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和鳥,恐龍更像誰?

2020-11-27 澎湃新聞

2017年6月28日,重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宣布,經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鑑定,重慶雲陽縣普安鄉發現的恐龍化石群為世界級恐龍化石群,已形成「恐龍化石牆」。而一個半世紀以來,作為大眾媒體最為熱衷的古代生物,恐龍的復原形象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


恐怖的蜥蜴

「恐龍」(Dinosauria)這個名稱是在1842年由英國著名古生物學家理察·歐文創造的。「Dinosauria」衍化自古希臘文,意為「恐怖的蜥蜴」。近代日本將其翻譯為「恐龍(恐竜)」,中文地區襲用之。

1851年,英國倫敦舉辦了歷史上第一次萬國工業博覽會。作為展館的水晶宮——歷史上第一座以鋼鐵、玻璃為材料的超大型建築——在博覽會結束後移至倫敦南部的西得漢姆,重新搭建起來作為科學展覽館。正是在理察·歐文的指導下,動物畫家與雕塑家班傑明·霍金斯完成了一項前無古人的工作,為這個水晶宮配上了25種史前動物的模型,這其中既有屬於恐龍的禽龍、林龍;和往往與恐龍混為一談的其他史前爬行類如魚龍、蛇頸龍、滄龍、翼手龍;以及古代哺乳動物如大角鹿、大地懶等。這些原尺寸大小的史前動物模型、被依序擺放在作為史上第一個主題公園的人工湖邊,這些模型第一次具體化了人們對恐龍的想像。

正如它的名字一樣,當時學界認為,屬於爬行動物的恐龍應該是那種大象一般大小,由於冷血而不能活蹦亂跳、只能在茂密的裸子植物森林裡挪動的傻大笨粗形象。作為人類最早發現的恐龍之一,禽龍的化石在1822年首次發現,並在1825年由英國地理學家吉迪恩·曼特爾進行新種描述,但他將其復原成了遠古時代的大鬣蜥(「禽龍」學名Iguanodon,意為「鬣蜥的牙齒」)。曼德爾按照蜥蜴身體各部分的比例代入禽龍化石,於是,復原出來的禽龍倒真的成為了一隻長達200英尺的「恐怖的蜥蜴」。它與今天的鬣蜥一樣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彎曲的四肢支撐著巨大的軀體(今天我們知道禽龍是直立行走的),最引人注目的是,這隻禽龍的鼻尖上還錯誤地長著一個角(後來的研究證明那是禽龍的拇指爪)。

古典禽龍形象

現代禽龍形象

十九世紀後期,古生物考古取得了巨大進展,好幾種體型巨大的恐龍化石相繼出土。這些巨型恐龍被認為是兩棲或者水生的:它們慢吞吞的在湖底蹣跚而行,啄食鮮嫩的藻類和水生植物,除了偶爾把長達7米的蛇狀脖子探出水面,幾乎一整天都不露面——當時的科學家無法想像這些體型大過現存最大陸生動物非洲象數倍的龐然大物可以依靠自己的四肢承受如此重負。

生活在水下的盤足龍形象

直到1904年,美國哥倫比亞博物館的裡格斯才提出,巨型恐龍具有類似大象的直立四肢和粗壯的腿,因此可能適宜陸生生活。20世紀50年代倫敦大學的科馬克也提出,如果人類在不足一米的水下已經因為水壓(通過露出水面的管子直接呼吸水面空氣)呼吸困難,那麼巨型恐龍要在湖底自由生活簡直是不可理喻,假設雷龍只把小腦袋露出水面,那麼它的肺就位於8米深的水下,這裡的水壓是5.6噸/平方米,在如此恐怖的重壓下像雷龍這樣的生物能保住自己的肺不被壓爆已經實屬萬幸了,更談不上正常呼吸了。不過,直到上世紀70年代以後,巨型恐龍是森林或大平原上的陸上居民的觀點才得到普遍認同。因此,1966年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的《我國的古動物》描繪的巨大盤足龍生活在水底的形象就不足為奇了;甚至1978年上海自然博物館主編的科普讀物《生命的進化》中,仍然囿於舊思維而認為馬門溪龍這樣的大傢伙是跟河馬一樣泡在水裡的。

