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封面文章遭質疑,「史上最小恐龍」 還是某種蜥蜴?

2021-01-15 澎湃新聞

3月12日,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一篇名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的論文登上了當期《自然》封面。但文章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便有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了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認為論文將琥珀中發現的新屬新種——寬婭眼齒鳥,斷定為「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它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

學術同行質疑稱:「如果這件化石不是鳥,也不是恐龍,那這項研究的一切結論,以及結論的外延、重要性和科學意義都將無從談起。」

對於質疑,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他已第一時間聯繫了其他作者,並準備在接到《自然》正式質詢文章後再在雜誌上進行回應。

論文作者之一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黎剛回復稱,當天已將高解析度CT掃描數據交給了質疑文章的作者,並且歡迎他們提出自己的解讀。如有國外同行希望能仔細檢查數據,團隊也會提供。

眼齒鳥生態復原圖。

最奇怪的「鳥」

這枚琥珀化石產自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地質學家經同位素測定地質年齡後認為,胡岡谷地的琥珀形成於約1億年前。

琥珀中的頭骨長僅約14毫米,有尖銳的喙部、密集的牙齒和巨大的眼眶,喙後長度僅7.1毫米。

論文作者認為,窄長而尖的吻部、後移的鼻孔、增大且輪廓清晰的眼窩、縮短的眶後區域,以及圓頂狀的頭頂,這一頭骨整體展現出鳥類頭骨的形態,所以將該動物歸屬為鳥類。

據悉,最小的現生鳥類是蜂鳥,其中,吸蜜蜂鳥重約1.9克、長約5釐米,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因此,從頭骨尺寸來看,眼齒鳥比蜂鳥還要短一些,是迄今發現的最小的古鳥類,同時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

而恐龍的極端「小型化」現象前所未見。

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在介紹這項研究成果時曾說:「這是我有幸研究過的最奇怪的化石。」

學術同行的質疑

之所以說奇怪,不僅因為它體形小,作者還在論文中詳細介紹了標本所具有的一系列解剖特徵,發現很多特徵只有蜥蜴具有,在已知恐龍/鳥中卻很難找到。

耐人尋味的是,研究團隊也承認,尚沒有找到特定的頭骨特徵將該動物確切歸入鳥類、非鳥恐龍,或其他主龍類,甚至不能完全排除這個頭骨屬於別的動物。

研究團隊明確提出該物種的分類還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卻在演繹標本的重要性和科學意義時,論文仍然完全只考慮該標本屬於恐龍/鳥的論斷,通篇不提這件標本屬於蜥蜴的可能性,這是學術同行質疑的主要原因。

質疑者對該研究結論共提出了幾個疑點,包括系統發育分析不合理;鳥類和恐龍在頭骨上有一個非常穩定而具有鑑別性的特徵——眶前孔,琥珀頭骨上並沒有;琥珀頭骨上頜骨的牙齒是側生齒,這種著生方式在蜥蜴中常見,但在恐龍和鳥類中是史無前例的;在眼眶的下後方有沒有方軛骨,是蜥蜴和恐龍/鳥頭骨的又一大區別,但作者隻字未提;琥珀頭骨的鞏膜骨只在蜥蜴中發現過,在恐龍和鳥類中從沒有過;琥珀頭骨上的牙齒異常多,超過了目前已知所有的鳥類,這在蜥蜴中卻很常見;標本的大小對恐龍或鳥來說不合常理,至少極為罕見,等等。

實際上,在論文中,以上這些支持標本更可能是蜥蜴的證據,都被作者當成了一種特殊鳥類的「亮點」。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表示,一旦證明這件標本不是鳥類,而是蜥蜴,這篇論文的重要性和科學意義就會大打折扣。

非凡結論一定要有非凡證據

在古生物學領域,科學家堅信一句話:非凡的結論一定要有非凡的證據。

「很難想像有一種鳥長成這樣。」一位匿名古生物學家認為,它與常規認知產生了巨大反差,因此對證據的解釋就必須有更嚴格的要求。

他分析,具體到這項研究,研究人員找到化石首先會有一個基本預判,從自己研究的領域出發,認為可能是鳥類,這並沒有錯。關鍵是,作者的預設太強,先入為主認定這件標本就是鳥類,並把其他與蜥蜴相似的特徵,都加到這種特殊「鳥類」的身上。「作者甚至從來沒有試圖想要先去嚴格地證明這就是鳥類,也沒有在蜥蜴的可能性方面做進一步探討。」

