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生物群發現已知最早的會飛的哺乳動物化石疑為蝙蝠的祖先

2020-11-04 熱河生物群燕遼生物群

不可否認,地球上所有動物都有飛天的夢想,早在1.3億年前,哺乳動物就有了飛往藍天的夢想,並曾努力進化以求實現。2006年初在我國熱河生物群內蒙古寧城出土的一枚帶翼膜的哺乳動物化石,被認為是已知最早的會飛的哺乳動物,這一發現使哺乳動物飛行歷史至少提前了7000萬年。2006年12月1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發布了我國古生物學家的這一重大發現。

由於這種哺乳動物以前從未發現,古生物學家不得不在哺乳動物族譜裡專門為它創建了一個新的類別-——翔獸目,並把它命名為"遠古翔獸"。遠古翔獸生活在1.25億年前,當時還是恐龍統治天下的年代,它的出現時間比中國發現的現代鳥類祖先玉門甘肅鳥還早了150萬年。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刊登的論文中寫道:「這項發現使得哺乳動物滑翔的記錄又提早了至少7900萬年。當鳥類還在學習如何飛翔的時候,它已經養成了在空中生活的習慣。即使不比鳥類早,也至少是同時。」

在這塊遠古翔獸化石出現之前,蝙蝠曾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飛行哺乳動物,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蝙蝠化石歷史可以追溯到5100萬年前。從外觀上看,遠古翔獸綜合了松鼠和蝙蝠的特徵。它的全身覆有毛髮,四肢之間有翼膜,可以在樹叢之間滑翔。翔獸靠食用小昆蟲為生,但是遠古翔獸早已經滅絕,也沒有留下任何後代。可這塊化石保存得非常完整,連毛髮和翼膜的痕跡都清晰可見。

《自然》雜誌封面遠古翔獸復原圖

它的確古老,距今至少1.25億年,生活在爬行動物盛行的中生代。當時,鳥類剛開始出現,翼龍還是空中飛翔的主角,它也是至今已知的唯一與恐龍同時代的飛行哺乳動物。它比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蝙蝠化石還早了至少7000萬年——蝙蝠是現生哺乳動物中唯一真正具有空中活動能力的。它模樣奇特,保存精美的翼膜,並由四肢和尾巴支撐,全身覆有毛髮。雖然它與現生的飛鼠、袋鼯等滑翔動物沒有直接親緣關係,但在四肢、翼膜等特徵上卻很相似,它屬於一個從未發現過的樹棲哺乳動物新家族,是哺乳動物進化過程中湮滅的一支。

研究人員剛看到化石時,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它可能是一個中生代常見的三尖齒獸類或原始的翼龍。隨著研究逐步深入,一個大驚喜漸漸呈現,這是一種從未見過的哺乳動物,代表了哺乳動物的一個新分支——這個家族曾努力向飛翔進化。根據研究,遠古翔獸體態輕盈,身長不過12-14釐米,體重約70克,而四肢卻很長,前後肢與身體的比例分別達到0.68和0.77,舒展張開後,就如一隻小巧精緻的風箏。雖還不能真正飛翔,它的滑翔能力足以讓它在樹林間自由活動——當夜幕降臨,遠古翔獸張開翼膜,悄然從這棵樹滑到那棵樹,捕捉昆蟲充飢。

科學家為遠古翔獸新建了一個「翔獸目」。它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中生代哺乳動物在形態、系統發育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分異,要遠遠超出人們以往的認識。研究人員認為這支頗具飛行潛質的家族湮沒在進化的滾滾濃塵中,成為哺乳動物演化中的「盲支」,也許未留下任何後裔。遼西-內蒙東部一帶特殊的地質背景條件,保存下了這些物種的完整化石,使億萬年後的人類有幸窺視生物進化的印記。


頭部復原描摹圖(趙闖繪製)