暴龍變身記

歷史上首次提到恐龍的文學作品是查爾斯·狄更斯在1852年出版的《荒涼山莊》,該小說的開場提到了斑龍。恐龍還出現在許多奇幻小說中,著名的有:阿瑟·柯南·道爾在1912年出版的《失落的世界》和麥克·克萊頓在1990年出版的《侏羅紀公園》,兩者都曾被改編為電影。恐龍同樣是電影與動畫電影的主題之一。在早期電影中,與恐龍有關的最著名電影分別為:1925年的《失落的世界》以及1933年的《金剛》,後者因暴龍與金剛打鬥的場景而出名。而自1954年開始的日本電影《哥斯拉》中的怪獸哥斯拉即是參考暴龍、禽龍、劍龍等恐龍的樣子創造出來的。

怪獸哥斯拉

實際上,暴龍的拉丁文學名原意就是「殘暴蜥蜴之王」。毫無疑問,作為最為著名的一種肉食性恐龍,暴龍(霸王龍)是大宗傳媒的寵兒,頻繁出現在各種電影、科普讀物乃至動畫片裡。與許多其他直立行走的恐龍一樣,暴龍在過去也被塑造成三腳架步態,身體與地面之間呈至少45度夾角,尾巴拖曳在地面上,活脫脫一隻古代袋鼠。上世紀80年代的著名動畫片《變形金剛》裡的暴龍形象——機器恐龍中的「鋼索」及「鐵甲龍」——便是如此。

古典的暴龍復原形象

變形金剛裡的「鋼索」玩具

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認為這種直立的步態並不正確,因為沒有任何現存動物能夠長期維持這種筆直的三腳架步態,這種姿態將導致脫臼或數個關節的鬆脫,例如臀部、頭部與脊柱間的關節。更正確的暴龍步態應當是身體與地面接近平行的姿勢,而尾巴高高舉起,可以平衡頭部的重量。

1993年上映的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由史蒂芬·史匹柏執導,改編自麥可·克萊頓於1990年發表的同名小說)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它是第一部廣為使用計算機繪圖來製作動物的電影,並成為電影特效上的一個裡程碑。依靠強大的CG效果,人類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再現那個失落的世界,而且也是第一次將正確的暴龍形象直觀地傳播給了大眾。這部電影在當時創下了全球電影票房最高紀錄,目前則仍然保持著全球電影票房第25位(不計通貨膨脹影響)以及北美電影票房第20位(扣除通貨膨脹影響)的紀錄,同時也是史匹柏的執導生涯之中票房最高者。

《侏羅紀公園》裡的暴龍

實際上,《侏羅紀公園》三部曲熱播的1990年代,正是恐龍發現史上的又一個黃金時期。1990年,在美國南達科塔州發現了一具保存十分完好的暴龍化石,它被命名為「蘇」(Sue)。從1902年人們第一次發現暴龍到「蘇」剛剛出土的1990年,全世界一共只有11具較完整的暴龍化石出土,但無一及得上「蘇」的大小(身長12.8米)和保存程度(全身骨骼的90%)。1996年,蘇富比拍賣行僅用了8分鐘就以836萬美元的天價(底價50萬美元)將其拍賣給了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後者得到了麥當勞和迪士尼的鼎力支持。幕後金主迪士尼公司自然也沒有吃虧的道理,一具「蘇」的複製品也擺在了奧蘭多市的迪士尼公園裡。

「蘇」的化石骨架

未亡的恐龍

更驚人的發現來自東半球,準確的說是中國遼寧省的西部。這裡的新發現又一次顛覆了人類對恐龍的認知。自從1861年始祖鳥化石發現以來,鳥類起源爬行類便成為公認的事實,所爭議的無非究竟起源於何種爬行動物。達爾文的親密戰友,赫胥黎在一次品嘗火雞大餐過後,發現火雞骨架極似恐龍化石骨架,於是提出了恐龍起源假說。但是這一假說很快湮沒無聲,因為在1926年,丹麥學者赫爾曼出版了他的經典著作《鳥的起源》,相信鳥類起源於槽齒類爬行動物,一時成為不刊之論。

但是,90年代在遼西發現的化石徹底顛覆了「槽齒類起源說」。 1996年一個驕陽似火的下午,在中國遼寧省西部一片距今1.25億年的地層中,隨著巖石被一層一層掀起,一件家雞大小的恐龍化石呈現在人們面前。這就是「中華龍鳥」,它的身上發育了原始羽毛,成為世界上發現的第一個長「羽毛」的恐龍,將恐龍和鳥類密切地聯繫在了一起。隨後,驚人的發現在被命名為「熱河生物群」的遼西地層一個個出土了:原始祖鳥和尾羽龍類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具有絨羽、尾羽和飛羽的生物;擁有四個翅膀的小盜龍在許多特徵上和早期鳥類非常相似;赫氏近鳥龍則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長有羽毛的恐龍,距今約1.6億年,比最早的鳥類(始祖鳥)早了足足1000萬年,在從恐龍進化到鳥類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銜接作用。熱河生物群出土的大量帶羽毛的恐龍化石充分證明了鳥類是由(獸腳類)恐龍起源進化而來,同樣由於這個原因,恐龍在白堊紀滅絕的說法變得不嚴謹了,譬如位於北京的中國古生物館採用的措辭已經變成了「非鳥恐龍的滅絕」。