他認為,這樣的研究設計和論證思路是有缺陷的。「正常情況下如果一件標本有些證據顯示像鳥類,有些證據顯示像蜥蜴,甚至像蜥蜴的證據更多,那麼就要及時調整預判,做一個更大尺度的分析,鳥類和蜥蜴的方向都要考慮,最終看更接近誰。」

比如,計算眼齒鳥的系統位置時,就不能只把它放在一個樣本選取全部為鳥類的數據矩陣內運算,而應該置於更大的範圍內,樣本應該包括恐龍、蜥蜴等其他爬行動物的代表。但作者並沒有這麼做,這樣一來,本該是重要的系統發育證據就失效了。

「對結論的預判應該隨著證據分析的深入隨時調整。」他強調,尤其當結論顛覆常規理論的時候,支持結論的證據一定要過硬,論證的邏輯一定要嚴謹。「這也取決於研究人員花了多少時間尋找足夠的證據,並驗證這些證據。目前看來,作者對證據驗證的程度還不充分。」

鄧濤還補充道,由於化石標本的唯一性,常常會尋找一些合作者,而標本的獲得者也許未必具有足夠的學術水平,學術判斷能力不足,就會出現失誤。

同行評審失效了嗎

一篇頂級期刊的封面文章有明顯不足,同行評審參與的「把關機制」失效了嗎?

好雜誌一定不缺評審人,但在現實操作中,一篇論文的質量好壞,審稿人的影響不可小視。上述匿名專家介紹,《自然》最少有兩個同行評審,最多可達5個,這取決於文章內容涉及領域的大小。這篇文章的研究方向比較窄,也許找到的就是兩個鳥類專家,恰好他們也陷入了「鳥類思維」。

如何選擇評審專家、如何看待評審意見,每個雜誌的具體操作方式不一樣。匿名專家提到,《自然》審稿規定明確指出,雜誌沒有由高級科學家組成的編委會,主編和編輯的權力比較大。

鄧濤說,選中的審稿人,評審風格差異也很大,結果就有了彈性。有的批評傾向很強,有的比較「仁慈」。有的審稿人與作者熟悉,更容易相信作者。

回到這篇論文,它的問題是否有可能被提前發現和糾正?匿名專家的看法是,如果作者或者審稿人中,至少有人對爬行動物有所了解,應該很容易意識到這些問題。「現在的研究領域細分嚴重,每個科學家只研究他所熟悉的內容,評審專家也不例外。」

當然,論文的發表就算嚴格遵守了評審程序,也總有漏網之魚,這是不可避免的。鄧濤表示,審稿人最主要的職責並不是重複實驗和分析過程。論文作者才是一項研究的第一責任人,要做出理智的判斷和選擇,這也體現了科學家的學術態度。

