類,『天下第一鳥』應該是華美金鳳鳥,而不是德國始祖鳥。季強以他的屢次發現否定了德國始祖鳥的位置,他認為德國的始祖鳥的統治地位應該讓位給中國發現的一些列的帶毛恐龍。並且他認為如果說德國始祖鳥是鳥,那麼中國有比它更為原始的鳥,如果說它是恐龍,中國同樣發現了比它更為原始的恐龍。

不僅如此,季強所命名的「中華龍鳥」和「華美金鳳鳥」甚至引起了他們發現地的世界上第一支鳥屬地的爭論,比如「中華龍鳥」的發現地遼寧朝陽宣稱,那裡是「世界上第一支鳥飛起的地方」,而華美金鳳鳥的發現地河北豐寧則將豐寧宣傳為「天下第一鳥」的出生地。後來發現赫氏近鳥龍的葫蘆島建昌,則把自己宣傳為「鳥類的故鄉」,無論地方政府出於何種目的如何爭論,但是科學家最好能給公眾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是無論如何,爭論也罷,宣傳也好,以遼西為中心的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是鳥類的起源地大概是不差的。


相關焦點

  • 華美金鳳鳥又是天下第一鳥?
    2005年在3月份出版的《地質通報》上發表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季強等的研究論文,論文的題目是《中國發現世界上最原始的鳥類化石:華美金鳳鳥》。該文認為,華美金鳳鳥處在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中一個非常關鍵的位置,是世界上迄今所發現的最原始的初鳥類。華美金鳳鳥的發現在研究鳥類起源、鳥類飛行起源、恐龍與鳥類的系統關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熱河生物群發現史之遼西地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翼龍化石產地
    古生物學研究實踐表明翼龍化石主要發現於古代海岸環境,在陸地沉積中發現的種類非常稀少。而遼西熱河生物群是一個例外,在一個遠離古海岸的內陸環境中發現了大量的具有驚人多樣性的翼龍化石。2005年,科學家在熱河生物群遼西朝陽地區發現了兩種新的大型翼龍化石。
  • 追尋河北大地的恐龍足跡 張承地區是曾經的恐龍樂園
    康子林告訴記者,最早對河北恐龍足跡展開研究的專家,是中國古脊椎動物奠基人楊鍾健。在1929年到1979年的漫長歲月裡,楊鍾健幾乎是憑一己之力,開創了中國古足跡學研究,這個時代可以稱為「楊時代」。  那時,發現的恐龍足跡很少,但楊鍾健卻先後以河北的地名命名了兩種恐龍足跡:張北足印和張北足印屬下的灤平張北足印。
  • 熱河生物群潛龍的卵胎生與命名權之爭
    2010年,季強等科學家在遼寧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中首次發現含胚胎的潛龍化石,提出了潛龍為卵胎生的新認識。早在2004年季強等在遼寧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中發現發現含胚胎的白臺溝潛龍精美化石,並命名了白臺溝潛龍,深入研究了化石體周圍保存的胚胎化石;首次發現胚胎為不具備硬殼的革質蛋,分析了化石埋藏狀態、潛龍生活環境及幼體個體發育特徵,認為潛龍這樣的離龍類爬行動物終生生活在水中、懷孕後將卵保留在體內並利用體溫來進行孵化,待幼體發育成熟後再將其排出體外,屬於比較特殊的「卵胎生」生殖方式。
  • 自然博物館「熱河生物群」大展明日開幕,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
    今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北京自然博物館大展「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來了!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距今約1.31億至1.20億年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古老的生物群落,以我國的冀北-遼西-內蒙古中東部等地區為主要產地,以東方葉肢介、三尾擬浮遊和戴氏狼鰭魚為代表。
  • 熱河生物群蓋氏熱河獸「吃」出了進化的中耳
    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於遼寧凌源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提出了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最新研究發表的哺乳動物化石發現於遼寧凌源敞子溝下白堊統九佛堂組,該化石與一件北票鱘化石保存在同一個巖板上。
  • 熱河生物群:發現最完整的古哺乳動物化石一一張和獸
    遼西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重大發現,引起中中外科學家的注意,1997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首次在遼西地區組織開展大規模野外發掘,此後每年定期發掘,發現了大量古鳥類和帶羽毛恐龍、古哺乳動物等珍貴脊椎動物化石。
  • 鸚鵡嘴龍是熱河生物群發現數量最多的恐龍
    鸚鵡嘴龍與熱河生物群的分布範圍大致相當,廣泛發現於中國、蒙古、俄羅斯,另外在泰國也有發現。鸚鵡嘴龍因為是擁有最多種的恐龍而著名。鸚鵡嘴龍是鸚鵡嘴龍科的模式屬,是由古生物學家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在1923年所命名。
  • 熱河生物群發現己知最小的成年個體翼龍