中國古生物館

這也是2015年上映的電影《侏羅紀世界》令人詬病的地方,這部帶有濃厚懷舊情結的電影裡仍然延續了上個世紀的《侏羅紀公園》裡那些身披鱗片的恐龍形象。而這個家喻戶曉的形象,已經被證明是不準確的。在一些小型恐龍——譬如在《侏羅紀公園》裡出名的伶盜龍(迅猛龍)就被認為身上披著華麗的羽毛——而羽毛原來被視為鳥類獨有的特徵。反而是科普類型的紀錄片的反應更快,英國廣播公司於2003年出品的紀錄片《恐龍星球》裡就首次出現了帶有羽毛的恐龍形象,大大顛覆了4年前該公司製作的另一部更為著名的古生物紀錄片《與恐龍同行》中的恐龍形象。到了2011年,迄今最大的帶羽毛恐龍化石又在遼西出土。這種被稱為「華麗帝王龍」的肉食恐龍身長在9米左右,是家喻戶曉的暴龍的近親,而它卻有著長度達15釐米的羽毛!這不免令人無限遐想,難道暴龍也會長有羽毛?

華麗羽王龍復原圖

《恐龍星球》中的有羽毛恐龍

實際上,恐龍與鳥類之間的界限正變得越來越模糊。有些全新復原的恐龍現象,與其說像一隻蜥蜴,倒不如說更像一隻鳥。在2015年4月重新開發的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展廳赫然擺放的竊蛋龍復原模型便是如此:毫不誇張地講,身披五彩羽毛的竊蛋龍實在像極了一隻大公雞。