(原標題:《自然》封面文章遭質疑 「史上最小恐龍」或成最大烏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Nature封面「史上最小恐龍化石「撤稿,做進一步研究後重新投稿
    7 月 22 日,對於曾反覆引起爭議的《自然》封面文章「最小恐龍化石」,作者決定撤稿,並在自然官網上發布了撤稿申明。」 爭議焦點:是鳥還是蜥蜴 原論文在 3 月 12 日作為《自然》封面文章發表。研究的主要發現是,一塊約有 9900 萬年歷史的琥珀樣本(HPG-15-3)中發現了新屬新種。研究者將其命名為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 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或許是只蜥蜴
    2020年3月12日,《自然》雜誌當期的封面是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一篇名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的論文。論文中將在緬甸胡康河谷(即野人山)發現的琥珀中的化石確認為寬婭眼齒鳥,並發表論文稱寬婭眼齒鳥為「史上最小恐龍」。
  • 「史上最小恐龍」爭議後續:新研究支持其為蜥蜴,但仍需同行評議
    關於中國學者爭論不斷的 「史上最小恐龍」 事件,本周再次有了新的進展。3 月 19 日,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已經將對 「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為史上最小恐龍」 論文的英文質疑文章提交給相關雜誌進行同行評審,並同時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 發布。
  • 「史上最小恐龍」成史上最大烏龍
    就在幾個月前,研究人員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最小的恐龍,但如今,「史上最小恐龍」成史上最大烏龍,研究人員撤回了這一發現,指出它可能只是一種蜥蜴。《自然》雜誌2020年3月12日封面文章稱,中外科學家通過合作研究,在緬甸北部一塊約有9900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發現迄今最小恐龍,大小與現存最小的鳥類蜂鳥相當,並將其命名為寬婭眼齒鳥。
  • 「最小恐龍」引發「最大烏龍」爭議論文撤稿
    資料圖:2020年3月12日Nature雜誌封面,該期發表「迄今最小恐龍」相關論文。供圖 攝資料圖:2020年3月12日Nature雜誌封面,該期發表「迄今最小恐龍」相關論文。 供圖 攝中新網北京7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學術界廣泛關注與質疑的「最小恐龍」引發「最大烏龍」爭議論文——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3月中旬發表的琥珀中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封面文章,北京時間22日夜間正式撤稿。
  • 琥珀中的「最小恐龍」是烏龍?作者:正在準備回應
    今天(3月13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6名學者撰文質疑,該頭骨屬於鳥或廣義恐龍的證據並不過硬,甚至一些重要的解剖特徵更支持這件頭骨屬於某種蜥蜴。 對此,記者致電論文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他表示,正在跟論文的通訊作者商量這件事情,因為論文通訊作者不會中文,所以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回應還在考慮中。
  • 世界上「最小恐龍」實際是一種蜥蜴 論文被撤回但其中特徵...
    科學家在一篇論文中承認,所謂的蜂鳥大小的恐龍實際上是一種蜥蜴。今年3月11日,《自然》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保存在琥珀中的頭骨化石來自世界上「最小的恐龍」,有著類似鳥類的頭骨,長度不到2釐米,大小和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鳥類——蜂鳥差不多。
  • 琥珀中最小級的鳥,其實是蜥蜴?研究小組撤回論文
    關於從約1億年前的琥珀中發現的「世界最小級的鳥化石」,中國和美國、加拿大的研究小組撤回了論文。今年3月在科學雜誌《自然》發表之後,有人質疑發表文章,認為他可能是蜥蜴和蛇的同夥。小組反駁了部分指責,但稱決定以「對系統性定位產生懷疑」為由予以撤銷。
  • 已知最小的恐龍,竟然不是恐龍而是蜥蜴
    古生物學家曾以為,一塊被琥珀包裹的化石屬於一隻蜂鳥大小的恐龍。現在,它被重新歸類為一種大眼睛的蜥蜴。今年3月,第一塊已知封存於琥珀中的眼齒鳥頭骨轟動全球,登上了科學期刊《自然》的封面;包括《國家地理》在內,多方媒體報導了此事。當時,科學家把這個14毫米長的頭骨解釋為有著蜥蜴般眼睛的早期眼齒鳥遺骸。這種史前鳥類被認為是恐龍譜系的一部分,這塊化石因此被當作迄今為止最小的恐龍化石。然而,最初的化石只是一個頭骨,身體的其他部分未知。