後來的研究也有古生物學家認為,遠古翔獸其實就是蝙蝠的祖先,而蝙蝠能夠生存下來就是因為他們攜帶大量的各種病毒並且具有病毒的抗體,可謂百毒不侵。眾所周知,近段時間讓全中國人民都宅在家裡的罪魁禍首的新冠病毒的最初宿主,蝙蝠就是最大的嫌疑。因為各類傳染性疾病的爆發,蝙蝠在自然界中幾乎成為無數人厭惡和憎恨的對象。作為唯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蝙蝠身上能攜帶100多種病毒,包括新冠病毒、SRAR、伊波拉最早就是在蝙蝠體內發現的。因此,蝙蝠也可以被稱為是移動的「病毒庫」。那麼,蝙蝠的先祖遠古翔獸是否也攜帶包括新冠病毒之內的大量病毒呢?,如果遠古翔獸也攜帶這樣的病毒,那麼就說明這樣的病毒已經存在至少一億多年了。

在億萬年的進化當中,人類對於地球生命史的進化其實了解的非常少,只有通過遺留下來的化石進行研究,人類的進化雖然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謎團,但是動物進化,卻可以推測出來,始祖鳥被認為是鳥類的先祖。誕生於1.5億年前左右,它們的身體結構特徵,與現代鳥類有很多相似之處。據專家研究表明,遠古翔獸存在的時間距今大約1.30億年前,它與蝙蝠也有相近的身體特徵。雖然當時還是恐龍的天下,不過遠古翔獸卻憑藉著自己靈活的身軀和出色的滑翔能力甚至是對各種病毒的免疫能力幸運的生存了下來,而且還成功躲過了第五次物種大滅絕。從外觀上來看遠古翔獸,它不僅具有蝙蝠的特徵,還具有松鼠的身體特徵,它全身覆有毛髮,四肢之間也有翼膜,它們可以在樹林當中自由滑翔,它們甚至躲過了恐龍滅絕的重大的生物滅絕事件,在遠古翔獸出現之前,古生物學家認為大型動物甚至包括某些哺乳類動物都消亡了,但是顯然遠古翔獸存活了下來,這不能不是是一個奇蹟。古生物學家們發現,它們甚至可以出色的完成飛行任務,並且已經養成了在空中生活的習慣。或者我們可以這麼認為,遠古翔獸作為一種哺乳動物,要比鳥類的祖先更早的擁有天空。