上海自然博物館展出的竊蛋龍復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你知道恐龍中的「四不像」是誰嗎?
    2.5億年前的恐龍時代,誕生了太多令人震撼的輝煌,這些巨獸讓大地為之顫動。恐龍主要分為三類:鳥腳類,代表恐龍有鴨嘴龍、禽龍、腫頭龍等。此類恐龍多是素食,主要吃恐龍時代的「特色」——蕨類和裸子植物。性情溫順,過著群居生活。
  • 中華龍鳥和始祖鳥一樣,都是名字和樣子有點像鳥的恐龍?
    這樣子的一種範式就是所謂先入為主,使得當時他們為什麼會覺得恐龍看上去應該是和蜥蜴差不多的。這其實也不難理解了就是因為最初發現的那一批恐龍化石這個和蜥蜴還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當時的古生物學家自然也會把它的外形和蜥蜴相似。而這個想法就一直流傳至今的在經過一些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的,這個進一步強化就成了絕大多數人心中關於恐龍的一個標準形象的奇石恐龍。
  • 蜂鳥大小的恐龍可能實際上是一隻蜥蜴
    科學家在緬甸(前緬甸)的一個礦井裡發現了這具有9900萬年歷史的頭骨,當時它被埋在琥珀中,雖然它有點像鳥一樣的腦袋和大約100顆超級鋒利的牙齒,但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這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恐龍。(《生活科學》此前報導稱,它的重量可能只有0.07盎司(2克),相當於兩美元鈔票的重量。)
  • 已知最小的恐龍,竟然不是恐龍而是蜥蜴
    這種神秘動物如今被歸為一種蜥蜴。繪製:STEPHANIE ABRAMOWICZ撰文:MICHAEL GRESHKO之前,考古學家把一塊保存在琥珀中的化石描述為眼齒鳥(Oculudentavis),認為這個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生物是一種蜂鳥大小的恐龍,不過它們更有可能是一種奇怪的蜥蜴。
  • 《自然》封面文章遭質疑,「史上最小恐龍」 還是某種蜥蜴?
    研究團隊明確提出該物種的分類還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卻在演繹標本的重要性和科學意義時,論文仍然完全只考慮該標本屬於恐龍/鳥的論斷,通篇不提這件標本屬於蜥蜴的可能性,這是學術同行質疑的主要原因。質疑者對該研究結論共提出了幾個疑點,包括系統發育分析不合理;鳥類和恐龍在頭骨上有一個非常穩定而具有鑑別性的特徵——眶前孔,琥珀頭骨上並沒有;琥珀頭骨上頜骨的牙齒是側生齒,這種著生方式在蜥蜴中常見,但在恐龍和鳥類中是史無前例的;在眼眶的下後方有沒有方軛骨,是蜥蜴和恐龍/鳥頭骨的又一大區別,但作者隻字未提;琥珀頭骨的鞏膜骨只在蜥蜴中發現過,在恐龍和鳥類中從沒有過;琥珀頭骨上的牙齒異常多
  • 「史上最小恐龍」爭議後續:新研究支持其為蜥蜴,但仍需同行評議
    質疑者表示,這些重要解剖結構同樣從未在恐龍和鳥中發現過,但在蜥蜴中卻是十分常見的,進一步支持這件標本屬於某種蜥蜴。「最小恐龍」 事件回顧3 月 12 日,一篇關於 「史上最小恐龍」 的研究登上了《自然》雜誌封面的文章。
  • 恐龍變成了會飛的鳥?
    恐龍變成了會飛的鳥?,而是進化成鳥?上世紀60年代,「恐龍文藝復興」提出了鳥類演化自恐龍的觀點。如今,島城市民可以「親眼」看到這一演化的生命證據——恐龍化石。    正在奧帆中心奧帆博物館舉辦的 「巨龍重生——青島龍歸來ALIVE」特展,有一處「從龍到鳥——飛翔之夢」展區,這裡不僅有中科院的化石珍品,更有科學藝術家趙闖的畫作、雕塑、動畫作品,生動講述這一生命演化。本次展覽由青島報業傳媒集團和中科院聯合舉辦。
  • 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像鳥一樣睡覺的恐龍
    由於寐龍是中國原產恐龍,因此其中文名具有準確性。寐龍是目前學名最短的恐龍,它的屬名僅僅只有三個字母。目前寐龍屬下只有一個種:模式種龍寐龍,種名同樣來自於漢語拼音中的「龍」。實際上寐龍的中文學名應該是「寐」,但是為了照顧讀者的思維習慣,所以叫作「寐龍」,而模式種名應該讀為「龍寐」,不過我們稱其為「龍寐龍」。
  • 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或許是只蜥蜴
    眼齒鳥生態復原圖然而,論文發出不到24小時,就有國際同行前來「踢館」了,稱「史上最小恐龍」其實可能是只蜥蜴。當時發現的標本且有彎曲並且比較大的爪子,形態與現代的樹棲鳥類並不相同,與地棲類鳥類更不一樣。再者,科學家們發現,標本的第四趾有橫向拉長的趾墊,這相對於兩個內腳趾顯得非常粗壯。當時,中美聯合科考隊認為:這些說明標本和現代猛禽一樣具有有力的利爪,因為體型較小,可能是一種食蟲鳥類。
  • 世界上最小的恐龍可能是蜥蜴