  • 世界上最小的恐龍可能是蜥蜴
    一篇引人注目的論文已經被撤回,該論文曾報導過一種被認為是已知最小的類鳥恐龍的遺骸。新的證據表明,這個被困在琥珀中的標本可能是一種蜥蜴ーー另一種爬行動物的一部分。3月11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這篇論文的作者說,他們對這塊化石的最初描述仍然是準確的。這塊化石是一個不到2釐米長的鳥形頭骨,嘴裡長滿了幾十顆牙齒。但他們承認,將其歸類為恐龍是不正確的。對於封閉在琥珀中的動物的分類的懷疑幾乎在三月份論文發表後立即出現。
  • 恐龍復原大王:他的畫曾上了《自然》封面,卻一年沒再「碰」恐龍
    他所說的這些並非憑空想像,一如他筆下栩栩如生的恐龍,從皮毛到骨骼,從牙齒到腳趾,每一個細節全有科學依據。他也因此被稱為「職業畫恐龍」第一人。「感性源於理性,理性也可以做感性的呈現。」趙闖,這個孤身遊走於科學與藝術之間的青年,成為了全世界公認的科學藝術家。2006年他21歲,為研究文章所畫的《遠古翔獸復原圖》就登上了英國《自然》雜誌的封面。
  • 多名學者質疑邢立達等人 Nature 文章發現的「最小恐龍」實為蜥蜴
    關於眼齒鳥到底是個啥的問題,因為我不是古生物專業的,作為一個普通的恐龍愛好者就不班門弄斧了。但是,(現生生物)分類學與古生物學某種意義上可以算大同行,所以我或許可以回答一下第二個問題:此事會如何收場?命名法規中最重要的一條原則叫做「優先權」,即:早就是王道。
  • 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 與現存最小鳥類蜂鳥相當
    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 與現存最小鳥類蜂鳥相當 2020-03-12 22:33: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白嘉懿 責任編輯
  • 恐龍變烏龍
    今年3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也是知名科普網紅邢立達和中科院古脊椎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等發表了《緬甸琥珀中最小恐龍》論文,被業內知名雜誌《Nature》封面刊登。乃悟記得,當時作出「巨大貢獻」的邢副教授滿面春風,頻頻接受媒體採訪。
  • 海洋裡最厲害的恐龍,是海洋裡的霸主,由一隻蜥蜴進化而來
    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們有沒有發現呢,隨著我們現在時代的不斷進步,我們小夥伴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那都是和從前相比,有了十分明顯以及十分巨大的提高,也正是因為小夥伴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我們小夥伴們的生活環境也就變得更加的美好了起來。可以說,現在我們人類已經統治了整個地球。
  • 蜥蜴和鳥,恐龍更像誰?
    而一個半世紀以來,作為大眾媒體最為熱衷的古代生物,恐龍的復原形象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恐怖的蜥蜴「恐龍」(Dinosauria)這個名稱是在1842年由英國著名古生物學家理察·歐文創造的。「Dinosauria」衍化自古希臘文,意為「恐怖的蜥蜴」。近代日本將其翻譯為「恐龍(恐竜)」,中文地區襲用之。
  • 蜂鳥大小的恐龍可能實際上是一隻蜥蜴
    現在,有證據表明它是蜥蜴的頭部。(圖片:李達星)一個化石被認為是一個小小的,有羽毛的恐龍可能根本不是恐龍,而是一個其他的什麼動物。最新研究顯示,蜥蜴,根據《自然》雜誌上的一份聲明,隨著新的批評,這項名為「緬甸白堊紀時期蜂鳥大小的恐龍」的研究於昨天(7月22日)從其出版的《自然》雜誌上撤回。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研究論文《緬甸白堊紀蜂鳥大的恐龍》發表於《自然》雜誌。
  • 古生物科普作家揭秘恐龍檔案——「小盾牌蜥蜴」小盾龍|恐龍世界尋寶記
    點進這篇文章來看的你,一定是一個超級恐龍迷吧!》)「恐龍大咖」專欄·第12期 「小盾牌蜥蜴」——小盾龍To恐龍迷們:出版圖書《恐龍紀元》系列、《恐龍大決鬥》系列等,翻譯圖書《恐龍藝術:世界頂級大師的恐龍世界》,《恐龍,到我眼前來!》等,長期為《博物》《知力》《環球探索》等知名科普雜誌供稿並設有專欄。曾在北京自然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煙臺市博物館、南京等地開辦古生物科普講座。
  • 恐龍蜥蜴一家親?是真的嗎?
    饒是蜥蜴中有被稱為「現實中的恐龍」的科莫多龍,蜥蜴和恐龍也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生物,非要找出一點關係的話——他們曾經生活在同一時代。有一種「紐西蘭大蜥蜴」,早在2億年前的上三疊紀時期,它就曾經與早期恐龍同時生存在地球上,這一科學證據也直接打破了「蜥蜴是恐龍演變而來的」這種錯誤的認知。下面大眼貓就來和大家說一說恐龍和蜥蜴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