    這個湖泊很大、很深,它想飛到湖邊安全的地方去,但濃煙和毒氣還是侵襲了它的身體,就在它飛到湖中間的時候,已經中毒的它漸漸體力不支,最終它與在天空中飛行的其他翼龍和鳥一起跌到了湖裡。 這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員向記筆描述的場景。他向筆者展示一塊黑色的頁巖,上面有一副巴掌大小的像鳥的形狀的完整骨架。汪筱林指著化石說,這就是我們發現的「森林翼龍」。
  • 寧城熱河翼龍是世界首次發現帶有羽龍的翼龍
    翼龍類屬於飛行爬行動物,是最早飛上天空的脊椎動物,也是中生代的空中霸主。它們與同時代的陸地統治者恐龍都產生約2.3億年前的晚三疊世,同時滅絕於65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未期。古生物學家在中生代地層中發現了很多的翼龍化石,它們絕大多數保存在海相沉積中。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新的熱河鳥類 長尾優雅鳥
    熱河鳥類是中生代鳥類非常特殊的一個類群,代表了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中的過度類型,對研究鳥類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由於早期發現的熱河鳥類化石材料有限,而且不同的研究者同時研究不同的標本,未能進行全面的對比研究,導致部分屬種的有效性一直存在爭議。
  • 熱河生物群發現已知最早的會飛的哺乳動物化石疑為蝙蝠的祖先
    2006年初在我國熱河生物群內蒙古寧城出土的一枚帶翼膜的哺乳動物化石,被認為是已知最早的會飛的哺乳動物,這一發現使哺乳動物飛行歷史至少提前了7000萬年。2006年12月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發布了我國古生物學家的這一重大發現。
  • 骨組織學揭秘熱河生物群著名小型鳥腳類恐龍——上園熱河龍的生長發育模式
    最近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趙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韓鳳祿和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Josef Stiegler共同完成一項研究:對熱河生物群著名的小型鳥腳類恐龍——上園熱河龍進行了詳細的骨組織學分析。
  • 河北豐寧奶業2020品牌推介會舉行
    千龍網訊 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為積極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戰略目標,河北豐寧滿族自治縣狠抓資源優勢,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環境下,大力推動本土奶業產業發展,助力當地農民脫貧致富。
  • 帶毛翼龍寧城熱河翼龍證明翼龍是熱血動物?
    1908年,德國慕尼黑大學的旺德勒對德勒斯登博物館中的翼龍進行了研究,發現了「毛」的印痕。1970年,蘇聯科學院的薩洛夫在哈薩克斯坦發現了一件比較完整的帶有「毛」的翼龍化石。薩洛夫把它叫作「披毛髮的魔鬼」或「邪惡的神靈」,一直到2002年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爆出一大新聞,發現了一件真正長「毛」的翼龍。
  • 中國科學家發現美頜龍類新物種
    該分支的絕大多數已經確定的成員發現於德國索爾恩霍芬群島的上侏羅統地層和中國遼西下白堊統義縣組地層。 11月26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外科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河北豐寧地區發現了一個美頜龍類新物種,對我們理解恐龍的演化有重要意義。 相關研究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上。
  • 熱河生物群化石揭開哺乳動物祖先中耳聽覺進化之迷
    胡氏遼尖齒獸屬於三尖齒獸類,生活在早白堊世,是全世界首次發現的確鑿無疑保存完整外鼓骨(ectotympanic)、錘骨和砧骨的哺乳動物。保存精美的化石顯示該物種的外鼓骨和錘骨已經不再與齒骨接觸,較基幹哺乳型動物進步;但其仍通過細長的骨化麥氏軟骨與下頜相連,表現出較現生哺乳動物原始的特徵。
  • 來豐寧感受非遺魅力!這裡是「中國十大剪紙之鄉」,還有「中華百豔...
    長城內外,燕山太行,風景如畫家鄉的美景近在身邊疫情過後讓久「宅」的我們走出家門放飛心情、擁抱自然「愛家鄉,遊河北,發現身邊的美」大家好這裡是「名牌導遊帶您遊河北」系列節目一起探尋河北美景,講述河北故事豐寧是中國十大剪紙之鄉這裡的滿族剪紙有300多年的歷史是滿族文化與中原文化相結合的一種民間工藝美術品這裡還有與剪紙並駕齊驅的藝術瑰寶素有「中華百豔,華夏一絕」美譽的滕氏布糊畫今天讓我們跟著名牌導遊陳曉春一起走進承德走進豐寧滿族剪紙與滕氏布糊畫
  • 發現鳥類羽毛從爬行動物鱗片演化而來的直接證據
    2000年第5屆國際古鳥類與進化會議暨熱河生物群研討會在京召開,來自20多個國家的百餘名古生物學家會聚一堂,交流古鳥類以及熱河生物群的最新研究成果。同年豐寧原羽鳥的發現,提供了鳥類羽毛從爬行動物鱗片演化而來的直接證據。發現鳥類羽毛從爬行動物鱗片演化而來的直接證據 羽毛一直被認為是鳥類所特有的結構,是把鳥類從所有其它的脊椎動物中區分開來的標誌。
  • 河北豐寧法院修改司法拍賣規則 金礦採礦權低價成交 專家稱涉嫌違法
    本報記者 宋婕 陳鋒 北京報導  河北豐寧一座金礦的採礦權,在司法拍賣中被拍出了1.69億元的價格,但因為該競買人未在規定時間交款,出現了悔拍情形,最終由出價第三高者以6200萬元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