    一篇引人注目的論文已經被撤回,該論文曾報導過一種被認為是已知最小的類鳥恐龍的遺骸。新的證據表明,這個被困在琥珀中的標本可能是一種蜥蜴ーー另一種爬行動物的一部分。3月11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這篇論文的作者說,他們對這塊化石的最初描述仍然是準確的。這塊化石是一個不到2釐米長的鳥形頭骨,嘴裡長滿了幾十顆牙齒。但他們承認,將其歸類為恐龍是不正確的。對於封閉在琥珀中的動物的分類的懷疑幾乎在三月份論文發表後立即出現。
  • 恐龍的起源——地球上第一隻恐龍是如何誕生的?
    主宰這個迷人世界的就是龐大的爬行動物——恐龍。「恐龍」一詞在西方指恐蜥(恐怖的蜥蜴),日本的古生物學家譯為「恐竜」,後來流行於中國。古希臘語蜥蜴(Saurosc),特指一些巨大的有四肢有尾或兼有翼的類似蜥蜴的爬蟲。
  • 是蜥蜴、恐龍還是
    在眾多的怪獸電影中,「哥斯拉」可以說是一面旗幟,而對於其原型更是爭論不休,有人說是恐龍、有人說是蜥蜴,也有人說是神話中的生物,真相只有一個?
  • 恐龍蜥蜴一家親?是真的嗎?
    饒是蜥蜴中有被稱為「現實中的恐龍」的科莫多龍,蜥蜴和恐龍也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生物,非要找出一點關係的話——他們曾經生活在同一時代。有一種「紐西蘭大蜥蜴」,早在2億年前的上三疊紀時期,它就曾經與早期恐龍同時生存在地球上,這一科學證據也直接打破了「蜥蜴是恐龍演變而來的」這種錯誤的認知。下面大眼貓就來和大家說一說恐龍和蜥蜴的異同。
  • 恐龍和鳥類屬於爬行動物嗎?鳥類是恐龍嗎?
    人類對恐龍這種從未謀面的史前動物的研究並不充分,恐龍最早給人的印象是和蜥蜴類似的動物,以現代的生物學角度分析恐龍到底屬於哪種動物嗎?恐龍和鳥類屬於爬行動物嗎?是的,恐龍傳統上被認為是「爬行動物」。由於是恐龍的後裔,因此有人認為鳥類也應該被歸類為「爬行動物」,就像非鳥類恐龍、魚龍、翼龍、蛇頸龍、鱷魚、烏龜、蜥蜴等一樣被認為是爬行動物。傳統的分類法沒有這樣做,這意味著該方法存在固有的缺陷,我們可以說所有恐龍和鳥類都是從爬行動物祖先演化而來的,鱷魚也是如此。這已經涉及到了複雜的分類學。
  • 像鳥類的祖先又不是鳥的恐龍,它的特徵和其他恐龍都不一樣!
    科學家在一次對內蒙古二連盆地進行的科學考察中,發現一種巨大的獸腳類恐龍化石,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研究,最終確定這是一具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似鳥恐龍化石,並把它命名為二連巨盜龍(Gigantotal torerlianensis)。這一發現;引起世人關注。因為,二連巨盜龍的許多奇特形態特徵未見於其他任何恐龍。
  • 這種蜥蜴長得像迷你版恐龍,後背長滿棘狀鱗片威風凜凜
    恐龍已經逝去六千五百多萬年了,但是今時今日依然存在著長得像恐龍的生物,比如與恐龍一樣同屬於蜥形綱的鬣蜥科動物——刺尾鬣蜥。說來刺尾鬣蜥的長相頗有幾分恐龍的感覺,其背部與尾部長有棘狀大型鱗片,看起來與侏羅紀晚期的劍齒龍有些相像。因為體型比較大的原因,所以刺尾鬣蜥在野外是比較囂張的。
  • 把「小個頭」恐龍逼上樹,於是有了鳥……
    僅僅是兩年之後,在德國巴伐利亞州侏羅紀時期的石灰巖礦床上發現一塊接近完美的始祖鳥化石,它有像刀刃一樣的鋸齒狀牙齒,骨架和頭蓋骨上還有一些特徵,表明它曾是一種食肉類恐龍。但是這隻烏鴉大小的標本化石上卻覆蓋了類似鳥類羽毛的印記,對於赫胥黎而言,這是一個過渡形態生物標本:一隻恐龍正在進化轉變為一隻鳥。德國專家稱這個標本為「Urvogel」,它是第一種鳥類(其學名源自希臘單詞「遠古羽毛」)。
  • 把「小個頭」恐龍逼上樹,於是就有了鳥……
    僅僅是兩年之後,在德國巴伐利亞州侏羅紀時期的石灰巖礦床上發現一塊接近完美的始祖鳥化石,它有像刀刃一樣的鋸齒狀牙齒,骨架和頭蓋骨上還有一些特徵,表明它曾是一種食肉類恐龍。但是這隻烏鴉大小的標本化石上卻覆蓋了類似鳥類羽毛的印記,對於赫胥黎而言,這是一個過渡形態生物標本:一隻恐龍正在進化轉變為一隻鳥。德國專家稱這個標本為「Urvogel」,它是第一種鳥類(其學名源自希臘單詞「遠古羽毛」)。
  • 恐龍到底長什麼樣?或許我們一直誤會了它們的長相
    恐龍(英文名:Dinosaur),是指三角龍,現代鳥類和梁龍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代。為方便研究,恐龍可分為鳥類和非鳥恐龍。其中,非鳥恐龍只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已於6500萬年前全部滅絕。而本詞條主要介紹非鳥恐龍。
  • 《與恐龍同行》關於恐龍的知識-搜狐母嬰
    靠兩條肌肉豐富、鳥一樣的腿奔跑,異龍捕食當時的大型食草動物,包括大型蜥腳類恐龍和小型食草動物。它可能是群獵,可能伏擊獵物。前肢短,但肌肉發達,三個手指都長著鋒利的彎爪,長達 25釐米(10英寸)以利於抓住獵物。強大的頜骨內襯有70顆超過8釐米長(3英寸)的尖銳牙齒,異特龍的下顎和顱骨關節靈活,韌帶有彈性,幫助牙齒撕裂切碎獵物。靈活的下巴伸展開,使異龍能吞下大口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