相關焦點

  • 熱河生物群:發現最完整的古哺乳動物化石一一張和獸
    遼西熱河生物群的一系列重大發現,引起中中外科學家的注意,1997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首次在遼西地區組織開展大規模野外發掘,此後每年定期發掘,發現了大量古鳥類和帶羽毛恐龍、古哺乳動物等珍貴脊椎動物化石。
  • 熱河生物群化石揭開哺乳動物祖先中耳聽覺進化之迷
    從關聯到不關聯,從連接腦顱和下頜的關節到具聽覺功能的聽小骨,哺乳動物中耳形成過程中發生了怎麼的演化,科學家一直在尋找中間缺失的化石證據。 而這件來自我國遼寧中生代的珍貴化石——胡氏遼尖齒獸,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證據。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完整早白堊世哺乳動物化石
    來源:中國新聞網記者14日從雲南大學獲悉,該校雲南省古生物研究重點實驗室教授畢順東領銜中美古生物學研究團隊,發現一件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整的早白堊世哺乳動物化石,命名為混元獸。此次新發現的混元獸標本發現於內蒙古寧城地區義縣組下部地層,是距今1.26億年的熱河生物群中的哺乳動物,保存完好、結構精美。研究人員利用高精度CT掃描技術,數位化三維重建了包埋在巖石中的化石骨骼,基本上復原了每塊骨頭的形態特徵。
  • 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它們是如何進化的?
    一種可追溯到大約5200萬年前的蝙蝠化石,它的五個手指上都有爪子。新技術也為早期的蝙蝠故事增添了一些細節,最近一項對化石記錄中顏色的研究發現,在德國發現的2隻4800萬年前的蝙蝠大部分是棕色的。儘管取得了這些進展,科學家們仍然面臨一些重大問題。首先,這些有5000萬年歷史的蝙蝠標本已經被公認為蝙蝠了,那麼它們是從哪裡來的呢?
  • 自然博物館「熱河生物群」大展明日開幕,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
    今年度最值得期待的北京自然博物館大展「熱河生物群——揭秘中生代的龐貝城」來了!熱河生物群(Jehol Biota)是距今約1.31億至1.20億年生活在東亞地區的一個古老的生物群落,以我國的冀北-遼西-內蒙古中東部等地區為主要產地,以東方葉肢介、三尾擬浮遊和戴氏狼鰭魚為代表。
  • 熱河生物群發現史之遼西地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翼龍化石產地
    古生物學研究實踐表明翼龍化石主要發現於古代海岸環境,在陸地沉積中發現的種類非常稀少。而遼西熱河生物群是一個例外,在一個遠離古海岸的內陸環境中發現了大量的具有驚人多樣性的翼龍化石。2005年,科學家在熱河生物群遼西朝陽地區發現了兩種新的大型翼龍化石。
  • 鸚鵡嘴龍是熱河生物群發現數量最多的恐龍
    鸚鵡嘴龍和原角龍、三角龍等恐龍都具有一張類似鸚鵡一般帶勾的鳥嘴,科學家由它的體形及生存年代來推斷,認為鸚鵡嘴龍可能是大部分角龍類恐龍的祖先。鸚鵡嘴龍與熱河生物群的分布範圍大致相當,廣泛發現於中國、蒙古、俄羅斯,另外在泰國也有發現。鸚鵡嘴龍因為是擁有最多種的恐龍而著名。
  • 遼寧發現世界最早的懷孕矢部龍(蜥蜴)化石
    懷孕的矢部龍化石標本(化石保存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如前所述細小矢部龍是熱河生物群中最早發現的脊椎動物之一,也是我國最先研究的蜥蜴類化石據汪筱林等研究,在凌源大王杖子鄉也發現有大量的該化石。發掘證明細小矢部龍化石均發現於廣義的義縣組中,為研究遼西熱河生物群的進一步劃分與對比提供了充足的化石證據,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直以來對於矢部龍的研究沒有新的進展。 2011年,一件體內帶有胚胎的蜥蜴化石被發表在德國《自然科學》雜誌上。
  • 熱河生物群(燕遼生物群)發現世界上最早巨型跳蚤化石
    跳蚤因為個頭很小,而且都是「寄生」在動物的毛髮裡,所以跳蚤和其他寄生性昆蟲一樣,難以保存為化石。現在我們常見的跳蚤化石,主要發現於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琥珀中,而且琥珀裡的跳蚤都是「現代版」的。其實在古生物學上,關於跳蚤的起源及演化證據長期缺失。文獻對於中生代跳蚤的發現和研究僅報導過一例,就是在澳大利亞找到的早白堊世(距今1.2億年)的Tarwinia。
  • 蝙蝠的祖先是鳥類還是哺乳動物?考古人員意外發現了它
    引言:作為哺乳動物,蝙蝠為什麼會飛?它的祖先是誰?2006年出土的遠古翔獸的化石給考古人員帶來了新的思考,遠古翔獸有可能是蝙蝠的祖先。我們知道,天空是鳥類的專屬領域,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人類一直希望能突破自身限制,翱翔藍天。
  • 蝙蝠的祖先是誰?考古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結果讓人不寒而慄
