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2日,《自然》雜誌當期的封面是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一篇名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的論文。論文中將在緬甸胡康河谷(即野人山)發現的琥珀中的化石確認為寬婭眼齒鳥,並發表論文稱寬婭眼齒鳥為「史上最小恐龍」。
然而,論文發出不到24小時,就有國際同行前來「踢館」了,稱「史上最小恐龍」其實可能是只蜥蜴。
先來理一理科研發現經過:首先在2019年10月30日,中國和美國的聯合科考隊在緬甸胡康河谷發現一塊琥珀化石,經過地質學家的同位素測定,這塊琥珀有1億年的歷史,並且裡面有億萬年前的鳥類痕跡,當時科學家確認為「袖珍猛禽」。當時發現的標本且有彎曲並且比較大的爪子,形態與現代的樹棲鳥類並不相同,與地棲類鳥類更不一樣。再者,科學家們發現,標本的第四趾有橫向拉長的趾墊,這相對於兩個內腳趾顯得非常粗壯。當時,中美聯合科考隊認為:這些說明標本和現代猛禽一樣具有有力的利爪,因為體型較小,可能是一種食蟲鳥類。
到了2020年3月,中美聯合科考隊發表的論文顯示,標本中巨大的眼眶,卻僅有1.4釐米的頭骨,尖而窄長的吻部,密集的牙齒以及圓頂狀的頭骨。從外表看起來,這是鳥類的頭骨形態,因此把發現的標本歸於鳥類。但這是一種極小的鳥類!但同時論文發表者也寫道,標本很多特徵在已知恐龍/鳥中很難找到,卻存在於蜥蜴中。
目前世界上存在的最小鳥類是蜂鳥,重量約1克多不到2克。從頭骨來看,寬婭眼齒鳥比蜂鳥還小,是目前發現最小的遠古鳥類,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廣義的恐龍包含鳥類,恐龍可分為鳥類和非鳥恐龍)
01質疑理由
說完了論文發表經過,來講下國際同行的質疑:首先,通篇論文只寫了標本屬於恐龍/鳥的論據,卻不提屬於蜥蜴的可能性,這是受到質疑的主要原因。
質疑有以下幾點:1.鳥類的頭骨上有一個鑑別性的特徵——眶前孔,但這次的標本並沒有發現。2.在標本的頭骨牙齒中發現是側生齒,這種牙齒的生長方式正是蜥蜴中常見的。3.在標本的眼眶中有沒有方軛骨?這是蜥蜴和恐龍(鳥類)的一大區別,作者團隊又沒有提。4.琥珀標本中發現的牙齒異常多,已經超過了目前所認知的鳥類,但蜥蜴牙齒卻是特別多。等等。最重要的一點,發現的琥珀標本的大小對恐龍(鳥)來說不合常理,至少極為罕見。
02非凡的結論一定要有非凡的證據
在古生物學界,有一句話:非凡的結論一定要有非凡的證據。一旦證明這件標本不是鳥類而是蜥蜴,這又是一次國際打臉事件。其實,看過論文的你會知道,很難想像有鳥類會長成這樣。
面對同行質疑,論文作者團隊給出了回應:已將高解析度CT掃描數據交給了質疑文章的作者,如有國外同行希望能仔細檢查數據,團隊也會提供,並且歡迎他們提出自己的解讀。
結語:搞科學研究不能先入為主,預設太強,如果先入為主認定這件標本就是鳥類,並把其他與蜥蜴相似的特徵,都加到這種特殊「鳥類」的身上。這樣導致作者拼命去證明這就是鳥類,而忽視了蜥蜴的可能性。