    到第四紀的時候,哺乳動物已經成了地球上佔據支配地位的生物,其中就包括蝙蝠。人類也屬於哺乳動物,但人不會飛。不僅人不會飛,狗、猴、虎、狼、熊貓這些哺乳動物也不會飛。而蝙蝠則屬於哺乳動物中的一朵奇葩,因為它是這個群體裡唯一的空軍。從外表看起來,蝙蝠就像長了翅膀的老鼠。但蝙蝠和老鼠的關聯度其實不大。
  • 蝙蝠這麼能飛,它和鳥類的祖先一樣嗎?研究發現蝙蝠祖先更早出現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蝙蝠借著這次疫情的機會再次得到了人類的了解,人們不僅了解到這種生物的身上攜帶上百種病毒,還知道它們為什麼能夠攜帶這麼多病毒而安然無恙。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話題與病毒無關,而與蝙蝠有關,蝙蝠的祖先到底是誰呢?這個問題最早是由網友在網絡上提出的,為什麼會有人想知道蝙蝠的祖先呢?
  • 熱河生物群蓋氏熱河獸「吃」出了進化的中耳
    2019年11月28日,英國《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海冰、研究員王元青,以及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孟津的一項有關早期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於遼寧凌源的早白堊世多瘤齒獸類新屬種——蓋氏熱河俊獸,提出了一種新的哺乳動物中耳演化模式。
  • 寧城熱河翼龍是世界首次發現帶有羽龍的翼龍
    翼龍類屬於飛行爬行動物,是最早飛上天空的脊椎動物,也是中生代的空中霸主。它們與同時代的陸地統治者恐龍都產生約2.3億年前的晚三疊世,同時滅絕於65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未期。古生物學家在中生代地層中發現了很多的翼龍化石,它們絕大多數保存在海相沉積中。
  • 中國發現最古老有袋動物化石
    新華網華盛頓12月11日電(記者毛磊)中國和美國科學家在中國遼寧省新發現了最古老的有袋動物化石,這種被命名為中國袋獸的動物生活在距今1.25億年前,是袋鼠和袋熊等現代有袋動物已知的最原始和最久遠的親戚。
  • 帶毛翼龍寧城熱河翼龍證明翼龍是熱血動物?
    翼龍屬於飛行類爬行動物,是最早飛上天空的脊椎動物,也是中生代的空中霸主。它們與同時代的陸地統治者恐龍都產生約2.3億年前的晚三疊世,同時滅絕於65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未期。這種翼龍化石是在與熱河生物群的命名地的凌源市相鄰的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發現的。但學術界對道虎溝含化石地層的地質年代存在著爭議,汪筱林等認為這裡的地層屬於義縣組底部,地質時代屬於早白亞世早期,距今1.3億年左右。
  • 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還能回聲定位,免疫力也強,蝙蝠如何進化的
    蝙蝠是唯一會飛行的哺乳動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極為廣泛,除了南北極之外,幾乎世界各地都有,而且種群數量相當龐大,有生物學家認為屬於翼手目的蝙蝠的數量或比齧齒目動物還多,是哺乳動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而且蝙蝠在進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已發展出許多非常有趣的生物學現象,比如飛行、回聲定位、冬眠等,可謂是進化的得相當成功的一種動物,那麼蝙蝠是怎樣進化出來的呢?
  • 熱河生物群發現己知最小的成年個體翼龍
    報導了發現於我國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的一新的翼龍化石。這件化石被科學家命名為隱居森林翼龍,意為隱藏在森林中的居住者,非常形象地反映了它的樹棲生活方式。隱居森林翼龍的體型嬌小,翼展僅25釐米,大致相當於一隻燕子或麻雀大小,是世界上已知最小的成年個體翼龍化石之一。雖然新的翼龍看上去如此弱小,全然看不出空中霸主的風採,但是科學家卻認為,它們是那些體型巨大的、進步的鳥掌類翼龍的祖先類群。
  • 科學網—神奇生物改寫袋鼠祖先起源史
    這種名為「混元獸」的動物,或將改寫有袋類哺乳動物的起源歷史。 這件混元獸標本發現於內蒙古寧城地區義縣組下部地層,是距今1.26億年的熱河生物群中的哺乳動物。混元獸的屬名,意為元氣未分、混沌為一,意思是這種動物擁有胎盤類和有袋類動物祖先的混合特徵。
  • 神奇生物改寫袋鼠祖先起源史—新聞—科學網
    這種名為「混元獸」的動物,或將改寫有袋類哺乳動物的起源歷史。 這件混元獸標本發現於內蒙古寧城地區義縣組下部地層,是距今1.26億年的熱河生物群中的哺乳動物。混元獸的屬名,意為元氣未分、混沌為一,意思是這種動物擁有胎盤類和有袋類動物祖先的混合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